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豆花饭

2020-01-03瞿军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豆渣招工豆花

瞿军

年幼时家贫。

我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时,姐、哥都下乡当了知青。哥下乡三年后,父母便开始为他想办法脱离农村。当时,下乡知青离开知青点的办法只有几种,推荐上大学、招工、当兵和父母所在单位“三抽一”。所谓三抽一,是指一家有三个孩子下乡,便享受政策抽调一个回城。招工要讲关系,一是招工单位的关系,二是知青所在公社、大队,乃至生产队的关系。先由生产队、大队推荐,公社批,否则,用工单位再牛也招不走人。招工单位若硬要指名招某人走,叫“点招”,这时往往就要搭车走人,走一个你单位要招的人,公社也要搭一两个关系户或有背景的人走才行。推荐上大学、招兵,基本也是这样。也有极个别的优秀知青,本人在走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上脱颖而出,当上公社先进知青代表,或当上副大队长、副支书、积极分子之类的,才有可能不靠关系,不靠背景上工农兵大学、当兵、招工脱离农村。哥不属于这类。于是,父亲便人托人搭上当时公社的武装部王部长,一个能当兵走人的关键人物。

父亲有个徒弟,姓余,我喊余叔。余叔的母亲我一直喊余婆婆。也不知余婆婆是怎么认识王部长的,并跟他很熟。为了哥当兵的事,在父亲的请求下,余婆婆每隔一段时间,就请王部长到家做客,父亲陪同,陪王部长吃饭喝酒,拉家常。小小年纪的我,凭借着一些鬼聪明,把余婆婆叫得甜,便有机会跟着父亲到余婆婆家蹭到一顿豆花饭和肉吃。在父亲不懈努力下,也多亏余婆婆帮忙,哥终于在一年后当上了兵,脱离了知青生活。

那些年,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很差,一星期,甚至十天半月才能吃上一次肉,俗称“打牙祭”。当时,油、盐、肉、米、糖,甚至火柴,都是憑计划票供应。肉,大概每个成年人每月一斤半。因此,凭票排队买肉时,谁都希望买到骨头搭配少的肥肉,越肥越好,瘦肉反而人人嫌弃。许多人家买肉不图吃,而是尽量把肥肉熬成猪油,匀着隔三岔五炒菜用,油渣则加咸菜炒成臊子,煮面时放点,或烧豆腐、烩菜时用。在那种生活条件下,谁家泡黄豆、磨豆花加上一个炒肉菜,便是高规格的待客方式了。

豆花的加工,都是在自己家里做。不像现在有机器打浆,有豆腐机生产。做豆花,首先要提前一天泡黄豆,用清水将黄豆发涨。第二天做饭之前两三小时,开始用石磨磨出豆浆。磨完浆,用纱布口袋将豆渣滤出,豆浆倒入锅里烧开,然后小火,把盐卤一点儿一点儿慢慢渗入豆浆。豆浆逐渐凝聚,再小火煨一阵,便是一锅好豆花了。

家乡的豆花,吃法也很讲究,主要是在调料上。豆花调料由红油辣子、盐、豆油、花椒面、小葱、香菜和香油配制而成。豆花要趁热趁嫰时吃,口感最好。这样耗时费神做出的豆花,胜似各种美味佳肴,是我儿时记忆中保留最深的美味食品了。豆渣也不会浪费,可用来做豆渣粑,熬稀饭,或加作料蒸,炒食用。多时所剩,也是喂猪的好饲料。

这是盐卤豆花,家乡叫胆水豆花。还有一种用石膏代替盐卤制作的豆花,叫石膏豆花,口感较卤水豆花稍差。

豆花,是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最可口的美食。成年后,辗转漂泊,生活在一座又一座城市,再没有尝到过那样美味的豆花,吃到过儿时那样美味的豆花饭。

现在南方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各种各样的豆花饭、豆腐宴,我常去品尝,但始终觉得与童年记忆中的豆花饭相差甚远。

责任编辑:孙晓雪

猜你喜欢

豆渣招工豆花
蚕豆花
留守媳妇
豆渣忆往
豆渣变废为宝
一份沉埋的孤证与文学史结论
外婆味豆花花非我
豆渣做出肉的味道
永春县多措并举协助企业做好招工工作
媳妇跳井
招工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