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对急诊科脑卒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

2020-01-08潘春霞

关键词:预见性压疮下肢

潘春霞,刘 璐

(建湖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700)

脑卒中是一种由不良生活方式、脑部供血血管内壁栓子脱落等因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脑卒中发病突然且发展迅速,患者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者脑部缺血造成脑组织神经损伤,表现出偏瘫、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该疾病具有高致死率、致残率。为此护理工作围绕功能恢复、预防复发进行[2]。但由于患者缺乏自理能力,护理中存在较多风险,常规护理难以预见风险因素,效果并不显著。预见性护理的核心在于运用护理程序全面综合分析、判断,预知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风险[3]。为此本文通过观察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效果,分析该护理措施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通过双盲法分为各34例的对照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脑卒中,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5~78岁。观察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47~77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

1.2.2 防跌倒护理

脑卒中患者肢体麻木,存在运动障碍,护理人员采取防跌倒措施加强护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制定防跌倒措施。检查病床挡板的牢固性避免患者坠床,在室内多处放置防滑垫,在墙壁等处安装扶手。地面有水渍时需及时擦拭,房间内不得有尖锐物品,用海绵包裹桌角、床角。

1.2.3 防感染护理

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新,温度维持20~22℃,湿度维持50%~60%。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进食时,鼻饲给予流质物。患者清醒后,指导其呼吸要点,通过翻身扣背咳出痰液及口腔分泌物。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尿壶排尿或导尿管导尿。合理控制排尿频率,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引流袋。

1.2.4 压疮护理

由于患者行动不便,需长期卧床,压疮发生几率较大,护理人员需加以干预预防压疮。定期检查患者皮肤颜色、弹性,评估压疮发生的可能性。每2h翻身变换体位,翻身过程中护理人员动作需轻柔,避免病人皮肤造成伤害,通过翻身卡提醒护理人员翻身。用柔软的毛巾蘸取温水,擦洗患者皮肤,病床使用的床单、被套需柔软、平整、洁净,被汗渍浸湿后及时更换。

1.2.5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患者长时间卧床、肢体制动,挟制血流缓慢,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较大,护理人员需加以干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在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多饮水,降低血粘稠度。多是用优质蛋白质、维生素。佩戴弹力袜,开展肢体被动活动与主动活动,每次10 min,每天锻炼4~5次,用软垫将下肢抬高30 cm。定时检测下肢温度与周径。

1.2.6 血糖护理

患者在发病后血糖水平较不稳定,入院后护理人员需密切检测血糖变化,每1 h记录一次血糖值,采取控制措施。若血糖之较高,需给予胰岛素治疗。若患者出现低血糖,可静脉滴注葡萄糖。

1.2.7 基础护理

脑卒中患者用力排便导致血压增高,可能会引起血管破裂,加重病情。病人情绪激动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和血糖升高。为避免出血,护理人员需采取预防措施,饮食方面补充高纤维素食物,保持排便顺畅。告知患者排便切勿用力,病人出现负面情绪需及时疏导,保持愉悦心情。在起床时,先躺几分钟待意识清醒后慢慢坐起。

1.3 评分标准

本次研究需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NIHSS评分、护理质量并比较。

1.3.1 并发症发生率

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为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总病例*100%。

1.3.2 NIHSS评分

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量表患者神经受损情况,总分42分。NIHSS评分0~1分为正常或近乎正常,NIHSS评分1~4分为轻度卒中/小卒中,NIHSS评分5~15分为中度卒中,NIHSS评分15~20分为中-重度卒中,NIHSS评分21~42分为重度卒中。

1.3.3 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从沟通技巧、护理技能、基础知识三个方面评价。每项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观察组、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感染:观察组2例,对照组4例,x2=0.731,P=0.393。压疮:观察组0例,对照组3例,x2=3.139,P=0.076。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1例,对照组4例,x2=1.943,P=0.163。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8.82%,对照组32.35%,x2=5.757,P=0.016。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组间NIHSS评分对比

对观察组、对照组的NIHSS评分进行对比,干预前:观察组17.34±1.49,对照组17.95±1.57,t=1.643,P=0.105。干预后:观察组13.59±1.75,对照组16.52±1.35,t=7.730,P=0.001。

观察组干预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组间护理质量对比

对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沟通技巧:观察组89.15±1.51,对照组84.97±1.35,t=12.033,P=0.001。护理技能:观察组90.25±1.86,对照组87.35±1.48,t=7.114,P=0.001。基础知识:观察组89.35±1.45,对照组86.47±1.96,t=6.888,P=0.001。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常规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较为常见,但患者丧失自理能力,病情较为特殊,且多数患者语言不清、视力模糊,主诉性差。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风险,常规护理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对危险因素的识别[5]。预见性护理评估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患者病情变化规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现存、潜在的护理危险问题,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6]。预见性护理有利于减轻或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其目的在于预防,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

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

总而言之,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实施预见性护理,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避免并发症风险,该护理方法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预见性压疮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实习护生压疮相关知识及预防态度的调查分析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