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智能产业的校校合作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2020-01-08胡章芳周前能郑培超郝宏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工科硕士研究生

胡章芳 周前能 郑培超 郝宏刚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重庆 400065)

当前人工智能属于战略性产业,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全球各个国家、企业都纷纷抢占技术制高点。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已开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智能化已日渐渗透到各行各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性影响,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近年来,重庆市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的研究,抢抓发展新机遇。2018年8月,重庆成为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必将有力地促进智能化产业在重庆的蓬勃发展。本文针对重庆市智能产业存在高端人才稀缺、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现状,结合重庆邮电大学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探讨面向智能产业的校校(学校与学校之间)合作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1 面向智能产业的硕士研究生校校合作培养的重要性

1.1 地方智能产业布局和发展的需要

智能产业是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成,实现将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化的新阶段。智能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重庆市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近年来积极布局智能产业,努力推进新旧动能接续和发展方式转变。其中,由行业型地方高等学校校参加,发挥各高校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资源,并对接地方智能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深化校校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动布局推动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是开展行业型地方高校面向智能产业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

2017年11月的《重庆市智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指出目前重庆人工智能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阶段。《报告》针对重庆市智能产业存在高端人才稀缺,提出了重点培育高端人才,鼓励重庆各个高等学校之间加快形成联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前积极布局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智能类新工科硕士专业,修订完善智能类硕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2 面向智能产业发展的新工科研究生建设需要

重庆邮电大学是具有信息科学技术行业特色的地方高等学校,在当前“面向智能产业发展的新工科”建设中,积极把握通信行业和信息产业对硕士研究生的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凝练硕士研究生的办学特色,深化校校之间的合作,对区域智能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发挥一定的支撑作用,是学校应尽的职责,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

我校光学工程硕士专业属于新工科硕士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开展校校合作,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实现校校之间的深度对接、有效互补、共同发展。进行与新工科内核一致的专业建设,培养与智能产业发展相符合的人才。

1.3 能够实现教育资源互补,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快教育协同发展

校校合作秉着优势互补、各取所长的原则,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师资培养等诸多方面,合作是一个互惠互利双赢的过程,它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拓展高等学校教育空间的同时培养光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本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本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能为学校输入更多新鲜的血液,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学历,助力学校创新创业项目发展。

加强校校合作不仅有利于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各学科交流融合,促进高校之间的合作,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途径。通过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按照平等互助互惠互利的原则,双方共同搭建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有助于推进学校之间教育协同发展,是学校之间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校校合作办学、完善研究生联合培养举措,进一步强化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提升学校的光学工程学科建设和光电人才的培养水平。

2 面向智能产业的校校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等学校之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在邮电通信行业、信息产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光学工程”是重庆市重点学科,突出“群链特色,多元协同育人”为建设理念,依托多年学科积淀,通过与高度相关的学科彼此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度高,凸显学校信息科学技术特色和服务电子信息产业的能力。具有开展面向智能产业新工科建设的优势。下面以我校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基础,对面向智能产业的新工科建设进行探索。

2.1 建立校校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和人才培养模式

光学工程硕士专业面向国家和重庆市产业发展需求,立足行业,服务地方,依托重庆邮电大学的工科特色优势,集聚高校的资源,建立校校深度融合的实习和实践平台,发挥高校之间的各方面优势,构建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联合培养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提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以“校校融合的加深,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国际化视野的拓展”为人才培养理念,确立“面向智能产业的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将产业需求、企业要求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紧密对接,形成了校校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鉴于产教结合还相对薄弱,同时应充分利用智能产业优势资源,加强教师与企业的深度交流,并通过教学过程传递给学生。

2.2 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一流的师资造就一流的教育,在与智能产业对接时,还需进一步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在智能产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产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通过内培外引,在中央与地方共建人才项目、文峰人才工程等的支持下,实施方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使骨干教师既是核心课程的负责人,也是教材建设的组织者,还是相关学科的骨干人员;构建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性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以产出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形成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建设队伍。

2.3 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体系

光学工程硕士专业是新工科专业,是智能产业所需专业,专业建设已初步拥有新工科内核。本专业面向光电及其相关产业需求,培养具有综合光学、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等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工程应用的创新性人才,为重庆市智能产业如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等提供人才资源,其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宽领域、多交叉、可扩展的特点。但为解决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扩展,急需加强内涵建设,梳理核心课程,构建个性化发展的实践模块。全面树立学生中心,能力本位,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培养满足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新需求。

2.4 激活已有的合作资源

与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在产教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激活教师与相关智能产业之间的交流与项目合作,并将之转化为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智能产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5 完善研究生校校联合培养机制

校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建设是一项涉及招生方式、培养方案、研究生管理、成果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工程。联合培养双方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过程的重要性,共同制定完整规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并不断修订完善,确立共同遵守的合作原则,高度重视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使校校合作双方协调配合好,从而培养出面向智能产业的高水平硕士研究生。

3 结论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智能技术将推动人民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结合重庆在智能产业方面存在短缺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的问题,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主要论述面向智能产业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程中加强校校合作,发挥各方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进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合作资源的激活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以培养面向智能产业的工程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逐步提高研究生的人才质量。

猜你喜欢

工科硕士研究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