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瑞安曹氏家族科举仕宦考论
——兼驳卢良秋《温州瑞安曹村进士数考证》

2020-01-02潘猛补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曹氏太学进士

潘猛补

(温州市图书馆 古籍部,浙江温州 325009)

浙江温州瑞安许峰曹氏家族科举兴盛得益于殷实的经济基础以及良好的家族教育环境。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曹逢时首登进士第后,曹村文风渐盛,依靠科举体系,家族产生四代联科,出了50位进士、5 位侍郎、160 多位其他官员,是温州士大夫家族的典型。然卢良秋《温州瑞安曹村进士数考证》[1](以下省称《卢文》)认为曹村共出进士82 位,为中华进士第一村,本文认为是不准确的。故据清孙衣言所笔录的《东瓯备志长编》中《曹氏门阀》一章及有关史料,特对曹逢时的生平作一考索,订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之误;并对曹氏家族的宋代科第仕宦史实作一考辨,纠正那些过于另类的解读。

一、曹逢时生平籍贯著作考

曹逢时(约1112—1170),字梦良,号橘林。其生年据王十朋《和答张辙寄曹梦良》诗有云“忆昔始倾盖,相看俱妙龄”[2]137,则曹逢时与王十朋年龄相仿,王生于政和二年(1112)十月十八日,曹亦当生于此前后。而《曹氏族谱》却云曹逢时建炎二年(1128)生。据《永乐乐清县志·曹逢时传》:“少从郑公国材学,得《大易》之旨,尤攻文辞。”[3]159郑邦彦为政和八年进士,“解褐授沧州教官,台州教官,皆为忧服不赴”“绍兴三年(1133)才为席益幕,绍兴辛酉(1141)卒”[3]175。据王十朋《亨二十二府君行状》:“宣和间,邑大夫兴乡校,以乡先生郑君邦彦主之。郑学术渊粹,为时名儒,从之游者以百数。”[2]1228知曹逢时从郑邦彦学当在绍兴三年前,若其生于建炎二年,曹只十岁,学《易》似乎太早。据孙衣言《东瓯备志长编》记载,曹逢时在“绍兴癸亥(1143),中太学优选”“习赋入明善斋”[4]305,比王十朋早了三年,“首中优选,累试内舍”[3]159,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榜。据王十朋《送曹梦良赴桐庐户掾(即严州司户)》有“需次家乡五载迟”[2]241,其曾待次五年,隆兴元年(1163),始仕严州司户参军。而“《全宋诗》卷2339 《曹逢时小传》所谓‘知临江县’乃误读史料之失”[5]。据《永乐乐清县志》其传之“知临江华公初成,见其丰神超迈,谓决非尘埃中物,遂延致师席,缔为金石交”[3]159,知临江者乃华初成,非曹氏甚明,曹只为华家教师而已。《全宋诗》曹逢时小传沿点校本而误。据王十朋《曹梦良祭文》,乾道六年(1170)曹逢时除福州教授命下,“需次闽泮,行将美赴”“孰知讣音,中途遽闻”[2]1006,未赴而卒。

对于曹逢时的籍贯,《雍正浙江通志》在《人物》作乐清人,《选举》作瑞安人,《弘治温州府志》亦作瑞安人。历代《瑞安县志》均作瑞安人,而从《永乐乐清县志》开始到《道光乐清县志》都认为是乐清人。曹逢时早年在郑邦彦主教的乐清柳市凤山书塾读书,据王十朋回忆,绍兴六年(1136)两人同读于乐邑乡校金溪。绍兴十年(1140)乐清知县王傅赏识其文辞。据《嘉靖瑞安县志》记载,曹逢时“初娶乐清黄氏,因寓居柳市”[6]244,明姜准《岐海琐谈》亦云:“初公居乐邑,与王公为至交,既又同年。《永嘉谱》谓‘同称为一时诸老’是也。”[7]75可见其早年生活在乐清无疑。又“据旧谱云:我嘉兴乡三港壶山曹氏由福建宁德霍童山来,其分派江南、松江府华亭、浙江嘉兴府嘉善、永嘉在城、平阳梅溪、乐清白石、邑许峰曹村皆我孚泽王后裔,余无与焉。”[4]318曹逢时之兄当为白石之始迁祖。然而曹逢时祖上世居瑞安许峰曹村,其祖、父及本人墓葬在许峰,其子孙繁衍在曹村,乾道四年(l168)王十朋《访曹梦良》有:“我自箫峰下,遥来访许峰”[2]485,可证曹逢时当时亦回许峰生活。曹逢时应该是本贯瑞安,寄籍乐清。明乐清侯一元《与李茂才书》明确指出:“曹逢时齐名梅溪,受知乐令,本传甚明。元《志》非误,《府志》误也。若《宋谱》之笔果出叔远,则不亦其自瑞而乐。”[8]对此,清乐清金淮琛《续新志后议》却认为既然“作瑞安人,何必又收入”[9],反对将其收录。故《光绪乐清县志》将其名删除,否认其是乐清人。其实历史上各地在收录本地人物时,往往原籍和寄籍两地都会双重著录,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也是不可否认的史实,所以乐清地方志定曹逢时为乐清人予以收录也是无可厚非的,只要据实说明即可。

宋李心传《建炎系年要录》卷51录有《曹橘林集·代严州贺回銮表》,可见当时已有《曹橘林集》刊本。《文渊阁书目》卷9著录为:“曹教授《橘林文集》一部,四册。”《菉竹堂书目》三,同。《内阁藏书目录》三著录为:“《橘林居士文集》四册,全。绍兴间永嘉曹梦良著,未详其姓。登王十朋榜。其集,男叔远所编,凡十二卷。知其集十二卷本由其子曹叔远编刻出版。《千顷堂书目》未著录,当散佚于明末清初。”[10]曹梦良工辞章,名盛一时,然《曹橘林集》亡佚,幸《永乐大典》残本存其若干而得窥一豹。

关于曹逢时诗文,方健《久佚海外〈永乐大典〉中的宋代文献考释》云:“新出《大典》卷10112引《曹橘林集》录存《跋黄解元辞轴》一篇。今检中华本《大典》收其诗《漫成》 《乐琴书斋》 《和李支使蜡梅(二首)》及文《贺吴太博蕴古启》 《祭了常居士文》 《祭包济仲文》各三首。分见《大典》卷899、卷2536、卷2811 及卷14056。”[5]据王十朋《曹梦良自许峰来访留山间数日赋诗数十章复出四绝见赠次韵》,知二位相聚数日即唱酬诗数十首,然曹诗今存者仅四首,实已百不存一。而其文《贺吴太博蕴古启》,据《弘治温州府志》载:“吴蕴古,字醇之,平阳人,由国子监试第一,登绍兴第,仕至太常博士,倾家赀建沙塘斗门。”[11]328吴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乃与曹梦良同年。考《祭了常居士文》,常文中提到为曹梦良姻娅,知其为连襟。《祭包济仲文》中的包济仲当为曹梦良妻黄氏的亲戚,包汝嘉于宋政和间自温州雁池迁居柳市,济仲当为其第二代,因“母党”和“姻家”关系,曹梦良才为之写祭文。

另外,李心传《建炎系年要录》在绍兴二年元月“丙午,上至临安”[12]后附录曹逢时所撰的《代严州贺回銮表》。其实这篇文章不应该在这时出现,因为从时间上看,绍兴二年曹梦良年仅二十出头,其连县学还未入读,不会有为时任严州知州李擢作“枪手”的可能,应该是隆兴二年其任严州司户时的作品。据《永乐乐清县志·曹逢时传》云:“宪使王傅令乐清,识公,骫为笺表,太守吴概见其文,尤加奖叹。简牍屡数百,援笔无停留。凡委以繁剧,迎刃辄解。所措划皆出人表意。守倅下暨同僚,皆莫不愿交关。”[3]159可见曹逢时在严州任内深得重用,其代吴概知州作贺表合情合理。其次从内容上看,李儿月捷、劳师激勇,淮西中兴,不像是高宗绍兴初南逃回都,更像是孝宗隆兴初北伐回銮。是时,李显忠一月三捷,有人乞都建康或请帝临幸建康,皇帝应有出巡。文章所描写的应该是孝宗回銮,可是李心传引为高宗绍兴二年之事,当为误入。正由于李心传的阴差阳错,保留下《曹橘林集》结光片羽的佚文,使后人从中可睹王十朋所称赞的曹逢时那种“散为篇章,戏成骈俪,一言之出,高睨前辈”[2]1006的文采。

二、宋代曹氏家族进士考

曹氏是文官士大夫家族的典型代表,他们在宋朝取得的社会地位,与科举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家族除第一位进士曹逢时外者,根据《曹氏门阀》和《弘治温州府志》的记载考述进士名录如下:

1.文科进士27人

曹易,淳熙辛丑(八年,1181)榜,习赋入循理斋,淳熙戊戌省魁。终台州倅。

曹杭,淳熙甲辰(十一年,1184)榜,习赋入笃信斋,淳熙辛丑。终黄州教授。

曹叔远,绍熙庚戌(元年,1190)榜,原名叔遐,字器远,逢时子。习《春秋》,省魁。淳熙庚子后,改叔远名。太学登科。官至礼部侍郎兼侍讲,徽猷阁待制,《宋史》有传。

曹豳,嘉泰壬戌(二年,1202)榜,字西士,号东甽,叔远子。习《周礼》,嘉泰辛酉浙漕贡。官至礼部侍郎,《宋史》有传。

曹觱,嘉定戊辰(元年,1208)榜,字修士,豳子。习《周礼》入节性斋,嘉‘泰壬戌内舍。官至刑部侍郎兼国子祭酒、修史、侍讲。

曹泳,嘉定辛未(四年,1211)榜,习《书》嘉定戊辰入太学守约斋。庆元司法。

曹靖,嘉定丁丑(十年,1217)榜,知南雄州,终新州守。

曹黼,嘉定庚辰(十三年,1220)榜,习《书》入太学节性斋,嘉定戊辰解本经魁,终福州帅参。

曹子辰,习《诗》入太学节性斋,嘉定戊辰舍选,待年,不及廷对。终司理。

曹子展,嘉定舍选,待年,不及廷对。舍选即两优释褐,宋代实行太学“三舍法”:太学生自上舍释褐后,能够具有进士身份及授官资格。成绩次一等的可免省试直接参加殿试,再次一等免解试参加省试,谓之待年。子辰弟,无登科年,《弘治温州府志》作“特奏名科”[11]370。《卢文》误作国子荐。

曹邵,嘉定舍选,待年,不及廷对。无登科年,《弘治温州府志》 《卢文》无著录。疑即邰之误。不计入进士数。

曹邰,绍定壬辰(五年,1232)榜,觱子,从逢时至邰,四世甲科蝉联。官诰院兼庄文府教授。《弘治温州府志》在《曹叔远传》末云:“孙邰,登绍定第,终知惠州。”[11]292而《科举》名录中却无著录。

曹良平,端平乙未(二年,1235)榜,沿海制置三司。《弘治温州府志》失载。

曹愉老,嘉熙戊戌(二年,1238)榜,豳子,习《书》入太学节性斋,绍定己丑黄甲第七名。所谓黄甲“省中取第一甲人,用黄纸封之,谓之黄甲。”[7]11承直郎。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大理寺丞。

曹良度,淳祐辛丑(元年,1241)榜,习《书》,嘉熙庚子胄贡,次年登科。终审计司干。

曹元发,淳祐甲辰(四年,1244)榜,习《书》,淳祐癸卯浙漕试。伯荫授承信郎,知广德军,升太府少卿,户部侍郎,终直徽猷阁。

曹良朋,淳祐丁未(七年,1247)榜,习《书》淳祐甲辰入太学节性斋。字志道,号西溆,买宅于城之西洋[7]137。任东川制置,直秘阁江西路提刑兼权赣州、知建德府、改知徽州,直宝谟阁知婺州,礼部侍郎,监察御史。秘阁修撰。

曹茂冲,淳祐庚戌(十年,1250)榜,习《书》入太学诚意斋,绍定辛丑内舍。定海令。

曹良孙,淳祐庚寅。淳祐无庚寅,当庚戌之误,即《卢文》所载曹沂孙。《弘治温州府志》失载。

曹翁馀,宝祐癸丑(元年,1253)榜,习《书》入太学立礼斋,终昭信司理。

曹应甫,《嘉靖瑞安县志》误作“曹英甫”[6]201。《卢文》引有“刑部主事”官职,主事非宋官职。

曹翁善,宝祐丙辰(四年,1256)榜,习《书》入太学存心斋,试登科名,终监仓门。

曹元凯,咸淳乙丑(元年,1265)榜,习《书》景定壬戌入太学立礼斋。终司理。

曹煜,咸淳戊辰(四年,1268)榜,习《书》,魁。景定甲子浙漕试,后由太学登科。习《书》入太学立礼斋。黄甲第十名。终常州推官。

曹良规,习《书》,景定甲子浙漕试,后改元直名,咸淳丁卯胄请。登仕郎,泉州司户。《弘治温州府志》无著录。《卢文》作荐举。《卢文》此年有曹经,据《万姓统谱》:“曹经,字清甫,休宁人。咸淳戊戌殿试丙科,授迪功郎,昌化县主簿。”[13]咸淳无戊戌,当戊辰之误,丙科应为三甲。其非瑞安曹村人,《卢文》误录。

曹告春,咸淳辛未(七年,1271)榜,字问农,号近山。从曹村迁移,住平阳梅溪曹堡地方。《卢文》无著录。

曹穰孙,咸淳甲戌(十年,1274)榜,习《书》入太学明善斋。太学每岁有公试,补内舍生,咸淳戊辰公试第四名,信州贵溪县主簿。“曹穰孙,字颖裒,公试为《书》经魁。甲戌王龙泽榜登第,时年二十。”[7]11元直子,父子连科。

2.特奏名进士20人

所谓特奏名进士,据《宋史·选举志·一》称:“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14]是给予屡考不进的老人以进士名分而已。《卢文》录有曹氏特奏名进士30 人,《弘治温州府志》录为20名,现据《曹氏门阀》考证,仅20人:

曹汝闻,习《书》,绍兴甲子,乡举请解进士,衙山簿。曹宣,习《春秋》入守约斋,淳熙乙未特科,武义丞。曹庚,习《春秋》入率履斋,淳熙乙未特科,西安丞。曹湜,胄贡,习《春秋》,绍定戊子。习《书》入节性斋,绍定己丑特科,扬州簿。曹重光。曹沂,胄贡,习《书》,开禧丁卯,第二等将仕郎出官,长兴丞。曹大同,习《周礼》入贯道斋,嘉定戊辰两请,特科,南康军司户。曹粟。曹廓,武义丞。曹友龙,习《书》入节性斋,绍定己丑两请,特科,监丹徒镇。曹春龙,习《书》入节性斋,绍定壬辰公试前名特举,第二等将仕郎出官。曹良显,第二等将仕郎出官,隆兴监酒。曹良济,习《书》,嘉熙丁酉胄贡,进义校尉,武义县尉。曹良素,习《书》入节性斋,绍定壬辰解试第一等一名,将仕郎出官,上元尉。曹良宪,习《书》入节性斋,绍定己丑两请,特科,余杭丞。曹元弼,武平尉。曹良臣,习《书》,绍定辛卯胄贡。曹均,习《书》入循理斋,绍定壬辰请,特科,仙居丞。曹国尚,习《书》,嘉熙庚子特科,福安县主学。曹鄞,福安尉。

《卢文》除上述20 人外,还有曹基文。其实基文是元至正中袭父弥昌荫,任婺州路浦江县县丞,其为元人,特科为宋代特有,《卢文》误录。《卢文》还列曹绛、曹直。据姜准《岐海琐谈》卷四:“石室处士曹绛,曾著《四戒》。”[7]59人称处士,可见从未仕宦。《弘治温州府志》的记载是:“曹绛,字思原,瑞安人,叔远从兄,筑乡校于凤冈,年几九秩而终。子沂,字文起,晚以特奏名科入官,终长兴丞。”[11]327显然,《卢文》所据《万历温州府志》是误将子曹沂之功名官职套在其父曹绛头上。至于曹直,《卢文》所据为近年出版的《瑞安市志》中的曹村籍特奏名录,无历史依据,曹直实为曹元直之误,名已见前揭进士曹良规条。故当删除此三人。

特科名录《卢文》又引《曹氏族谱》云:曹良驷“绍定戊子领国举特科出身,调□子县主簿。族之同举者上房茂华、槿、良器、愿,汲下茂俊,溪边良知,凡7人”。考“曹良驷,绍定己丑国子入武学中吉斋”[4]310。宋科举每年秋天各州考试,第二年春天礼部考试,省试当年殿试。绍定戊子为解试年,次年己丑才为省试殿试年,明显他们都不是进士,连特奏进士也不是,他们都只是落榜的胄贡而已。

3.武科进士3人

曹豹变,嘉定辛丑(四年,1211),拍试入中吉斋。嘉定辛未舍选,待年,不及廷对。

曹伯虎,嘉定庚午武学发解。嘉定丁丑及第朱嗣宗榜,知韶州、柳州、昭州。

曹可道,景定壬戌拍试入武学辅文斋,咸淳乙丑及第王国榜,中右科第五名。武臣奏补人铨试弓马者谓之拍试并挑试律。

综上所述,宋代曹氏家族文科进士27人(明代1人不计在内),特奏名进士20 人,武科进士3 人,共计50人。

三、曹氏家族宦仕考

曹氏家族在宦仕上的成功主要源于重视教育,不断培养出能考取功名的子弟,同时还与宋代选官制度有重要关系。在宋代官员选拔在推行科举制度的同时,为了“保护”官僚子弟,允许官僚身份可以被部分世袭。还推行“荫补”制,这个群体十分庞大,比科举入仕的人数还要多,但给予他们的官位通常较低,迁升时间较长而已。由于曹氏曾产生五位侍郎,所以他们的子孙荫补官员多达七八十人。

如:曹怡老,习《书》,宋嘉熙丁酉浙漕,淳祐丙午江东漕,父豳荫授将仕郎,铨中,承议郎主管建昌军仙都官,大理寺卿。曹良耜,叔荫授承信郎,铨中,刑、工二部架阁。曹良冶,叔荫授将仕郎,铨中,迪功郎广州东莞县尉,左藏库提举。曹可寘,祖觱荫授将仕郎,铨中。曹可寔,字明卿,“号云间,官福州罗源县尉,易代后,里中诗社多有警句。”[7]7曹穞孙,“字颖实,号许山,历官权淮西制机承直郎待班”[7]64,“父侍郎松庐”[15],元发荫授将仕郎,铨中,胄漕三请。《两浙金石》十三《咸淳己巳同铨题名碑》载:曹稼孙第十一名,曹穞孙第二十六名,曹戴孙七十四名[16]。他们都是因侍郎曹元发荫,才有了作官资格,后通过解试而未通过省试的落榜生,最后经铨选而走上宦途。

然而《卢文》却认为:“参加荐举考试,而且都做了官。按照唐朝以来的规定,九品知县以上的官吏由进士担任(恩荫、军功、捐纳买官除外),他们都是朝廷中央和地方的命官,进士中举毋庸怀疑。”[1]这结论将落榜者都归到进士的行列,显然混淆了进士的定义。

曹氏家族免解考而落榜的太学生很多,他们都不是进士身份。如:曹彦,习赋,崇宁丙戌。曹之邰,习赋,大观己丑。曹度,习赋入贯道斋,乾道丙戌。曹大用,习《春秋》入立礼斋,嘉定戊辰两请并经魁,元发父,赠朝议大夫。曹,习《书》入节性斋,绍定己丑。曹楷,习《书》入节性斋,绍定壬辰两请太学、两请进士。曹元弼,景炎太学生例出官,授迪功郎,汀田武平县尉。《卢文》列有国子荐3人:曹应时、曹郸、曹镇。据《曹氏门阀》:“曹应时习赋入存心斋,乾道丙戌。”与《弘治温州府志》中的《曹逢时传》的记载相应证:“兄应时,字识仲,自少有声场屋,晚入太学,竟偃蹇不遇,以疾卒。”[11]286可见应时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从未中第走上仕途。曹郸即曹鄂,习《书》入节性斋,绍定己丑,后受泽改名郸,祖叔远荫授承务郎,淳熙癸卯浙漕,壬子浙漕,铨中,大理司直,知桂阳军。曹镇即曹镗,习赋入循理斋,绍定壬辰,后受泽,改名镇,父荫授将仕郎,铨魁,知滁州将作监,知言州节制文胜部军马、同都督府参议官。《卢文》误作“淮西安抚司、福建提刑、婺州知州”。据《曹氏门阀》,他们均为恩荫铨中,非进士。

《卢文》还列荐举进士20 人,然宋从来没有荐举进士之称,荐举就是推荐,没有考试,何来进士。《卢文》所谓的乡荐进士,其实是指经州乡试解额后,参加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科考试,但是未经殿试,或未能擢第的人。只是为了虚荣好听,也称为“乡贡进士”或乡举请解进士。其所列乡荐有宁海教授曹礼。其实据载“瑞安许峰曹惟一,字文卿。早岁寓城中,因构厦岑山巷。长子礼,敬甫”[7]56,为“元台州路宁海县儒学教谕”[4]311,《卢文》误入南宋。至于《卢文》提到的曹弥昌也为元人,由廉访司吏员累官潮州治中事,改授录事。同样,曹它也是元人,由荐辟为义兵巡检。曹晏更是明洪武初人,授校书郎。此三人《卢文》误入南宋。这20名乡荐进士事实上是落榜者,非真进士。

《卢文》有太学进士1人:曹莘老,“由学舍取巍科登第,归里文恭公(曹豳)作一首十诗以勉之”[1]。其为曹豳侄,胄试习《周礼》,宋绍定辛卯,宣教郎知信州玉山县事。可见其为胄试,非太学进士。胄举,谓国子监所举者,又谓胄贡。《卢文》有称胄贡进士,有曹澜孙,其实他是“咸淳庚午胄请”,“授将仕郎,绍兴路新昌县尹”[4]311,其当官在元代,非进士甚明。如果计所谓胄贡进士,曹村也不只一人,《曹氏门阀》名录中还有曹灼等16人,《卢文》失载。

至于漕贡进士,是指由转运司经考试录取,按解额荐送礼部参加省试者,又称贡士。《卢文》漕贡进士1人:曹穆孙,习《书》,魁。父荫授将仕郎,铨中胄请。“请江东漕举,铨中,调寿春府下蔡县尉”。这里的魁,是指解试第一名,参加省试却落了第。这样的贡生,曹村也不只一人,《曹氏门阀》名录中还有曹尚德等7 人,《卢文》亦失载。除这些外还有以军功出仕有曹宋丕等6人,进纳有曹稹孙,字德坚,登仕郎,胄请。“晚卜居城之西洋,时出一篇,人辄传诵。”[7]77“宋亡,室庐毁于兵,遂寓平阳梅溪,以古文及诗自娱”“终延祐乡贡首科”[13]等4 人。加以元明清为官者,总计为官160多人。

诗书传家是曹氏家族的优良传统,科举登第是曹氏家族发达的坚实基础,荫补入仕是曹氏家族发达的重要补充。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建构了良性循环的和谐生态,造就了众多进士和官员,虽不能称第一,但也实属罕见,值得研究和彰扬。

猜你喜欢

曹氏太学进士
四进士(上)
皇帝迎娶已婚女
皇帝迎娶已婚女
皇帝迎娶已婚女
皇帝迎娶已婚女
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嵇康·绝响
进士桥
巧改对联
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