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2020-01-09苗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理论

■苗莹

(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一、基于大数据背景开展思政课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是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社会,科技的进步不仅为经济社会带来了深刻变革,更推动了互联网平台、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这样的变化把人类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数据信息化时代,人们只有在海量数据中不断发掘有用信息,才能发现事物的内在变化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现如今已经真正变成“凭数据说话和决策”的时代。与此同时,教育行业也正在不断利用大数据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巩固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政治道德水平的重要场所,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能够帮助大学生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面临大数据时代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教学领导者和教师更应当积极迎接挑战,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更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建设一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教师队伍、改进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二、大数据给思政课程带来的新挑战

(一)大数据增加了学生接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难度

信息爆炸式增长是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同时也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海量数据,大数据技术在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方式思维价值观念的同时也改变了高校教学环境,无论是从商业科技、政府机构、医药医疗、教育人文还是其他各个领域,大数据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看待事物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学生和教师已经有了全新探索和发掘知识的方法,课堂教学环境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道德伦理观点的主要场所,教师失去了对于知识的垄断。

一方面,教师在面对海量信息很难精确把握到有用的教学资源,也难以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教学信息,同时因为学生在面对互联网平台、新媒体平台多个数据网络环境的冲击下,容易对自身接受的信息产生困惑,影响自我认知观念和价值观念,面对数据平台带来的海量信息,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信息反而容易被淹没,难以对大学生产生真正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也容易迷失正确的学习方向,尤其是当今在网络平台盛行的拜金主义、西方功利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了渗透性的不良影响,让很多大学生逐渐迷失了正确的政治信仰。

(二)大数据改变了思政课的教学方式

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常常通过教师向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灌输,知识讲解大部分偏向于基本概念和一般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占有主导和主体地位,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对于讲授的知识也难以深入拓展与研究。

大数据时代到来后,要求学生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学生一跃成为课堂的主人翁,现代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带来了高速度和高流量的信息流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挖掘海量数据,并将有用的信息进行记录和储存,越来越多的便捷手段方便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和知识,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成本,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的能力。与此同时,因为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范围有限,教师不可能自己查阅所有的教学信息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专业课知识把握不准确的现象,这样不仅会降低教学质量,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误导,这样一来会更加促发学生在网上进行信息自我查阅的动力,但学生进行网络查阅的同时,可能会出现逃课现象,降低课堂出勤率,甚至会以查阅学习知识为借口浏览其他网络页面,这给传统思政课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思政课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改革创新路径

大数据的到来毋庸置疑为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改变,大数据技术激发了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激情,也为实现创新变革提供了机遇,然而面对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普及,我们仍需要保持严谨的态度,特别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必须将大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实现良好融合,从两者的结合点出发探索改革创新路径。

(一)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利用大数据技术从不同的信息来源中发掘有利于学生思想与行为健康培养的信息,进一步发展客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这里,线上教育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展开教学活动,线下教育指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两者的深度融合可以进一步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价值与功能,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课程经验的同时不断融入新时代元素和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取长补短来利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点进一步发展大数据思政课程。

线上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空间为载体,可以通过MOOC、微课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教材的基础知识和一般知识,学生也可结合互联网自主搜索探究,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线上课程的方式,将以往鱼龙混杂的网络学习资源,整合为结构化的线上课程,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

线下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以传统教室为主体,老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专题讲座、学术培训和互动研讨等线下活动,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创建多元化、综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二)因材施教

在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们在备课的同时要“备学生”,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一是教师在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同时,必须先了解所教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对学生日常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展开数据分析,充分利用现代化智能数据分析工具与传播系统,为学生制定更符合当下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现“一对多”走向“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方法下,主要需要确保学生思维和行为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学策略。二是要确保数据信息是符合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引导的要求,为学生选择更加优质、充满正能量、更具思想的政治理论信息。三是提高信息推送的可读性,充分迎合当代年轻人口味,巧妙将严谨的政治理论融合于网络信息传播途径中,实现信息与政治思想理论课程的相互交融,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受到思想政治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构建和完善形成性评价考核

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差异的教学评价,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后,可以充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挖掘、分析和预测,更有利于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主要为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从多角度和多方面提供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收集每位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认知过程、情感变化和学习轨迹,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实现多元化教学评估。具体可以从学生对思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参与状态和思维变化状态进行评价,可以积极开创教师与学生互评、学生与学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的新模式。

同时还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知行合一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要考量学生是否真正懂得思想政治理论,还要检验学生能否真正利用正确的政治思想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这就需要利用电子档案和评价量规工具,建立符合现代高校学生的科学评价体系与标准;二是课程内外统筹原则。建立教学评价体系首先需要从学生学习的具体课程内容、兴趣范围、学习进度以及课外活动环节进行考量与评价,学校应当根据学生在图书馆的借阅记录、奖勤助贷记录等个人活动表现出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参考学生在学校图书馆网络浏览记录、社交动态、论坛留言信息等数据;三是管理与服务结合原则。为构建更加系统化、具有实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在约束学生活动行为和思想发展过程的同时将纪律规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利用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学生学习发展路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分为结果和过程两大考核模式,但目前尚未形成考核标准,大数据可以完善教学考核方法,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跟踪,为每一位同学建立学习档案和考核档案,方便展开对学生每一个时期的考核监控,充分展现大数据考核模式的标准化和个性化,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学习效果,比如大数据可以有效分析日常学生的听课状态,利用互联网实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此外,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展开问卷调查,积极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测验,让他们更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短板,不断调整新的教学方案和考核方式。

将此考核过程结果加入到学生的电子档案中,列为继续教育以及工作面试的重要参考指标,从而提高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认真完成思政课的各项学习要求,从实质上增强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动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

(四)优化教师资源

为更好地适应大数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要求,思政教师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方便今后更全面地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创造教学条件。

首先,我国教育部门应当为教师设计好统筹规划方案,为教师创造更加便利的大数据教学环境,同时地方部门也应当时刻健全大数据执行标准和规范制度,为学校思政课堂提供相关资金支持,不断促进学校与大数据企业的合作,方便今后更及时、更高效地解决教师在大数据思政理论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学校应当更加重视提升教师大数据基本素养和操作能力,不断推进大数据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努力打造一支多元化、专业化和综合性的教学队伍,在此过程中可以为教师队伍中充实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方便今后为思政课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最后,学校可以采取带动式、培训式和拉动式的方法促进教师更新大数据观念,提高思政教师在课堂中应用大数据的意识,因为大数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部分思政教师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熟练掌握,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思政教师的技术培训工作,将教师列为大数据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真正将大数据技术利用于教学计划中,不断实现开发和创新,为学生创造更优良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多元化平台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大数据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从各方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传递出的有价值数据,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跟随新时代步伐,把握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完善自我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将大数据技术真正利用到教学环境和自我价值提升中,这样一来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真正的革新与发展,开创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理论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