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发扬:发掘徽州族谱家训时代内涵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2020-01-02谷长保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族谱家谱宗族

谷长保,沈 昕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一、徽州家谱、家训的历史内涵

古徽州地区历史悠久,与此同时也孕育出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众所周知,徽学作为一门值得学者们去探索研究的学科,主要是以徽州历史文化和现存的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与藏学、敦煌学一样,成为当今时代的三大显学,徽学在当今时代依然凸显着出无可比拟的魅力。徽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徽州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家谱、家训作为研究徽州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材料,也是徽州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专家学者们对于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家谱、家训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家谱、家训中的史料价值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发掘[1]。

家谱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为人们提供寻根、留本的证明,同时,它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图集,记录着父系家族的历史传承与世系繁衍。它的重点在于关注一个家族的历史发展,以及这个家族中曾出现的有着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我们对于家谱的解读更多的是对其历史脉络的探寻,但事实上,家谱展现出来的也是一段时期的人文风貌,对后人来说不仅体现了一个家族的认同感,同时还带有对后辈的劝诫警示的作用,警醒后人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而家训作为一个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更加明显,对一个人的处世原则、行为教养都有着积极导向的约束作用,从社会的层面来看,优秀的家训在世系中继承,美好的家风也在家庭中传承。它们的教育作用体现在对个人行为的约束,是对为人处世的一种劝诫。家谱与家训,二者虽然形态不同,但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起到了良性的影响作用。在徽州地区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一批批值得人们去探索学习的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徽州家谱、家训所展现出来的教育作用显得尤为珍贵。

家谱的修订与流传在全国是十分广泛的,这表明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宗族、血缘的重视。但徽州地区家谱之丰富,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据统计,宋元时期徽州家谱不足10种,而到明代时期大约有300多种,在清代时期,徽州家谱的数量达到了700多种[2]。宗族意识在徽州地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们崇尚“认祖归宗”,讲究“一脉同源”,家谱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于历史文化的记录,更体现在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这种凝聚人心的社会作用上,在社会治理不善的情况下,宗族就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当然,家谱的编修离不开国家、社会方面的影响,中国向来以仁孝为一个人基本的修养德目,国家的推崇与社会的影响自然就使得人们对于家谱十分重视。除此之外,徽商的发展也给徽州地区乡民家谱的修订带来了经济上的支持,同时,因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徽商群体中儒家思想是受到普遍推崇的,即是人们广为称赞的“贾而好儒”的儒商特色。当在经商发展上取得了成功的时候,徽商更加愿意回到家乡将自己氏族有关的人联系在一起,修订出自己家族的宗谱。其作用一方面是为了氏族的团结和家族的延续,而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徽商为了彰显自己成就的想法在其中。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社会声望和家族地位,徽州地区的人们在纂修家谱的时候,都会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历史上某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或者是皇帝等。但同时,这也是对同宗同族的人的一种警示,因为只有取得功绩的人才会在家谱上名垂千古,相反的,盗贼坏人等是难以在家谱上留下姓名的,历史上的坏人是既没有“祖先”也没有“后代”的,因为人们认为家谱中表现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动力,对后世有一定的训诫、促进的作用。这在无形中就促使了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符合社会规范、遵守伦理道德。这种约束力量与法律、社会规范却又不同,它是来自家族之中的管制。这种规范人生、教育子弟的影响在徽州地区传播开来,在社会乃至是国家的发展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

家训是一个家族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在团结家庭、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良性的作用,徽州地区名人家训一直值得人们津津乐道,其中很多有益的部分至今也依然让人受益匪浅,从小的方面的“修身”“齐家”到大的方面的“治国”“平天下”。在安徽绩溪县,广受推崇的《章氏家训》就蕴含了这样的深刻道理,从传家、发家、安家、持家几个方面来说明如何为人处事,同时指出败家、亡家的原因之所在,家训中既讲到了如何使家族延续下去,同时也讲到了做人的道理。“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章氏家族在八百多年的薪火相传中,始终恪守这一家训,无论是为官还是经商,章氏族人把《章氏家训》当成自己的传家之宝。尽管《章氏家训》共计只有196字,但它把传统的价值观具体到“耕”“读”等各个小的生活细节上,这是先辈留给后辈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后辈也把教育子孙当成头等大事,这才为家族的发展迎来了繁荣。同样在安徽黟县西递的胡氏也有自己一直在恪守的家规,胡氏宗族通过“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在社会中寻得自己家族繁荣壮大的出路,对于“仕,儒”的推崇也体现了新一代的徽商精神。在胡氏宗族中读书和勤俭备受胡氏族人重视,他们把读书奉为起家之本,把勤俭奉为治家之源,无论是入仕或者是经商,始终把儒家文化放在首位,把忠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当成是人生准则。千百年来,西递胡氏家规家训一直激励着子孙后代,在如今的西递,胡氏族人依旧坚持着对家规家训的传承,不断丰富完善胡氏家规家训的内涵。在歙县的张氏家族是著名的世医家族,传承百年间以精湛的医术享誉海内外,在治家方面更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张氏家训教育后辈,当我们在感叹这个家族的兴盛之时,我们又不得不佩服张氏家族自强精进的传家之道。新安医学是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张氏家族又是新安医学中影响最大的世医家族之一,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张氏家训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家谱和家训中所蕴含的道理,对于子孙都是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谆谆教诲,在对个人的原则进行规范的同时,将其影响发挥到社会底层,从而在社会中起到良性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凝聚力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一个村庄之中,它会在一个更加广大的地区发扬开来,将社会的各个群体有力的团结在一起。其教育意义在国家社会中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中不同群体。

二、城市化背景下精神文明的流失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卓越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精神文明的缺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城市节奏的加快让人无暇顾及思想上的教育,家谱、家训所带有的社会教化的作用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难以得到完全的体现出来。城市化的发展势在必行,这是我国在走向繁荣富强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但我们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因为城市化的发展抛弃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的城市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有一些问题的出现不一定与家谱、家训文化的缺失有着直接联系,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在城市化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信仰存在着偏差,而在传统的家谱、家训中,我们也许能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发掘出指引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一)归属感缺失

城市化意味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无论是主动或者是被动的过程,原本只在自己一方土地上劳作的人们也要开始接受新的城市生活。当人们活动的场域不断扩大,人们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而也就会导致缺乏归属感的问题。

宗族作用的发挥可能更多会局限于某一个地区,而家谱、家训也是在这一个地区流传下来并发挥作用,在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的声音,认为以宗族为代表的村落文化是与现代社会相对的。不能否认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宗族文化在维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向作用。宗族是传统乡村组织模式的最佳选择,而家谱、家训就是这个组织中制定的规则。当人们处于这种规则之中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规则的制约,同时也是自己身处其中的归属感。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起来的国家,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挫折,同时也会借鉴西方城市化的许多成功经验。但盲目的迷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不顾中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西方城市的概念存在的很大不同,在过度借鉴西方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抹消掉中国原有的一些历史文化传统。而家谱、家训带来的凝聚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微乎其微,其中不乏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归属感缺失问题。家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归宿,家谱家训是我们对这个家所进行的根的探寻,是我们由何而来,又该向哪去的路标。

(二)社会治理问题突出

社会问题的发生凸显了当前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法律的不断完善也在规避着社会问题的发生,当人们在讨论问题的发生时,更应当关心的是问题发生的根源。法律有着社会教化的作用,它的强制力量让人们知道不能去做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情。但与法律的强制力量不同,家谱、家训中的思想教化更偏向于精神层面的引导。在宗族中,偷盗、劫掠、伤害等违法乱纪之事是被严厉禁止的,惩罚轻微的会被限制宗族活动,严重者会当做是一个宗族的耻辱而被驱逐出家族,人们在行为处事的过程中就会有所顾忌,处于宗族这个群体之中的人在无形中就会受到宗法的约束。

(三)道德底线的践踏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而其最深层的原因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之间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当我们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这个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的事情。早期的毒奶粉事件、近期的假疫苗事件,无不牵动着我们的心。作为社会参与者的我们,在看到这样的问题时,想到的是这些社会产品的供给者在我们所能容忍的道德底线上究竟要退让到什么样的地步。这种退让不是什么可喜的事情,它挑战的是全体人民的安全和信任,当这种不信任感扩展开来的时候,在社会中就很容易形成社会危机。

因此,我们个人需要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个社会也同样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从何处而来,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寻找的路向,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族谱家训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的作用就体现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发挥效力。

三、族谱、家训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自从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被提出,就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农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性问题,而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五项标准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村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助力。在乡风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特点,在保证农村经济繁荣的同时,人的精神文明也要得到进步。在这过程中,宗族农村地区较为普遍的传统组织形式,发挥着维护社会安定的正面作用。但宗族传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难以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最佳选择。宗族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淡化,同样的,族谱、家训这类具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文献材料也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传统族谱、家训也和宗族一样,是从中国历史发展中流传下来的,其中难免会带有封建的色彩,例如重男轻女的思想[5]。但其中还有很多的是教育后辈如何为人、立业、持家的警戒与教导。与新时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着很多契合的地方,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建设自然也可以借用家谱、家训中有益的成分来推动。我们要充分利用并吸收中国已有的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乡村振兴,更是文化振兴提供助力。

(一)提升文化认同感

族谱、家训,是在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环境下产生的,其中有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体现。当我们在重新唤起这些文化的时代价值时,我们才能体会中国文化的厚重,从而产生对历史文化的归属感。我们应当努力去发掘族谱、家训中有益的成分,提升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达到文化自信的目的。对自己的文化不了解,就会产生不自信。而对于族谱、家训文化来说,如果对其没有一定的了解,就会完全把它当作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而忽略了其中那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理念的内容。

族谱家训体现了中国一脉同源的文化,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家谱中找到关于自己的归宿,当我们理解并接受这些文化的时候,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对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自信。

(二)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社会的发展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快速流变的社会中给予我们前进的方向,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导向。同样,家谱家训中的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谆谆教诲也同样让人得到正确的引领。徽州地区的家训文化代表着徽州贾而好儒的社会风气,同时在中国历史上徽商们也有着徽骆驼的美称,象征着他们能负重致远、踏实肯干的性格品质。胡适先生曾经在一次聚会中,就用“努力做一只徽骆驼”的呼吁来勉励自己的同乡要脚踏实地。因而,做一只徽骆驼也成为对徽商的称赞,成为徽州社会风气的一种发扬。

在当今时代,普通人可能会难以经历徽骆驼的生活环境,但这不影响我们去体会并践行徽骆驼的精神。徽州家谱家训中所传达出来的远远不止这些方面,当我们处于日常生活中时,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来教育人们,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6]。

(三)助推乡风文明发展

乡村地区振兴发展在国家发展的计划中历来都是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提高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现实需求,其中更蕴含着党和国家对于乡村地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开掘多种路径来支持并促进乡村战略的实施。而对于家谱家训文化内涵的提炼发扬,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要乡村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还要求人民的精神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徽州地区的家谱家训文化所带来的是对于其精神文明的引领。并以此来消除人们对于农村地区封建、落后、道德水平低的刻板印象。这些修身齐家的家谱家训,在推进德、善、孝文化发扬的同时,也在更好的推进乡村社会的治理。经过文化的洗礼,乡村地区展现的也定是一片繁荣的风貌,乡风文明的建设也势必会得到更广大的推进。

四、结语

徽州地区的族谱家训,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份厚重的历史传承。在面对社会文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珍惜和保护这种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就显得更加迫切。由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们遗失了很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在探讨社会问题时,我们也要用优秀文化去感染和教育新时代的青年,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是仅仅利用法律强制手段去惩治问题发生之后的人。徽州地区的族谱家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凸显出来的时代价值正是我们社会良好风气的导向,要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为乡风文明的建设提供一份助力。

猜你喜欢

族谱家谱宗族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探究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的特点及其原因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吴有春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