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特色小镇历史演进与发展特征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2020-01-09徐思敏刘兰娟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小镇特色

刘 成,徐思敏,刘兰娟

自2017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第一批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以来,作为一个从特色小镇衍生而来的新生事物与全新概念,由于缺乏相关建设经验,我国部分省市打造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确、盲目性发展、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产业发展模式不清晰等突出问题。2018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通报取消或警示整改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达33个,占当初立项总数的34.4%。相比之下,目前国外学术界尽管并没有明晰、统一的体育特色小镇(或体育小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概念,但很多国家的体育特色小镇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至今业态已相对成熟。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和逻辑对比等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特征,深入挖掘和提炼国际经验,以期为加快推进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历史演进

1.1 二十世纪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崛起

20世纪40年代,作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英国在享有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福利的同时,也面临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犯罪率剧增等诸多棘手问题。[1]为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在城市研究中出现了“分散主义”思想,但完全的分散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倒退,不利于社会进步。鉴于此,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路。他提出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寻求共生点,构建一个综合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理论被英国社会接受。人们开始对“田园城市”进行探索,并由此诞生了诸多小型城镇。这些小城镇在融入工业经济元素的基础上,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特征。由于非常注重小镇建设的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和街区成为小镇的一大特色。[2]于是,这些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运动休闲项目的小城镇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

美国的小城镇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如影随形。最初的美国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主要承担经济传输功能,通过参与工业原料、加工运输等工业化活动将城市的经济活力向外辐射,使之逐渐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城市群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城郊交通网络的完善进一步加快了大批城市人口流向郊区,“郊区化”现象不断蔓延。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城镇由大城市周边继续延伸,数量不断增多。为了解决就业难题,美国政府将当地的体育产业与资金融合,通过出台一系列措施,以产业培育增加就业机会,逐步形成了诸多富有竞争力的体育特色小镇。美国小城镇是在长远规划基础上创建的,建设投资依靠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兼顾区位交通、产业特色、生活传统等要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完善小城镇相关功能,政府积极为小镇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特色小镇。[3]

20世纪50~60年代的日本同样面临着城乡劳动力分布严重失衡、农村发展举步维艰等棘手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日本政府通过颁布《町村合并促进法》等政策来促进小城镇建设,以平松守彦“磁场理论”为指导的“造村运动”逐渐兴起。由于自然资源有限,日本高度重视小镇开发建设的资源利用。“从生长的地方寻求文化根源”。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当地民众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创建了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小镇,逐渐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模式。1962年日本政府出台《体育运动振兴法》,将体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日本各大城市掀起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潮,为该国发展体育特色小镇奠定了坚实基础。[4]

由此可见,国外体育特色小镇在20世纪的崛起是为了帮助解决城市过度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属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借鉴英、美、日等国大城市治理经验,国外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试图通过“新城运动”实现“田园城市”的美好理想。“新城运动”“卫星城”“造村运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英、美、日等国小城镇的发展,交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周边小城镇的扩张,土地私有交易制度促进了边缘城市的发展。[5]大众体育和运动休闲产业得到重视,体育特色小镇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1.2 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阶段

1.2.1 探索起步阶段实际上,国外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最早起步于19世纪。依靠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发现当地具有发展相关体育产业的特有优势。交通技术的进步使小镇的开发与扩展成为可能,大型体育赛事和历史文化的积淀提升了小镇的知名度,日益庞大的消费人群促使当地开始重视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体育产业为核心,以满足运动消费需求为目标的体育特色小镇初具雏形。例如: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梅迪辛哈特小城原本是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工作区。1883年,为了寻找水源,铁路工人在挖井施工中挖出了天然气。至1904年,人们又发现了地下储量巨大的天然气。梅迪辛哈特的天然气开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修建铁路带来了人数众多的铁路工人、居民、乘客和旅行者,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发展对梅迪辛哈特小城业余体育运动的兴起产生了巨大影响。铁路的发展、工资待遇的提高、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创业精神的增长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进行身体锻炼的休闲娱乐需求。人们在闲暇时间不断开发出棒球、曲棍球、长曲棍球、板球、自行车和网球等休闲运动。附近的西北骑警(加拿大皇家骑警的前身)也加入其中,观赏性、专业性和商业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从此,这些休闲运动对梅迪辛哈特漫长、悠久而传奇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彼此之间息息相关。[6]又如,1789年,法国贵族雷萨特偶然发现依云小镇绅士花园的泉水有助于治疗肾结石,而后一些医生将该地的泉水列入药方,依云天然矿泉水因此声名远播。拿破仑三世及其皇后对依云镇的矿泉水也情有独钟,1864年正式赐名其为依云小镇。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斯廷博特斯普林斯滑雪小镇主要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诞生,铁路交通的通行加速了小镇发展进程,但矿产资源的耗尽迫使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小镇未来的走向,得天独厚的冰雪山地资源帮助当地居民探索出一条融合多元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滑雪最初是被大雪困住的斯廷博特斯普林斯小镇居民的一种实用交流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为中产阶级的一种娱乐活动和消遣方式,受到当地人和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的欢迎。一些名人和富人聚集于此,他们被狩猎、户外运动、干净的环境及平静的山区生活景象所吸引,寻求一种刺激的荒野体验。[7]

1.2.2 初步发展阶段丰厚独特的自然资源是小镇孕育成型的物质基础,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小镇形成的精神支柱,络绎不绝的游客是小镇发展的外部动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如何优化利用自然资源,怎样不断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成为国外体育特色小镇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开发多元项目”成为该时期国外一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任务。例如:1870~1913年,法国的依云小镇集中建设了大批休闲度假和市政配套设施,提升了小镇服务水平。加拿大的梅迪辛哈特小城为了发展网球、板球、冰壶等外来运动项目,花费大量资金建造配套设施,凭借营造滑冰音乐、完善往返交通和更衣室设施等方式来吸引更多顾客。[6]伍德斯托克和英格索勒原本就是19世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两个小镇。它们的体育运动快速发展几乎完全是由当地的自身因素造成的。当地的中产阶级改革者通过支持当地企业和机构,依靠棒球、长曲棍球、田径、自行车等运动项目构建理性娱乐的“无私”理念,给居民灌输一种新的社会责任感。伍德斯托克业余体育协会成立于1884年,前身是3年前成立的蒙特利尔田径协会,之后他们加入了加拿大业余体育联盟,派出本地优秀运动员与来自其他地方的运动员进行竞争,并在本方运动员获胜时举办大型庆祝活动。此后,体育成为这两个小镇种族融合、平等和人权的强大力量而受到公众的赞扬。[8]此外,美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一些滑雪小镇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寻求第二套住房的郊区逃避主义者。他们后来将其转变为永久性住宅,这其中的许多人最初是作为滑雪游客来到该地区的。滑雪和住宅开发需求相结合而产生的这种新型度假胜地,越来越多地由地方和国家企业控制。[7]

1.2.3 快速发展阶段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物质形态,特殊的资源优势成为一个国家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原始资本,但要想让体育特色小镇从普通走向独特,从本国走向国际,必须依靠创新思维来拓宽产业链,以形成品牌优势,让小镇独具特色。20世纪中后期,国外很多体育特色小镇将突出的体育特征、独有的体育元素转化为塑造小镇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小镇品牌形象的窗口。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或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宣传城市独特的精神标识,并以体育的勇于拼搏、贵在坚持、积极进取、团结协作以及创新精神来打造体育小镇城市文化系统。国外很多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例如:加拿大曲棍球联赛是世界最优秀的曲棍球联赛之一,梅迪辛哈特猛虎队如今已成为其中的一支劲旅,深受当地人的追捧与爱戴。1994年,依云小镇举办了第一届依云大师赛,进而创新性地开发出一系列国际高尔夫球知名赛事,这些品牌赛事推动依云小镇从单一走向多元。早在1924年第1届世界冬季奥运会在法国的霞慕尼小镇举办之后,该地就建成了国际性滑雪教练训练中心。小镇围绕滑雪赛事不断丰富和开拓相关项目和服务,如今它以“滑雪运动的天堂”这一品牌名片享誉全球。1976年诞生于加拿大班夫镇的山地电影节已成为自身的文化标签。1986年,该镇把山地电影节推广到全球,启动了世界巡回展映项目,享有“户外电影的奥斯卡”的电影节吸引了全球众多的游客慕名前来。[9]

1.3 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类型

本研究依据当前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资源类型和实际运行模式,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型、历史文化型、赛事活动型等3大类。

1.3.1 自然资源型指依托地形、水源、气候等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体育项目,不断完善相关体育产业链和配套设施而形成的体育特色小镇。如法国的沙木尼、美国的特聊赖、加拿大的班夫小镇均以巨大的山脉为依托,成为著名的滑雪胜地;新西兰的皇后镇凭借险峻刺激的地形特征成为世界公认的“探险之都”;法国依云小镇因神奇的天然矿泉水、瑞士达沃斯小镇因洁净的空气而成为运动休闲康养胜地。

1.3.2 历史文化型指在历史文化传统的熏陶下致使某种运动项目或体育产业得以延续,并逐渐发展成熟,最终形成以该运动项目或产业为核心的体育特色小镇。如法国尚蒂伊的马术是当时皇室贵族间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这种“马文化”被延续和流传至今,如今的尚蒂伊拥有世界一流的赛马场,被誉为“马都”;意大利的蒙特贝卢纳小镇的制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依靠自身的文化积淀,该镇的体育用品产业从单一的生产运动鞋发展为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庞大产业集群。

1.3.3 赛事活动型指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核心,由赛事衍生出培训、体育用品制造、运动康复等相关产业的体育特色小镇。英国的温布尔登小镇凭借着网球公开赛享誉全球,该镇依靠网球赛事,发展出网球培训、赛事运营等产业;美国尤金自197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国际性田径赛事,从一开始的精英赛发展到现在的钻石联赛;布鲁明顿则以“小五百”自行车赛为特色,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莱克星顿以马术比赛为核心项目,并由此打造买卖、竞赛等与马相关的产业。这些小镇都以某一项体育赛事为核心,因赛事而被世人熟知,通过拓展与赛事相关产业,使自身不断发展完善。

2 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特征

2.1 区位选择: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形成主要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它们大多分布于大城市周边,通过巧妙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建成了一批体育特色浓厚的小镇。例如:距离大城市2小时车程的依云小镇借助泉水资源,确定了以“疗养”为主题的小镇模式;除了公路交通外,新西兰各大城市都设有到皇后镇的航班,拥有发达交通网的皇后镇依托阿尔卑斯山脉险峻的地形,以“探险”为主题开发了蹦极、跳伞等户外运动项目;距离首府城市30公里左右的意大利酷玛耶被勃朗峰环绕,有着“天然的雪场”资源,该地逐渐发展成以滑雪运动为特色的小镇;与伦敦市中心相距不到10英里的温布尔登,凭借举办历史悠久的网球公开赛成为著名的网球小镇。

2.2 产业定位: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国外的体育特色小镇大都以某项核心特色产业为主,在此基础上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一条完备的产业系统,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法国的霞慕尼以登山为核心项目,围绕该项目开发了赛事、文化、培训等产业,服务内容从当初单纯的“登山”逐渐演进为“登山+运动+休闲”,此外还开发出滑雪、高山滑翔、溪降等运动项目,从而形成“核心项目+多元”的营运模式;意大利蒙特贝卢纳小镇致力于传统产业运动鞋生产的同时,培养国际化产品开发团队,挖掘国际客户运动需求,研发新产品[10];爱尔兰的香浓小镇以高尔夫运动为自身特色的同时,依托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相继开发出自行车、骑马等运动项目,并拓展餐饮、高尔夫培训等产业链条。这些小镇均以某一种体育产业或运动项目为核心,不断融合其他产业以实现体育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

2.3 治理方式:多元主体通力合作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利益主体在国外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企业和社会组织是其中的主要管理者,政府进行宏观引导,各个参与主体保持有序分工、相互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蒙特贝卢纳小镇有很多中小企业,但利益纠纷较少在这些企业间显现,他们彼此相互配合协作形成有序的地域生产集群。基于专业化分工而形成的企业竞争,迫使企业在各自特色生产领域不断创新,同时又推动着整个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的提升。企业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合同获得项目所有权,负责项目的运营管理;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采取学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满足小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此外,以商会、协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也投身小镇建设,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11]国外一些国家的体育特色小镇在治理方面十分注重政商合作。例如,政府是霞慕尼小镇建设的调控者,却并不在其中大包大揽,政府通过委托管理的形式将项目移交给企业,企业依靠项目承接的方式为小镇输入建设资金。温布尔登小镇以俱乐部为管理主体,政府提供政策方面的扶持和相关服务。新西兰皇后镇的探险和蹦极项目由企业在运营期满后移交给政府进行重新招标,以有效激发项目管理的活力。在以体育节和马拉松为特色的日本远别町小镇中,政府、企业、社团、居民都是小镇的参与建设主体,多方相互协调,积极投入到小镇的发展规划。

2.4 扶持政策:政策供给日趋完善

政策是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包括体育小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健康特色小镇、××运动项目小镇等称谓)不同,国外并没有对体育领域的此类小镇进行相关概念界定[6~8],更多的是在体育产业和小城镇发展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政策法律在体育特色小镇发展中的作用,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来推动小镇的发展。例如:1909年,英国颁布世界上首部有关城乡规划的政策《住宅、城镇规划条例》,进而颁发《城镇和乡村规划法》,以完善城乡统筹方案。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规范新城镇的规划和管理,英国又出台《新镇法》(1946年)、《游憩用地策略》(1991年),通过修建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保障城市的体育休闲运动和开展。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政府先后下发《版权法》《示范城市与大都市发展法》,目的是保护体育方面的版权,推动小城镇建设。日本通过制定《新事业创新促进法》《山区振兴法》等目标明确、与时俱进、奖惩兼备的政策法律,不断规范和扶持小镇的建设。[12]加拿大政府也相继印发了多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13]

2.5 功能特性:注重完善多重功能

国外体育特色小镇遵循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性地延伸相关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加拿大的惠斯勒小镇面向各个层次的消费人群,修建不同档次与形式的酒店、餐厅、购物中心及邮局、医疗中心、体育中心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法国霞慕尼小镇围绕登山项目创建了高山救援队、登山向导、登山培训等多种服务,通过设置初、中、高三级雪道,满足不同水平滑雪者的需求;尽管地形特征为游客的往来公共交通设置了一些障碍,但美国的特聊赖借助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滑雪运动,酒吧、餐厅、购物商店等一应俱全,让大众在运动之余能够享受到个性化餐饮服务;具有高校背景的布鲁明顿镇内设有以煤渣跑道为特色的体育场、自行车赛道等赛事场地和酒吧、餐厅等娱乐场所。小镇每年举办各种主题音乐会和艺术节。这些富有艺术色彩和生活气息的娱乐活动让小镇的游客流连忘返。

3 国际经验借鉴

3.1 协同各类特色的体育资源,突出“特色”主题

体育特色小镇是融合多种元素而形成的生命体[14],突出“特色”才能使小镇彰显活力,在体育产业的选择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特色资源。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应该通过深入剖析当地文化脉络,找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差异基因”,在与现代社会诉求融合的基础上确立小镇的“特色”主题。要以当地固有资源(冰雪、山地、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体育文化资源等)为基础,确定核心运动项目,发展相关体育产业。此外,在体育特色小镇的运营过程中要有风险管理意识。比如一些滑雪小镇在运营过程中会受到雪量、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当地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在不同季节开发、培育和细分市场需求。

国外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中不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还十分重视对当地现有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如法国依云小镇由官方管理依云水源,当地矿泉水企业和APM协会组织居民开展种树活动以保护依云水质。[15]霞慕尼小镇政府通过改进交通体系、倡导绿色出行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法国尚蒂伊的“马文化”、英国温布尔登的网球公开赛、美国尤金的田径赛事都显示出当地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些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依靠的是自然、人文等多种资源优化整合。体育特色小镇是人与自然的共生体,“特色”能使小镇更加鲜活。在纷繁复杂的产业体系中找到具有差异性的特色产业是小镇特色形成的关键,培育和升级特色产业能提升小镇的竞争力。为此,国内体育特色小镇要立足本地固有资源,将当地产业、人文、自然等要素充分融合,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定位形成小镇特色的体育品牌,借助科技创新增强品牌竞争力。

3.2 协同体育产业与关联产业,增强“品牌”意识

体育产业作为体育特色小镇的核心要素,在小镇品牌竞争力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单一的运动项目和产业设置无法满足大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增强品牌意识,找到具有独特性的特色产业是小镇品牌形成的关键。只有培育和升级特色产业,才能促使体育特色小镇品牌更具竞争力。我国的体育特色小镇应该紧密结合自身资源,以核心的体育项目为主导向外延伸相关运动项目,既让广大游客能够充分认知小镇的体育品牌,也让需求各不相同的游客有更丰富的运动项目可供选择。

体育产业与关联产业必须共同发展。体育特色小镇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完善以满足餐饮、住宿、购物等需求为主的相关产业,形成关联产业以体育产业为核心、体育产业以关联产业为补充的协同发展局面,以达成关联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此外,从体育产业延伸出来的关联产业有着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体育特色小镇的管理者们要注意筛选,有条件地发展相关产业,防止同一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行为。

3.3 协同多元的利益主体参与,打造“人文”气息

从体育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到运营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小镇中的人群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当地居民;另一类是外来游客。具有旅游度假性质的体育特色小镇公共基础设施既要为当地居民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留住更多的当地居民,也要以游客的不同需求为导向,完善交通、住宿、餐饮、安全等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例如:蒙特贝卢纳小镇的居民具有强烈的根植性,政府对当地居民提供的一些鼓励性政策,为小镇的运动鞋企业输入了大量人才,促进了该小镇发展的日趋完善。相比之下,波兰的索波特城虽然从一个宁静的小渔村改造而成优雅精致的旅游疗养胜地,然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当地居民物质上更加丰盈,却打破了他们精神上的宁静。这主要归咎于当地政府过度看重“外来游客”而忽略了当地居民需求。时至今日,索波特也仅仅是一个知名度不太高的度假区。[6]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其他参与主体必须相互协同,实现小镇的优质发展。政府应从战略高度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运营管理能力;社会组织要大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小镇的治理,从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3.4 协同政策供给数量和质量,营造良好外部制度环境

国外体育特色小镇逐步的发展成熟与良好的政策环境息息相关。一些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持续颁布确定了小城镇的法律地位,促进了小镇建设的逐渐规范化。体育产业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催化出一系列新兴的时尚类体育运动,以小城镇为平台的新型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发展成型。我国在体育特色小镇的创建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品牌的初创与形成是小镇建设成功的第一步,品牌形成之后的输出是小镇成功走向国际市场的又一关键。因此,应该实时对原有支持体育特色小镇的政策条文内容进行检验、修订、完善,使其能与时俱进,并促使当前出台的政策文件能更好地推进小镇发展。通过合理的政策供给,为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科学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

4 小结

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从幼稚逐步走向了成熟。这些小镇的成功建设经验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参考意义。然而,每个国家均有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资源和文化背景,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建设模式。21世纪的新时代为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在借鉴国外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必须充分结合本国国情和国人需求,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小镇可持续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体育产业之篮球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