APP下载

王道坤教授采用自拟经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2020-01-10段永强巩子汉

中医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枳壳化瘀胃脘

马 骏,段永强,巩子汉,白 敏,王 斑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20)

王道坤教授为国家级名中医,第三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名老中医工作传承建设项目专家。王教授临床专攻脾胃病,寄于医林六十余载,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病因病机不同等特点,自拟经验方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王教授运用自拟经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自拟经验方

1.1 疏肝和胃汤

药物组成:柴胡15 g,白芍15 g,消痞散30 g,炙甘草6 g,陈皮12 g,法半夏12 g,茯苓15 g,香附10 g,川芎10 g,开胃散40 g,化瘀散6 g,和胃散60 g,生姜3片,大枣3枚(劈)。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 h温服。功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主治:胃脘及两胁胀满疼痛,疼痛拒按,常随情志不畅而加重,嗳腐吞酸,或呕吐未消化食物,烦躁易怒,矢气少,大便不爽,舌苔腻,脉弦或弦数。

本方由四逆散加香附、川芎合二陈汤加苏梗化裁而成,适用于长期情志抑郁、肝胃不和,久而胃络受损所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王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因情志不舒导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从而形成肝胃不和之证。黄元御言:“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木荣而不郁,土弱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又云:“木之能泄,赖己土之升,升则气达也……土湿脾陷,抑遏己土生发之性,疏泄不畅。”一般情况下,木克土利于脾胃的生发,倘若肝气郁滞或疏泄不及,则克伐脾胃,脾胃伤而运化不及,气血生化乏源,胃络失养,导致腺体萎缩。王教授据此提出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本方运用具有疏肝和解作用的药物,以达到疏解肝胆、和解胃肠的目的,十分适用于肝胆疾病所致的消化道疾病[1]87。

1.2 温中愈溃汤

药物组成:红景天15 g,黄芪15 g,白芍15 g,桂枝12 g,吴茱萸6 g,黄连各6 g,煅瓦楞40 g,蒲公英12 g,化瘀散6 g,和胃散40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 h温服。功用:温中健脾、抑酸止痛。主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揉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神疲乏力,倦怠嗜卧,甚则手足不温,常泛吐清水,劳累或遇冷加重,纳呆少食,大便溏薄,舌质淡胖兼有齿痕,苔白,脉弱。

该方乃王教授根据敦煌《辅行决》古医方中的建中补脾汤[2]431合佐金丸及乌贝散加减而成。王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的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揉喜按、手足不温等临床表现病机为中阳不足、脾胃失养,故法当建其中脏,使纳运健则气血自生。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不荣则痛;寒凝胃脘则中焦气机不得宣通,不通则痛。然通法中有分别也,如不足者助之则通、有余者泻之使通、调气和血亦通之等。补其不足,温其凝寒,气得宣通,故痛自止。治予温中愈汤,以补促温,以温助补,针对中阳虚弱之胃痛十分稳妥[3]。

1.3 化瘀消痞汤

药物组成:党参15 g,干姜6 g,白术15 g,炙甘草6 g,枳实12 g,黄连6 g,姜半夏15 g,黄芪12 g,茯苓12 g,麦芽12 g,厚朴10 g,化瘀散6 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 h温服。功用: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理气消痞。主治:胃脘痞满或疼痛,纳呆少食,嗳气频作,形瘦乏力,懒倦嗜卧,劳累或饮食不慎则加重,舌淡胖大,苔腻,舌下静脉青紫迂曲怒张,脉沉细。

本方是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四君子汤为基础,加枳实、半夏、化瘀散等化裁而成。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健脾益气,培补中焦;王教授认为痞结于中焦,气机壅滞不通,必渐与痰食交阻,故以枳实、厚朴、黄连、半夏燥湿化痰,行气消痞,辛开苦降,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化瘀散化瘀通络。全方共奏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理气消痞之效。

1.4 枳壳益胃汤

药物组成:枳壳15 g,北沙参15 g,麦冬12 g,生地黄15 g,白芍15 g,芦根15 g,石斛12 g,龟板(先煎)15 g,行气散12 g,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 h温服。功用:滋阴益胃,佐金平木。主治:胃痛隐隐,绵绵不断,口舌干燥,渴喜冷饮,心烦低热,或胃脘嘈杂,形体消瘦,易饥,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枳壳益胃汤为王教授临床常用方剂,本方以清代吴瑭所著《温病条辨》中的益胃汤合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加行气助下之枳壳(或枳实)、滋阴益肾之龟板及泻火生津之芦根、石斛而成。全方滋中寓清,清中寓补,共奏养阴和胃之效。王教授认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海,有濡养周身之力,若胃阴充足,则诸脏之阴得养;反之,胃阴不足,则机体脏腑枯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故最易津亏而不得濡养,不荣则痛,日久则胃脘腺体萎缩。治以益胃汤,直补胃阴;佐以滋阴益肾之龟甲,使先后天互滋。胃腑阴柔阳舒,经通络疏,则疼痛之疾消于无形。王教授用药精细如斯,临床疗效自然显著,诚如《新脾胃论》云:“枳壳益胃治津伤,沙参玉竹斛冰糖,麦地花粉及芦根,养阴益胃是良方。”[1]100

2 辨证分型,汤丸结合

王教授临证多年,逐渐形成以汤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根据临床经验创制了许多针对本病行之有效的新方;配合发掘敦煌古医药文献,创制出了萎胃灵系列中成药。王教授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长、缠绵难愈等特点,主张“辨病与辨证互参、治疗和护理并重、汤丸合用”,初期以汤药治病祛疾,后期常用自拟经验方成药巩固疗效[4],正应“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中药汤剂在临证中可灵活化裁,更加切合病情,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中药丸剂在疾病后期可巩固疗效,起渐消缓散之效。两者结合,以求在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疾苦。

王教授中药丸剂(或胶囊)有以下几种:①“萎胃灵”1号,以敦煌医方平胃丸[2]425-426(蜀大黄、当归、土鳖虫、防风、蜀附子、干姜、人参、藁本、玄参、苦参、桔梗)为基础方化裁,具有益气活血、温里升阳、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证属气虚夹滞者;②“萎胃灵”2号,以石龙芮丸(石龙芮、萎蕤、枳壳、麦冬、甘草、菌桂、山药、干地黄、石斛、女麹)为基础方化裁,具有滋胃阴、理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证属脾胃阴虚者;③“萎胃灵”3号,以敦煌医学卷子《辅行决》大补脾汤[2]424(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干姜三两,白术、麦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一两)为基础方,具有温中补脾、补益心气之效,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证属心脾气虚者。用法:每次各3粒(丸者各1丸),每日3次,饭前30 min服用。为方便患者记忆,王教授将其总结为“3(粒),3(次),3(30 min)”。此外,王教授在给药的同时嘱患者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多食易消化食品,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0岁,2018年6月17日初诊。主诉:胃脘及腰背胀痛3年,伴胃脘烧灼1年,加重2个月。现症:胃脘及腰背胀痛,伴胃脘烧灼,空腹及晚间时较重,甚者可致牙酸,胃脘疼痛难忍导致失眠,晨起口苦口干,不欲饮水,纳食不馨,形体清瘦,大便偏干、2 d 1行,小便色黄,舌淡红、有齿痕,苔黄腻,舌下静脉屈曲怒张,脉沉细。胃镜检查示: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胃角病变。病理检查示:(胃角)慢性中度萎缩性胃炎(活动期)伴糜烂。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肝郁气滞、胃络失养。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用疏肝和胃汤加减,处方:柴胡15 g,炒白芍15 g,消痞散30 g,炙甘草6 g,陈皮12 g,姜半夏12 g,茯苓15 g,开胃散(包煎)60 g,香附10 g,川芎10 g,化瘀散(分冲)6 g,和胃散(包煎)60 g,玄明粉(分冲)10 g,刘寄奴15 g,白及6 g。7剂。每日1剂,以姜、枣为引,水煎,早晚饭后l h温服。同时嘱患者畅情志,按时服药,忌食辛辣刺激和生冷坚硬食物。6月24日二诊:胃脘胀痛明显改善,晚间疼痛已可耐受,精神转佳,但脐周疼痛,按之呃逆,胃脘烧灼及口干口苦均有减轻,牙酸未作,食欲稍好转,大便已不干,但排便不畅,小便正常,舌淡红、有齿痕,苔薄、黄腻,脉沉细。上方加川芎15 g,续服7剂。后在此方基础上稍作加减,继服70余剂,症状明显改善,复查提示转为慢性浅性表胃炎。此后,给予萎胃灵I号丸,每次1丸,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景芪愈溃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半年后随访,患者未见明显不适,饮食、精神均好。

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变快,生活压力增加,使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情志致病的人数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沈氏尊生书·胃痛》云:“胃痛……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言:“脾胃之伤于内者,惟思忧忿怒最为伤心,心伤则母子相关,而化源隔绝者为甚,此脾胃之伤于劳倦情志者,较之饮食寒暑为更多也。”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可导致肝郁气滞反乘脾土,影响到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胃气壅滞中焦则腹胀腹痛。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发病无明显原因和诱因,无不良饮食嗜好,无家族遗传史,病情迀延反复,王教授认为其精神压力较大,证属肝胃不和、壅滞气机,不通则胃痛,故治予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之法。《血证论》云:“肝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张山雷在《脏腑药式补正·肝部》中言:“肝气乃病理之一大门,善调其肝,以治百病,胥有事半功倍之效。”王教授在重视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更强调气机失调为患的重要性,如:情志不畅,肝失疏泄,侮脾乘胃,气机失调,郁滞中焦,则易出现胃痞、嗳气腹胀、胃痛及两胁胀痛等症。方用疏肝和胃汤,以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为基础方,具有疏肝解郁、和胃止痛之效。后期给予具有理气消胀、化瘀愈溃、和胃止痛功效的萎胃灵I号丸、景芪愈溃胶囊,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化增生者,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4 小 结

王教授自拟经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获得了显著疗效。笔者总结王教授临证经验发现:其一,王教授勤求古训,谨守病机,辨证精准,师古不泥古,故能圆机活法,效果卓著,诚如其在《医宗真髓》中言:“医之道,任非小,关性命,诚是宝;医之理,很深奥,花气力,抓主要;多实践,熟生巧;边学习,边创造;通古今,名医昭。”[2]2王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重视病因,谨查病机,采撷众长,创制疏肝和胃汤、温中愈溃汤、化瘀消痞汤及枳壳益胃汤等新方,拓宽了临证思路。其二,王教授不但创制新方,而且挖掘敦煌古医方制成院内制剂萎胃灵系列。王教授临证善于汤丸结合,初期以汤药治病祛疾,后期常用丸药巩固疗效,纵观其临床方案,无不体现其“分型明确、虚实必辨、痰瘀细审、汤丸结合、未变先防”为主导的治病思想。其三,王教授非常重视顾护正气,宗《素问·评热病论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要旨,主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如:采用枳壳益胃汤治疗证属胃阴亏虚者,以北沙参、麦冬、生地黄、芦根、石斛重补胃阴、扶其正气,同时以白芍、枳壳佐金平木治其标;采用化瘀消痞汤治疗证属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者,以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黄芪、茯苓健脾益气治其本,以枳实、黄连、姜半夏、麦芽、厚朴、三七粉理气活血治其标。此外,王教授临证十分重视“和”法,认为人体气血阴阳皆“以和为贵”。《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王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虽病因病机复杂,但根本在于脏腑气血阴阳偏胜偏衰,故以疏肝和胃汤、枳壳益胃汤和其肝胃,以温中愈溃汤、化瘀消痞汤和其脾胃,且又灵活不拘,方能臻于至善。

猜你喜欢

枳壳化瘀胃脘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江津枳壳发展历史现状及对策探讨
我国枳壳产业发展现状与江津枳壳发展前景分析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主要成分的配伍研究
化瘀解毒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的临床观察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枳壳快速切割器
枳壳快速切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