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北京与北京文化

2020-01-09张连文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牌楼北京文化

张连文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朔州 036000)

一、历史渊源话北京

北京有3000 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悠久,最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曾经作为燕的都城蓟存在过。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将弟弟召公姬奭则封在了燕,开启了燕国历史,国祚820 余年。在其后的时代,少数民族政权辽、金都曾将这里作为都城五京之一。元建都北方更是将大都的繁华印象通过马可·波罗带给了世界。朱元璋将元皇室驱逐回大草原,所谓 “蓟北悉平”,北平的名字就出来了。朱棣回到燕王龙兴之地,所以赐予了这里 “北京” 的冠名[1]56。作为 “京师” 也好,“京兆”“帝都” 也罢,这里有千年的建城史和文化史。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外闻名遐迩。

二、名人轶韵满帝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在战国风云中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强秦威迫的命运,燕国太子丹上演了易水旁送别国士荆轲的悲壮一幕。当时,秦王嬴政想取秦国大将樊於期的性命和燕国督亢地图。荆轲作为受到太子礼遇的门客,为报答知遇之恩,面对太子丹的催促和优柔寡断,最终背着太子丹私下劝说樊将军为国家献出性命,促成了刺秦行动的发生。在小国抗争大国的命运中,太子丹的命运和燕国的命运风雨飘摇,刺秦行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无法阻止大国一统的历史脚步。历史中没有说出荆轲要等待的高人是谁,人们在哀叹太子丹频频催行的同时,不免被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所感染,这是一种尊诺践诺的情谊,也是一曲燕赵男儿的荡气回肠的悲歌。

辽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是辽在北方的重要基地,作为入主中原北方的军事政治势力,契丹族经历了消极吸收汉文化的民族融合过程。辽朝皇帝每年巡回于五京之间,辽、金时期,北京的中心在今天的广安门外。辽国五京中北京最大,是文化中心。据《契丹国志》记载:“南京本幽州地,自晋割弃,建为南京,又为燕京析津府,户口三十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2]218辽朝时,北京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堪称优美,非北方其他地区可比。辽代北京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可惜如今遗迹不多。牛街礼拜寺最早建于辽代,历代多次整修,天宁寺塔也是辽代重建的。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萧观音(1040—1075),是辽代著名女诗人,她多在南京停留,颖慧秀逸,很有才华,常常自制歌词,精通诗词、音律。她的《回心院》词流传很广,多表达慷慨豪迈、大气磅礴的北方女性粗犷的性情。后代文人著作 《词苑丛谈》《历朝名媛诗词》等多有收入。

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在金的中都地区先后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方式,同时不同程度地接受着华夏文明。金成为马可·波罗笔下最早传到中世纪欧洲的朝代名。金朝定都北京后,南下灭宋过程中曾大肆砍伐北方森林,造成生态破坏。加上农耕需要和城市扩建,大量自然植被被毁。这体现出少数民族对游牧文化存在很强的依赖性,与中原农耕民族文化在对抗中实现融合。政治上,金代比起辽代更加看重对汉人的使用,其科举制开始于公元1123 年,进士科后来一年举行一次,侧重于考查词赋。经义科则考查五经和《论语》《孟子》。汉族高官多数产生于科举。金世宗也为女真人提供进士科。金朝刻意为不同民族找到一条选举之路,这是辽和元政权无法比拟的。

元大都以其恢弘壮美的气势闻名于世,成为商业之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元代的戏曲艺术影响巨大,涌现出一大批元曲大家。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其创作的元杂剧题材广泛。他身居大都,通过杂剧艺术揭示元代腐朽黑暗的统治。他作为世家医护,大量接触下层病痛者的经历为他的元曲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他和著名曲家王和卿等常常出入大都的勾栏瓦市,塑造了极多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艺术形象。关汉卿最终完成了巨著《窦娥冤》,并与王实甫共同完成了《西厢记》。

清代曹雪芹著述《红楼梦》,书中演绎封建四大家族的荣辱与宝黛伤感的爱情。鲁迅成为民国北平城目睹经历封建军阀政治斗争风云变幻,敢于用投枪匕首揭示社会黑暗的灵魂战士。老舍将旧北平市民的生活原景搬上文学舞台。张恨水在《啼笑因缘》中将樊家树和何丽娜等三名女子的感情故事,用北平社会的背景演绎出一部才子佳人与爱国相结合的作品,文化艺术内涵深厚,在市民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北京在晚清和近代发展中积淀着醇厚的城市文化。

三、北京丰富的文化

(一)牌楼文化

据统计,北京京城近郊共建造过3000余座牌楼,至今在北京二环内,牌楼就有几十座尚存,像前门外牌楼、东(西)交民巷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东(西)单牌楼等[3]57。牌楼作为中华建筑美学的优秀代表,呈现出街头上独有的巍峨、辉煌。牌楼的文化价值体现在让人们从中看到宋明理学的缩影。今天,北京潭柘寺、八大处等处的牌楼风景成为旅游景点。古色古香的牌楼不仅点缀着城市,而且成为北京的历史标本。

(二)四合院、胡同文化

北京城横平竖直,形成了若干胡同和四合民居。1949年之前,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为3074 条,其中胡同有1330 条。《乾隆京城全图》形象具体地反映了北京街巷胡同的样貌。文化大师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一文中说胡同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如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4]236与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等[4]236。胡同文化作为作为皇城文化的一种代表,是古代建筑艺术美的呈现。四合院虽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但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的价值毋庸置疑。

(三)长城文化

长城作为中原与少数民族战争和文化交融的记载,蜿蜒存在,同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慕田峪长城是拱卫北京的军事要冲,西接昌平县的居庸关,东连北京密云古北口,被称为 “危岭雄关”,1992 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居庸关长城是京北长城沿线上著名古关,地形极为险要。北京作为六朝古都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符号,如北京钟楼鼓楼的壮丽、历史悠久,北海精美的帝王宫苑和园林风景,团城的造园艺术[5]170,181,北京的宗教文化和旅游资源等。

四、北京文化的巨大时代影响

(一)政治文化影响

大明王朝营建北京成为政治中心,通过科举制度吸引大量读书人进入权力中心,北京变得政通人和、人文荟萃。清王朝和民国时期,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明清两朝政府主持的图书编纂成为吸引人才的又一项活动。明成祖朱棣安排编纂《永乐大典》,清康熙帝主持编纂《康熙字典》,皇子胤祉主持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加上乾隆组织编纂和修订《四库全书》,北京汇集了中国相当多的文人,进一步奠定了其成为文化中心的基础。民国时期的北京在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这里高等院校和文化大师云集,为各种文化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广阔空间。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这一时期北京的突出特色。在近代史上,这里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

(二)经济影响

北京的经济地位是随着政治地位的巩固而上升的。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带动了地方漕运,加强了南北联系,也带动了北京地区经济的发展。北京经历元明清三代的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 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展现出 “新世纪新北京” 的特色。如今,北京商务中心区主导产业为现代金融、保险、电信和其他服务,优美的城市环境,方便的交通和舒适完整的配套设施,成为首都北京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新起点。随着21 世纪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北京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现代化城市之一。

(三)历史影响

现在,北京是我国重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上包括朝阳区、东城区、海淀区、西城区等16 个区,拥有7 项世界文化遗产、3840 处不可移动文物、43 片历史文化街区、百余项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识。发展中的北京日新月异,已经成为展现华夏儿女求变求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群体信心的最好证明。

(四)北京名变分析

北平得名于明代平定元代希望北定中原的意思,明成祖起名北京意指北方的京城。经历明清近代又改名北平,也是对这座千年古都经历战争和风云变幻的一种和平希望。今天的北京成为世界一流都市,它的名字之变是一种对古都和平的祝福。

猜你喜欢

牌楼北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当街牌楼的物是人非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京城当街牌楼的物是人非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搭纸牌楼
谁远谁近?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