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域的中原典故英译研究

2020-01-07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典故中原英译

和 伟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一、中原典故

中原典故是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人们在日积月累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进而形成的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博大精深的文字总结。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中原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很多耳熟能详的典故,如守株待兔、愚公移山、众志成城、郑人买履、洛阳纸贵、定鼎中原、武丁中兴、楚河汉界、揭竿而起、朝三暮四等。这些典故有与历史发展规律有关、有与农耕社会劳动现象有关、也有与发生在中原地区的真实历史事件有关,每一个典故都有它自身蕴含的意义,从它产生到现在也都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字交往、书籍存备及许多地方的风土人情中。外国友人接触中华文明,难免会接触到中国的典故,因此典故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外宣传的效果。基于这种背景,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10月起举办了第一届“讲好河南故事”英语大赛,目的是用英语讲好“河南故事”,演“译”中原风采,更好地宣传河南、推广河南,传播好中国声音与和河南声音,让河南真正走向世界。在比赛中,有不少选手选取河南历史典故进行了原创翻译,充分展示了河南地方发展的风土人情、历史演变。但这些翻译作品的表达却良莠不齐,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许多中原典故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这些不对等、不准确的中原典故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中原典故英译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截止到2020年5月分别以“中原典故英译”“典故翻译”“中原典故翻译”“中原传统文化翻译”等相关字眼为主题或是关键词进行查阅,共搜索到相关论文60余篇。笔者对这60余篇有关中原典故英译的论文进行粗略分析,既有的研究存在以下特点:

(一)典故英译研究总体数量少

在文献查阅中发现,针对典故的英译研究整体数量少,只有几十篇。张英萍在“谈中文人名典故英译的异化与归化原则”一文中提出了中文人名典故的英译与归化原则,运用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原则来讨论中文人名典故英译的技巧与方法[1]。蔡文华以赵甄陶英译的《毛泽东诗词》版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毛泽东诗词中典故进行英译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典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背景蕴含了厚重的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得翻译研究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作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阐述该译本的翻译过程的适应性,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根据材料的可选性对材料进行加工、润色等的适应与选择[2]。张薇在对中国古文化典籍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应用[3]。

上述有关典故翻译的文章寥寥无几,而对中原典故的研究资料就更加缺乏,只有为数不多相近的几篇。刘立胜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地方高校典籍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如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4]。宋海英则在研究生态翻译学的基础上对翻译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相应的解决方案[5]。中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原土地上发生了众多的历史事件,并且形成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中原典故英译的研究对挖掘、传承中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典故性成语及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较多

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典故性成语的翻译研究,如段艾俐的硕士论文“汉语成语的英语层次观初探——以《红楼梦》300条成语英译为例”,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6]。李华发表了“文化语境下汉语典故性成语的英译”论文,强调了文化语境对典故性成语英译的影响,并提出用“归化”“异化”策略翻译典故性成语[7]。但典故性成语只是众多典故的一部分,典故的翻译研究不仅涉及到典故成语的翻译,还包括对典故故事本身的翻译规律探讨。

很多研究涉及了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翻译,如对唐宋诗词典故英译研究、《西游记》中的典故英译研究、《红楼梦》中的典故英译研究,对毛主席诗词中的典故翻译研究等。这些研究对丰富典故的英译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典故翻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百家争鸣的理论支撑局面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理论支撑着翻译研究成果的实际进程与翻译结果。译者分别从归化、异化的角度对典故进行翻译,试图对中英语言背后的典故进行探讨。也有学者从目的论、文本类进行归纳。而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于河南文化的翻译规律研究却少之又少,且大多聚焦在具有典型的河南旅游特征的事务上,如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河南省红色旅游文化的翻译。可以看出生态翻译学已经应用在很多翻译研究上,但对于典故翻译的研究却相对匮乏。

三、生态翻译理论与典故英译

所谓的生态翻译学是基于达尔文“适应与选择”学说,很多国外的语言学家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翻译理论,其中,Peter Newmark认为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第一类就是生态学词汇[8]。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提出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生态角度研究翻译的规则与范式。它致力于从生态角度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9]。生态翻译学在重视文本重要性的同时,也重视译者与要翻译的文本、原文及翻译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翻译从业人员将这些因素协调好,并行之有效地应用到翻译文本中,这种翻译才能成为合格的生态翻译。

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文本进行适合的选择性翻译,即以翻译文本的外部表现转化为内涵翻译为基础,保持文本的原有特征,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动态对等,在翻译中根据译文对原文化进行重新组合,依据动态对等理论来指导原文的翻译,保证原文的内涵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不仅为中国的文学艺术提供了素材,也早已渗入到中华民族整个社会、文化、思想、生活的各个领域。典故是中华文明的文字载体和一部分缩影,译者如果从生态翻译的角度来翻译,就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文本的语言、文本所处的文化、交际环境三个角度,即三维出发,在文本转换的翻译中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进而在原文本与翻译文本上达到有机统一,创造出“生态化”的翻译文本。

四、中原典故英译中出现的问题

(一)文化信息缺失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各民族的语言虽然不尽相同,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也各有区别,但在沟通的时候总可以找到相应的媒介进行转换。人类的生活习性、衣食住行都是相通的,展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是有许多共相的。因此人民利用翻译来相通这些共相,进而达到交流、合作的目的。但由于中英文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典型的汉藏语系,汉语形象、直观达意,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简单化、标准化且具有逻辑性。这些原因会导致中英文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缺失的现象。如源语中的词语没有一致性是导致文化信息缺失的一个原因,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语义的词汇的翻译,如旗袍、气功、乌纱帽等词在英语中就无法找到其对应的词汇。另外由于非语言障碍中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在观念上、价值观上有很多差异,表现在文化上就体现在文化信息的缺失上。

(二)翻译直白化

翻译中最大的困难是无法翻译出根植于源语言中的抽象文化。汉语行文表达的随意性及螺旋形思维模式一直是很多英文译者在翻译时候的难题。为了忠于原著,很多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会直接译出字面意思,这样翻译的结果就是表意不清晰、表达不流畅又不地道。中文典故由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代表性,一直是英汉翻译的难题。人们往往在“忠实原文”与“改译版本”之间摇摆不定,这就造成了有些翻译只注重表层形式的对等,没有挖掘深刻的内涵,用直白的翻译手法将一个民族“了然于心”的典故呈现给读者,译文读者根本无法了解字面背后所隐藏的文化。

(三)译文冗长

很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字词的含义而用太多的词汇来补充说明,从而造成译文过于冗长,读起来枯燥乏味,破坏了原文的趣味性和美感。英、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语讲究结构美,主要特征是语法完整,逻辑外形标志明显,而汉语则讲究意境美,主要特征是流水句多,外形松散而内含逻辑关系。英文的行文表达是线性结构,喜欢直来直去,简单化但却有逻辑性;而汉语的螺旋式思维使得汉语的表达如九曲回廊式弯曲。换言之,汉语即使用简单的语言就可以构造出一句话,有时语法并不完整,但却不会削弱行文的艺术性与意境美。因此,过于冗长的翻译会使原文失去可读性,原文的文学价值也因冗长而遭破坏。

五、中原典故英译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把译者放在中心位置,且处于翻译的主导地位。有些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是因为译者没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中国译者要说自己的话,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深入问题本身,深入时代现实,对自己的学问、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要翻译的作品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在翻译作品中体现出历史感、现实感与使命感。如翻译“楚河汉界”这个中原典故时,如果不了解其历史背景,不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楚”大约是指今湖北武汉一带,其译文就可能与原文的意思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因此译者需要发挥主体地位,对原文理解透彻,对译文再三斟酌,这样才能使原文内涵最大限度地被还原。

(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原文本中,要依据文本特点选取适合其内涵的翻译技巧与翻译方法。不同国家的文化会有差异,因此在对原文本进行翻译时,要首先对原文本的语境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原文文本所处的的语言环境。另外要分析中英文的思维习惯,汉语是传统的顺向思维,而英语的思维习惯则是逆向思维。中原典故的翻译需要译者熟悉中西文化,熟练掌握中英两种语言。如描写西周时期经典文献《诗经》的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翻译的时候如果深入诗词的背景就会发现所谓的“河之洲”就在中原,现在已经变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休闲岛屿。河南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心灵故乡,另一首《卫风》里提到“淇水潺潺水悠悠,桧木作浆松作舟……”诗中所说“淇水”即今日的“淇河”,即《诗经》的故乡之河。如果译文能保证在这些诗词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加以修饰,就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好的译文不仅能表情达意,还能使读者带着轻松的心情感受原文的思想、欣赏原文的意境。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有些古文字还要加上音译,才能准确展现古诗词的具体的意象美和悠远的意境美。

(三)灵活转换“三维”

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源根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更好地展示河南,展示中原文化,促进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利用宏观生态观念来指导中原典故文化微观文本的生态翻译研究也势在必行。生态翻译其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在翻译的“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灵活转换。语言维的转换就是指译者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对中英语言的适应性转换。语言是相通的,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区分、句子成分、句型构成等都是相近或相同的,译者在翻译时可以根据两种语言的相同点来选择相似或近似的文本互译;语言维转换的目的是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以力求译文的可接受性。英语的语言大多由复杂句构成,并有很多逻辑连接词连接,是典型的树状结构的意合语言,而中文多是流水句式。尤其典故是中文语言简练的一个典型代表,短短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出复杂的意思。如中原典故“守株待兔”只有短短的四个字,但在英文表达里却是长长的一句话,“Waiting for something to happen is different”;文化维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密切注意英语、汉语文化背景的建构与解读。如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果只简单翻译出“Butter-fly”或者“Liangzhu”,西方读者不知所云。而将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与西方的RomeoandJuliet联系起来,翻译成ChineseVersionofRomeoandJuliet,透过莎士比亚的名著RomeoandJuliet,西方读者便能很快了解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背后的文化及其涵义;交际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中英文时要试图找到的交际所用的方法、语言,进行适应性选择。交际维的转换目的是关注双语交际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典故是传播地区与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传承中原文化的中原典故在中原文化对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译者在翻译河南文化典故时,在以译者为中心的基础上,熟悉原文思想,考虑原文产生的生态环境,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角度出发,多视角、多维度适应生态环境,并对译本做出适应性选择,反复推敲翻译文本的表达,使中原典故在西方语言环境中得到更充分的传播。

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只有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实力,才能积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中原典故的翻译中,我们要为外国游客展现最自然、最贴切的语言环境,讲好“中原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促进河南省对外传播、文化形象的塑造和生态文明和谐的建设,提升中原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加速河南国际化进程,促进我国与世界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

猜你喜欢

典故中原英译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沁园春·赞中原
摘要英译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