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改革研究

2020-01-09肖红波贺雨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圈校企协同

■肖红波,贺雨红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高职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7)

国家“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要建设150个高水平专业群,几乎涵盖了现有所有的770个高职专业。探讨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改革,其宗旨就在于改变过去各个专业单打独斗、封闭保守的专业建设思路,探索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平台共享、教学实训资源共享、师资队伍交叉与共享,从而形成体系和团队,发挥整体协同效应,取得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一、研究缘起

尽管当前国内有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就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改革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专门针对电商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改革方面的研究就更少。

(一)新时代电商行业新变化

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应用已经形成了具有丰富产业形态的“电子商务生态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之一就是建设高水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涵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创新型国家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电子商务应用将深入渗透到上述各个领域,同时“电子商务生态圈”还将继续扩展和延伸。

“电子商务生态圈”对人才需求更加多样化,原来主要面向以交易服务为核心需要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电子商务产业生态既广泛又特殊的需求。因此,必须针对“电子商务生态圈”的核心层、衍生层、扩展层、行业层和社会层的新兴业态特征,开设电子商务系列专业,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群(以下简称“电商专业群”),更好地满足电子商务产业在各个细分领域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二)协同培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按照“电子商务生态圈”对人才的广泛性和“个性化”需求,有计划地开设电子商务等相关系列专业,强调协同共享的实践体系建设,为职业院校培养多样化电子商务实用与应用型人才探索新的路径,通过建设各个专业的特色方向,达到满足电子商务产业生态各细分领域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主要解决如下问题:

1.依据“大基础、小方向”的课程体系原则,制定“电商专业群”协同互补的人才培养方案。

2.遵循“实践赋能、知识求新”的办学理念,构建“电商专业群”协同共享的“双创”(创新、创业)实践培育体系。

3.依托校企合作的广泛基础和校企融合的渗透机制,打造“电商专业群”协同支撑的“双师型”与“复合型”师资队伍。

二、协同改革的主要目标及实践价值

电商专业群协同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满足电子商务生态圈发展的核心需求,多维度立体化地培养该圈层所需人才,其实践价值就是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四方共赢,实现专业群改革的目标。

(一)协同改革的主要目标

1.面对“电子商务生态圈”的核心需求,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建成拥有5个及以上电子商务类的系列专业,形成电子商务专业群,为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培养和输送各类中高端人才。

2.对建成的电子商务类专业,动态性地调整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大基础、小方向”的原则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基础课程+方向课程”体系。其中,基础课程与方向课程互为衔接互为补充。

3.以现有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基础,拓展建立包括电子商务“双创”基地、校企联合电子商务实践基地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等在内的、可供各个专业共享的实践培育体系。

(二)协同改革的实践价值

1.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要求相一致,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互联网+”应用输送“精准化”的电子商务人才。

2.通过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群,在人才培养与行业生态对接、专业课程之间协同互补、实践体系协同共享和师资队伍协同支撑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3.对现有电子商务类专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使之更符合现代电子商务服务、应用和创新的用人需要,新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模式可以在拥有该专业的职业院校内借鉴和推广。

三、电商专业群协同改革的依据

(一)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70多年前人类发明了计算机,信息被赋值上机;50多年前计算机网络出现了,于是人们纷纷上网;20多年前云计算风靡互联网,大家都上“云”;5年前区块链诞生了,目前大家都忙着上“链”;“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在信息化技术性迭代和链路打通过程中,是不是都离不开网络技术呢?是不是都离不开创新呢?电商专业群建设,与网络技术和创新密切相关,代表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出对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三方面实质体现了新时代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服务、应用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群协同改革是建设高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的必然要求,同时专业群就是这些“区块链”中“块”与“链”的衔接点。

(二)符合“电子商务生态圈”快速扩展的实际需要

“电子商务生态圈”开始以交易服务为主要方式,围绕交易需求衍生出网络设施、电子支付、物流配送、人才培训、中介服务、代理运营等紧密相关的服务业态。随着电商行业深入发展,社区电商、移动商务、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应用、产业互联网等创新模式应运而生。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和创新模式促进互联网市场愈加成熟,极大地刺激和带动了商贸流通、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全面实施电子商务应用,并迅速引起电子政务、民生事业、创新创业、网络教育、投融资服务、产业园服务等领域聚焦电子商务,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综合环境。

由于各种新业态层出不穷,各个领域互相渗透,服务与应用交织融合,对电子商务专业化、复合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如果继续沿用一个电子商务专业的模式培养人才,则远远不能满足电子商务行业的广泛需求。因此,构建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以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群”的方式进行拓展,势在必行。

(三)符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目录设置规范

教育部高等院校电子商务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正式把电子商务类专业扩展为3个,即电子商务(综合)、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法律专业。教育部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行业指导委员会正式设置的电子商务类专业包括电子商务(综合)、网络营销、移动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物流管理。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深入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互联网应用等新兴领域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必将引导形成更加多样化的电子商务类专业。上述专业目录设置现状和趋势,为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群”提供了规范性指引。

(四)符合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迫切要求

根据国务院2017年1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职业院校强化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在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群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注重培养实用型与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重点打造实践培育体系,进一步充实电子商务综合应用教学内容,引进新兴电子商务领域资源项目,达到普遍提升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目的,是全面深化电子商务产教融合改革的一次具有现实意义的创新尝试。

四、协同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一)协同改革的总体思路

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面对“电子商务生态圈”演变的核心需求,在现有实践体系基础上,拓展建立电子商务“双创”基地、校企联合电子商务实践基地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等,建成各专业协同共享的新型实践培育体系。积极引进新专业领域富有先进理念、前沿理论和实战技能的优秀教师,聘请企业实践导师,形成拥有专任教师、实训教师和实战导师的新型电子商务专业群师资队伍。

(二)协同改革的基本措施

1.调整专业群结构

根据电子商务行业自身特点,电子商务在新零售和跨境电商等主流领域的发展,紧随电商生态链演化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明确“强核心、宽基础、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建设以“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为主体,紧密关联电子商务产业生态的专业群。电商专业群需要把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互联网金融三大专业作为核心,因为这三个专业代表着“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实际上是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三大支柱。网络营销、移动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跨境电商等专业都是电子商务核心功能的延伸和扩展。

2.构建具有协同效应的电商专业群

职业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群服务的行业对象,确立核心优势专业,把那些专业基础相同、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关联的专业,按照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从而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通过专业群建设来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电子商务专业群就可以把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移动商务、物流管理、互联网金融、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跨境电商等专业构建起专业群,发挥整体效应。

3.强化特色专业建设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自身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以此带动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把“电商专业群”里各个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将优势专业建成特色专业或省级重点甚至国家重点。

4.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以“基础模块+方向模块”的形式,以“宽基础、重特色”为思路。注重专业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加强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电商专业群应该建设相关专业共享的优质核心课程,群内各专业应该建设体现出本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

5.探寻新型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模式

电商专业群应注重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群内协同共享的原则,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基本达到合作企业现场生产先进设备的水平。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与建设,要与实践教学体系配套,满足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

6.推进专业群协同机制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群协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方案之间协同互补:设立电子商务专业群通识基础课程系列,支撑各专业“大基础”教学,保持各专业具有协同一致的综合理论基础,适应“电子商务生态圈”跨领域就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在“大基础”之上,各专业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方向课程,补充基础课针对性不强的缺陷,以适应“电子商务生态圈”某些具体领域的特殊需要。

第二,实践环节资源协同共享:将电子商务实训室、物流管理实训中心、校企共建网络营销实训室,以及电子商务“双创”基地、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等建成电子商务专业群各个专业共享的实习实训平台,合理分配实训学生、实战项目、实训师资、实训设施等,实现跨专业共享资源、跨专业创新实践。

第三,“新师徒制”的师生协同:教学师资和学员具有双重身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承担的教育工作者身份,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转换为师傅身份,按照企业要求其学徒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及工种考核;学生除了是课堂学习者身份之外,在工作室转换为学徒身份,享受半工半读的企业考核要求,享受一定的薪资待遇。

第四,运行管理机制协同一致:创新专业群校企共建机制,完善专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管理、实习责任保险等校企合作制度。建立校企常态沟通机制,密切关注区域相关产业(行业)发展,跟踪职业岗位新的技术、技能要求,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健全并执行到位,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推行信息化管理,建立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质量管理。

五、改革所能获取的综合效益

(一)服务社会

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为本地区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借鉴。一是物化“宽基础、重特色”的指导思想;二是实践并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重构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四是开创实践教学新局面,让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五是输送电子商务类的专业细分人才,满足电子商务产业生态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实训系统

以培养电子商务服务全生态链基本能力为主线,从电子商务创意、网络营销、渠道规划、客户服务、平台建设、平台运营、数据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物流仓储等方面建立功能全面的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系统。

(三)创新教学模式

电商专业群教学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1)重视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衔接,明确以市场需求拉动学生就业为导向,将学生就业工作与招生计划挂钩;(2)校内课程设置、校内实训室建设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三位一体”;(3)以参与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通过设立核心技能课程来体现专业培训岗位群目标;(4)密切追踪“双高”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培养最新动向,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上总结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试点和推广。

(四)丰富教学手段

通过电子商务模拟实训、物流模拟实训、专业群顶岗实习,使仿(全)真性实习课时达到实践教学学时总数的50%以上。完备的“基础训练、模拟实验、仿真实训、实操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方式,丰富实训环节中“体验式”教学手段。

(五)锻造师资队伍

要在电商专业群内形成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师资团队,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大力提升电子商务专业群的“软实力”。同时,要对师资队伍进行分层与分流,既对学生开展分层培养,也对师资团队进行分层培养,跟不上的师资队伍将逐步被专业群边缘化甚至转岗。

高职“国家双高计划”要求每个专业群涵盖3-5个专业,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教学改革即意味着教学革命,也就天然地存在着革命者与被革命者。“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电商专业群面临的外部大环境,打压着专业群师资队伍,改革着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电商专业群所涵盖的职业体系,“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要求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相互协调,密切跟踪对应职业岗位新发展和新需求,也要求电商专业群内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甚至教案和实训都要协同一致跟上变化,否则就是落后,成为新时代的被革命者。

猜你喜欢

生态圈校企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新区制造生态圈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跑步生态圈
“中国创造”首开裸眼3D 超多维SuperD携梦工厂建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