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2020-01-09胡华锋

科学咨询 2020年48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心理健康心理

胡华锋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浙江绍兴 312000)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需求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枫桥经验”是“以人为本”的经验,就是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是新时代满足社区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社会心理服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心理问题的长期积累压抑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甚至影响公共安全及社会稳定。

(一)社会心理服务机制不完善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与考核标准,各部门在拓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在机制完善、政策与经费保障支持等方便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没有统筹规划,呈现出政策缺位、经费不足的现象[1]。

1.政策缺位

目前,在社会心理服务方面虽已建立起上下联动、运转协调、全面覆盖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但各部门在购买社会心理服务中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引,社会心理服务在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等方面的重要作为尚未凸显。

2.经费不足

政府用于购买心理服务的总体资金量偏少或缺乏。

3.服务零散

由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缺乏统筹部署,各职能部门需求没有得到整合,有服务碎片化和资源浪费现象。

(二)社会对心理服务认知不足

社会对心理服务的总体认知不足,导致社会焦虑感加剧、冷漠无助心理现象凸显、传统社会支持弱化。

1.个人层面

由于工作压力、生活矛盾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影响,心理疾患增多,影响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由于缺乏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而忽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社会层面

社会公众对如何区分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存在严重误区。多数人因对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现象,影响市民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选择。

(三)市民对心理健康的需求

根据资料显示,80%以上的市民相信心理健康服务能够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也愿意与心理工作者讨论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问题。

1.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多样

多数市民对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检查、心理询服务、参加心理知识讲座,对心理服务热线、心理服务网站以及心理服务微信平台信息等心理服务有明确需求。

2.心理服务的内容

对心理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心理知识、压力管理和情绪疏通问题、身心调节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人际沟通和关系协调问题、职业规划问题、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问题、婚姻情感问题等。

3.对心理健康服务场所的需求

70%以上的市民愿意选择专业可靠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对精神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等也有一定的需求。

(四)社会心理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由于社会心理服务政策缺位,经费不足,导致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缺乏。

1.专业人才缺乏

心理咨询师通过率较高,但取得证书之后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专业人员流失率高,其主要原因是社会服务群体缺乏统筹管理、项目不持续、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低,晋升空间有限等。

2.心理服务能力弱

大部分心理咨询师在取得资格证后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实操能力弱,解决心理危机的能力差。

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必然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人民的安居乐业。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头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四化”,即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智能化水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制度化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与考核标准,各部门在拓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政府层面要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积极出台扶持政策、着力强化经费保障、不断健全工作机制[1][2]。

1.引入政策扶持

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研究制定体现心理健康服务技术劳务价值的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岗位吸引力,调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等多种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通过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3]。

2.加强经费保障

积极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举措。

(二)瞄准需求,推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

当前,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该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瞄准市民的心理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突出服务重点、打造服务特色,切实解决市民的心理困扰,努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完善“三级”平台

进一步提升该市心理健康体验中心硬件设施,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和考核机制建设,加强社会宣传与推广,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协助相关部门完善区县(市)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级社会心理服务站、村(社区)级社会心理辅导室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强化心理健康体验、咨询、转诊、知识培训等服务[4]。

2.构建医院公益心理服务体系

完善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一是为青少年学生、中小学教师设计心理讲座专题,菜单式供选择;个案咨询与危机干预;对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协助创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二是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设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专题讲座;三是利用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心理辅导、情绪纾解、家庭关系调适、精神卫生知识健康讲座。

3.拓展EAP(全员心理管理)服务

借助医院精神心理专科优势,整合全院资源,强化该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向各类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基层组织及社区群众提供心理评估、健康教育、咨询改善等服务。

(三)加强业务技术培训

一是为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教师等心理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咨询继续教育,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二是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社会工作人员、心理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三是开展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心理培训班,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5]。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社会转型期的时代需要,也是在新时代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需要。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要着力找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提升公众幸福感获得感,培育理性积极的社会心态,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心理健康心理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