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越窑创新模式初探

2020-01-06周统鉴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越窑釉色青瓷

周统鉴

浙江越青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声如磬、明如镜、颜如玉、薄如纸”的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她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历千年而不衰,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陶瓷艺术——越窑青瓷不仅历史悠久,衍生繁多,龙泉青瓷,南宋官窑,婺州窑,皆由越窑青瓷繁衍而来,故有“母亲瓷”之称(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熠熠生辉,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瓷曾作为皇家御用珍品而直至辉煌;也曾黯然底沉,越窑青瓷在发展过程中古老的技艺逐渐失传,曾一度式微直至到明代断代。可以说,越窑青瓷的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及审美品味的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现代越窑青瓷以其特有的本质特征和审美意蕴正向贴近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方面发展。通过创新与探索,促进越窑青瓷艺术在现代人精神文化领域的新生,使现代越窑青瓷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现代越窑青瓷坚持在复兴传统青瓷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因为唯有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驱动越窑青瓷的革新,并使之声名远播。

创新探索驱动现代越窑在变革中寻求发展。陶瓷艺术本身是一种创新艺术,越窑青瓷的发展演变史,就是一部在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前进的历史。促使现代越窑创新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因素,社会生活的需求等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最终决定和影响着瓷器生产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调节和制约着现代越窑的兴衰。而现代技术的革新,不同工艺的融合、审美观的改变和区域文化的不同也使得相应的制瓷技术必然会产生“程度不同的连续的变易”(2)。可见,促进与影响现代越窑创新发展的往往是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这些因素,并且通常是这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越窑瓷业的勃兴与衰微,故现代越窑的创新模式也必须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实用需求及大众的审美取向相结合。

越窑青瓷作为艺术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纵向的,历史性方面的变化,还应该体现在横向发展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无论是釉色还是器型等方面的创新一直随着与历朝历代的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发生着转变的。每个品种通过创新研制,可以让越窑瓷器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面貌的多元化,以适应各个层次的审美取向。这种创新模式的确立还要体现在文质和谐统一上,不仅要表现在技法、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而且要表现在瓷器的内涵与本质方面,真正做到越窑青瓷“文质兼美”的艺术特色。当然这种创新与发展还应表现在科学技术方面,如原料加工,釉色配方的变化等方面的创新探索。

任何一件瓷器制品之面貌特征的制作产生,“无不是由于制瓷原料,工艺技术和社会因素三大合力作用的结果。”(3)一件完美的越窑青瓷艺术品的问世,必须是既符合当下生活的实用功能,又符合时代审美及价值取向的。同时要符合功能与审美兼具的青瓷产品则取决于它的物质构成,这种物质结构可以分解为胎骨、釉层、形制、装饰、烧成五大基本组成要素。而这些基本组成要素又与瓷器制品的烧造工艺流程——瓷土采掘、胎泥制备、制作成型、花纹装饰、产品烧成五大基本工序相对应。因为这五大基本组成要素“既是人类行为模式的表征,也是人们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的物态化”,恰恰“也是瓷业文化因素特征的集中表现”。这五大要素应该也是越窑青瓷的创新探索要考虑的五大要素。故笔者认为现代越窑青瓷的创新探索需要从这五个基本要素方面入手进行有益尝试。

那么如何实现现代越窑的创新与探索,笔者认为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符号元素——釉色配方上的创新

釉色是瓷器的重要符号元素之一,这种符号元素实质上也是釉质的一种体现,是鉴别高品质越窑青瓷的一个关键要素。越窑青瓷向来以釉质温润如玉,釉色青碧柔和著称,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越窑青瓷的精品秘色瓷,曾以其高雅的品质博得朝野的青睐。就其釉色而言,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中曾以(4)“千峰翠色”赞美之。之所以会这样美丽,正是这种采用特别的工艺制成的釉色决定了秘色瓷的高雅品质而一度成为朝贡珍品。因此釉色配方的创新,是现代越窑创新研制的一个首要点。越窑瓷器的釉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越窑自汉代成瓷以来,釉色大体从黄褐色、青黄色、青色、青绿色、粉青色转变,从出土文物的釉色来分析,越窑釉色的转变是与历朝历代的人们的审美取向有关。传统越窑青瓷的釉色大多带艾叶黄,稍具厚重感。这种凝重偏于古旧的釉色对现代人的审美来说,它的釉色可能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因此,现代越窑在釉色方面的创新,除了保存原有釉色的典型特征的基础上,在釉色方面必须加以改良以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趋向及审美需求。为符合当下的大众审美需求,现代越窑要致力于工艺制作上的创新探索,早期瓷釉含有15%-21%的氧化钙,加入草木灰中的钙助溶剂使釉料在助溶剂的作用下在较低的温度玻化,釉料上加入珍珠粉、石英,经过机器球磨使其釉料精细、加强渗透力,制出我们现在的胎中发色效果,冰清通透的高品质越窑青瓷来赢得大众的青睐。

2、瓷土配方与材料运用上的创新

早期越窑青瓷传承在材料上的选用上基本上也属于单一材料——瓷土来制作。但实际上,在唐朝初年开始,越窑就开始利用多种材质进行创新式制作,例如陕西法门寺出土的“葵口秘色金银平托髹漆碗”,它的制作过程中就加入了金、银和大漆等这些材料(5)。因此在新材料不断涌现、加工工艺不断进步的当下,如何对金银、实木、大漆、琉璃、珠宝、乃至塑料、合金、电器等这些材料进行综合应用,来制作当代越窑器物,显得迫切而又有新意。传统越窑的瓷土开采,在历史上,属于浅表层取土模式,这种取土模式曾经给古代工匠的制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与推进,地表瓷土、空气和水源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重金属对上述因素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越窑瓷土的取土和瓷业产品的制。如果现代越窑还继续遵循古代传统制土工艺,不思变革,恐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越窑的制土要求,因此,在瓷土的制作上,需要改良和创新。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去除瓷土中所含的铁质、腐殖质和镉、铬等严重影响瓷器制作质量的重金属元素,还要利用现代机械技术进行多次练泥和陈腐。

3、越窑器型上的创新

越窑器型,自汉至北宋末,主要呈现器物由粗犷到精细、胎体由厚重到轻巧、形制由敦厚到高挺、装饰由动物到自然物的转变,这与北方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南传、佛教文化的绵延及人们对器物简便轻巧的需求有关,越窑的器型有大量创新。以三国两晋时期为例,越窑的器物造型、装饰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品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随着厚葬风气的盛行,当时出现了“诸如堆塑罐、火盆、鬼灶等这些专供死者随葬的明器。”(6)越窑青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也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工匠们创制出如碗、盘、盏、杯、盏托、灯、耳杯、水盂等不同种类和用途的瓷器制品。这些器物造型优美多姿,美不胜收,从实用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也就是说,越窑器型的设计必须与当代文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保持密切关系,因此,越窑器物在器型上的创新,必须与现代人们的审美和生活习惯保持一致。同时现代越窑在器型制作的创新上可以更多地追求新颖,独特的个性,通过大胆想象、巧妙构思,有意地运用传统陶艺所认定的缺陷,如龟皲裂,起泡,断裂,变形,扭曲,斑点,盘旋,色差等,使器物产生意想不到的美,甚至可以利用窑变机理使器物产生独特的观赏效果,在造型制作上通过奇特或抽象的形态来塑造美,展示美,最大程度地满足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如彩泥与胎粘花装饰、卡通造型、漫画、标签、LOGO等现代美术。

4、越窑制作工艺上的创新

传统越窑制作工艺遵循72道工序制作,显得繁杂和重复,现代制瓷技术可以凭借练泥机、风扇、电动转盘、吹釉机和抽屉式窑炉等,大大改进越窑青瓷的烧制工艺(7)。除此之外,在成型上,以五轴雕刻机、开模机、3D打印机等现代加工工艺,可以极大的提高陶瓷的成型效率;在装饰工艺上,可采用镂镶、雕刻、划花、绘画、多种彩泥胶粘、粘接、电脑雕刻、激光喷涂等各种方式;如卡通造型、漫画、LOGO等,古代的越窑青瓷主要有刻花、划花、捏塑、戳印等几个技艺,可以在这些技法的基础之上发展和提高这些技艺,在纹样装饰上更加精致,例如青瓷之上加饰粉彩、彩泥与胎粘花装饰、卡通造型、漫画、标签、LOGO等现代美术,弥补了釉色欠缺这一点,也因此让世人更能接受和喜爱。除纹样之外,还可与中国绘画技法相结合来开创了一世新风。在烧制上,更可采用火车窑、梭式窑、抽屉窑、等方式制作。现代气窑烧窑的操作,具体体现在温度和气氛两个方面。窑炉里的火焰,把热量传给坯体,使坯体的温度逐渐升高。现代气窑烧窑可控在低温阶段,900℃以下,用氧化焰烧制,坯体经历排除机械水、结晶水、有机物氧化、碳酸盐、硫化物分解等过程,这个阶段烧制要控制好时间,不能太快,防止升温太快导致坯体开裂。在高温阶段,900℃至烧成温度,我们会加大窑内的气压,用还原焰烧制,坯体开始形成液相与固相熔融并产生结晶的针状莫来石晶体,从而变成瓷器。当然烧成温度每家都会稍有不同,但是大致在1280℃左右,这个温度坯体已经完全瓷化,并且能很好地契合釉面熟化,达到坯釉的完美结合。

5、越窑成品配套上的创新

就其本质而言,瓷业产品生产本身是以盈利为终极追求的,姑现代越窑成品配套上的创新还要体现产品的外包装和销售上,而越窑的包装和销售上的创新,应该与器物本身所承载的使命所结合,例如茶叶罐与茶叶的结合、酒器与酒的结合、花器与花的结合、香器与香的结合等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产品提供给用户,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器物本身的实用性和性价比,使之具备收藏瓷、礼品瓷、纪念瓷、商务瓷、日用瓷等终端使命。同时也要考虑到瓷业产品除了物质的属性外还具有精神文化的内在性,故现代越窑子成品配套上的创新要致力于现代艺术与当下文化的结合,既要迎合当下主流文化,又要适应文化多样性的需求,追求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以赢得大众的喜爱。

当然,现代越窑的创新模式必须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一、现代越窑创新模式必须坚守传统与创新探索并存的原则。

现代越窑的创新是发展进程中必然的路径,根基还是传统,传承和创新不能沦落为教条和目的,脱离传统与沉淀的创新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越窑创新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明确现代青瓷的创新方向和目标,做到 “神似”与器用的和谐统一,要活用越窑青瓷的传统元素,用当下的方式进行表述,并探求与现代生活的灵活结合,不断探索越窑青瓷与实用主义结合的更多可能。如在工艺上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在生产中引入了一些现代的创新技艺,但在制作手法和用具上,对于原料处理,还是要适当选择用石头碾、用打浆机打等传统的方式,因为越窑的泥土不能处理得太细,密度低釉色才能渗入。如有些原料里的草木灰也同样可采用人工烧制,再进行调釉,而不是采用现成的工业品调制。如在选择刻纹工具时,可适当选用材质硬却又富有弹性的豪猪毛作为刻画花纹的工具,使得刻出线条由浅至深有层次感,否则采用现代的工具就有可能变成了虽完美但毫无生气的直线从而影响审美效果。

二、 现代越窑创新模式必须保持越窑青瓷的个性之美的原则。

在保持其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这是现代越窑青瓷创新模式的前提要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越窑青瓷逐渐形成清秀隽永,细腻柔美,形神兼备等独特韵味,可以说,越窑青瓷是中国传统自然观与人文精神高度统一的典型代表。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现代越窑工艺上的创新措施是要适时运用现代美学来重组传统元素,使瓷器既不失传统的雅趣又富有当代艺术的新风尚。现代越窑青瓷的创新制作必须要坚守“材质釉色美、器型装饰美、工艺制作美”这三美标准,同时要创造性地发挥制作者自己独特的美学品味及美学修养,将中国美学的其他领域元素与越窑青瓷制作相结合,从而确立现代越窑青瓷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

三、现代越窑创新模式必须加强艺术内涵与现代生活的有效结合的原则

瓷业制品的造型艺术及形制款式乃至装饰题材内容和样式,均与时代的精神、审美思潮以及诸多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渗透密切关联。瓷器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还是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寄托,是现代艺术与陶瓷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个完整形态的创造性审美活动,现代越窑青瓷既要富有浓厚的社会文化底蕴,又要与现代生活有效结合。瓷器真正大踏步迈向社会日常生活领域以至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品,是从李唐时代开始。到北宋末期,陈设艺术用瓷从日常生活用瓷中分化出来,以至形成独具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的特色门类,其原因恰恰在于封建文化的高度发达和制瓷工艺技术的日臻成熟。文化繁荣,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的当下社会。中国人喜欢通过一些吉祥物来表现他们的情感,这种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在中国这种吉祥文化还是一种主流文化,这些文化经常在陶瓷中得到体现,如弥勒佛,招财猪,仙鹤图等,还是很受人们的欢迎。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越来越广阔,作为陶瓷艺术也在逐步走出国门,将陶瓷艺术美展现给世界人民,然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心理,文化特性,那么他们所追求的文化艺术也是不同的,因此。艺术也要适应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

猜你喜欢

越窑釉色青瓷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如意
越窑青釉直颈瓶
试论青瓷艺术创作
龙泉青瓷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考古发掘 青瓷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