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级科技转化硬实力服务西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01-07张建川

科技和产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西咸新区科技

赵 亮, 张建川

(1.西咸新区同方丝路未来创新研究院, 陕西 西咸新区 712000;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 西安 710025)

西咸新区作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城市发展定位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西安新中心。当前,西咸新区正实践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打造“硬科技之都”[1],建设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示范区的规划。新技术驱动新产业,新产业激发新动能。培育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增添新动能已成为西咸新区经济发展的焦点。创新硬科技转化能力,既是“硬科技之都”创新科技高效转化的硬实力,也是支撑西咸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兴生产力。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产业技术转化硬实力建设,是以有效开展新兴产业的技术趋势预测和技术价值评估为前提,以满足硬科技转化的高维创新要素整合能力升级和转化模式创新为基础的。

1 新兴技术发展趋势与特点

欲谋全局,必观大势。把握新兴技术特点和未来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先机,才能赢得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优势。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科技产业的“顶层设计”都出现一些趋势特征,新兴技术的发展计划正从相对独立的微观科研计划向产业支撑,以及更宏观层面的战略领域规划相衔接,并形成“战略、产业、技术”三位一体[2]更紧密结合的发展布局。各国新兴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未来战略选择的影响。例如,根据2019年日本经济新闻和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对各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学术能力排名调查结果显示,在30项前端技术主题中,中国有23项占据首位,美国居首的有7项[3]。调查还显示,中国占据优势的研究主题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点领域相吻合。

各国家、区域战略的制定通常注重三种战略视角的选择,由此形成不同的行动计划,并对应着不同类型的技术发展。一是从经济社会未来发展面临的需求和挑战的角度,这种未来视角下对应着前沿新兴技术(Emerging Technologies)发展;二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需求和挑战,通过社会民生应用技术(applied technology)加以应对;三是从当前面向未来,从技术演进的角度,提出引领性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及工业技术(Industrial Technology)以应对升级的挑战。

会聚技术(Converging Technologies)正成为新兴技术的前沿领域。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表现为,以模糊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间的界限[4],以交叉、融合、会聚各领域技术并通过科学、技术、工程和商业模式的加速创新所驱动。在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使碎片化创新资源的流动性也日益增强,创新资源汇聚的同时也是技术的会聚。例如,信息技术中的量子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各行各业开展着大量的融合应用;材料技术中的纳米技术、超导技术、石墨烯技术等在传统制造、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应用正在重塑新的产业。不同领域因交叉会聚产生新的产业技术,如类脑信息技术、边缘计算、泛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基因编辑、精准医疗、触觉网络等等,这些交叉会聚技术正成为新兴技术的前沿。在战略规划中,会聚技术领域也是战略实施的突破方向,如“全球硬科技之都”战略中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光电芯片、新能源材料等硬科技“八路军”[5],这些相对国内外具有领先竞争优势的科技领域潜藏着巨大的新产业发展潜力。

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是升级产业结构和催生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技术。使能技术也被译为“赋能技术”,是指具有多学科特性,应用领域广泛,能够对其他技术创新起到基础支撑、催化促进作用,使现有技术的能力产生重大进步的技术[6]。在产业层面,使能技术则是能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共性的技术;而在产品开发层次,使能技术可以是促成产品开发的一系列的关键技术。美国、欧盟已将信息物理系统、机器人技术、量子计算、工业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关键使能技术领域确定为战略优先领域和最可能创造全新行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领域。关键使能技术是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催生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和科技战略的优先领域。

融合型技术开发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应用技术发展领域。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非单一技术所能解决。因应多因素与发展的要求,开展跨学科领域融合研究,以更加多元化技术解决方案来应对当前的挑战已成为优选路径,“融合研究”可以打破各自产业间的界限,有效破解重大和复杂问题,形成产业革命性的创新。融合型技术开发已成为破解当前挑战实现战略计划的主要途径。由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领衔,2018年10月成立的“交叉信息核心技术(西安)研究院”正在开辟将金融科技、AI芯片、智慧城市等领域科技创新有机融合[7],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以期推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以贸易战为标志的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将会倒逼中国第三轮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改革开放将提前进入一个重要历史拐点。如5G的提前商用将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速相关技术融合、产业布局和场景应用。

2 技术转化能力的迭代演进

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对产业经济的提升作用。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新产业发展的内生动能,是科技转化服务的核心硬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建设是构筑在技术转移认知观念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技术转移观念决定了不同的核心能力建设,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技术交易观是将技术转移的过程视为技术交易过程,技术转移服务就是开展技术供需的对接。技术交易观下的技术转移服务本质上是通过市场手段来配置技术资源。此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只要构建技术要素交易市场,把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集中到一起,通过撮合技术交易来实现技术转移。基于技术交易观的“技术交易型服务机构”(1.0版),其服务能力建设更注重交易层面的信息搜集发布、技术咨询、成果估值、竞价交易、技术合同管理、专利申报等服务。技术接力观认为技术有不同于一般成熟商品的属性,技术从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到应用部门的产业应用技术,既从科研端到市场端的转移,技术自身还需要经历再开发(技术熟化)的过程,这一过程需由技术转移机构接力创新完成[8]。在技术接力观下的技术转移机构需要具备技术应用研究和应用开发的能力,实现从创新技术到产业化技术的中间接力,帮助企业跨过“死亡之谷”。基于技术接力观的“技术孵化型服务机构”(2.0版),其能力建设是在1.0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企业层面的孵化加速、商业咨询、创业投资等服务能力。2.0版的技术转移机构已从被动的为技术供需方的需求提供交易服务过渡到主动采取技术孵化的方式培育创新项目,帮助高新技术企业解决场地、管理、融资、配套生产、营销和商业模式等各方面问题,从而加速接力进程。技术熟化、企业孵化、资本投资能力是2.0版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的核心能力。

技术资本是要素资本理论研究的新发现。技术资本观认为技术是独立于劳动、设备和货币资本的第四种生产要素[9],技术与其它生产要素资本均衡配置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基于生产要素资本化的理论认为,只有将技术投入到生产运营中既技术转化为资本形成生产力,技术对生产率的提升对经济的增长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在技术资本观下的技术转移机构需要提前储备未来技术资产;需要开发新技术、升级潜在技术以实现技术产品的价值;为可持续的整合、凝练更多的创新资源,需要主动参与技术产业生态的培育;更需要具备技术运营和创新资本运作能力,从而最终能高效实现技术资产到市场价值的兑现过程。基于技术资本观的“资源整合型服务机构”(3.0版),其能力建设需要在2.0版的基础上更注重从整个产业层面对高新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运作能力。开展技术资源整合的前提是必须具备对整个产业技术趋势的预测和技术价值评估的能力;而创新资源的整合是依靠金融资本的实力,通过综合运作能力来实现的。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协作、联盟,加强与院所、企业、政府部门的联系,构建产业创新网络和创新生态是保障创新资源持续产生的基础。

从1.0版到3.0版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进程,是认识观念逐步深化和服务能力不断升级的过程,正好构成了技术转移机构服务能力迭代演进的路径。资源整合型技术转移机构的能力要求最高,服务技术转移的效率也最高,对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最大,往往需要行业领先机构主导和政府的支撑。

3 科技转化新模式

提供技术转化服务的技术转化机构,其产生的基础本质上是为了能有效化解投资创新发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10]。其主要风险源自技术开发风险和经济社会对技术资本的定价风险。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备雄厚资本和运作综合实力的技术转移机构才能更好的保障多种创新资源的获取和技术开发能力的持续加强,有效降低技术失败风险;保障相关合作方竞争优势和利益的有效整合,合理对冲定价风险。成功的技术转移机构还需要动态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阶段开展高效转化模式的创新。

国内技术转移机构经过近30年摸索发展,在有效统筹科技创新要素,实现高效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业态不断创新丰富,也涌现出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成效显著的优秀机构和典型模式。广东省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推广的《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试行办法》;陕西省科技厅正在全省实施《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科技创新模式工作方案》。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通过建立研究所和中试基地,形成“科研、中试、产业化”三位一体,通过“母体控股、股权激励、资本运作”有效统筹科技创新要素链条,形成孵化科技企业的创新模式。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通过建立专业的硬科技孵化器、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探索出了“开放办所、专业孵化、择机退出、创业生态”的创新模式[11]。2018年揭牌的西咸新区同方丝路未来创新研究院是西咸新区与同方股份战略合作,实践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西咸新区,加速西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平台。研究院创新平台以西咸新区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同方股份成形的“成果孵化转化体系”、“上市公司产业体系”、“投资基金体系”等体系规模优势,实施“体系化培育模式”。用“最创新的技术、最能激活市场的场景、最高效的体系服务组合”服务西咸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创新发展。

4 体系化育成模式和转化能力创新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清华大学出资成立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定位于多元化综合性科技实业孵化器,致力于中国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截至2017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已超过600亿元人民币,海内外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累计达到六千余项[12]。同方股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产业规模,构建起以科技产业为主导,以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体(包括同清华大学院系合作的研究院、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12家、联合研发机构10家);同方产业体(包括上市公司8家、独角兽企业2家、投资参控股公司2家);同方投资基金体(包括以衡产业基金系6只基金、清弘环创创投基金系5只基金)为支撑的发展格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产业运营经验已具备通过体系培育创新的能力。

通过创新体系,优选培育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打造的产业化公司将能更好的融入产业应用场景,从而加速产业的成长。创新体系内部的决策效率高于市场配置效率,体系所形成的高维度支撑比松耦合的创新联盟体和细分领域的孵化器更具有竞争优势。“体系培育”是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效途径。西咸新区同方丝路未来创新研究院把握西咸新区创新发展机遇,结合新区产业定位和发展阶段,着眼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成果与产业对接,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持续迭代的深化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创新转化模式。通过研究院创新平台,优选最能激活市场应用场景的产业化创新技术,设计组合高效产业落地方案,以及投资基金系的全程支持,以有力保障科技创新成果顺利转化,高效推动产业化公司落地发展,实现服务西咸新区主导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在西咸新区,同方“体系化服务模式”与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一院一所模式”互融互鉴,共同创建西咸新区科技创新新生态。

猜你喜欢

西咸新区科技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城市主题歌曲《我在西咸等你》正式发布
我在西咸等你
科技助我来看云
雄安新区的期许
科技在线
唱好西咸“融城”记
双城之谋——“西咸一体化”15年发展历程综述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