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部云南史

2020-01-07卡罗

金沙江文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姚安南诏古道

卡罗

千年知府

光禄镇是滇西及楚雄州境内最古老的古镇之一。

史载姚安古为“滇国地,唐虞为昧谷近地”,据有关考证,于新石器时代,姚安境内就有人群居住,祖先乌蛮族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着文明,谱写着历史,留下了创世史诗《梅葛》。战国时期,楚国农民领袖庄蹻率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经今湖北、湖南、贵州,步行千里进入滇池地区,以兵威定滇。又使部将周小卜收滇西诸部落,战殁于姚州,后人立祠祀之。周小卜将军墓现在姚安龙岗,是这一历史事件最有力的实证。庄蹻是第一个开发西南边疆的重要历史人物,同时,他把楚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了滇池地区,带到了光禄。因此,才有“先有弄栋,后有姚安,然后才有楚雄”的说法。

光禄古镇是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其西北部,脉纵横,地势较高,其东为姚安坝子北端,一马平川,田畴累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渡金沙江进入云南的川滇古道,光禄为必经之途。先秦时期,中原人经古道进入云南,在金沙江两岸崇山峻岭之中,忽然发现姚安这个大坝子,询问当地坝区土人,得到弄栋这个古语,于是就称此地为“弄栋”。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设立犍为、牂牁、越嶲、益州四郡,益州郡辖24个羁縻县,元封二年设置弄栋县,就是其中之一。其治所就在光禄的旧城,成为当时姚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标志着姚安县成为西汉王朝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一个行政区,揭开了姚安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到了唐代,中央王朝继川滇边境设立戎州都督府之后,又在光禄设置了姚州都督府,为治滇重镇,成为朝廷管理云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辖区32州,几乎包括大半个云南,那是姚安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史称“三川之门户,南诏之中枢,滇中之锁钥”。

洱海地区崛起的南诏国曾臣服于唐朝,而且就通过姚州都督府与朝廷联系。阁罗凤接替了皮罗阁的位置后,带着妻子准备到长安拜见玄宗,但是在经过姚安时,遭到云南太守张虔陀的勒索和侮辱,张太守见阁罗凤妻子有倾城倾国之貌,心生歹意,将她扣押。张虔陀不仅欺侮阁罗凤,还挑拨和诬告南诏,逼迫阁罗凤发动叛乱,杀死了曾经侮辱他的张虔陀。唐帝国感到受了羞辱,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得到命令,要消灭这个叛乱的势力,于是唐帝国便集结起多达8万的大军,向三迤大地进发。阁罗凤派遣了一位使者向唐帝国请求和平,并且表示愿意退回南诏,但是被拒绝了,唐帝国认为没有必要和一个弱小的叛逆讨价还价。可在唐帝国的大军开进到西洱河边时,阁罗凤的军队进行了猛烈的还击,6万名帝国的军人死在西洱河流边,唐的剑南军区长官独身脱逃。阁罗凤收葬了战死者遗骸。后唐帝国再次兴兵,由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统帅7万大军攻打南诏。阁罗凤诱敌深入,坚守不出,待唐军粮食告罄,便猛烈反击,帝国大军自主帅以下全军覆没。

唐朝与南诏长达10年之久的天宝战争,其事件影响整个唐王朝,成为唐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转折点。唐朝失败后,退出了对整个云南的经营和管理,光禄成为南诏国的弄栋节度。

大理国时期,光禄成为高氏世袭封地,置演习府,为大理国八大名府之一。

元代置姚州,后升置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光禄成为路、州治所重镇,为滇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朝时期为大理国的八府四郡之一。元朝升为姚安路,设姚安路军民总管府于光禄,领姚安、大姚等地,直至明代设立姚安军民总管府,其府城及政治中心才逐渐南移至今栋川。清初沿袭明代建制,至雍正七年,改土归流裁府归州,隶属楚雄府。民国三年,分姚州为姚安、盐丰二县。

光禄位于姚安县的西北部,是古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地域古大今小。光禄,汉唐时期称为旧城,宋大理国后期称白塔街,清以后才称光禄。光禄一名原为官职名称,宋大理国相高泰明因遵父命还国于段氏,尽心辅国,推贤用能,功德既盛,被封为“晋秩银青光禄大夫”。后裔高泰以讨平沙定洲、吾必奎之乱有功,后又辅佐南明永历帝,升任“光禄少卿”,后人将其官职称谓与地名相通,屡代因袭而得光禄之名。光禄之名反映了这座二千余年古镇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静静矗立于光禄古镇的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又稱高让公故里,俗呼高土司衙门,是光禄千年知府的实物见证。据有关地方文献记载,高氏自蜀汉始祖高翔随武侯入滇,沟通内地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功绩卓著,自二十世高义和受南诏弄栋军演习,世居光禄,历唐、宋、元、明、清各代世有其地。元代姚安先置州,后升路,高氏袭职受州、路两级土职。宋代大理国主段氏避位,国人推高升泰为帝,第二年,高升泰卒,嘱子泰明寻段氏子孙复国。则称高升泰为让公,称该地为高让公故里。高氏素为南诏、大理权臣,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之说。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其建筑系三重堂古代宫殿式结构,历元明清三代,今存正殿五间,进深四间,过厅五间,进深四间,门厅七间,进深四间,气势恢宏,与之怔怔相对,让人心潮澎湃。

开发较早的光禄,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历史便是姚安的古代史,在云南历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发生在光禄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不仅涉及姚安,甚至影响到全省乃至全国,真可谓“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

名士风流

楚雄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灵关古道、茶马古道、蜀身毒道、博南古道、夷蛮古道、盐井古道、姚巂古道都从这片土地上经过。这些古道,是商旅来往的险途,也是彝区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要道。这里文化名人荟萃,走进光禄,你会发现历朝历代都有一些闪光的名字出现在这片红土高原上。汉代司马相如,唐代李善、骆宾王,明代李贽、徐霞客、杨慎、钱谦益、李元阳等均有诗文留姚;姚安籍文人陶珽、陶珙兄弟,则有诗集传世;清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高奣映博学多才,著书八十余部;甘氏一门著述甚丰、流传于世;民国赵鹤清、由人龙、由云龙均有诗作刊印于世;赵鹤清画集《滇南名胜图》饮誉海内外,使姚安文化大放光彩。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是西汉大辞赋家。他是汉赋的奠基人,杨雄欣赏他的赋作,赞叹说:“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他略定边关,通灵关古道,来到两姚地区,是最早到光禄的文化名人,向当地人传授辞赋文章,迈出了彝汉文化交融的第一步。

骆宾王,义乌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骆宾王七岁能文,留下著名的《咏鹅》诗,“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堪称绝唱。武后时,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武后读之,矍然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唐初,常与南诏发生战争,骆宾王作为文职人员,多次来到光禄,并一度留任。《兵部奏姚州破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是他在光禄时给皇帝的奏表。他还在这里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提高了彝区文化的起点和品味。

《昭明文选》成书于公元6世纪初叶,为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它的出现,结束了秦汉以前文学被经学吞吃的局面,意味着文学的独立和勃起,并且造就了一门极富民族特点的、内容丰富而涉及多方的专门学问《文选学》。李善的《文选注》六十卷撰成于唐显庆三年,乃秉承师说、广辑多方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李善注内容极为广博,引书多达一千六百八十多种,此前的许多亡佚之书都赖以存其片段,因而有“考证之资粮”的美称。李善寓姚三年,向社会各界推介和传授《文选》,使这部权威选本在彝区广为传播,对楚雄士人接受和研习中原文化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沉稳有谋,果断敢行,复唐雄心须臾不忘,武则天晚年,柬之率羽林兵500余人,迎太子由玄武门入宫,以强对强,迫武则天传位太子,重新恢复李姓天下,大唐得以再续。张柬之的《请罢姚州表》,是较早的直接反映光禄的文字作品。

元代著名文人欧阳玄受姚安土司高氏之托撰写的《改姚安路记》《姚光寺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反映出当时汉文化在光禄地区的普及状况。

诗人杨慎,是第一个被贬到云南的状元郎,光禄是他驻足最勤、感受最深的地方。旧方志中多收录有以其《垂柳篇》为题的诗作,影响甚大。《蜻蛉行寄内》诗中有句:“燕子伯劳相对眠,牵牛织女别经年;珊瑚宝树生海底,明星白石在天邊。”独行两姚,遥望星汉,苦思亲人,所发皆忧思,所寄皆愁苦,读来,让人心眼都觉凄苦。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回族,福建泉州人。晚明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其思想在海内外影响深远。明万历五年,李贽出任姚安知府,担任艰难仕途中最大的官职,史志称其天性严洁,政令清简。他在姚安期间,颇多善政,民评甚佳,涟厂河上的李贽桥,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历史丰碑。他还曾在县城德丰寺创办“三台书院”,收徒讲学,发展教育,在姚安点播下文明种子。3年届满,挂印辞官之后,李贽两袖清风,带着姚安泥土的芬芳,离开了这片让忧患一生的心灵得到片刻安宁的土地。

明代,学者徐霞客曾在这里留下跋涉的足迹,对这里的山川地形和民风民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随着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儒学的广泛普及和科举制度的不断推行,楚雄各地读书习文蔚然成风,士人数量逐年增多。各级流官走马上任之后,多以诗文明志;一些内地学者先后入境,喜以诗文遣怀。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本地彝、汉文人开始不断涌现,为光禄的历史画卷增添了一道道璀璨而光彩耀人的景观。

彝族学者高奣映,字雪君,别号问米居士,世为姚安军民总管府土同知,生于清顺治四年十月十八日,卒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四月七日,享年六十岁。高雪君自幼好读书,知识渊博。他身为土同知,尽得儒学真传,性理经济,玄释医术,莫不洞晓,诗词歌舞,都能深追入微,一生著述达81种,堪称一代宗师。晚年筑庐授徒,门下从学者135人,中进士者22人,登乡荐者47人,在落后彝区,创造了一个奇迹。

马驷良,初名伯良,字星五,一字景楼。性颖悟,旷达。早年出仕,晚年居乡,设馆施医,提倡栽桑、养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适应社会潮流,创办女学,聘请美国学者博士郭凤石讲授英文,诱掖后进。其诗集有《西征》《西湖》《西泠》《归田》诸集。他除是一位诗人教育家外,又是一位古典音乐理论家和演奏家。在浙江任职时,经常微服深入民间,学习当地幽雅的民间音乐。还乡后训练光禄乡中青年子弟的音乐理论和演奏技能,并捐送精美高雅的苏州产全套打击乐、丝竹乐器给光禄洞经社。

赵鹤清,字松泉,别署守梅仙史,退园主人、瘦仙等。曾宦游广东,光绪二十九年入北京候选,辛亥革命前后回到云南,先后任他郎厅长官、镇边县长、白盐井场知事等职。他留下的光禄八景诗,描景状物,情致高逸。“高陀耸碧峰,最爱夕阳红。牛羊下来,踏破晚烟浓。小牧童,浪漫天真把笛弄。”碧峰夕照,炊烟袅袅,牛羊下山,牧童弄笛,一幅夕阳归牧图如在眼前。赵鹤清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的书画成就,他的金石篆刻有《松泉印组》四集行世,他的画集《滇南名胜图》图文并茂,是驰誉省内外的山水、花鸟画家。他的工艺美术品,也做得精美绝伦,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得一等奖和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荣誉。

岁月匆匆,往事悠悠,这些青史彪名的人物,已然而成美丽的往事。只有这里养育万物的红土,滋润生命的文化,滔滔不绝的金沙江,追求不息的楚雄精神,才是永恒的。

光禄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要认识云南,不能不认识姚安,要认识姚安,不能不认识光禄。

责任编辑:李学智

猜你喜欢

姚安南诏古道
唐代“骠国献乐”背后的秘密,一场以献乐为名的救国运动
妈妈“糊涂”了
杉林古道
姚安组章
韦皋经略西南始末
茶马古道
李绍祥:在姚安
中国·姚安2014荷花节
论韦皋在南诏归唐中的作用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