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中的大学生心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补齐

2020-01-09曾学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防控政治思想

■曾学龙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50)

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发生两次重大疫情,这就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2020年春季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笔者所在的高校位于广州,两次重大疫情的防控过程都经历了。反思此过程,笔者深深感到两次重大疫情不仅给大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同时也折射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重大疫情方面的短板。如何补齐这些短板,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式,值得深入探讨。

一、重大疫情中的大学生心态扫描

两次重大疫情中,大学生的心态与思想有共同的特点,但由于疫情发生的时间、场合与严重程度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两次重大疫情中大学生心态的共同点

1.无谓心态。疫情刚发生时,很多大学生最初的心态是无所谓,多数人从来没听说过瘟疫,更没亲身感受过。2003年的“非典”最初只是在广东少数地方发生,春节前的传播也不严重,直到开学后才开始在一定范围传播。2020年发生的疫情则是在学生放寒假后,人们都在忙着过春节,直到武汉封城、各级政府反复宣传,学生们才逐步有了防范意识。但即便如此,有极少数学生还是不当回事,如外出不带口罩、需要填写的表格不配合,甚至连学校的老师来联系也不理。

2.恐慌心态。2003年3月后,“非典”逐步从广东传染到北京,局部地区开始封闭特别是学生中出现了疑似病例才使学生有了紧张恐慌心理。今年则是在武汉封城、特别是自己所在的地方尤其是自身居住的周边小区发生疫情后,学生们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离病毒并不遥远,似乎就在眼前。随之而来的是恐慌情绪弥漫在空气中,开始担心空气被污染了,担忧风里会不会吹来病毒,自己会不会莫名奇妙的被感染了。同学之间的微信言语间也能感受到每个人的担忧和恐惧以及对未知一切的不确定,根本原因是严重的疫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不确定性。

3.焦虑心态。疫情对人们生活最大的影响就是住宅区的封闭使大家失去了进出的自由,特别是毕业生要就业,要联系就业单位,而现在这些都被迫推迟,这让不少学生感到不安。2003年的“非典”时期,广州的学生只在校园内部封闭,且时间不太长,因而紧张焦虑的时间不长。而今年的疫情时间更长,局势更加严峻,学校被迫推迟开学,学生返校返不了,因而不少同学感到焦虑。随着湖北以外的新冠肺炎患者确诊数据每天连续下跌,越来越多的病人治愈出院,学生们看到了希望,也期盼疫情的“拐点”尽快到来。有学生说,困在家里都快疯了,总想有个盼头。

4.困惑心态。两次疫情都伴随着谣言与信息的混乱,层出不穷的信息影响着学生对疫情发展的感知,给年轻人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一方面,全国各地确诊的病例数迅速增加,资源不足、物资告急、求助求援的信息让不少学生看得心力交瘁;另一方面,社会上不信任的情绪骤增,一些对地方政府工作的指责,对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不信任以及对疫情发展情况的怀疑等对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而连番的造谣与辟谣、澄清与道歉更是让不少学生摸不着头脑,因而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应对。

5.抱怨心态。主要集中在对政府工作和吃野生动物的人的不满与抱怨上。2003年学生的埋怨主要指向吃野生动物的人,而今年不仅指向这类人,还对地方政府有埋怨,认为地方政府对野生动物的管理不严,认为一些政府官员的“政绩”观念导致了疫情的迟缓控制。

6.松劲心态。一般是在中后期容易出现,一方面是疫情防控出现好转形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被封闭太久而形成的压抑需要释放,于是在少数人中开始出现不守规矩、不听指挥的现象。而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出现麻痹思想与厌战情绪。

(二)两次重大疫情中大学生心态的不同点

1.通讯工具的差异导致信息的透明度不同使得两次重大疫情中大学生的心理紧张有差异。2003年“非典”发生时,手机还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信息传播主要还是靠传统的办法,传播范围没有现在大,传播速度也没现在快,学生对疫情的心理感受也就没有今年的大,紧张程度有明显差异。

2.两次重大疫情的严重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的心理防范有差异。2003年的“非典”虽然来势也凶猛,但由于措施得力,很快就控制住。但新冠病毒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飘忽不定的“天外飞仙”,人类机体从来没有碰见过,只要染上了不管是谁都可能有生命危险。事实上,新冠病毒的杀伤能力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强很多,它不仅攻击呼吸系统,还合并有心脏、肝肾脏等的损伤,甚至造血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整体上看,大学生对这次疫情的重视程度与心理防范程度比2003年要强。

3.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加剧了大学生思想的混乱程度。随着互联网、新媒体迅速发展,信息爆炸增长,舆情环境变幻莫测,给学生带来的思想混乱比2003年要严重得多。这一方面是网络舆情对个人的情绪、心理、行为决策等都有较大影响,甚至可以说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较之疫情的影响还要大,因为互联网传播的普遍性,几乎可以说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网络空间的谣言满天飞,一度偃旗息鼓的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裹挟不明真相的群众,煽动造谣,恶毒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短板

在两次重大疫情的防控过程中,高校党委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学生管理部门、医务室和二级学院的党团组织、辅导员以及党员教师发挥了中坚作用。在突发的疫情面前,很多人措手不及,各高校很快进入状态,按照中央的部署,通过微信、网络等多种渠道,紧急动员各部门、各单位做好疫情防护的宣传动员工作,二级学院的党团组织和辅导员及时与师生沟通,引导师生高度重视疫情的防护工作,确保每个师生的生命安全。不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也从不同角度参与了疫情防控中的宣传动员工作。但从两次重大疫情中大学生的心态表现以及各部门发挥的作用看,也暴露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重大疫情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预警机制缺乏

2003年的“非典”爆发后,我们对重大疫情的反思不够,重视不够,没想到时隔17年后病毒疫情会再次入侵,而且来势更加凶猛,导致今年的疫情爆发后,应对仓促,不仅是学生缺乏心理准备,老师和员工甚至是领导都缺乏心理准备,而更主要的是缺乏应对重大疫情的宣传动员机制。虽然各高校很快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也行动起来了,但教师的发动面不够,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不够,整体配合不够,主要的工作重心是在掌握师生的去向,而对学生的心态与思想动态的工作太少,更缺乏如何应对学生在疫情防控中出现的思想问题的有效措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预警内容缺失

大学生为何缺乏应对疫情的心理准备,最主要的就是疫情爆发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磨难教育、忧患教育和防范风险挑战教育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大会议上说到,中华民族是从磨难中走过来的,我们党也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因此,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又再次强调:“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1]。这说明党中央对风险和忧患是非常清醒的。这些年,我们虽然也进行过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但没有深入到磨难与忧患的层面,加上“00后”学生大都缺乏实际的磨难体验,很多学生对什么是“忧患”、什么是“磨难”还只是抽象的概念,不明白我国还存在什么忧患,也不理解艰苦奋斗在新时代的内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疏导滞后

2020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2]。总书记的讲话非常有针对性,强调要做好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疏导工作。从2003年和2020年的两次疫情防控看,我们发现高校在动员群众、营造氛围方面还是很到位的,多数领导的关注点主要放在如何确保学生的安全上,这点当然没错,但从疫情爆发后学生的心态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回应学生关切和思想解惑有点滞后。比如,面对网络空间的谣言,我们只是简单地要学生不听谣、不信谣,但如何从方法论的角度引导学生掌握理性思维,使他们学会正确判断,自觉防范思想上的病毒的做法则有点欠缺。而更可怕的是一些老师包括思政课教师面对疫情居然还没有进入状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存在糊涂认识。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平台准备不足

今年的疫情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发生的,网络和微信的使用为联系学生、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由于疫情发生前各校信息化的开发程度不一,技术手段与经费投入有差距,导致信息通道受限制,这一方面使得宣传教育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学校自身的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或应用跟不上而在疫情到来时陷入被动。随着疫情的发展,高校被迫实行线上教学,这固然促进了外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但思政课教学应对疫情不力的问题也显现出来,这时才发现,适应本校特点且质量较高、受师生欢迎的网络课程不是太多,加上准备不足,一些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欠缺,使得不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处于仓促应战的状态。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方式不够大众化

重大疫情发生后,基层组织和群众在应对疫情进行宣传动员上创造了很多好的形式,有说的、有唱的、有跳的、有演的、有传统的、有现代的,虽然有的话语中可能充满烟火气或江湖义气,让人觉得不够高雅,但毕竟是在动员、在劝告,充满了幽默机智与生活情趣,让人们在紧张、焦虑的气氛中减轻了压力,接受了正面教育。其总体特点是大众化、平民化、多样化,不仅取得了传播正能量与鼓士气、强信心的效果,而且非常有生活气息。相比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重大疫情的方式方法上则显得一般化,缺乏那种大众化、平民化的气息。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三、补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短板的思考

(一)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指导思想与着力方向

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营造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舆论氛围,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要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引导群众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3]。总书记的这段话指明了疫情防控中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宣传动员、凝聚能量、稳定情绪、增强信心,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

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要求,重大疫情防控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疫情防护与稳定情绪两手抓作为着力方向。具体说,就是既要引导学生防范来自自然界的新冠病毒的感染,又要防范来自敌对势力的思想病毒对学生的感染;既要让学生身体不出事,又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坚持正确导向。当然动员学生做好自我保护、确保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但恐慌比疫情本身更可怕,因而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动员上,而是要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在谣言澄清、心理疏导、情绪化解等方面下足功夫,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稳定学生在疫情防控中的情绪,增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的信心。

(二)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预警机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包括重大疫情在内的突发事件,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反思,初步建立起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但现在看来,这个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要有一套应对不同危机事件的方案,尤其是应对重大疫情的预警方案,明确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与要求,明确疫情防控中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责;其次,应对重大疫情的预警机构可以不设单独的职能部门,可以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合一,但一定是一个由高校党委挂帅、党办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常设性的协调机构,这个机构必须与干部换届配套运行,以确保突发事件的预警应对工作常年不断线;再次,参与应对包括重大疫情在内的突发事件的相关人员包括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至少必须接受一次以上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业务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应对重大疫情的业务培训,即使干部换届也要做好这方面的交接与培训。最后每年的学校预算中要专门设置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经费,一旦有重大疫情或其他突发事件发生,就可启动应急经费,把关爱学生的工作想在前面、做在实处,千方百计为师生办实事、解难事,进而使广大师生感受到校园大家庭的温暖。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预警教育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国情教育与中国精神教育要渗透磨难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要让学生知晓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不管是自然灾害、外敌入侵和战乱的磨难,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4];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看到中国国情的复杂性,看到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变化,使得今天的中国面临各种风险,因而必须时刻警惕可能发生的风险,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与磨难意识;其次,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进一步深化为保家卫国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今天的爱国不仅仅是在感情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行动上保卫我们的家园,保卫我们的祖国不受外敌的颠覆。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要渗透生命教育、规则教育,让学生从自然规律把握的角度明白,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最终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最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素材,凝练德育主题,将大局教育、感恩教育、法治教育等主题融入思政课,与时俱进地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比如,在疫情防控的前期,要加强宣传动员,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疫情防控中期,要加强心理疏导与思想解惑,及时消除学生的抱怨心理。疫情防控后期,要注意消除松懈情绪,坚定必胜信念。

(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信息化平台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中的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在2022年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其核心理念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20年2月,《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的通知》再次要求各高校扎实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支持学校延期开学期间的线上教学工作。两个文件都强调要完善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信息化平台,改善网络支撑条件,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做好技术服务保障[5]。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角度看,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尽力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育设施,建设信息化教室,完善校园教育网、电子阅览室和教师现代化办公平台以及硬、软件共享的互联网教育等,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力度,努力开发适应本校特点的思政课网络课程,做好运用信息化资源防控重大疫情的工作。

(五)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创新空间

重大疫情的突然发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次大考,不仅带来了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创新的机遇,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从党和政府运用举国体制打响防控疫情的阻击战的实践中,大学生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增强了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更新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了学生思想上的成熟。因此,我们要趁热打铁,充分运用这些鲜活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案例,向他们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爱精神,展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不仅要坚持“键对键”与“面对面”结合,精准掌握学生的最新动向,确保把学校的关心关爱传递给每一名学生,还要在线上开展“悦读经典”“观影明志”“花式宅家”等活动,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培养他们理性平和的阳光心态,提升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会在舆情面前保持冷静、恢复清醒、理智判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志愿参与所在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力所能及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传播正能量[6],让他们在亲身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提振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主动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猜你喜欢

防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