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性专长角度下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2020-01-06

科学咨询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专长就业指导案例

刘 锦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重庆渝中 400010)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持续发展:高考的改革,高校的扩招,双一流大学、双一流学科的建设,高学历人才的增加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大环境的发展带来了就业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教育培养的力度加大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人才涌现使就业竞争压力加大。为了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通过教学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探索,掌握职业通用技能,了解职业发展和就业形式,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适应性专长角度下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思考

高职院校围绕就业职业相关内容,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以下简称为“就业指导课程”)。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以下特点:在知识储备、理论基础、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方面有一定差距;在理论与实践的掌握上,高职院校学生更侧重并且适应于实践学习;在接受学习的途径上,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更容易强化知识的吸收。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今后的就业择业缺乏规划,往往是临近毕业才考虑找工作。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择业、就业方面的系统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日本的认知科学家波多野谊余夫(Giyoo Hatano)最早提出适应性专长的概念。他在发表的《专长的两条路径》中提出两种专家类型:常规性专家和适应性专家。传统观念中专家是在一定标准下做得比大多数更优秀的人,但如果界定标准的视角不一样,专家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斯洛伯(Sloboda)对专家的定义作出了补充,他认为,专家是“面对不确定的情境作出恰当的反应的人”。伯雷特(Bereiter)将此类专家称为“创造型专家”,并提出“创造性专长”的概念,创造型专家拥有的创造型专长使他们相比循规蹈矩,更愿意创造,敢于挑战,愿意承担风险去创新,突破自我。恩格斯曼特(Engestrom提出,专长的发展除了有纵向化的阶段、水平发展外,也有横向化的发展,需要穿越多个并行的活动交织出新的标准。适应性专长是指在新情境下,思想和行为并不局限于已有认知的范围,而是随着环境的不同做出相应的“适应”“学习”“创新”反应。它通常表现为深度的概念性理解、在新情境中的适应性改变、学习新知乃至创建新知的倾向以及认知。在适应性专长角度的指导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施应该考虑到三个方面:面对学生群体,个性与共性的掌握适应;面对教学内容,学科专业性与学科整合性的发展学习;面对现实社会事物的发展、变化、进步、创新,都应当纳入教学范围,因境、因时、因事开展教学活动。

二、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现状

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普遍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择业、就业方面的系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指导性,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指导,而是在实践中对广大学生产生作用和影响。然而,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实际操作中却出现说教多于实践的现象,将大量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本身学习意愿不高的基础上削弱了学习动力,最终为了过关而死记硬背应付期末考试,实际学习效果甚微。同时,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多数为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缺少互动。这不利于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和专业化发展。[1]理论知识过多容易导致教学枯燥、内容空洞,使学生接收知识吃力,学习动力低下。

三、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从适应性专长的角度出发,“适应”“学习”“创新”分别对应互动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实践式教学方法。

(一)互动式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以小组划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团队的共同探讨、分享知识、互相补充,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互助学习,在新环境下适应个体与整体的融合,通过不同的思维碰撞出新的火花。[2]小组讨论有“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步骤:课前,由教师提出相关课题交给各小组,小组自主预习开展探讨;课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交流学习心得,进行学生对学生、学生对小组、学生对教师的混合讨论,促进教学有效开展;课后,各小组整合本次课题学习内容,分享经验,反思不足,从而强化主题。小组讨论以团队为单位,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习能动性,加强学习热情。

主题班会和专家讲座双管齐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应当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实时发展,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讲座报告。主题班会教学应当贴进学生当前学习生活,围绕生活中的困惑、困难、挫折等经历进行班会活动,指导学生增强对自我的了解认识,提高对人生发展的理解,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主动适应变化。专家讲座教学应当贴合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发展,邀请相关人士如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主管、优秀毕业生等为在校学生提供指导咨询,讲座内容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法规政策、市场发展动态、创新创业等。[3]主题班会和专家讲座是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延伸,让教学不局限于课本,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针对性的情景,让学生参与模拟情景来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模拟环节,开展职业模拟训练,教师和学生在模拟真实情景的还原展现中进行角色扮演,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涯规划理论的理解。例如,就业指导课程中涉及到的核心关键“求职”内容,仅是面试就有多种方式供学生体验:通过模拟招聘会,带领学生体验集体面试、单独面试、综合面试、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面试等方式。这些方式能让学生经历不同的身份扮演,感受求职过程,发现自身的不足,调整心态,了解求职的艰辛,更加切实体会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4]情景模拟不仅能够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学会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使教师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许多案例向学生进行阐述、分析、体验。案例范本可以是正面或反面事例,也可以正反两面对照使用。案例分析是情景体验的细致化和具体化,案例的现实性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情境,通过对择业、就业中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融入现场,设身处地探索实际解决办法,打破沉闷的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具活力。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理论知识融合具体形象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择业行为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式教学方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讲解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还需要教师辅助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学生经过互动式的交流探讨,再以体验式的案例模拟,最终需要开启实战来强化理论吸收。[5]实践式教学方法可以从已下两方面着手进行:

见习参观。学校要加强与校外机构或组织的合作,多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平台,推动大学生深化专业认识,让大学生及早了解职业目标和相关要求,充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备。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实际工作岗位,可以使学生对各个岗位都有些许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制度、工作内容与职位情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从而帮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有规划地进行就业、择业。

短期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统一安排1~2周左右的时间,由任课教师带队学生进行短期实习,让学生到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上去工作,进行工作的经验积累。学生在实习中,面对问题可以运用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困难;面对同事可以比照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面对岗位可以了解技术要求掌握相关能力。实习结束后,任课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报告分析,分享工作感悟,相互交流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能力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对生活的影响等。每一个学生的实习经历都是一个真实案例。这种让学生讲述自己真实案例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课堂讲授更有说服力。

四、小结

为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有效开展,该课程的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在适应性专长角度的指导下结合高职院校实际特点进行探析,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增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样可以促进就业指导课程的提高与完善,推动就业指导课程“落地”。

猜你喜欢

专长就业指导案例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高中体育组合技能单元教学策略的优化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奇货可居
审计师变更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