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筑巢引凤模式的高职院校科研与技术服务提升策略研究
——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例

2020-01-08李煜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科技成果科技

李 斌 李煜文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0 引言

伴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基于我国经济新常态现状,面对经济逆全球化的风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经济发展质量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不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任。在此背景下,探讨高职院校科研与技术服务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提升的筑巢引凤模式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通过打造科技创新团队、职教园、科技园和产业孵化区,外引资源,内壮实力,形成旨在提升学校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的筑巢引凤模式。

1.1 构建创新团队群和创新平台群,提升科技综合实力

1.1.1 凝聚科技领军人才,构建科技创新团队群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通过推进科技人才凝聚计划,改善科研与技术服务人力资源条件,一是建立优秀人才联络体系,实施讲座教授、技能大师计划;推进闽台闽港合作交流和国际合作交流;对接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吸引一批海内外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到校工作。二是推动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研修和博士化计划,构建“高起点、多层次、广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以优秀拔尖人才为核心,组建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团队;以领军人才为核心,整合汇聚研究方向相近的创新团队,组建创新团队群,在省部级及以上的创新群体建设中不断获得突破,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领域的科技影响力奠定坚实基础。

1.1.2 建设校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群,重点支持“产学研创培”技术技能平台建设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围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汇聚学校航海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交通土建、交通机械与装备制造、汽车运用、信息技术与智能交通、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群的资源优势,加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创新创业、职业培训于一体的专业群技术技能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校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建设,以优秀拔尖人才为核心,组建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推进二级学院技术转移服务团队建设,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二级学院成立技术转移服务团队与平台,组织力量向相应产业发展区域推广科技成果,加强与产业一线的交流互动,为进一步技术合作打好基础;在智能航运、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新能源、互联网+、先进制造、交通土建、管理科学等相关领域,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成立跨学院产学研技术研发平台,针对符合最新发展理念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领域进行专门化技术开发,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更加系统化、集成化、专业化;依托学校应用学科专业,成立校企联合技术研发平台。

1.1.3 组建协同创新单位,提升承担市厅级及以上重点重大项目的能力

依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瞄准国家和福建省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和福建省交通运输科技发展规划,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发挥学校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坚持“引进来”及“走出去”相结合的科技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与高等(职)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和海外机构创新科技合作模式,组建协同创新单位,提升承担市厅级及以上重点重大项目的能力。

1.2 以职教园、科技园和产业孵化区为基地,引进行业企业科技资源

围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对接-产业化实施”的科技产业化发展链,建设“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武夷职教园”、“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科技园”和“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产业孵化区与产业化加速器”。在职教园建设职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研究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其中校企合作研究中心按照校地双方共同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建设,把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开放性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院校、研究机构、创业团队入驻,鼓励企业在研究中心合作建设实验室,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于武夷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服务于福建省产业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园内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区与公共服务区和校企科技合作平台与项目孵化区,科技园以学校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引入行业企业、金融、风投、中介等服务机构为园区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完善科技服务共享机制,建设成综合型、总部型、集研发创新和孵化为一体综合园区;在学校实训大楼南北楼划出1.2万平方米的净使用面积,用于建设产业孵化区与产业化加速器,以服务福建省支柱产业和学校人才培养为目标,引进智能航运、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学科性公司入驻孵化,打造相关产业高新技术企业。

1.3 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益

1.3.1 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利用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在与学校学科专业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的新能源、互联网与大数据、智能制造、通用航空等方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汇聚资金、设备、场所、科技人员等科技资源,重点建设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平台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科研条件。促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开放共享,实现团队平台之间、二级学院之间有序有偿使用,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仪器设备、科技文献、数据资源、项目成果的开放共享,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益。

1.3.2 推动科教与社会服务共融共享,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良好的科研条件除了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之外,还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开放,吸纳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统筹安排人才培养、科研与技术服务两个中心任务,全力推动科研与技术服务、教学、职业培训、文化传承资源的共融共享,努力实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提供科研原动力与新需求的良好局面,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1.3.3 制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办法,实现建设运行与使用多方受惠

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运行管理、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强化开放共享意识,加大建设和运行资金投入,完善平台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科研条件,实现建设者、运行者和使用者三方受惠。

2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科研与技术服务提升模式分析

2.1 以人为本、团队为先、平台为主,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姜沪指出,为了积极调动教师的科研主观能动性,高校科研管理必须坚持“人本管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了充分调动教职员工从事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理念,积极营造良好科技环境,持续改善条件,聚集资源,构建集约集成、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向团队和平台汇聚,努力构建目标明确、方向稳定、分工合作、有战斗力有竞争力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用团队和平台的优势来弥补人才数量的不足。以人为先的理念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克服种种障碍,取得了较好的科研和技术服务成果。

2.2 职教园、科技园和产业孵化区建设突出优势特色、重视交叉协同,倡导开放共享,有利于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职教园、科技园和产业孵化区,一是坚持以服务行业、地方社会经济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引导和鼓励教职员工自觉为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其他团体开展服务,争取更多的科技项目和研究经费;二是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之路,在航海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交通土建、交通机械与装备制造、汽车运用、信息技术与智能交通、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及船政文化等方面形成学校的科研与技术服务特色;三是坚持以中小微企业的科技需求为目标,通过“政行校企研”五方联动,实施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四是坚持开放共享,倡导校内不同学院、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共享,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2.3 如何通过职教园、科技园和产业孵化区吸引行业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持续投入仍需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

行业企业作为盈利机构,普遍期待现成的技术合作;科技创新作为具有不确定性,且周期长,加上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方面目前还缺乏统一标准和指导,导致很多行业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筑巢引凤模式最主要包括筑巢和引凤两方面的工作,筑巢很大程度也是为了引凤,所谓能否高质量引凤,是该模式成败的关键。目前的机制,虽然可以吸引一批行业企业,但若要吸引更多、更强和更优质的行业企业的资源投入,还需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

3 相关建议

3.1 科技人员管理方面,改革创新科技机制体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

全面推进科研与教学、学科专业(群)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紧密结合,系统改革科技评价奖励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人员的聘任评定考核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资源配置、国际合作交流、科技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开放共享运行、科技管理与服务、协同创新的科技文化等各个环节的科技机制体制,充分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在构建新机制新体制的基础上形成新优势新特色。

3.1.1 探索分类别分学科专业、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科技评价体系

克服人才评价中唯学历、重资历,轻能力、轻业绩的倾向,树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价值观,探索分类别分学科专业、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服务等不同类别,以及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制定不同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针对项目等级及经费、科研成果等级及数量、人才培养层次及数量等可以量化的内容,进行定量评价;针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科学性、先进性及其影响力等内容,实行定性评价。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淡泊名利、扎实工作的学术氛围。

3.1.2 建立分系列分层次、自评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科技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分系列分层次、自评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科技人员考核制度,促进考核的科学性、公开性、公平性、全面性。针对教师系列、科研系列、工程技术人员等不同系列人员,针对正高、副高、中级和初级等不同层次人员,应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建立健全科技人员自评和同行评议制度,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评议专家,依据被考核对象的岗位职责、系列层次,分别加以考核。

3.1.3 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机制

目前的法规允许研究人员从研究经费中向助理和其他参与者支付一定数额的补偿,但不允许研究主持人接受任何人工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机制,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头费用比例,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高职院校应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机制,促使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科技人员参与到高职院校科技平台建设。探索根据科技成果等级开展分配的制度,科技成果分为标志性成果、高水平成果和普通成果等类型。对于基础研究类别的标志性成果和高水平成果,重点评议成果的原创性和国际国内影响力;对于应用研究类别的标志性成果和高水平成果,重点评议成果在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对产业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对于取得标志性成果的主要科技人员,认定该阶段的考核结果为优秀,不再考核评价其次要科技成果。对于取得标志性成果的主要科技人员的奖励,探索试行分档定量高额奖励,不再对其获得的次要成果进行逐项奖励。

3.2 管理创新方面,创新平台管理制度,保障持续引入行业企业

完善校、行、企科技资源汇聚、科技创新团队与平台开放共享运行、科技成果所有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等方面的制度,充分保障行业企业资源投入后的权利,确保更多、更优质的行业企业科技资源的持续投入;完善学校科技管理与服务机制体制,健全民主管理和决策机制。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科技人员聘任考核、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资源投入与配置、国际(闽台闽港)科技合作交流、科技组织结构等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保障科技创新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实施落实。强化科研与技术服务业绩在学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引导教师投向科技服务社会活动。建立健全促进横向科技开发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修订横向项目与经费、科研创新平台(团队)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使横向经费开支更加规范、简便,尽量简化审批程序;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规则,充分调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

3.3 资源和服务保障方面,持续投入资源建设科技平台,形成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

3.3.1 保障科技平台建设资源

在学校内部建立起“订规划→配资源→核绩效→奖先进”的四环相扣的管理与考评机制,使科技创新规划成为学校科技事业发展的“路线图”。学校资金、人员编制、基础设施和场所等科技资源配置应与科技创新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挂钩,以便化规划为行动,化行动为成果。将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二级学院、平台团队的考核和奖励指标体系,激励单位和个人为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做贡献,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目标和任务完成。

以科技人员为单元,以科技人员、平台团队、二级学院为单位,构建包含人员基本信息、项目课题、科技成果等数据库的学校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具有搜索查询、报表统计、通知互动、跟踪分析、考核评估、预警预测、对接财务等功能,方便项目申报、资金使用、审计验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科技管理与科技服务效率。

3.3.2 构建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科技文化

设置科技管理与服务专员,对接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服务各级各类项目立项、实施与结题验收。瞄准国家、省市重大战略规划和区域重大需求,协助做好顶层设计,提前策划重点重大项目,做好前期调研,编制项目建议书、申请书、任务书和预算书,咨询上级主管部门、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业内专家。项目执行期间,协助项目组做好中期检查报告书和财务报表,安排中期检查会议。项目结题验收前,协助项目组做好项目财务审计、财务验收、技术验收和项目总体结题验收工作。项目结束后,协助项目组做好后期升级工作,包括成果凝练、成果宣传介绍推广应用、新项目大项目策划立项。

张婍等指出,科研管理者对科研人员的需要和动机的引导至关重要,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机制,营造一个带有适度紧张感、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科研气氛,增强学校科研的内聚力和向心力。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科技人员需求和动机的引导,建设和营造一种有利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的氛围和文化软环境,倡导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提倡理性批判,尊重个性,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建设良好的科研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科研条件等科研硬环境,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科技管理和服务体系、科技人员评价考核和业绩奖励制度,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人文精神,完善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守则和行为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和学术影响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4 结束语

通过介绍和分析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科研与技术服务提升的筑巢引凤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科技人员管理方面,改革创新科技机制体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管理创新方面,创新平台管理制度,保障持续引入行业企业;资源和服务保障方面,持续投入资源建设科技平台,形成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希望对高职院校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产生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科技成果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制造业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科技在线
如何提高基层科技人员撰写田间试验报告的水平
科技人员也应实行排名制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