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指导策略

2020-01-08殷小琼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龙龙阳阳小班

殷小琼

(广州市白云区沁德文化幼儿园 广东·广州 510000)

“幼儿告状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过程中因为自己或者同伴受到了另一方的侵犯,或者发现幼儿的某项行为与教师的规定不相符时,向老师发起的一种语言行为。告状行为对幼儿的性格养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

1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

1.1 想引起他人关注,希望得到教师回应与支持

根据调查显示,幼儿园每天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幼儿的告状次数频繁,这不仅影响到日常的正常教学活动,还影响了幼儿的正常交往。小班幼儿自我意识薄弱,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其告状主要是为了引起他人关注以及得到教师的公平裁决。

案例1:在午餐时,明明第一个吃完,他立马端着自己的空碗给老师看,说:“老师,我第一个吃完。”这时老师有点忙,没有听到明明说的内容,于是明明就去找主班老师,听到主班老师的表扬之后他才把碗放好。

案例2:在阅读区,小美发现自己带来的绘本被俊俊拿着,她快速地把绘本抢了过来,这时俊俊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他便告诉了老师:“老师,小美说这书是她的,可这是我先找到的。”

分析:幼儿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心理发展不成熟的体现,幼儿的思维能力、独立性较差,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他们会选择告状来解决问题。从案例中看出,明明想要获得老师的关注,所以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希望可以获得老师的认可。俊俊不知道如何处理问题,所以告诉老师,希望老师做出正确的回应与支持。这些都是幼儿自我意识不强的体现。

1.2 受到同伴的攻击性行为而引发的告状

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自我意识较低,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观点去处理问题,难以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时候会误解同伴的行为动机而产生攻击性反应,从而引发其他同伴的告状行为。

案例3:在建构活动中,天天正在认真地搭建自己的城堡,这时,乐乐也想玩,便对天天说:“我也要玩积木!”说着便伸手抢积木,天天使劲地拽着自己的积木,并向老师求助:“老师,乐乐抢我的积木。”

分析:这是由于幼儿受到身体的攻击而引发的告状行为。乐乐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便去抢天天手中的积木,导致天天误解了他的想法,最终引发了这次告状。

1.3 幼儿在正确理解规则基础上的主动有效告状

小班幼儿处于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的前运算阶段,思维逻辑简单,对因果关系理解不透彻,难以准确的理解事物的规则,很容易错误地将同伴的行为与违反规则画上等号,产生错误的告状行为。

案例4:水果餐后,老师请口渴了的小朋友去喝水,小宇看到阳阳没有拿水杯喝水,便说:“阳阳,你没喝水,老师说了现在去喝水。”阳阳回答到:“老师说了口渴才喝水,我不渴”。小宇很生气地跑去告诉老师:“老师,阳阳不喝水,他不按照要求做”。

分析:案例中小宇将“口渴了喝水”理解为“现在必须喝水”,认为阳阳现在不喝水就是违反规则,没有准确地理解老师的要求,从而进行了错误的判断,引发了这次告状,这是在错误理解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告状行为。

2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表现

2.1 求助型告状

幼儿的告状的类型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是求助型告状,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主要是幼儿希望能得到教师的保护而产生的一种告状行为。求助型告状行为在小班幼儿身上比较常见,当受到同伴的欺负时,他们往往会向教师告状,以寻求教师的保护和帮助,同时希望可以阻止同伴的不良行为。案例2中俊俊被小美抢了书,不知道怎么处理,于是向老师寻求帮助,属于求助型告状。俊俊认知水平较薄弱,不能准确地判断正误,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教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

2.2 寻求奖励型告状

寻求奖励型告状主要指幼儿为了获得教师的表扬,与教师进行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与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有关,他们自我意识较低,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往往把教师看作正确的仲裁者,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老师说什么便是什么。

案例5:诺诺是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做什么事都希望是第一,睡觉抢在第一,吃饭抢在第一。有一次,诺诺发现南南比他吃得慢,便说到:“南南太慢了,我早就吃完了,她还剩那么多。”

分析:案例中,诺诺的好胜心在作祟,他希望获得教师的表扬。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制止,会让他养成一种自私的不良行为习惯。

无偿献血采血护理质量关系到采血质量以及献血者的健康安全,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干扰和妨碍采供血的风险因素,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和风险控措施,进而提高采供血质量,为临床医疗应用提供支持。因此,在无偿献血采血护理工作当中,应着重加强风险评估和控制。深入到采血过程的各个步骤、环节进行风险评估,从中发现安全隐患[2]。

2.3 试探型告状

试探型告状见于小班幼儿身上,这对教师的专业指导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主要指的是幼儿通过告发其他幼儿的行为来试探教师反应的一种互动行为,较常见于一日活动中的午餐、过渡环节,幼儿给教师传达某种信息,观察教师的表情,如果教师很明显反对这件事,他们就不会违反规则,如果教师默许,他们便继续。

案例6:午休时,小雨看到辰辰和阳阳在讲话,他便来告诉老师:“辰辰和阳阳睡觉的时候在讲话!”老师忙于协助幼儿换睡衣,并未回复他。后来吵闹的人越来越多,小雨也受到了影响,开始和同伴聊天。

分析:案例中,小雨首先试探了老师的反应,当老师没有阻止的时候,小雨也开始和小朋友聊天,很明显他这是一种试探行为,看到老师没有阻止,他便开始违反常规要求。

3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3.1 小班幼儿的年龄尚未形成较好合作意识

3.1.1 规则意识较弱,缺乏正确的是非观

幼儿告状原因之一是他们规则意识正在发展,道德感和责任感正在形成,部分幼儿告状并不是因为自身受到攻击或者干扰,而是因为他们不认可某些幼儿的行为,通过告状来维护规则。

案例7:午点活动中,熙熙拿着玩具在旁边玩,看见小小把吃完的香蕉皮扔在了地上,于是熙熙大声地告诉了老师:“老师,小小把香蕉皮扔在了地上。”

分析:案例中由于熙熙不认可小小扔香蕉皮在地上的这种行为,所以向老师告状,这也是他们规则意识萌芽的表现,他们希望依据老师的要求来判断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正确。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表现出一定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它本来的积极意义,也会对幼儿以后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案例8:在玩沙区,丽丽堆了很漂亮的城堡,她想和龙龙分享自己的作品,于是去拍拍了龙龙的手,示意龙龙看看她的作品,这时龙龙却跑去告诉老师:“老师,丽丽拍我”。

分析:龙龙由于沉迷于自己的作品中,感受不到丽丽的友好邀请之举,这是他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在小班幼儿的身上表现的较为明显。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会“去中心化。”

3.1.3 受到欺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保护

一般情况下,幼儿在被欺负时,会向老师发起求助行为。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当弱势地位的幼儿受到其他幼儿欺负,又不能反抗的时候,往往会寻求帮助,向老师告状。从案例3中的天天的行为可以发现,他由于自身权益受乐乐侵害,自己又不知如何解决,所以向老师告状。

3.2 教师的解决问题方式影响幼儿的行为动机

教师处事方法的差异对幼儿产生告状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所有幼儿,就难免会有幼儿心理产生委屈,这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一般会更加关注那些乖巧听话的幼儿,因为他们不会违反班级纪律,其他幼儿就会觉得自己受到的关注不够多,他们就会采取告状的行为来吸引老师的关注。案例4中明明的行为就是受老师处事风格影响的表现。

3.3 家长的育儿观念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表现

家长的教育理念对于孩子自身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大人怕孩子累着磕着,会帮他们做很多事,比如喂饭、背书包等,久而久之,会让幼儿养成依赖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更没有团队协作意识,也不能和其他幼儿友好相处,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孩子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比如,总是会听到“老师,他又抢我东西了,老师,他破坏玩具”等告状话语,往往幼儿遇到这种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4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

4.1 引导同伴互动,自己寻找解决的矛盾机会

幼儿自行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问题是解决告状问题的较好方法。教师可以这样做:(1)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观察幼儿如何处理同伴矛盾。(2)如果幼儿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教师再适时介入。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很常见的事情,通过自行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

4.2 明确幼儿的告状动机,有效引导与启发幼儿解决问题能力

针对幼儿不同的告状行为,教师要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具体策略如下:(1)如果幼儿告状是为了表现自己,吸引教师注意力,而教师未能及时处理,导致幼儿再次告状,对于这种行为,教师可以先鼓励该幼儿的行为,然后及时处理告状问题。(2)如果幼儿告状是为了检举其他幼儿,试图改变其他幼儿的行为,那么教师首先需要正确看待幼儿的这种行为,这是他们自身的规则意识萌芽的表现,说明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在发展,不能把他们的这种行为看作是扰乱课堂的行为,教师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肯定,肯定他们是在维护纪律和规则。

4.3 有目的地创设教育活动,提升幼儿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让幼儿置身于具体的活动中,看待自身的告状行为,能够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正确性。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相关活动进行解决:(1)角色扮演。让幼儿通过互换角色来增强自身的感受。(2)班级谈话活动。让幼儿针对一周以来发生的告状问题展开讨论,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基本的问题处理方式。

4.4 加强家园合作,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科学育儿

家长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影响很大,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教养方式,就很难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1)在日常交流群里,可以给家长传送有关幼儿告状行为的正确育儿观,让家长首先摆正意识。(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家长平时接送孩子的时候,和家长交流幼儿最近在园的情况,针对幼儿不正确的行为,教师可以给予家长具体建议。

总之,针对小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告状行为,教师和家长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分析,再采取具体的措施,这样更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

鸣谢:

感谢林培淼园长的专业指导!

猜你喜欢

龙龙阳阳小班
浅谈公开不充分的判断与审查实践
交换秘密
龙龙去买菜
龙龙的理想
小蚯蚓找朋友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
水上乐园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