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全域旅游助推南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2020-01-06刘颖

新西部 2020年12期
关键词:喀什资源旅游

刘颖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新疆南疆要实现好精准扶贫、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目标任务,统筹规划好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有效并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新疆喀什疏附县木什乡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拥有着储量较丰且品质较高的旅游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独特优势,可与喀什经济特区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实现产业融合、综合打造,纳入喀什地区全域旅游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乡村旅游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新疆喀什地区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而木什乡是喀什地区疏附县深度贫困村之一,人均年收入9870元,脱贫攻坚任务紧迫而又繁重,但木什乡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距离喀什市城区仅34.6公里,并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民俗风情、乡村聚落等旅游资源,重点可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休闲、度假、探险旅游的需求,而历史文化资源则能打造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文物 “正本清源”的作用,成为增强“五个认同”的重要阵地。

因此,为顺应新时代、新常态发展的需求,契合自治区党委三大战略,木什乡作为距离喀什较近的乡村,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应充分把握喀什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结合点、核心区和增长极,以及中国面向亚欧的国际旅游门户的巨大契机,统筹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打造田园综合体,与喀什经济特区旅游产业统一规划,纳入喀什全域旅游布局,实现城乡互补协调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激发内生动力,把其打造成为最佳观光、休闲、娱乐、探险和研学旅游目的地,塑造成为喀什经济特区的后花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好精准脱贫、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要有新发展理念,走对路子,也要有前瞻性,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1]

木什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

木什乡位于疏附县西北端,南北最长31公里,东西最宽29公里,总面积692.3平方公里,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农业耕地面积20600亩。东和兰干乡接壤,南隔克孜勒河与站敏乡、乌帕尔乡相望,西北隔克拉塔格、博孜塔格、阿克塔格跟乌恰县、阿图什市相邻。辖谢热克萨依村、库勒买里斯村、博斯坦村、艾普拉特村、尼牙孜阿吾让萨依村、艾斯里木什村、吾斯塘博依村、明尧勒村、英吾斯塘博依村等村民委员会9个。[2]木什乡风景秀美,山水资源丰富,有著名的希普顿石拱(天洞)、克孜勒河,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悠久的明尧勒古战场、烽火台、阿克塔什哨卡等自治区级重点文物,旅游资源优越,但还处于较原始的状态,未能充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与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乡村振兴、助力精准脱贫的战略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巨大。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木什乡距离喀什市城区的距离仅有34.6公里,开车只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是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喀什市是旅游的核心区,木什乡完全可以作为喀什的后花园,与喀什连为一体,纳入喀什市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喀什经济特区最佳探险、休闲、度假及红色旅游目的地。

(二)政策环境优势

伴随著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大开发、大建设的进程,城市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喀什市城区不断扩张,周边的疏附县、疏勒县将迅速得到发展,同时城镇居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壓力巨大的工作以及对舒适感、时尚感的追求等,休闲娱乐度假旅游产业增长十分迅猛,在城市的郊区形成旅游带已成为发展趋势,木什乡毗邻喀什市,旅游市场前景乐观。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乡村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节假日休闲度假的不二选择。乡村旅游让人们暂时逃离城市生活,沉浸在美好的田园风光中,带来更宽阔的视野,享受蓝天、阳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体验异质农村生活和民俗风情,从容而闲适的体验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慢生活业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如木什乡明尧勒村三面环山,水草丰富,风景秀美,气候适宜,是开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胜地。目前已经建成了明尧勒河滩旅游景区,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周末和节假日已经吸引了喀什市区的大量游客。

(三)旅游资源优势

木什乡风景秀美,山水资源丰富,有著名的希普顿石拱(天门洞)山地资源,也有天然泉、克孜勒河克孜勒河、喀浪沟律克河(雪融河)等水体资源,还有生态果林景观:如明尧勒村本土特有的沙棘、沙枣林、土桃子、土李子等,此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厚,悠久的明尧勒古战场、烽火台、阿克塔什哨卡等自治区级重点文物,民俗风情独特,如柯尔克孜传统舞蹈、竞技活动等,旅游资源优越,但还处于较原始的状态,未能充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与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乡村振兴、助力精准脱贫的战略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巨大。

(四)交通体系和服务中心初步建成

1、交通体系。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横跨木什乡的疏附县至乌洽县的高速公路即将动工,通车后贯穿县、市及周边县市,距离、时间也将缩短。由木什明勒尧村旅游景点通往乌洽县、疏附县乌帕尔乡旅游线路时间也将缩短,可形成木什、乌洽、乌帕尔为一条旅游线路,将形成休闲度假1小时范畴。规划中的中吉乌铁路,从喀什向西出境到乌恰途经木什乡,2019年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元首会谈时,表示目前乌吉两国正共同致力于尽快结束有关修建中吉乌铁路的谈判,有望实现这条铁路的修筑与畅通。在“一带一路”大的背景下,铁路的畅通能够为开展跨境游带来极大的便利。

虽然目前这条铁路还没有修通,但也是势在必行。木什乡要抓住这个先机,保护和开发利用好现在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未雨绸缪,“旅游先行”,更好贯彻落实自治区实施旅游兴疆重大战略。近年来,横跨木什乡的疏附县至乌洽县的高速公路即将动工,通车后贯穿县、市及周边县市,距离、时间也将缩短。由木什明勒尧村旅游景点通往乌洽县、疏附县乌帕尔乡旅游线路时间也将缩短,可形成木什、乌洽、乌帕尔为一条旅游线路,将形成休闲度假1小时范畴。规划中的中吉乌铁路,从喀什向西出境到乌恰途经木什乡,在“一带一路”大的背景下,铁路一旦畅通能够为开展跨境游带来极大的便利。

2、服务中心建成。今年1月1日,喀什地区南疆丝路文化和民族风情旅游集散中心、喀什地区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和喀什自驾游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营。提供汽车租赁、旅游咨询、景区票务、自驾游一卡通等服务,为木什乡旅游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契机。作为距离喀什较近的乡村,要主动作为,积极地融入到喀什全域旅游当中。

木什乡可重点开发的旅游项目

(一)地文资源:把壮美的斯普顿天门大峡谷打造成为探险、研学等旅游的最佳景点

斯普顿天门山距离喀什市70公里,早在1947年由英国驻喀什领事馆领事艾瑞克·斯普顿发现并以此命名, 2005年美国《ADVENTURE》杂志推荐天门为全球25条最新探险线路之一,[3]成为众多游客登山、探险、旅游的圣地。目前阿图什天门旅游景区已经开发,但也不是很完善,而从南面即木什乡方向的旅游线路还没有得到开发,从木什乡北望天门沿途还能看到约二百六十万年前经风蚀、剥蚀形成的象形山体,随着一天早中晚光线的明暗以及天气的阴晴变化,山体呈现出红、金黄、白色等各种色彩,蔚为壮观,前往天门山的大峡谷还有怪坡引人入胜,沿途野西瓜等各种植物丛生,佛教壁画遗存依稀可见,建议开发旅游新业态,如打造玻璃栈道,低空旅游项目等,打造成为探险、研学等旅游的最佳景点。

(二)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把明尧勒古战场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新疆疏附县的明尧勒古战场位于木什乡明尧勒村,距喀什市60公里。茫茫戈壁上高高矗立的古战场历经千年风霜雨雪,向人们无声地展示和诉说着我国近代史上一场反侵略民族保卫战的光辉历史。古战场见证了1877年(清光绪三年)十一月十四日在此进行的一场出色的歼灭战,清朝将领刘锦棠率部在新疆和各族军民共同英勇斗争,风卷残云般全歼了阿古柏匪徒残部,正是这场战役彻底粉碎了浩罕军阀阿古柏的武装侵略斗争,使南疆重新置于清政府管辖。结合中央关于《新疆若干历史问题座谈纪要》精神,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把明尧勒古战场打造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文物“正本清源”的作用,让其成为各族人民接受爱党爱国教育和增强“五个认同”的重要阵地。

第一,建议把主战场原址加以保护和利用,并加强历史的研究和传承。第二,建一座博物馆或体验馆,用声光电技术再现战争场景。第三,以真实的古战场遗址为背景,以“明约勒碑”等文物为依托,深度挖掘这段历史,增强各族群众对历史知识的代入感,开设微讲堂,更生动地普及新疆历史知识教育,发挥文物证史、补史、育人的重要作用。第四,以阿古伯最后的覆灭(反阿古柏侵略的最后一场战役)为题材打造一部爱国主义话剧。第五,把古战场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促进红色旅游与教育、文化的融合发展,与喀什地区博物馆等教育基地共同打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研学旅游产品,让红色旅游更有深度和历史的厚重。第六,在博物馆外还可建造战争纪念园,放置模仿战争场景的模型,甚至可以邀请村民作为演员模拟战争场景。

(三)民俗乡村文化资源

木什乡明勒村以休闲娱乐度假旅游资源为突出优势,还有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不同民族风情,具有鲜明的特色,观光、探险,手工艺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特色饮食都有很好的基础,有农家乐、特色瓜果等旅游产业。这些民俗文化资源正迎合了当下游客放松心情,追求乡村体验为特色的现代休闲旅游的需求。因此,利用木什乡得天独厚地理环境及其“原生态”,构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除此之外,木什乡有9個村,应打造“一村一品”,每个村进行规模化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如胡麻、沙枣等,既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到花季又能呈现不同的景观,再加上开展一些节庆活动以及民俗风情能吸引更多游客。

对策建议

笔者调研的木什乡具备较好的地缘优势,处于丝绸之路必经区,还是未来中吉乌铁路的必经之地,拥有比较丰富的地文和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还有广东省广州市的大力援建,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目前之所以发展缓慢,是从政策角度来看,仅从乡域至多县域的角度来推进,站位不高;从产业角度来看,乡村一、二、三产业之间没有实现融合发展;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对乡村生态探险、休闲度假、民族风情、红色旅游等各类旅游资源梳理、挖掘和整合不够。因此,笔者认为,要实现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须置于城乡联动的大框架中来推进,实现城乡之间各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的双向流动,需要从顶层设计来统筹规划,并实现产业融合、综合打造,实现“旅游+”融合发展,最终纳入喀什全域旅游当中,才能真正助推乡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体而言,对策建议如下:

(一)统筹规划,联动协作,重点开发,引导社会多元参与。

第一,根据乡村已有的生态资源品质高、民俗风情浓厚、红色旅游资源独特的特点,由政府统筹规划,加强市县两级旅游相关部门的联动协作,将乡村山水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自驾游资源整合,由政府统一进行规划开发,编制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把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整体宣传包装,更深入发展喀什全域旅游。第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将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运用到乡村旅游发展当中,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用好用足国家和自治区的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推动资金和项目共建共享,改善乡村道路、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与喀什市区协同打造具有旅游功能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推进乡村与喀什市区旅游一体建设、一体发展,更好满足市民、游客对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品质化需求。第三,在发展模式上,引导社会多元参与,开发乡村重点旅游项目。最终,实现社区参与为主、企业投资为辅、政府协助与支持的经营发展模式,依托景区内旅游资源,以观光体验为支撑,积极引进具有实力的旅游集团或企业进行整体开发和规范管理,实现错位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品牌,打响具有规模和品牌优势的以农家乐集群、休闲农庄的生态观光体验,民俗风情园、红色旅游研学等文化娱乐等项目以及自驾游路线和户外探险体验项目等个性化精品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提高村民经济收入。

(二)产业融合,“综合”打造,助力脱贫,引导农民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第一,按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田园综合体”[4]的概念,以“田园”为核心,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工程。通过政府投资项目,合作社或依托景区自主经营,聘用示范村内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就业的模式,以合作社或依托景区发放薪酬帮助贫困户脱贫。第二,鼓励农民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扩大村民参与旅游服务活动的范围,以主要农产品产销为支撑,引导农民以土地、房屋、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逐步建设并完善特色餐饮、农家乐、工艺品与农副产品销售、民俗风情体验、水果采摘和民族特色民宿等,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星级农家乐、民宿,提升社区发展能力,实现依托主要景区开发、注重社区参与、政府引导与支持的经营发展模式,通过停车场、民宿及农家乐、旅游厕所,以及其他旅游项目,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从事住宿、餐饮等产销、乡间演出、向导等旅游服务经营项目,置管理员、服务员、表演队、厨师等岗位,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岗前技能培训,实现上岗就业。第三,多层次多渠道提升乡村干部和作为主体的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将乡村旅游纳入各级乡村振兴干部培训计划,通过专题培训、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乡村旅游培训;以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观念和模式转变,强化从业人员国语能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培训,重点是餐饮业和演员表演;联合人社、扶贫和旅游院校、艺术院校等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通過理论培训和现场实地教学,提升农民技能。

(三)“旅游+”融合发展,保护与开发并重,打造文旅精品,融入全域旅游

实现“旅游+生态”和“旅游+乡村特色文化”的结合,融入喀什市全域旅游中,设计与喀什市旅游相互补充的乡村旅游精品和线路。第一,保护开发好乡村地文、水文等生态旅游资源,树立生态旅游理念,通过对希普顿天门及大峡谷、克孜勒河等山水资源的保护开发,打造休闲、度假、探险、研学旅游,让游客从中体验浓厚的人文民俗、独特辽阔的生态环境,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回归大自然的心旷神怡。第二,在保持原生态村容村貌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等,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把乡村打造为环城市带(喀什经济特区)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开发农家乐、农事(亲子)体验等休闲旅游和探险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文物古迹如古战场、烽火台、哨卡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并通过建设战争纪念园或博物馆等活化文物古迹等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展示,让红色旅游成为青少年儿童户外拓展、研学旅行的必修课。第三,充分利用民族村寨、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促进特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手工艺等的传承发展。与专业艺术院团合作,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歌舞等演艺类文化旅游精品;与艺术院校共同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班,实现传统手工艺品设计、生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特色产品。打造休闲度假、爱国主义教育和乡村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城郊综合型体验旅游区,积极融入到喀什全域旅游当中。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审议侧记.2017年10月20日.

[2]吕培天.喀什年鉴,1986.10.

[3]秦博,焦黎.基于严格分级保护制度下的新疆原生态探险旅游发展研究——以阿图什天门旅游规划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

[4]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7.2.05.

作者简介

刘 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文化学教研部文化人类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管理、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喀什资源旅游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旅游
遇见喀什 读懂喀什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遇见喀什
帕米尔高原的精灵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