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成为特大城市之后

2020-01-06孙梦

商周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特大城市常住人口落户

孙梦

山东需要一座核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也需要一座龙头城市,来引领发展,实现腾飞。作为山东唯一一座晋级特大城市的青岛,更需要勇于承担发展的重担,引领城市群、区域的发展。

近日,住建部公布《2018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与2017年相比,我国城区人口超500万的特大城市由13个扩大到了15个,西安和青岛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城区常住人口是判断一个城市真实规模的关键指标。根据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的数量来划分城市规模。具体为: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I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统计年鉴》显示,全国有6个城市的城区总人口超过1000万,分别是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和天津,包括了4个直辖市和两个副省级城市;15个城市的城区总人口超过500万,其中包括青岛;29个城市的城区总人口超过300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住建部的统计口径是“城区总人口”(统计方式:城区本地户籍,全年经常在家居住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不是户籍人口,也不是市域人口,城区常住人口是判断一个城市真实规模的关键指标。国内不乏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城市,例如湖南长沙、河北石家庄、山东临沂,虽然人口规模达到千万,因为城区人口规模不足,所以都不是特大城市。

“特大城市”殊荣的背后

按照上述口径,《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青岛城区总人口达512.7万。

此前的一大背景是,山东以中小城市为主,城镇化率较低,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不明显。这种城市发展格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山东人口的增长和近年来的转型升级。因此,做大做强城市平台就十分关键。《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济南、青岛两市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均达到500万人以上,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按照这个数据,青岛已经提前两年实现了目标,济南2018年城区人口也达到了415万人,正在向特大城市迈进。

事实上,在全国不仅仅是济南、青岛规划要在2020年迈入特大城市,长沙、哈尔滨、厦门、合肥,南昌等,都规划了2020年迈入特大城市的目标。苏州定下的是2030年迈入特大城市。

与GDP类似,人口并不能代表经济发展的全部,但却是衡量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越大,意味着这座城市集聚资源要素和辐射周边的能力越强。

成为特大城市之后,青岛能够享受到什么好处?

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享受國家政策扶持,例如,新政策要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这些城市变成“人口池”;第二,重大项目审批倾斜,例如,城区人口300万是一个城市修地铁的关键指标之一;第三,重大招商项目引资,例如,富士康落户郑州,除了地理位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口资源多。

显而易见,“特大城市”并不仅是一个荣誉称号,关键是可以按照特大城市的规模标准来配建交通、医院、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土地指标、城市建设、民生工程领域等配套标准,也可以按照特大城市的定位来规划。

现在,特大城市是很多新一线、强二线城市的标配。成为特大城市后,就具有较强的城市规模效应。特别是进入2019年,各地抢人大战升级,全国跑步进入都市圈时代,一个重要的趋势变化正慢慢显现,衡量中国城市大小,以及决定城市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并不是取决于全域人口的多少,而主要取决于中心城区人口聚集规模的大小。

青岛人口增量的晋级之路

2018年12月,西安迎来2018年度第75万名新西安人,这意味着自2017年3月1日西安户籍新政实施以来,新增人口突破100万。那么青岛的百万级人口增量从何而来?

改革开放40年,青岛市历经四轮大的区划调整。

1978年11月,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南县和胶县划归青岛。

1983年10月,潍坊所属的平度和烟台所属的莱西划归青岛。

经过这两轮调整,青岛市的户籍人口从585.33万人(1978年)增长到626.72万人(1985年)。同时,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大青岛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区划由此分为市南、市北、四方、沧口、黄岛五区及崂山、即墨、胶县、胶南、莱西、平度六县,全市总面积达到10654.1平方公里。

2012年12月,青岛撤销市北区、四方区,设立新的市北区;撤销黄岛区、胶南市,设立新的黄岛区,2012年末,青岛户籍人口达到769.56万人。

2017年10月,即墨撤市设区,自此,青岛市行政区划由6区4市变为7区3市。2017年末,青岛户籍人口达到803.3万人。

在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晋级的背景下,青岛的人口规模也遇到了发展瓶颈。据2019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年末青岛全市常住总人口949.98万人,增长1.12%。其中,市区常住人口645.20万人(统计方式:全年经常在家居住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包括流动人口在所在的城市居住),增长1.5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12%,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对比2018年的公报,2018年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939.48万人,增长1.1%。其中,市区常住人口635.25万人,增长1.6%。这意味着青岛的人口增长速度在趋缓。

对标国内其他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也是偏慢。以2018年常住人口增量为例,深圳49.83万,广州40.6万,西安38.7万,杭州33.83万。而在2018年,全国各城市争相出台放宽人口落户限制相关政策,青岛的人口增长仅为10.33万。

青岛人口增长慢了,这一点青岛早已经意识到。2018年4月,青岛出台人才落户新政,首次提出45岁以下的本科生可以“先落户后就业”。2019年6月,这一落户门槛放宽到40岁以下的专科生。今年3月17日,青岛再次放宽落户限制,在青高校在校大学生、国内外高校专科及以上毕业学年在校大学生可申请在青落户。大学生在青落户后,可享受本市购房政策,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人才公寓。通过落户门槛一次又一次的降低,青岛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从2017年到2019年青岛城区实现百万级人口增量,只有两个途径:一是抢人大战等政策吸引更多的净流入人口,二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做大增量。从2017年起,青岛就在密切推进胶州撤市划区。2018年7月颁布的《山东沿海城镇带规划(2018-2035年)》提出,要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适时推进胶州撤市设区。未来如果胶州顺利设区,青岛城区面积、城区人口将大幅增加,这意味这一区划调整将在青岛城市空间战略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引领城市群、区域的发展

特大城市带给青岛的将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成为特大城市,对青岛来说是个全新定位,意味着青岛的空间扩大了、人口增长了、面临的机遇更多了,也意味着青岛的城市能级将再进一步。

早在2018年,国务院就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而成都、郑州、合肥、长沙等城市的发展,更加印证了这种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反观山东,省会城市济南,似乎从来都不是山东的经济重心;而青岛,虽然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城市行列,可若是从《全国城市GDP百强榜》上看,这座全国第三经济大省的头号经济强市,近年来未能挤进前十名。山东一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超级城市来扮演领头羊的角色。

2016年年底,一則“11城入围国家中心城市”的消息,拉开了青岛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序幕。2018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两区一圈一带”提升行动,加快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支持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期间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亲自布局黄河流域发展,明确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而青岛恰恰是沿黄流域最为重要的“入海口”之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形成,又让青岛在国家战略格局中“深度嵌入”。

山东需要一座核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也需要一座龙头城市,来引领发展,实现腾飞。作为山东唯一一座晋级特大城市的青岛,更需要勇于承担发展的重担,引领城市群、区域的发展。

猜你喜欢

特大城市常住人口落户
跻身特大城市,郑州跨河发展大郑北箭在弦上
“抢人大战”待升级——“落户式抢人”或许不灵了
资源紧约束下特大城市耕地占补平衡的思考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海口出台积分落户新政打通保障房商品房转换通道
关于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新模式的思考
上海2008年常住人口1888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