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船舶机械工程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0-01-09于志民杨小亮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融合

于志民,李 明,杨小亮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育人理念是新时代高职育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知识、技能教育和内涵教育相融通,即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精益求新的通识、专业课程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是继承、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育范式进行新时代要求的创新,构建出全新的教育载体,对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在于思政教育过程贯穿于思政理论课、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全过程中。课程思政重点在于培育、塑造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把思政教育贯穿于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教书育人中,课程思政是对课堂教学主渠道改革、深化、创新,课程思政现实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塑造与专业知识技能教学融合,并且在社会主义价值传播中融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此同时在知识、技能育人中加强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在于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

一、多元融合课程思政建设

(一)课程思政与新时代融合

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且强调了把科技创新放到重要位置,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并对青年寄予殷切希望,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使命担当,课程教学发展方向与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船舶机械工程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综合性工程,属于船舶装备制造类。主要服务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海上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造船强国”、“ 数字化造船”、“ 绿色造船”、“ 精度造船”。

(二)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走进多个领域。新时代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在教学过程中,把科学、技术、教学和工程的学科综合在一起,来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要跟上学生需求的步伐。

2015 李克强总理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中,首次系统阐释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外延、建设设计、实现路径等等。

“信息化、智能化的教育教学辅助传统教育并进行融合,会使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更具有生命力、活力,通过现代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习者灵活、个性,优质的教育教学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跟现代的开放、灵活、多样产生了冲突,这样势必要有教学的变化和改革。互联网+教育对大数据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架构和技术,从信息社会海量数据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形成新业态。基于互联网+教育资源配置与投入,建立完整健全的教育教学网络。能有效的提高教育治理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更好的为现代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互联网+时代,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变化和变革,将之前供给方驱动的教育服务转化为消费驱动的教育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方便实现,只要有网络,“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实现“处处可学”。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团队小组学习”促进个体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把课程思政元素变得更丰富,共享、利用度更高。传统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可以创新学习模式,进行“探究学习”、“反思式学习”、“应用技术技能力学习”等等。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信息、智能时代,课程思政对学生的职前、职后贯通、学生的持续发展,学生实现“获得感”。

(三)课程思政与理论融合

课程思政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重要理论为指导,既政治、学理;价值、知识;建设、批判;理论、实践;统一、多样;主导、主体;灌输、启发;显性、隐性等八个方面统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认为 “教出来的学生要博学、优雅,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始终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虞丽娟认为“课程思政是是新时代推进教师教书、育人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课程思政是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共振、协调发展、与时俱进。

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邱开金认为课程思政强化课程的教育性,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把思想政治融入专业课、实践课及其教育活动中,课程思政是培养人的专业技能、政治素养与国家意志高度统一。北京大学教授孙蚌珠认为,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而课程思政则是教学体系。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指出“没有人才,一切归零,没有道德,人才归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育人使命神圣”。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回归课程、潜心教书育人的初心。专业课与思政目标的融合“寓专业知识、技能于教、寓德于教、寓道于教”。2013年7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2017年4月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关键课题落地,夯实提升中国-东盟开放平台,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2018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向海洋进军。”2018年6月习近平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海洋经济前途无量,海洋强国战略要加大关键的技术自主研发”

二、新时代船舶机械工程技术课程思政建设

船舶机械工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顺应新时代高职专业教育发展要求、深化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建构、开创专业学生思想政治与专业技能教育新格局,是专业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船舶机械工程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是要在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各人才培养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而加强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纪律观念和创新精神教育加强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于“三全”育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应有一定高度,既“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与新时代融合,基于课程改革核心环节,船舶机械工程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政与职业共进,融合协同一致,研究、探究、发掘船舶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的思政理论、感人船舶机械工程案例、教学资源,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现实教师育人职责。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以新时代教育理念武装师生,雄厚课程思政思想基础,需完善课程思政组织实施体系,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夯实课程思政专业基础和保障条件,要坚持“四有”标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

船舶机械工程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德育渗透的教学氛围的形成。确定课程思政船舶机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特色,分析学生的思想特点,分析船舶行指委及企业用人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对评价标准进行论证,实践评价课程思政效果,根据反馈情况、改进课程的闭环循环。

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船舶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特点,挖掘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坚持原则是实事求是挖掘专业思政元素、利用创新思维、重要是突出重点、检验效果要注重实效。确定课程目标是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科学思维与专业专业发展历史、课程核心内容、专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多方面融合。重构专业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借助信息化的发展,使课程思政项目化、结构细化,体现时代性、职业性、思想性。课程思政内容要体现专业特点,更重要的是融合思政理念,采用项目化开发,包括专业历史、专业自信培养、行业认知、行业素养、行业发展、专业创新精神培养等。教学项目结合典型行业案例,开发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学院、校企、网络资源、行业劳模事迹融合。

课程评价采用多元交互评价,课程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总目标,通过互联网+课程思政评价采集数据,及时改进课程。课程管理采用院校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学生助教融合管理方式。课程思政评价,围绕船舶机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及活动,培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健康发展,是教学评价的根本准则。

三、新时代船舶机械工程技术课程思政实践

课程思政实践以学院整体推进、系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院有课程思政的整体氛围、系部有课程思政的特色、专业有课程思政特点, “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确定为学院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措施。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以新时代教育理念武装师生,雄厚课程思政思想基础。需完善课程思政组织实施体系,夯实课程思政专业基础和条件保障,要坚持“四有”标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有步骤、有目标实施。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实践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实践的关键环节,有计划、有目标引导专业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核心技能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融入育人过程中,把民族复兴的理念、社会责任等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发挥好课程育人主阵地。课程思政参与主体是学生,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要深入研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通过三全育人加强实施,对社会需要的人才素养、教书育人客观规律、高职学生成长规律三者进行整体把握、润物无声融合、并进行综合运用、实践,推进高职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课程思政实践主要现实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统一,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与新时代适应,教师定期进行座谈,交流心得共同提高,通过教研、互助小组与专业思政教师沟通,转变思想观念,做学生的引路人,根据互联网教育的虚拟性、互动性、共享性、实效性等特点,需要精神上开放性、平等性、多元性、自由行特点、学生的个体性、应用新媒体在教学中,复制性、互动性。教师的角色转化,指导、引导、提炼总结更加重要,在课程思政实施中教师把碎片化知识融合成系统化的要点,知识的更新,结合当今热点与课程思政融合,在课程实践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传播最新知识,结合行业最新科技、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最新管理理念与课程思政元素结合,课程思政不同与普通思政课,结合专业知识、结合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应知应会技能、现实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正确培养,培养团队意识、热爱劳动、劳动光荣、高职学生的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培养。

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应加强思政元素的考核,通过学生交流回答问题等增加思政元素考核,结合感人案例、船舶劳模案例,激发学生积极性。实现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培养奉献社会精神。课程思政课程的诊改与教学评价与课程管理融合,课程思政诊改分为自我诊改和外界督促诊改,根据课程实践情况,采用过程评价方式,考核学生课程思政理念改进和提高、考核专业知识与价值观、敬业、感恩、忠诚、工匠精神的培养考核融合,发现偏差及时改进,结合课程目标及时汇总、归纳、总结,制定改进计划并实施计划。外界督导,通过教学督导、系部督导、教研室督导结合,提出改进方法及建议,改进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加强课程思政课程管理,通过多维度广泛参与模式,教师、企业导师、学生辅导员、学生助教参与课程管理改进,形成多维度、广泛参与、注重实效的教学评价、诊改,形成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闭环螺旋上升模式。

四、总结

课程思政建设应放眼高处,重点进行整体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紧紧围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路径。

首先,新时代、新技术与新理念融合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利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新时代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融合、采用“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应用、实践。借助信息化技术的 “教学质量管理平台”过程评价,进行学情、课程思政效果分析、个性化教学实践。

其次,专业思政元素融于专业理论、技能培养,结合新时代特色、融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制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标准,对评价标准进行专家论证,完善评价标准。根据标准制定评价量化评价,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交互多元评价,根据评价改进课程思政,形式闭环,逐步改进、完善课程思政建设。

第三,校企融合多元参与课程思政实践,借助信息化技术,现实专业、系部、学院、行业、企业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学院教育的主导优势,系部、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作用,挖掘行业、企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应。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