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析

2020-01-02边延波马存勇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责任感培育责任

边延波,马存勇

(1.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2.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1]。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寄托,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社会责任感培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出现的问题,从多角度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协同机制。

一、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从广义看,社会责任感包括对个体自身,对他人以及整个社会一种整体的责任认知,从狭义看,社会责任感是指除了个体自身以外,对他人和其他社会群体所存在的责任认知[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建立美好社会而形成的对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这里所讲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包括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是一种广义的责任感[3]。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1.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看他是否具有替他人着想、为社会奉献的品质,而这背后内在动力源于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既能做好“小我”,又有“大我”的情怀,并且能够将小我融入大我,自觉地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相结合。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想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须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做起,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确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2.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柱

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能力培养和品格锻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责任感能够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坚强的意志磨炼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同时,社会责任感也能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的践行能力,使大学生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个人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锻炼责任品质,践行责任行为,促进个人的成长成才。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社会责任感培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中国梦的实现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离不开每个人、每代人的努力付出,只有每个人都能做到对社会、对国家高度负责,将个人利益得失与国家繁荣、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国家才能走向富强,民族才能实现振兴,个体才能真正幸福。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P69)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杰出代表,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播者、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是新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助力者。因此,大学生更要将社会责任感纳入自身的思想价值体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国梦的实现付出不懈努力。

2.社会责任感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思想道德的核心精髓,每个层面都体现着重要的责任内涵,与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6],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成长成为一个四肢健全、心智成熟的自然人,更要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远的家国情怀,宽广的大局视野的社会人。因此,大学生要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责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责任感培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弱化

1.社会责任感培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明确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7]。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并没有清晰的规定。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对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没有直观的体会和认识,从而对自己要树立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意义没有明确的认识,对自身责任感的目标定位较为模糊甚至出现偏差。

2.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示范作用缺失

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个体行为会对学生的个性、品行乃至其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社会责任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学生所承担的义务及责任意识和观念。当前,教师社会责任感示范作用缺失主要在职业责任感缺失,出现职业倦怠,教学能力差等方面。一些教师在科研与教学双重压力下,会出现自暴自弃,消极懈怠的现象;也有部分教师利用教师权威,压榨、剥削学生,给学生造成了额外的生活负担;还有的教师价值观念出现扭曲,片面追求物质经济利益而忽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启蒙者,教师社会责任感缺失,职业道德丧失,无疑会削弱学生对责任感的理解和认知。

(二)大学生自我认识出现偏差

1.自我中心主义蔓延

当代大学生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长,享受着国家高速发展带来的优越条件。长期以来,“自我中心主义”也越发明显,以我为“主”“唯我独尊”的趋势逐渐蔓延,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也变得片面、模糊。某高校曾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研究,研究显示,6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在意社会责任感;15%的同学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现象比较严重;还有5.2%的人认为从未考虑社会责任感这个问题[8]。由此说明,大学生群体中重个人、轻集体,重自我、轻他人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原因在于自我中心主义的凸显和社会责任意识的薄弱,导致大学生对个体存在与个体价值的认识不足。从而造成了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困境。

2.自我认知能力不足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缺乏。长期生活在“三点一线”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化程度较低,缺乏一定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实践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在面临社会问题时,大学生往往只能感性、片面的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理性的分析事物的本质,无法很好的融入社会,从而也就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价值定位出现偏差。考入大学,选择专业的目的是想着如何为自己以后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如何满足自身的需求,毕业以后大多希望能够找到一份优越的工作,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而没有将个人的前途与整个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相联系,没有将自身的需求同国家责任相结合。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羁绊

1.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认同危机

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一种内化与认同和外化与践行相结合的过程。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也带来了各种价值观念的交织融合。传统社会道德观念与多元价值体系的碰撞冲击中,既产生了弘扬社会主旋律的主流价值观念,也有蛊惑人心,消极负面的思想观念,让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形时期的大学生陷入了价值认同危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政治、社会多方位的社会转型,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会涌现出来。社会道德示范等不良社会现象,会对大学生造成前所未有的价值冲击。大学生在接受着主流价值的教育的同时又面对着严峻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就对造成个人价值观丧失甚至扭曲,责任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不良现象。

2.经济利益驱使导致网络媒体消极缺位

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的发声者,新闻舆论的主导者。部分网络自媒体为了博人眼球,片面追求“流量”只顾自身物质利益,不惜去发布虚假、低俗言论,完全忽视社会效应。而对于弘扬社会责任感等正能量的宣传和报道则逐渐被一些娱乐、消遣类消息所覆盖淹没。长期以来,便导致了消极缺位的现象。而大学生作为活跃中网络媒体的新一代生力军,网络媒体的消极缺位难免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产生消极影响。如何克服网络的消极作用,也是大学社会责任感培育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家庭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失位

1.家庭教育理念出现偏差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日、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夙愿,“成绩至上”成为许多家长推崇的理念,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整个家庭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德育教育则被严重削弱甚至忽略。长期以来,在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孩子的成长也会出现偏差,只顾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角色,难以形成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2.家庭教育方式失范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代与代之间亲情关系的传承,部分家庭通过父辈甚至祖辈的努力,为子女创造出优越的生活环境,希望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于是出现了“父母满足孩子一切要求,为了孩子愿意牺牲一切”的教育方式,长期以来,就会造成对子女的过度溺爱,在子女眼中父母付出的一切也就成了理所当然,家长与子女各自在家庭环境中的责任划分,角色定位也随之出现偏差。子女会形成对家长的过度依赖,遇到事情往往会消极逃避,而不是积极地自觉担当、主动负责。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路径

(一)发挥高校在社会责任感培育中主阵地作用

作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主要阵地,高校必须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发挥核心作用,将社会责任感培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要务。第一,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目前社会责任感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建立社会责任感专题教学,让社会责任感教育能够真正地进课堂、进头脑,使广大学生时刻认识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建立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责任感。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学也要结合实际,融入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第二,要将社会责任感培育贯穿高校管理的全过程,高校要结合学校的类型和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风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自我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树立起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的强烈责任感。第三,要发挥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示范作用,教师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科研的攻关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路人和示范者,教师要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才能真正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二)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环境是人创造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自由,公正,民主的社会环境,能够为大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一,要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当前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新闻舆论对社会的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会舆论所传播的内容和价值观念,会对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党和政府要严把舆论关,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管。各大主流媒体要自觉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披露丑恶现象,让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影响,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自觉担当,敢于负责。第二,要健全社会责任制度。国家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社会责任奖惩制度,明确公民的社会责任。对敢于担当,勇于承担责任的个体进行奖励,对逃避责任的行为进行处罚,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建立提供法律保障,使大学生能够在民主、公正的社会环境中自觉地、主动的履行责任[9]。第三,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互联网+”形势下,让一切活动通过网络都变得简单便捷。网络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创造新的空间和平台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例如西方一些极端价值观念、社会思潮不但不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反而会对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价值观起到消解作用。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过程中,要正确运用网络资源,防范不良信息的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从而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起到推动作用。

(三)发挥家庭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10]温馨和睦的家庭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社会责任感培育作为思想道德品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必须发挥家庭的作用。第一,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家长在家庭中要尊老爱幼,团结亲友,遵守家庭美德;在工作中要友好宽容,认真负责,诚信待人,恪守职业道德;在社会交往中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对待自己的家庭、工作、生活,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第二,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将对孩子的培养与责任感教育相结合。在对子女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孩子上大学,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要鼓励大学生独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力、独立性和责任感。第三,要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儿童时代是大学生性格养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家庭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产生影响,并关系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冷漠、专制或者过度宠爱的家庭,就会造就自私、刻薄、缺乏责任心,死板的性格。相反,如果生活在温暖,和睦,民主的家庭中,就会造就孩子善良、乐观、自信、敢于承担责任的性格。因此,家长要为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11]。

(四)发挥自我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一方面要注重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因素来培养,但更需要大学生从自身出发,增强对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认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一,大学生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养分。要学习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近百年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红色文化,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掌握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挖掘红色革命文化时代基因,培养自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自觉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将个人命运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认识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自觉承担起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担当。第二,对自身有一个精准的定位。大学生要清楚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明白自己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他人,为社会负责的认识,从而培养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12]。因此,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责任感真正地落到实处。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充分深入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通过实地调研、考察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通过生活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认知责任的基础上担当责任,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重责任,敢担当,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责任感培育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期望嘱托责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