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经疫情洗礼食品行业涅槃重生

2020-01-08张卫

中国食品 2020年24期
关键词:消费疫情

张卫

转眼又到年末,我们好像从没像今年一样,如此热切地期盼日子快点过去。始于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都蒙上了一层阴影,工厂停工、企业停产、市场停摆、经济停滞……各行各业都因为疫情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食品行业,由于我国实行封城、禁行、停产等措施,在餐饮行业,大到连锁餐饮集团小到“三小”餐饮均受到严重影响,直呼“快要活不下去了”;酒业也不例外,由于白酒消费高峰期间正赶上疫情最严重之时,各地白酒市场基本处于“冷冻”状态。但在这其中,也有个别产业因祸得福,比如人们被困家中之时,方便面、自热火锅、半成品菜等产品热销;人们网购生鲜的习惯逐渐养成,给之前坏消息不断的生鲜电商行业带来一丝生机;线下交易被切断,直播卖货等成为商家销售产品的新渠道。而且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扩大内需,食品行业又现繁荣景象,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彰显出大国风范。

下面,本刊以“食品行业战‘疫回忆录”为主题,从政府和食品行业两个角度,为大家解读中国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由负转正的背后缘由,以及食品行业由“危”转“机”的成功经验。

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全球陷入经济危机

今年年初,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悄悄在全球蔓延,而最先遭受冲击的就是我国。2019年12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率先发现3名患者,第二天类似病人增至12例,随后的几天,武汉市的各大医院均发现类似病例。2020年1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通过对病例样本进行实验室平行检测,1月8日初步确认了新型冠状病毒为此次疫情的病原。

当时,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已发现27例病例,且尚未发现明显的人传人现象,也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于是当时的专家研判认为当前的疫情可防可控。但谁也没有想到,随着春运的进行,实际上主要通过人传人传播的疫情早已随着离鄂回家过年的人们悄悄蔓延到了其他省份。截至1月25日24时,国家卫健委共收到30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认病例1975例,累计死亡病例56例。鉴于事件的严重性,当日国家卫健委立即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指出必要时可采取疫区封锁措施,限制人员进出;限制人员聚集,社区内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等人群聚集的活动,关闭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等公共场所;必要时停工、停业、停课。随后,各省也纷纷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截至1月26日,江苏、海南、新疆、河南、黑龙江等全国30个省份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比如,安徽、河南等省的卫生部门全系统进入紧急状态,全部取消春节休假,全员备战疫情防控;湖南、江西等部分地区重点对疫情相关地域返乡人员建档跟踪管理;多地取消春节期间的庙会、灯会等大型活动,以及文艺演出等室内外聚集性活动。当时,全国各省市均成为了“空城”,大街上空无一人,店铺全部歇业,家家户户闭门不出,一场全民参与的战“疫”正式打响。

由于“敌人”是看不见的病毒,所以这场战“疫”打得十分艰难。一线的“战士”——白衣天使们日夜奋战在防疫最前线,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长时间带着的口罩、面罩在他们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连轴转的“战斗”渐渐消耗掉他们的体力,有的人甚至倒在了抗疫的前线。据统计,疫情期间,全国共有4.2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正是在这群“守护神”的全力救助下,经过长达三个月的艰苦奋战,我们终于打赢了这场全民战“疫”。3月18日,新增本土确认病例首次为零报告;4月8日,武汉在封城2个多月后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4月15日,最后一支医疗队离开武汉。

但在我国吹响胜利的号角时,国外却又成为疫情爆发地,国际疫情形势升级。比如在韩国,一天增加334例确认病例,疫情预警升至最高级“严重”,截至3月27日,韩国确诊新冠肺炎累计病例达到1595例。在日本,截至当地时间3月23日21点20分,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病例共计838例。在意大利,一天之内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560例,截至3月22日18时,累计确诊59138例、死亡5476例。在美国,3月初新冠患者仅确诊100多例,到3月22日已超2.7万例,20天暴涨了200多倍……截至3月22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突破30万例,欧美依旧是重灾区,其中意大利突破5万例,西班牙、德国均突破2万例。最危急的当属美国,当时美国累计确诊已超2.7万例,超过西班牙成为中国、意大利之后第三大疫情国。疫情在3个月的时间里波及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了将近70亿人口。

受到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在我国,由于采取了停工、停产等措施,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打击,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重挫6.8%,为有纪录以来最差,本世纪以来首次季度负增长。供给端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和需求端的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与出口(俗称三驾马车)均出现深度负增长。一季度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下降3.2%、9.6%与5.2%;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与出口额则分别下跌15.8%、16.1%与16.6%。

6月,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疫情与变化的世界》专题研究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沖击将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报告指出,疫情急剧扭转了2020年初世界经济温和增长的预期。疫情暴发以后,各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3月中旬以来,美国出现创纪录的2645万人申请失业救济,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增就业数全部蒸发。疫情使全球股市和国际原油市场遭受重创,全球投资者出现恐慌情绪,引发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疫情给相关产业和国际贸易造成巨大损失。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和众多中小企业受到沉重打击,全球旅游业损失至少220亿美元,全球航运业每周损失约3.5亿美元。2020年,全球海运贸易量可能减少逾6亿吨,为35年来最大降幅。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可能下降多达32%。世界粮食计划署也警告称,此次疫情还可能使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增加近一倍,今年将达到2.65亿。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维持全球农产品与食品的供应稳定,世界可能面临食品危机。11月,联合国贸发会议又发布题为《新冠肺炎大流行对贸易和发展造成的冲击:向新的常态转型》的报告,指出新冠肺炎导致的经济损害将延续很长时间,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收缩4.3%,并可能导致今明两年共1.3亿人陷入极端贫困。

不过,由于我国防控到位,疫情已经逐步得到控制,经济也实现了反弹。在二季度,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居民复动复出,供给与需求均强劲反弹。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增速均转正,分别达3.9%、4.4%与1.9%;固定资产投资与出口增长也分别转正为11.1%与0.2%,零售总额跌幅也显著收窄至4%。总的来看,二季度GDP增长转正为3.2%,比一季度的-6.8%反弹整整10个百分点,幅度之大超出了市场预期。进入三季度,经济活动进一步恢复,GDP增长4.9%,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疫情前的水平。在需求端,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8.8%、8.9%和3.2%,大大高于2019年的5.4%、0.4%和-3.0%;零售总额仅增长0.9%,显著低于2019年的8%,但也比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反弹了19.9和4.8个百分点。在供给端,第一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9%和6%,高于2019年的3%和5.7%,只是第三产业增长4.3%,明显低于2019年的6.9%。基于上述预期,预计四季度GDP增长5.9%,进而下半年增长5.4%,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的经济增长水平。由此,在今年全球经济萎缩20%的情况下,我国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而我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中国政府在疫情期间防控到位、疫情常态化下政策得当,以及食品行业努力自救脱不了关系。

政府领导有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疫情之初,我国领导集体把疫情防控当作最重要的工作,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家总理李克强任组长,此外还成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各地方政府协调行动。为了打赢这场战“疫”,中央及地方政府方面出政策、下文件,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

在疫情期间,为了全力守护民众的“菜篮子”,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及农民农事物资所需,国家各部委频频下发相关政策、文件。1月3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下发《关于确保“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秩序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坚决落实《交通运输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交公路发〔2019〕99号)要求,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畅通。严禁未经批准擅自设卡拦截、断路阻断交通等违法行为,维护“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秩序。要加强“菜篮子”产品价格变动和市场供求的监测,积极协调产区和销区构建稳定的对接关系,强化调运组织管理,确保重点地区“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饲料生产和屠宰企业在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基础上,要加快生产恢复、满足畜禽养殖饲料需求,增加畜禽产品有效供给。要做好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全力保障农产品稳定生产。

2月6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坚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强调要盯紧禁用药物,用好合格证制度,加强风险监测,严打假劣农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与此同时,还组织专家编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操作指南》(微信版、视频版),以“图解”和“视频”方式科普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操作要求,从确保产地环境洁净、正规渠道购买农资、强化生产过程管控、确保产品贮运安全、强化内部质量控制等五个方面,指导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疫情期间落实主体责任。

2月13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地方首责,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开展互助合作、错峰采收,解决蔬菜生产用工难、用工贵问题;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维护正常市场流通秩序;各地要支持有条件的加工销售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扩大鲜活农产品收购,有序组织市场投放,防止出现卖难和断供;各地要按照依法依规、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的要求,加强活禽交易市场管理,提高本地区禽肉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着力解决养殖场户断粮、缺料、缺药等突出问题,推动饲料、屠宰等养殖行业上下游企业尽快复产复工,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要及时将与疫情防控重点物资保障相关的饲料、种畜禽及种子(苗)、屠宰、奶业、“菜篮子”产品等骨干生产企业纳入国家专项再贷款和贴息政策支持范围。

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做好2020年春耕化肥生产供应工作。通知强调,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有力有序有效推动化肥及其原辅料生产企业复工复产,相关企业要优先保障化肥生产所需煤炭、天然气等原料供应,努力增加春耕前化肥产量。针对我国化肥产销具有生产集中、使用分散的特点,在当前疫情防控情况下,要保障化肥等农资及原辅料运输畅通,加强化肥等农资储备和进出口调节,切实发挥好储备保春耕作用;各化肥行业协会要引导化肥生产流通企业将国产化肥集中供应国内市场,相关化肥贸易企业要根据国内市场肥种余缺情况组织好化肥进口。针对农资流通环节备肥日益减少、农民随用随买的现状,供销合作社系统要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有关部门要指导本地农资流通骨干企业、大型农资电商平台加大购肥备肥力度,完善线下农资配送网络,建立乡村农资应急配送机制,保障农资即时配送;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化肥生产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发展专业农化服务组织,引导农民合理用肥、高效施肥,降低用肥成本;各地发展改革、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加强对化肥等农资市场供应和价格情况的监测分析,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要依法严肃查处掺杂使假、偷换养分、虚标含量以及价格欺诈、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化肥生产供应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化肥生产供应中的重大问题,扎扎实实做好春耕化肥等农资市场保供稳价工作。

在地方层面,各种稳产保供的政策、文件也是数不胜数。1月31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交通保障组发出两个紧急通知,一是要求实行“多线管控合一”模式,取消公安、交通、卫健、防疫等多部门层层设卡,整合为单个综合关卡,保障应急物资运输通道畅通。二是要求切实保障生活必需品运输车辆通行,强化调运组织管理,确保重点地区“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

2月1日,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联合印发《关于应对疫情做好冬春蔬菜储备投放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发挥好冬春蔬菜储备作用,稳定市场供应,防止价格大幅波动,满足全省居民日常基本蔬菜消费需求。

2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保障交通顺畅及“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菜篮子”产品价格变动和市场供求的监测,积极协调产区和销区构建稳定的对接关系,强化调运组织管理,确保重点地区“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饲料生产和屠宰企业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础上,要加快生产恢复。各地粮食与物资储备部门要加强与饲料生产企业沟通对接,及时解决饲料生产原材料短缺问题,加快扩大饲料生产,满足畜禽养殖饲料需求,增加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各有关部门要做好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全力保障农产品稳定生产。

2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菜篮子”产品和农资保障供应的通知》,要求打通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运输梗阻,鼓励农资企业和经销商开展“点对点”生产、配送,确保农资供应不误农时。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有序下田、分时下地、分散干活,避免人员集聚,不得无故阻拦农民正常的农事活动。

而为了保障居民的供餐和用餐安全,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也是煞费苦心。2月6日,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餐饮企业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经营服务防控指南》,要求企业应在开业前或复业时,准备防护物资,包括但不限于:医用外科口罩、医用消毒水/酒精、紫外线空气消毒灯、空调系统专用消毒剂、洗手液等防护用品,配备红外线测温仪等。保持就餐场所内部环境整洁,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必须洗净。选择具有合法经营资质并在疫情期间允许经营的供货商采购原材料,杜绝采购、饲养和现场宰杀活禽畜动物,禁止采购不明来源的食材,严禁经营、储存野生动物或野生动物制品。外卖配送员盛放食物的容器,应在平时清洁消毒要求的基础上增加频次。配送管控部门建立完善配送服务质量控制体系,进行外卖配送员情况监控、每日订单完成情况监控、突发异常数据监控、项目执行情况监控、风险控制数据监控、核心指标完成情况监控等。

2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突出七个重点:一是突出经营场所环境卫生检查;二是突出库存和采购食品的查验;三是突出商超散装食品的管理;四是突出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五是突出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六是突出产品质量安全抽检;七是突出“三保”行动引導。

为了严格落实国家相关部委的指示要求,各地市场监管局也纷纷出台各种文件、政策,要求加强疫情期间的餐饮安全管理。在天津,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八项严格措施,加强对复工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就餐人员身体健康。这八项严格措施为:严格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严格经营场所卫生清整,严格清查库存食品原料,严格食品采购环节管理,严格食品制作过程控制,严格就餐过程安全管理,严格就餐人员卫生防疫,严格餐厨垃圾管理。

在河北,2月3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公告》,提出以下要求:1.严禁任何餐饮服务单位、乡厨等承办任何形式的城乡群体性聚餐活动,已经预订的应取消或延期举办。2.严禁采购、使用未按规定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严禁采购、使用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动物肉类及其制品。3.严禁采购、使用、经营野生动物肉类及其制品,不得经营野生动物菜肴。4.严禁在餐饮服务场所内饲养和现场宰杀畜禽动物。5.严格遵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严禁患有发热等病症人员进入餐饮服务场所接触及加工食品,对餐饮具做到一客一彻底消毒,避免交叉污染。6.严格环境卫生治理,严格按规定开展通风、清洁、消毒工作。严格从业人员和餐饮消费者健康管理,加强对进入餐饮服务场所人员的体温检测和防护提醒,积极宣传防控知识。

在河南,省市场监管局下发《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食品生产经营者健康及卫生管理的通知》,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按照当地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组织复产复工;二是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安排未取得健康证明的新员工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岗位,不得安排按规定需要隔离或居家观察的从业人员上岗;三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应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和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加强从业人员健康和卫生管理,严格落实体温监测和“晨检”制度,一旦发现人员有感冒、发热、咳嗽、咽部不适等症状或者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一律不得上岗;四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切实加强卫生管理,进一步强化厂区及周边、生产加工经营场所、食品库房、设备设施、工器具、餐饮具和运输食品车辆等日常清洁消毒;五是网络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加强订餐配送食品的防控管理,对配送容器、箱、车每日清洁消毒,对订餐食品实施“封签”配送,强化送餐人员健康检查,送餐“骑手”每日测量体温,符合防护要求。

在上海,2月11日,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食品经营者,规范处理积压食品原料的食品安全提示》,指导商户合法合规处理积压食材。1.食品经营者在复工复业前要依法落实主体责任,开展食品原料自查工作,及时清理超过保质期、腐败变质等禁止生产经营食品。2.疫情防控期间,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食品经营者可采取多种方式规范处理积压的食品原料。3.餐饮单位直接销售或通过网络平台销售食用农产品的,应当对销售食用农产品进行标签标示。4.餐饮单位制作半成品销售的,应当在半成品包装或容器上标明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5.餐饮单位从事外卖供餐服务的,不得超出许可核准经营项目,供餐数量要与自身规模和供应能力相适应。6.严禁经营超过保质期、腐败变质、霉变生虫等食品;严禁将超过保质期食品退回供应商;严禁经过改换包装、标签等方式以其他形式进行销售或赠送;严禁虚假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违法违规行为。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复学科学有序推进,社会秩序、人们的生活等逐步回归正常,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也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在疫情常态化的新时期,恢复经济成为重中之重。

为了扩内需、稳外贸、促消费,为经济秩序全面恢复提供有力保障,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聚焦改善消费环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消费领域治理水平,从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等六方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一是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全面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竞争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改善进口商品供给,进一步完善免税业政策。二是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改善入境旅游与购物环境,创新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模式。三是着力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强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鼓励使用绿色智能产品,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五是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促进重点群体增收,激发消费潜力,稳定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六是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强化市场秩序监管,积极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

4月22日,商务部下发《关于统筹推进商务系统消费促进重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复工复业提速扩面、促进城市消费回补升级、补齐乡村消费短板弱项、激活传统商品消费热点、着力恢复扩大服务消费、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消费、积极有序活跃消费市场、促进外贸出口产品内销、发挥政策资金促进效应、强化消费促进基础支撑等方面的措施。其中要求,加快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指导步行街分类防控、因街施策,抓紧组织商户开业复市,尽快吸聚人气,重振街市繁荣。把握时机加快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确定一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启动第二批试点。因地制宜出台步行街促进政策,创新管理和运营模式,打造步行街交流合作机制,形成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此外还要求完善便民消费网络。优化便利店网点、菜市场布局,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充分发挥经营灵活、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有条件的地区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支持快递收发站、便利连锁店、停车场、充换电站等便民设施建设。

4月30日,商务部办公厅、中国银联联合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商贸流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的通知》,提出降低商户交易成本、完善企业信贷服务、优化支付结算环境、支持信用消费发展、加强数据共享和形势研判等多项具体举措,鼓励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中国银联分支机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促消费务实合作,为商贸流通企业“量身定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支持方案,强化对商贸流通领域支持力度,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6月8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交通运输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有关工作的通知》,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激发消费潜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服务消费升级;推进交通运输跨业融合,培育新消费;营造放心的交通运输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满意度等方面来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其中提出,要完善农村物流基础服务设施,引导乡镇客运站拓展商贸、物流、邮政快递等功能,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鼓励以大型综合客运枢纽为载体,促进商贸金融、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关联消费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城市综合体。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和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等物流节点建设,引导物流节点拓展冷链、邮政快递、跨境电商、航空物流等服务功能。鼓励“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提升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及时寄递、冷链快递等领域服务质量,有力支撑电子商务发展和数字消费。

9月17日,商务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20年中秋国庆市场保供和消费促进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重点保供生产流通企业骨干作用,指导企业根据“两节”消费特点和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丰富商品种类,拓宽货源渠道,强化产销衔接,线上线下共同发力,重点保障米面油、肉蛋奶、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同时,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抓住“两节”旺销时机,精心组织开展全国消费促进月系列活动,支持和指导大型流通企业及行业协会开展各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惠民利民的促消费活动,满足人民消费升级和美好生活需要。

9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四个方面15项政策措施:一是加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进一步培育壮大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在线教育,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鼓励发展智慧旅游,大力发展智能体育,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依托新型消费拓展国际市场。二是加快新型消費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网络、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先覆盖核心商圈、重点产业园区、重要交道枢纽、主要应用场景等。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推动智能化技术集成创新应用,安全有序推进数据商用,更好为企业提供算力资源支持和优惠服务。规划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着力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资源整合有优势的区域消费中心。三是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深化包容审慎和协同监管,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新型消费标准化建设。简化优化证照办理,进一步优化零售新业态新模式营商环境。四是加大新型消费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财政支持,研究进一步对新型消费领域企业优化税收征管措施。优化金融服务,鼓励银行等各类型支付清算服务主体降低手续费用。完善劳动保障政策,促进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

10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提出19条扩内需促消费的具体举措。一是加速线上线下服务消费融合,将慢性病互联网复诊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降低个人线上创业就业成本等内容。二是开辟服务消费新模式,有序恢复酒吧、咖啡店、餐饮店等经营,因地制宜,放宽临时外摆限制;加大旅游年票和一卡通发行力度;拓展乡村物流布点,扩大特色产品销售。三是实施促进实物消费政策,加快落实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个人支付部分的政策。四是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支持力度,加快推进5G网络基站建设;鼓励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地方,各种促进消费、提振经济的政策、文件、措施也是频出。4月15日,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提振消费信心强力释放消费需求的若干措施》,提出12条政策措施,着力提振消费信心,强力释放消费潜力,不断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其中提出,上海要发挥大平台、大流量作用,大力发展“在线经济”、“到家经济”、“非接触式经济”,打响“上海云购物”品牌,打造云逛街、云购物、云展览、云走秀、云体验系列活动;开展重点商圈商街数字化营销试点,鼓励电商企业对重点商家、品牌给予入驻、流量、数据等专项支持;推广社区快递自提点和智能提货柜,鼓励线上平台开展“安心消费计划”。为重振餐饮消费,还提出举办一系列活动,宣传餐饮“名店、名厨、名菜、名点”,鼓励线上餐饮平台加大促销力度;同时大力推行分餐制,倡导文明用餐新风尚。

4月2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布通告称,青海省将筹集5亿元资金额度用于为市场主体贷款让利减息、为消费者让利优惠。通告表示,今年5月1日至10月15日期间,青海全省批发零售、百货、超市、餐饮、住宿、文旅、公交、加油站等主要民生消费领域,将持续开展惠民暖企健康消费活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通过采取个人消费贷款让利、支付优惠让利、消费手续费减免、差异化延期还款等措施,强化对住房、购车、装修、文娱及增收创业等消费信贷支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同时,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青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根据贷款基础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贷款利率,确保普惠型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较上年明显下降。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新发放贷款利率原则上不高于同期各行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5月27日,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出台《陕西省促进市场消费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若干措施》,从鼓励汽车消费等五个方面明确了20条具体措施。在扩大网络消费方面,提出对2020年首次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特产馆并于当年实现50万元以上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的企业,给予2万元一次性补贴;在知名网络平台设立陕菜品牌示范店推广专区,引导品质消费、特色消费,助力餐饮企业恢复发展。在激活新兴消费方面,提出鼓励市(区)依托步行街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对于各市(区)纳入省级试点范围的步行街,各给予100万元奖励。

6月,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应对疫情影响进一步促进商业消费若干措施》,分别从降本减负纾困、营造消费环境、提振汽车消费、促进家电消费、扩大扶贫消费、激励企业创新、优化监管服务等七个方面,出台了25条颇具含金量的举措。为营造消费环境,在指定时间段和特定区域,允许餐饮企业室外开设桌餐及“外摆位”,允许临街店铺出店占道经营,允许大型商超临时占道促销。鼓励公务接待进餐企,提振餐饮消费信心,倡导个人消费、美食品鉴进门店。鼓励互联网平台对个体工商户下调平台服务费,下调幅度不低于50%或将费率降至10%以内。

同月,吉林省政府印发《关于新一轮促消费扩内需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5个方面共14条政策举措。其中,在聚焦打造促消费平台载体方面提出3条政策举措:一是推进“夜经济”繁荣发展,落实扶持政策,对第一批全省重点推进的夜经济载体经评选认定符合条件的,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启动第二批夜经济载体培育工作,通过各地推荐、评选筛查等方式新确定20个夜经济载体;支持夜经济载体延时营业,完善夜间交通配套,延长公共交通营运时间。二是有序发展地摊经济,明确摆摊区域和时段,允许临时占道设置摊点摊区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店外促销,允许临街商铺店外促销宣传,加强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和治安管理,规范發展好马路经济。三是开展电子商务赋能工程,开展“网红直播”、“网红带货”等线上促销活动,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直播间等电商平台作用,发展“互联网+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的农村电商新模式,宣传吉林省独特的旅游资源,推广销售当地农特产品。

7月,北京市商务局联合多部门启动新消费行动,围绕培育新模式、提升新品质、优化新供给、布局新基建、营造新环境5个方面提出22条具体措施,全面推动北京消费市场回暖升级。“促进新消费22条”提出,将继续推动实体商业推广社交营销、直播卖货、云逛街等新模式,引导线上企业推广移动前置仓、“菜篮子”等新模式。北京还将持续推动将定点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复诊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实现“互联网复诊+处方在线流转+药品配送到家”一站式服务。同时支持优质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参与本市中小学线上课程建设,办好“空中课堂”。此外,还将通过示范推广典型个案,鼓励文旅体行业创新发展云旅游、云演出、云阅读、在线远程体育健身等线上营销新形态。

同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自治区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市场的实施方案》,从大力优化市场供给、全面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大力建设特色消费网络、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等方面,提出16条举措,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助力形成强大市场。在优化市场供给方面,全面提升商品质量,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特色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形象;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推动养老、家政、托育、文化和旅游等领域服务标准制修订与试点示范;积极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降低物流成本,丰富商品种类,为新疆外向型经济注入新动能。在大力建设特色消费网络方面,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开展全区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完善消费业态,打造形成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完善农产品“两张网”区域布局,构建稳定农产品营销网络;进一步完善优化快递物流设施布局,推进地州中心城市航空、公铁陆运集散中心及中小城镇快递配送中心建设等。

8月,福建省商务厅会同相关单位印发《福建省促进消费行动方案》,推出11项举措,包括整合资源多元促销、激励各方共同让利、培育网红经济、繁荣发展夜间经济、推进文化旅游消费、提升消费供给品质、促进便民消费圈、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消费物流网络、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加大金融助商惠民等。依据行动方案,促消费活动以线下促销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线下联合永辉、新华都、米兰春天等零售龙头企业,以及省内数十个重点商圈开展“全闽乐购”专场打折活动,共同营造促消费氛围。整合各县区资源,分别筛选10种以上特色产品,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热点”安排,全省预计共开展500场以上促销活动。同时将推出5000次线上直播活动,分为扶贫、绿色、品牌、文化旅游等主题,开展直播节等系列活动。

9月,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全民乐购,约惠辽宁”系列活动的实施意见》。从9月1日起至年底,辽宁将在全省范围开展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包括提升电商直播热度、实施步行街改造提升、扩大消费券发放范围等,通过推出更多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吸引更多商贸企业和消费者参与活动,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其中,10月10日至17日,将整合全国各大电商直播平台资源,以全省各市联动的形式,开展为期一周的全省首届电商直播节。为做热直播经济和网红经济,辽宁省还将组织省内优质MCN(多频道网络产品)机构与直播工会,吸引知名网红主播,围绕助农增收、出口转内销、跨境电商等方面开展专项主题活动。

10月10日,湖南省发改委等18个部门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措施》,围绕优化省内市场供给、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双向提速、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提振和提质文旅消费、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鼓励和引导绿色智能健康消费、营造和优化放心环境等8个方面制定了具体“干货”细则。其中,首次明确支持长沙等地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研究针对“首店”的专项补贴、房租贴息、低息贷款等优惠措施。

食品行业努力自救逐渐走出疫情阴霾

在疫情期间,餐饮、白酒、畜牧业、渔业等皆受到不利影响,生鲜电商、方便食品等行业却因祸得福。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餐饮、白酒等行业在减税减租等政策利好下,再加上努力自救,也逐渐走出了疫情阴霾,实现了正增长。

餐饮行业受重创 餐企多出路谋生存

自1月25日起,全国范围内众多大型商场停业,多家连锁餐饮品牌宣布停业,部分地区政府还出台了禁止所有餐饮店铺营业的紧急通知。一时间,全国上下的饭店餐厅、大排档、美食街、烧烤摊、小吃店纷纷歇业。2月12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餐饮业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相比去年春节,疫情期间,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以上;9%的企业营收损失达到九成以上;7%的企业营收损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间;营收损失在七成以下的仅为5%。根据恒大研究院数据,仅在春节7天内,疫情已对餐饮行业零售额造成了5000亿元左右的损失。其中,眉州东坡从1月21日-30日共退餐11144桌,损失春节黄金期经营的金额大约在1700万元;拥有60家门店的旺顺阁,1月28日只有23家门店营业,客流量同比下降98.49%,营业额下降比例达到93.77%。经历过17年前“非典”的餐饮企业都表示,此次疫情对餐饮行业造成的影响可能会数倍于“非典”时期。

为了活下去,不少在疫情期间营业的餐企各出奇招开展自救。第一条自救之路是推出外卖业务。比如全聚德、便宜坊、萃华楼、同和居、同春园、马凯餐厅等老字号餐馆,以及西贝、眉州东坡等连锁餐馆都相继推出免费送餐服务,不少餐馆的数据显示,外卖收入在营业额中占比已经过半。

第二条自救之路是转型社区便民“菜篮子”。从大年初一开始,北京市不少餐馆就开始拿出为满足春节期间订餐所备下的新鲜菜品,向周边社区居民售卖。这样做不仅处理了消耗不完的库存,也为不少市民提供了避开超市人流的买菜新去处。比如,眉州东坡各店推出便民超市,供应豌豆尖、牛心白、棒棒青等从四川空运来的新鲜蔬菜。

第三條自救之路是在电商平台销售半成品。比如广州酒家在疫情期间一直是两条腿走路,即堂食餐饮与利口福产品零售,“疫情期间,不少电商平台的利口福速冻点心售罄,利口福工厂整个春节期间都在加班加点,保障供应。”广州酒家负责人表示。海底捞也推出了“开饭了”方便菜肴系列,为消费者提供12款经典菜和4款汤,都是新鲜现做的半成品,保质期4天,24小时内送到家,消费者通过3-5分钟的简单翻炒即可食用,足不出户即可享用0门槛烹制大餐。为了帮助餐企销售自制半成品、预制菜,2月6日京东生鲜还发起了“餐饮零售发展联盟”,推动餐饮品牌开拓半成品速食生产,并利用京东全渠道为其拓展新销路。晨曦炖品在疫情下快速研发出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里吃到的高品质方便菜——晨曦方便菜小金碗系列,并创下6小时100万元销售额的业绩。

除了自救措施,中央和地方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紧急支持性政策,助力包括餐饮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共渡难关。比如,国家税务总局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将2月份纳税申报期限延长至2月24日;对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可视情况再适当延长;对受疫情影响办理申报仍有困难的纳税人可在此基础上依法申请进一步延期。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明确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财政部下发的《关于支持金融强化服务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在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时优先给予支持。江苏、云南、河北、苏州、南京等省市商务主管部门针对当地疫情形势,积极探索引导餐饮企业创新经营模式,组织社会餐饮企业向团餐需求单位提供集体用餐配送服务,保障各行业复工后的基本服务需求,化危为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进入3月份,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餐饮业开始逐渐复苏。商务部3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餐饮企业的复工率达到80%左右。而到了清明小长假期间,餐饮市场出现了一拨消费高峰。根据阿里提供的數据显示,在支付宝上,北京餐饮店到店消费提升了66%,餐饮堂食复苏迹象明显。到了5月份,在全国“两会”精神鼓舞下,餐饮业连锁品牌企业积极发挥“头部”引领作用,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在各行业协会的带领下,群策群力,拉动消费,努力挽回疫情影响,使餐饮市场降幅持续收窄。当时,全国大部分餐饮企业的经营已恢复到疫情前的70%-80%,餐饮市场降幅持续减小,呈现逐步复苏趋势。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结合“金九银十”的消费旺季举行线上线下结合的美食节,推动餐饮行业复苏回暖。据商务部监测,10月1-8日,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9%。11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10月,全国餐饮收入4372亿元,同比增长0.8%,这也是今年以来全国餐饮收入首次实现正增长。

经历过疫情的洗礼,餐饮行业也逐渐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其中,持续快速增长的外卖市场成为国内餐饮业的一大亮点,之前与外卖契合度不高的老字号、高端餐饮、正餐餐饮、火锅等在疫情下也纷纷加入外卖队伍,在自救的同时,开创出新的营收渠道。在疫情下和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外卖+老字号”、“外卖+星级酒店”、“外卖+新零售”、“外卖+火锅”等新模式风起云涌,为中国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另外,半成品菜、预制菜也成为餐企的重点发力方向。5月,西贝旗下全新品牌“贾国龙功夫菜”落户天津开发区,主打到家零售菜品与半成品服务。与其他半成品菜不同,西贝的半成品菜命名为“功夫菜”,是因为西贝希望通过急冻锁鲜技术保存大师研发的菜肴,让消费者通过简单加热就可以品尝到“大师级别”的“功夫菜”。此外,上海小南国、云海肴、眉州东坡、东来顺、金鼎轩等品牌餐饮企业也都纷纷加码半成品菜业务,快速切入居家餐饮消费市场。专家表示,预制菜肴市场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给餐饮业带来增量业绩的发展方向。

上半年白酒企业日子不好过高端白酒成挽救业绩的救命稻草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白酒行业的影响也不小,由于终端宴请场景消失,春节消费占全年消费35%左右的白酒行业也成为公认的“重灾区”。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老白干酒营收、净利润增幅分别为-34.2%、-44%;水井坊营收、净利润增幅分别为-21.63%,-12.64%;古井贡酒营收、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0.55%、-18.71%;顺鑫农业营收、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5.93%、-17.64%。在终端,情况也不容乐观,一位四川地区的白酒经销商坦言,“不知道别的经销商怎样,反正我春节前备的货很多都没有销售出去,本来这些系列产品的品牌力就没那么强,年前价格上涨已经令消费者不太接受,如今还不确定何时开业。”白酒行业专家蔡学飞表示,此次疫情发生在酒类消费较旺的春节期间,直接导致餐饮、婚宴、朋聚等市场的冰封,白酒消费需求被抑制,白酒经销商无法完成正常出货。所以,疫情对白酒经销商,特别是中小经销商的影响较大。

但并不是所有的白酒企业都受影响较大,一些大的白酒企业靠着足够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白酒“双雄”茅台、五粮液发布的2020年一季报就让人眼前一亮,其收入、利润都实现强势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茅台实现营收244.05亿元,同比增长12.76%;实现净利润130.94亿元,同比增长16.69%。五粮液实现营收202.38亿元,同比增长15.05%;实现净利润77.04亿元,同比增长18.98%。对此,白酒行业专家刘晓威表示,茅台、五粮液的业绩遥遥领先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疫情期间高端白酒消费受到冲击,但茅台、五粮液大单品价格有一定缓冲空间,之前市场流通的茅台、五粮液大单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高企,疫情冲击正好挤压了这部分需求,于是茅台、五粮液大单品都出现了价格回调。二是茅台、五粮液对经销商掌控力度很强,能要求经销商提前打款,春节后再确认收入,因此两大龙头一季度收入不能反映一季度真实的消费情况。白酒行业专家晋育锋对此表示认同,即使高端白酒的终端消费深受影响,经销商对茅台、五粮液仍有足够的信心,并且经销商和茅台、五粮液合作多年,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可以承受一定的库存积压。

虽然一季度业绩不能反映真实消费情况,但8月底上市酒企公布的半年报却可以真实看到白酒行业受疫情影响的程度。8月28日下午,白酒行业19家上市公司的2020年半年度报告全部出炉,报告显示,在这个疫情深度影响的半年里,白酒行业19家上市公司中有14家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全面承压已成事实。在这份报表中,最为耀眼的依然是茅台和五粮液的业绩。2020年上半年,19家白酒上市公司的总营收为1268.04亿元。其中,行业龙头茅台、五粮液两家的营收总和为747.21亿元,占整个白酒上市公司总营收的58.93%。从体量上看,6家全国性名酒2020年第一季度的总营为648.24亿元,占19家上市白酒公司一季度总量的86.7%,其余13家区域性酒企仅为99.50亿元,占13.3%。而上半年排名前6的名酒上市公司总营收为1082.04亿元,占比为85.33%;13家非名酒公司总营收为186亿元,占比为14.67%。从营收方面来看,6个全国性名酒与其他13个非名酒的差距略有缩小,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行业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丝毫未减。同时,统计发现,白酒上市公司的市场份额向川、黔、苏三大白酒产酒大省集中的势头依然未减,三大省白酒上市公司的营收达到了928.93亿元,占整个白酒上市公司的73.26%,而且主要由浓香型品牌和酱香型品牌构成。

利润方面,19家上市公司完成总利润473.82亿元(牛栏山未统计,金种子、青青稞為负利润),而茅、五、洋、泸、汾、古6家全国名酒的总利润便达到了447.08亿元,占利润总额的94.36%,其余9家共分5.67%,其中还有两家区域企业处于亏损状态。19家上市公司中,利润下滑的高达12家(牛栏山未统计),而泸州老窖虽然营收微降,但净利润仍然有17.12%的增长,这说明企业的运营仍然比较健康。还有一项比较重要且很能说明问题的数据是,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有6家企业的净利润在1亿多,占企业总数的1/3,这些企业大多处于利润下滑且微利经营的状态,还有两家则是负利润运作,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卓鹏战略创始人、董事长田卓鹏分析认为,由于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的深度影响,宏观经济不景气及社交频次大幅下降,白酒行业的下滑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但二季度的缓慢恢复,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尤其是茅台、五粮液这两针强心剂,也坚定了白酒仍是‘朝阳产业的信心。”

那么,在经济一片萧条的大背景下,实现利润增长的白酒企业有何绝招呢?笔者发现,其中一个绝招就是发力高端酒市场。在疫情的考验下,白酒市场分化加剧,其中高端白酒销售业绩抢眼。从半年报中可以看出,高端酒占比较大的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汾酒等名酒品牌,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都有不错的表现。尤其是以高端酒为核心的茅台、五粮液,不仅在庞大的销售基数上取得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还在市场份额、利润份额方面都与追赶者拉开了差距,巩固了“双雄”的行业地位。而次高端、高端等高价位占比较大的泸州老窖、汾酒、酒鬼酒,也保住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同时在利润方面建立了一定的优势。京东6·18全球年中购物节数据显示,开场仅5分钟,中高端白酒成交金额就达到去年同期的10倍;苏宁易购线上酒类数据也显示,高端白酒销售额大幅领涨。多家券商分析师表示,高端白酒具有较强的品牌价值、明显的稀缺性,因此受疫情影响较小,其已经成为各大酒厂竞相追逐的“香饽饽”。在5月,尽管疫情尚未结束,但多个次高端白酒品牌已经启动涨价策略,试图抢滩高端白酒市场,如酒鬼酒、西凤酒、汾酒等上调部分产品价格,剑南春也正式落地2019年的提价政策。对于白酒企业走高端化这条路,白酒职业经理人刘峰认为,虽然每家企业都竞相发力高端市场不太现实,但高端白酒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可挖,“至少还能容得下三五个百亿元级大单品。”

除了抢占高端酒市场,部分酒企实现业绩增长的另一个绝招就是在销售渠道上下功夫——推出直播带货模式。在疫情期间,由于线下销售渠道受到阻碍,线上销售渠道迎来大发展。比如,酒仙网内部人士介绍到,“整体来看,疫情对公司春节期间的销售影响不大,春节前公司销售额持续增长,线上单日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1919相关负责人也透露,在线上订单中,本地生活平台的销售呈逆势增长,比如来自饿了么的订单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24%。”除了依靠传统的电商售卖产品外,今年直播带货模式也火遍了各大平台,部分酒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拓展销售渠道,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比如,4月10日晚,罗永浩开启了自己的卖酒“首秀”,在这场直播中,罗永浩主推的是谷小酒“米粒系列”。数据显示,谷小酒上架90分钟销售额便超过1000万元,这一成绩超出了许多白酒业内人士的预期。在今年1月,“淘宝一姐”薇娅直播卖飞天茅台,500瓶售价1499元的飞天茅台在1秒内售罄,吸引了超过2000万人参与抢购。虽然有业内人士认为,酒行业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传统的行业,且酒类销售一般都以线下固定渠道为主,直播对酒类产品的带动率较小,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视频5G的发展,不管是直播还是视频内容,都将是酒业未来的一个大趋势。

生猪养殖行业遭受双重压力利好政策下产能扩张猪价下降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本就受非洲猪瘟影响的生猪养殖企业更加雪上加霜。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前几个月,给肉类养殖、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带来不小的影响。在养殖成本方面,饲料价格上涨、生猪采购困难、加工原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员防感,是疫情下主要的影响因素。正大食品企业(青岛)有限公司和正大食品企业(秦皇岛)有限公司资深总裁周丽华说,为应对疫情,部分国家开始限制农产品出口,全球最大的豆粕出口国阿根廷一重要港口城市此前宣布暂停港务活动,导致饲料生产主要原料豆粕的价格应声上涨。“原料、辅料、包材成本的增加导致了肉制品的成本增高。”济南维尔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增鑫说,疫情期间,肉制品的原料价格一直处于比较高的状态,部分辅料例如大豆蛋白、淀粉等价格增长了20%以上;由于国外疫情比较严重,部分进口的包材也增长了20%以上,还有少部分严重缺货。企业在销售端承受的压力更是显而易见。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经理孙铁新告诉记者,“我们在餐饮销售渠道2月份的销售几乎为零。”中粮肉食生鲜制品部业务支持副总监(畜肉)兼江苏公司副总经理徐有楼也表示,今年年初销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8%。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高观分析认为,肉类行业在疫情期间遭遇的是双重影响,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猪肉减产;另一方面消费减少,销售困难,从供需两端同时给企业造成压力。

受生猪产能减少影响,终端猪肉价格也持续居高不下。温氏股份数据显示,今年1月,公司肉猪销售均价继续走高,达到36.62元/公斤,环比增长6.70%。2020年1月份,猪肉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76.69,同比增长了76.69%;2月份,猪肉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87.57,同比增长了87.57%。

为了稳产保供,3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下发《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生猪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民营企业是保障猪肉等肉类产品有效供给的主要力量,在生猪规模化养殖中占主导地位,占养殖企业的比重达98%以上。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生猪生产及相关产业中面临的用地、环保、信贷、保险等突出问题,着力推动各项具体措施落地落实,鼓励民营企业立足当前加快恢复并扩大生猪生产、着眼长远转变方式促进产业转型,不断提升生猪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确保我国猪肉基本自给。《意见》强调,要着力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市场环境,着力引导民营企业提升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国家关于生猪生产的各项支持政策和监管措施对民营企业一律平等对待;建立健全现代良种保育测繁体系,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生猪良种创新型企业,形成“联合育种+大企业育种”并行格局。

此外,为有效缓解广大生猪养殖场户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帮助养猪企业渡过难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央财政也及时出台政策。一是继续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生猪良种补贴、临时贷款贴息等政策,安排生猪调出大县奖励30亿元,支持调出大县生猪生产流通。在保持生猪保险支持政策常态化运行的基础上,研究创新养殖保险模式和财政支持方式,提高生猪生产规模化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力度,突出支持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积极支持冻猪肉储备和投放,加大用于应急保供比例。二是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减免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担保费用,国家农担公司2020年对全国省级农担公司再担保业务减半收取再担保费,各地结合实际参照出台担保费减免政策。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专项再贷款和贴息政策,对与疫情防控重点物资保障相关的饲料、种畜禽、屠宰等骨干生产企业给予支持。三是切实加大对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统筹支持。在安排农业生产发展等转移支付资金时,拟向疫情防控重点地区适当倾斜。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统筹力度,结合实际支持生猪生产企业改善安全防护措施。

同时,国家发改委也会同有关部门多管齐下增加终端肉类供应,保障群众生活。去年以来,多次投放中央冻猪肉储备,今年春节假期过后又连续6周投放,未来还将继续投放。许多地方政府也密集进行了联动投放,并加大产销衔接与货源组织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市场供应。同时,鼓励增加禽肉等替代品的生产供应,增加肉类的进口,多样化地满足群众肉食消费。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新冠肺炎疫情对生猪产业的影响也明显好转,母猪、仔猪补栏补不上,饲料供不上以及新建改扩建项目复不了工等问题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监测,今年2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加了1.7%,这已经是连续第5个月增加,相比去年9月份增幅已经达到了10%。在新生仔猪方面,今年2月份,全国500头以上规模猪场出栏的新生仔猪环比增加了3.4%,这是去年9月份以来的首次环比增长。6月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近3个月全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生猪和猪肉价格连续14周下跌,30个监测省份猪肉价格均下降。全国猪肉批发均价已从2月中旬每公斤50元的阶段高点降至每公斤38元;全國猪肉零售均价比最高点下降近四分之一,每公斤降了约13元。到了10月份,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3950万头,连续13个月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32%;生猪存栏3.87亿头,连续9个月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27%。目前生猪产能已经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88%左右。照此趋势,明年二季度,全国生猪存栏将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此外,养殖场户还在积极补栏扩养,10月份又有728个新建规模猪场投产,今年以来新建规模猪场投产累计已达1.3万个,另有1.5万个去年空栏的规模猪场开始复养。

随着产能的逐步恢复,猪肉价格也开始下跌。9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已连续两个多月下降。11月份第2周,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回落至每公斤46.47元,同比下降18.0%,比2月份第3周的最高价格回落13元多。

业内表示,随着冬季特别是元旦春节消费旺季的到来,猪肉消费将持续增长,但是生产恢复将会带动猪肉供应明显增加,预计猪肉市场供应形势会进一步改善。供应方面,随着新增产能逐步释放,上市肥猪将进一步扩量,据测算,明年元旦春节期间(2020年12月-2021年2月)猪肉供应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三成左右。需求方面,元旦春节期间消费增加可能会带动猪肉价格出现一波上涨(正常年份涨幅一般在6%-10%),但总体将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对于此次疫情给养殖业带来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其使肉类行业规模化进程加速,而且还催生了新的业态。比如,肉企向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发展已成趋势。4月28日,双汇发展公告称,公司将募集70亿元建设生猪养殖及肉鸡产业化项目,其中生猪养殖项目预计投入募集资金9.9亿元,总投资规模为12.57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出栏生猪50万头。龙大肉食也设立了养殖扩张计划。资料显示,2020年龙大肉食生猪出栏量计划为40万至60万头,并拟在2024年实现年出栏350万头的生猪养殖扩张计划。此外,受疫情影响,肉类行业原有销售渠道受到一定影响,企业纷纷加速开发新的销售渠道和产品。比如疫情期间,由于社区多数餐馆、酒店、卖场停止营业以及学生停课,学校餐厅食堂等场所不开门,到社区专卖店、线上社区购物群购买产品的顾客增多了,于是有的公司开始开发下沉渠道服务社区。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顺应猪肉消费升级和生猪疫病防控的客观要求,实现“运猪”向“运肉”转变,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跨省(区、市)调运;推行猪肉产品冷链调运,加快建立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实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加强猪肉消费宣传引导,提高冷鲜肉消费比重。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热鲜肉变冷鲜肉、肉制品消费比重上升,这些也都会是未来的趋势。

除餐饮、白酒、养猪等行业受到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之外,水产品、咖啡等行业也多多少少受到影响。比如,从年初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到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的相关海鲜产品,从厄瓜多尔生白虾到最近的大连凯洋海鲜,海鲜行业一直处于风口浪尖。进口海鲜被爆出带有新冠病毒,影响的不仅是进口海鲜企业,而是整个产业链。海外供应商、冷链物流、进口贸易商、国内经销商、普通商户以及餐厅,全部受到波及,无人脱险。为了消除不利影响,海鲜行业的从业者们一直在努力自救。有的把鲜货变冻货,延长保质期,减少损失;有的想尽一切办法清库存,或是转换国产海鲜跑道;还有的通过餐饮、零售、电商等业态去积极寻求替代解决方案。不过有行业人士表示,海外疫情仍处在非常不确定的状态,不光影响到消费者的饮食心理,也影响到消费能力,包括供应能力、物流能力。这些方面的全方位恢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再比如咖啡行业,由于咖啡馆也面临着租金、人工等巨额成本,尤其不少网红咖啡馆均开在繁华的商业中心,成本也更高。因此在疫情之下,咖啡企业甚至比餐饮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此前,布鲁诺咖啡就被曝有不少门店已经关门倒闭,仅剩银泰店和银网中心店,还有不少消费者在点评网站上吐槽布鲁诺咖啡的会员卡无法在上述两家门店使用。另据媒体报道称,灰盒子也在进行清算工作,并已通知供应商。而那些坚持下来的企业也在开展各种自救,比如悦咖啡主要通过微信商城、大量分销、社群拍卖等方式,把商品化做大,并推出艺术IP联名的产品。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受疫情影响,咖啡馆以及整个快消品行业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咖啡又不属于非常刚需的品类,受影响也更大。但是通过外卖的拓展以及无接触配送等自救方式,大品牌还是可以收割一部分的消费红利,小品牌则可能难以撑下去。不过,随着咖啡消费人口的不断激增,咖啡行业进入了扩容、发展、创新以及升级的阶段,这对于咖啡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节点。“未来中国的咖啡市场会出现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和多消费层次的格局。”朱丹蓬表示。

生鲜电商因祸得福真正的春天还远未到来

在疫情影响下,也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遭受冲击,有的行业甚至因祸得福,迎来高光时刻,生鲜电商就是其一。

疫情期间,由于受减少外出等方面影响,生鲜电商这一模式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包括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京东、苏宁等电商生鲜板块,乃至包括家乐福、沃尔玛等涉足线上的商超,订单都出现了大幅增长的情况。公开数据显示,饿了么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外卖买菜订单量同比增长9倍,商超订单也同比增长超2倍;盒马从2月3日-9日,广州、深圳、成都等地订货量达到平时的5-10倍;每日优鲜从除夕到大年初八实收交易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50%;叮咚買菜大年三十订单量同比前月增长超300%;京东到家春节防疫期间全平台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70%;苏宁方面表示,旗下苏宁菜场2月份获得了环比7倍的销售增长,单店最高增长超过了10倍,用户复购率达到了61%。同时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2020年1月22日至2月6日的两周内,主流生鲜平台每天的新增用户规模都在1万以上,其中盒马、京东到家和叮咚买菜在2月6日当天的新增用户均超过了4万。来自易观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生鲜电商活跃用户相较同期增加65.7%,日均活跃人数、人均单日启动次数、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等维度数据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2020年一季度,生鲜电商行业日均活跃人数为658.1万,较去年同期增长104.8%。

谁也没想到,疫情之前把钱烧得差不多的生鲜电商因为一次疫情又再次站上创业、投资风口。一时间,生鲜电商赛道又涌进很多新玩家,同时老玩家也不断进行自我调整。4月,盒马宣布启动“双百战略”,年内将开设盒马鲜生会员店和盒马mini各100家;叮咚买菜今年的营收目标是从年的50亿元冲到200亿元;7月,美团正式进入社区团购赛道,将原线下生鲜业务“小象事业部”更名为“买菜事业部”,发展美团买菜业务;饿了么也从餐饮外卖平台升级成生活服务平台,推出生鲜零售服务……

随着参与者的增多,竞争自然变得激烈起来。在这场战斗中,生鲜电商们拼资本、拼技术、拼供应链、拼用户体验,其中供应链是最主要的一个竞争力。疫情那段时间,面对突然激增的需求,几乎每家生鲜电商的配送时间都延长了,如每日优鲜的送达时间从平时的一小时内变成了四小时内,苏宁菜场的配送时间也从“次日一早提”变成了“次日下午提”。苏宁菜场相关人士说,“疫情时哪怕再烂的服务,只要有供给,用户都需要。只要能完成最简单的购买,就可以让这些新用户满意。”然而当疫情结束,餐饮商户重新开张,超市菜场等恢复正常运营,这些新用户是否愿意继续使用生鲜电商APP,是个问号。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供应链能够跟上,疫情是一次机会;但如果能力不足,在疫情消散后,可能就会流失掉顾客。为了完善供应链,饿了么联合优鲜菜场、菜文基、菜公社、四季生鲜、菜老包等供应商,加大了果蔬的采购量;京东到家则与沃尔玛、永辉、步步高、永旺等近40家连锁商超及16家社区生鲜连锁、菜市场达成合作,保障水果、肉禽蛋奶、米面粮油等生鲜、民生类商品的供给;每日优鲜紧急调配内蒙古、云南、山东、北京周边的多个蔬菜产地的货源,采购人员驻守产地,同时新增了陕西、四川等直采产地,努力实现更多的供应量……

除了拼供应链,打法也是生鲜电商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疫情期间,前置仓、mini店、社区拼团等多种玩法不断出现。每日优鲜、叮咚买菜采用的是无门店的纯前置仓模式,盒马、大润发采用的是mini店模式,京东、美团、滴滴等采用的是社区团购模式。

不过对于百花齐放的电商行业,业内人士表示,众多生鲜电商平台在产品种类、服务体验以及配送方面的特点并不突出,并且始终处于烧钱培养市场和消费习惯的阶段,这种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模式无法持久。对于生鲜电商来说,真正的春天还远未到来,非常成熟的模式依旧没有出现。疫情过后,生鲜电商们最终比拼的还是各自的精细化运营能力,以及在供应链、仓储、即时配送,甚至流量等方面的全方位布局。

方便食品热销未来需做到安全和营养

相较于其他行业,方便面是为数不多的未受到疫情影响反得到助推的食品行业。线上数据显示,2月以来,天猫平台方便食品整体销量同比增长700%,其中“方便面”一词搜索量大增200多倍;在京东平台,从除夕到初九,售出了1500万包方便面;2月3日-6日,苏宁小店方便面销量环比猛增了342%,2月10日-13日,方便面销量同比增长357.59%。尼尔森数据显示,上半年,方便面行业整体销量同比增长5.6%,销售额同比增长11.5%。全国规模以上方便食品制造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371.5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利润总额87.5亿元,同比增长12.8%。

疫情期间销售火爆的还有螺蛳粉。在线上,螺蛳粉相关词汇一周被搜索320万次,半个月内4次登上热搜榜单,平均每天有50万份螺蛳粉外卖订单。在淘宝发布的“吃货宅家都在吃什么TOP20”,2月3日-2月17日,螺蛳粉坐上了第一把交椅,方便面、自嗨锅、自热火锅被甩在身后。据饿了么2月25日公布的数据,近一周螺蛳粉的外卖订单环比飙升了58%。

方便面、螺蛳粉等方便食品之所以在疫情期间热销,业内专家认为,主要是消费者“宅”家需求旺盛,方便食品对于不做饭的人群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近几年,方便面行业进行了迭代更新,配料更加丰富、产品更加健康,逐渐摆脱了垃圾食品的标签,又开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螺蛳粉由米粉制作而成,口味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相比方便面保质期更短,也更健康。

不过,在后疫情时代,方便面、螺蛳粉等方便食品要想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还需要在产品、品牌、营养等方面进行研究。比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方便食品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色香味美,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也更加关注。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是行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此,方便食品行业已经形成了低加工能耗、高营养保持、低盐低脂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创新研制了一批新型营养健康方便即食产品,力争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更营养、更安全的方便即食产品。

纵观2020年,一场突发的疫情使全球经济都遭受了冲击,也给食品行业带来了灾难。但随着疫情的好转,各行各业正在努力恢复元气,在这期间,有的行业甚至从迷茫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可以说,疫情是一支催化剂,加速了食品行业的整合,只有经受住疫情考验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站稳脚跟,才能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中流砥柱。

猜你喜欢

消费疫情
疫情中的“梦境”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