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后精准扶贫时代”的问题与对策

2020-01-09敏,王莺,魏荣,李倩,刘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贫困县贫困村

■ 李 敏,王 莺,魏 荣,李 倩,刘 琴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一、河北省“精准扶贫”现状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25号),在此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历经5年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行了实质性的进展。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降低到2018年的1600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17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40倍。

河北省政府全面落实国务院精准扶贫政策,自2013年开始,实施扶贫干部驻村政策,全省有将近7000个单位的20000多名公职人员,组成扶贫驻村干部组,分别入住贫困村,助力当地脱贫致富。同时,河北省于2016年开始实施“千企帮千村”计划,先后有1000多家民营企业与1000个贫困村结成“一对一”帮扶组,启动扶贫项目557个,投入资金累计1.3亿元。

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河北省贫困地区道路硬化率超过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义务教育实现100%全覆盖。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两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出二点三个百分点。

二、河北省“后精准扶贫时代”问题

经过了五年的精准扶贫,河北省的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大量减少,很多农民脱贫致富,但是我们也看到河北省依然有贫困村贫困县存在,还依然有部分贫困人口,河北省贫困问题由制度约束转向区域约束和能力约束,这些贫困人员和贫苦地区是“后精准扶贫时期”最大的难点。

(一)个别贫困户脱贫愿望不强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愿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个别人有“不劳而获”的想法。按照现行国家政策,当贫困人口处于贫困阶段时,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建档立卡”学费减免,同时每年能收到金额不等的扶贫款,这导致了个别人有不愿意脱贫摘帽的心理。

(二)出现扶贫腐败问题

2017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河北省8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涉及资金97.84万元。2018年,纪检委清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3.4万多件,639人因此而受到纪律处分。扶贫款本来是用来扶持贫困人口的,但是却被个别人利用。究其根源,主要是现在扶贫款要以补贴为主,即直接发放给某部分人用于房屋改建、生活补助,让个别人有了可乘之机。

(三)脱贫后再次返贫

产业扶贫是扶贫脱贫中的重要项目,个别产业扶贫因为市场问题导致有返贫现象,部分苹果、核桃、猕猴桃、茶叶等经济作物不断地生产出来,但因农产品销售不好,导致无法实现经济收入,个别还造成返贫现象;2020年后,如果没有精准扶贫政策和项目,部分贫困人口可能因没有固定性收入导致产生返贫现象。

(四)部分贫困人口劳动能力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有少部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因当地耕地不足导致农作物收入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也没有外出务工的劳动技术技能来赚取收入,这部分贫困人口主要存在劳动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出现劳动能力不足的情况主要是因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和没有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对于这部分人,短期内只能进行扶贫资金的支持,长期应考虑进行当地特色项目、简单手工业开发,帮助其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五)扶贫项目发展后劲不足

通过驻村扶贫干部或扶贫企业的扶贫项目,很多贫困县、贫困村引入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有关配套设施和人员培训不能跟进,导致扶贫项目发展后劲不足。比如:有些地方的蔬菜大棚、水果种植开发较好,农民的技术也成熟,但是由于产品销售市场不完善,导致产品销路出现问题。再比如河北省部分地区的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周期短,特色不明显,同质化严重,市场发展后劲不足。

三、河北省“精准扶贫”对策

扶贫之路任重而道远,对于河北省出现的扶贫问题,首先应该从教育下手,在扶贫“先扶智”之前还要“先扶志”,解决脱贫信心和脱贫技能问题,然后再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同时加大农业产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解决贫困人口务工问题,从而形成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改变贫困现状。

(一)加大对教育扶贫力度

俗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贫困人口愿意自己想办法改变贫困,那脱贫问题就指日可待。“扶贫先扶志”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播放教育短片、脱贫优秀案例、扶贫先进项目等,让贫困人口产生脱贫动力。

“扶贫先扶智”是对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培训,比如:蔬菜、果树种植、汽车修理、电气焊、农村电商、家政服务等。所有培训项目应符合当地发展和用工需求,培训费用由政府买单,贫困人口免费参加,培训合格后颁发相关证书。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不仅有针对性地提升贫困人口的脱贫动力、脱贫技能,而且还能有效避免扶贫资金款项被挪用等问题。教学扶贫应当按照“市场有订单、人员有名单、培训列菜单、政府来买单”的模式开展,因人施策,因产施训。提升当地贫困人口生产能力、外出务工能力。

2018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进网络扶贫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工信部通信〔2018〕83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推进贫困村通宽带进程。并从积极推广视频服务、推进“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平台开发应用等方面助力精准脱贫,这也让网络在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成为可能。

网络在线课程应注重技术性和实用性,在线平台能记录学习者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能实现学员在线提问和教师在线答疑,实时解答相关问题,并能颁发学习证书。同时,比如“智慧职教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免费课程在线平台,当然课程平台中还有部分高端付费内容,都能实现技术的教学、答疑、互动、发证等功能,课程内容包括汽车维修、家政服务、蔬菜种植、动物养殖、办公软件等,满足贫困人口不同的学习需求。

对于一些长期贫困、不愿脱贫的人口,应制定先学习后扶持的学习政策,即贫困人口在脱贫之前,每年应学习既定科目、内容、学时的课程,课程内容应包括脱贫心态辅导、脱贫技术学习等内容。课程科目应由当地政府扶贫管理部门根据地域特点、贫困原因、扶贫要点等有针对性选择部分课程,同时该课程应由政府买单,贫困人口学习要有记录、有检查、有收获。

(二)加大电商扶贫的力度

贫困地区大多工业化程度低、农产品污染少、产品质量好,部分农产品为该地区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但由于交通不便、宣传不到位导致销量有限,不能为当地农户增加收入。

随着农村网络全覆盖和网络购物的普及,农村电商也成为河北省扶贫新的发力点。2018年,河北省商务厅出台深度贫困县电商扶贫工作方案,将在所有深度贫困县建立完善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在每个县打造2个以上的特色产品,每个村培养2名电子商务业务骨干,并在10个深度贫困县进行电商扶贫。

但是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建立的各个扶贫电商平台流量小、知名度低、销量有限,不能完全满足该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需求。究其根源,主要是农产品知名度不高、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以及扶贫电商平台流量低、转化率低等问题。

针对产品知名度低的问题,各贫困地区政府应从产品质量、生产环境、产品功效等方面深度挖掘产品特色,从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产品。

针对扶贫平台流量少的问题,各独立运营的电商平台应采取对接淘宝、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引流。当地政府应积极与知名电商平台协商,建立“扶贫特色产品”频道,专门展示扶贫特色产品。

针对扶贫产品电商销售转化率低的问题,政府扶贫部门应建立电商扶贫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农产品的拍照、修图、详情页制作、网店客服等专业工作由专业人员完成,贫困地区农民只负责产品的生产和包装。

针对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应邀请行业专家到贫困地区指导农产品种植、采摘、生产,并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

(三)加大农业产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多为创业资金不足、体力劳动能力不足的人群,但是他们长期在当地进行农业劳动,基本具备当地农产品的生产技术。为此,当地政府引进行业领头人和社会资源,并加大对农业产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扶持农村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一方面,农业产业合作社可以采取“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策略,吸收农村零散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资源,借助农业产业合作社“社长”的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扩大产品销售量、提高产品等级和销售价格,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

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合作社可以吸收当地贫困人口为合作社员工,让贫困人口既不离开长期生活环境,也让贫困人口进行熟悉、擅长的劳动,从而获得务工收入。对于当地政府,应引入合适的社会资本和农业产业合作社的领头人,引入的社会资本因有深度开发产品的资本能力、扩大产品销售能力。农业产业合作社的领头人,应具备农产品生产技术,同时具备整合土地资源、管理贫困人口、管理合作社运营的能力。

政府应对规模大、吸收贫困人口多的合作社采取奖补、免税等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合作社的大规模、长足化发展。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贫困县贫困村
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优化路径分析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山西已实现4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