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耶律楚材从政历程考

2020-01-01石济瑄

文化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成吉思汗从政

石济瑄

一、金末从政考

耶律楚才、耶律辨才和耶律善才兄弟三人在金末皆仕于朝廷。贞祐二年(1214),宣宗南渡,派臣相完颜承晖留守都城,行尚书省事,且让耶律楚才也留守燕京,而耶律辨才和耶律善才都奉命一起随宣宗南渡,去了汴京。第二年(1215),燕京被攻陷,耶律楚才没有与完颜承晖一起殉城,也没有弃城而逃,而是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即遁入空门。在之后的三年,他一边向万松老人学佛,一边仔细观察外界形势变化,静待其变,随时找机会出仕。三年之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当成吉思汗召见他时,他既没有受宠若惊,也没有拒不出仕,而是由仕金改为仕蒙古,仿佛为既没有欣喜,也没有痛苦。

1232年,金哀宗所在的汴京被蒙古军队包围,城破之前,耶律楚材请下了元太宗的圣旨,让金主将他的两位兄弟都送出城外,因为,元蒙军队对于拒不投降的军队在攻破以后要进行大规模的屠城。金朝末代皇帝哀宗是个心地善良的皇帝,他不忍心看到耶律辨才和耶律善才二人被元蒙大军杀害,所以召见了兄弟二人让他们弃城而逃,但兄弟二人都“再拜乞留死于汴梁”,也就出现了传送千古的“哀宗赠金币以遣耶律而兄弟,而君臣相视泣下”这样的君臣佳话。

相对于耶律楚材,兄长耶律辩才选择出城并“留寓真定”,于今亡之后的第四年病逝;而耶律善才却没有离开过汴京,最终以自投于内东城壕水中而殁。耶律楚材选择奉旨隐归,另外两兄弟都基本选择以身殉主,都没有考虑过像耶律楚材这样易主的事。

关于耶律楚材侍金的记载并没有很详细,但关于他易主的事情似乎需要我们更为详细地解读。耶律楚材于“操守”似乎有着更为通达的理解,他认为专仕一朝不一定才算有节操,只要能够将“仁义”二字做好,就不算辱没了丹东王后代的身份。在其诗歌《云汉远寄新诗四十韵因和而谢之》中写道:

兑爻符太一,天相忝文昌。泛海难追蠡,封留欲学良。秽形伴珠玉,朽木厕松樟。直节心虽赤,衰年鬓已苍。伴食居相府,无德报君王。草甲濡春雨,葵心倾太阳。大权归禁阙,成算出岩廊。自北王师发,平南上策长。皇朝将革命,亡国自颓纲。汉水偏师渡,长河一苇航。股肱无敢惰,元首载歌康。号令传诸域,英雄守四方。大勋虽已集,遗命未尝忘。万国来驰币,诸侯敬奉璋。兆民涵舜德,百郡仰天光。大有威如吉,重干体自强。硕贤起编户,良将出戎行。太庙陈笾豆,明堂服冕裳。宋朝微寖灭,皇嫡久成戕。政乱人思变,君愚自底亡。右师潜入剑,元子直临襄。杀气侵南斗,长庚壮玉堂。[1]

通过这首诗作,我们便可以明显看出耶律楚才对于“易主”这件事看得很通达。如此来说,耶律楚材对于当时的政治态势有着很清晰的认识。他善于站在时代的潮头观察思考问题和审时度势,他认为金朝的大势已去,人心思变,将帅失和,军心涣散,这种种迹象都显示出金朝的大势已去,亡国已是不可挽回的事实。而宋朝政乱、君愚,已经不可收拾。所以,耶律楚材想要择木而栖,择主而事。

耶律楚材虽然是出身于契丹贵族,但他已经是个汉化了的儒生。这种汉化,是由复杂的地域、历史、民族以及个人家族的因素在特定的环境下促成的。首先,契丹人虽然属于鲜卑族,但他们有着悠久的汉化历史,这与契丹人所处的地域和辽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宋辽金元时期是汉族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在地域和文化上交融的时期。其次,与他们的家族历史以及辽代国君施行的政策有关。《辽史·宗室传》中就有辽太祖在开国之初就注意到了有关尊奉孔子的记录:

太祖常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命倍春秋释奠。[2]

在耶律倍看来,佛学是由外国传入,并非中国本土所有。在儒家学派中,孔子是绝对的圣人,因此他们将孔子当作神,放在了祭祀的首位。所以说,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充分吸收了汉族文化。在辽国君臣中,不拘泥于狭隘的民族意识,因借鉴、吸收汉文化而表现出有眼光、有魄力的领导者不在少数。这也就不难理解,耶律楚材为什么会成为成吉思汗眼中的优秀人才了。

二、元代从政考

元蒙时期,耶律楚材曾仕成吉思汗、托雷、窝阔台、乃马真氏四位君主。成吉思汗曾经对窝阔台说:“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可见,耶律楚材这个人对于元蒙统治者是十分重要的。

(一)成吉思汗时期耶律楚材从政考

从1218年成吉思汗召见耶律楚时起,到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时为止,耶律楚材为成吉思汗效劳了整整十年。这十年是耶律楚材生命里最为旺盛的十年,也是他最清闲的十年;是他最怀有期望的十年,也是他内心最为苦闷的十年;是他最轰轰烈烈的十年,也是他内心最为孤寂的十年。

首先,1206年,成吉思汗宣布蒙古大帝国成立。之后,成吉思汗便率领他的彪悍骑军南下,开始讨伐辽、金、西夏和南宋。成吉思汗向南伐金,向西征夏。1215年5月,成吉思汗攻下中都,金朝灭亡指日可待。四年之后,成吉思汗又率领西征的军队,踏上征程。此时的成吉思汗已经不再年轻,这一年,他把从中都捡来的一个“长髯人”——一个契丹族后裔带在身边,这个“长髯人”便是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最初的从政历程要从成吉思汗在1218年春于胪朐行宫下召见他开始。

成吉思汗的召见,让他内心燃起了希望的火种,所以耶律楚才就写出了《过闾局河四首》,描写的是他赴成吉思汗征召时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耶律楚材内心的想法:

自愧声名无可称,贤愚混世炭和冰,窃盐仓鼠初成蝠,喷浪溟鲲未化鹏。卖剑学耕食粗遣,买山归老价难凭。秋江月满西风软,何日扁舟独自乘。[3]

塞外天寒地冻,残冰未消,柳絮难寻,梅花无言,这一切萧条的景象都没有影响耶律楚材跃跃欲试的兴奋心情,以至于有一种飞鹏展翅、扶摇万里的恢弘阔大之感。在这里,屡次出现了“大鹏”这一传统意象。当年李白受到征召,也曾挥毫写下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样的诗句。此时耶律楚材的心情,就像当年的李白,以前一直学无所用,而今一飞冲天,心情的变化可想而知。

1219年,成吉思汗带着耶律楚材开始西征。八年多的时间里,耶律楚材的足迹遍及整个西域,展现在其诗歌中即是广袤的戈壁沙滩,以及巍峨的金山山脉、阴山山脉,等等。

西域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这里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所以耶律楚材的诗歌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写西域民俗民情的。耶律楚材西域诗中的代表作品《西域河中十咏》(卷六)中的几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西域生活的美好画卷:

寂寞河中府,连甍及万家。葡萄亲酿酒,杷榄看开花。饱啖鸡舌肉,分餐马首瓜。人生唯口腹,何碍过流沙。

寂寞河中府,临流结草庐。开樽倾美酒,掷网得新鱼。有客同联句,无人独看书。天涯获此乐,终老又何如。

寂寞河中府,遐荒僻一隅。葡萄垂马乳,杷榄灿牛酥。酿春无输课,耕田不纳租。西行万余里,谁谓乃良图。[4]

耶律楚材西域诗中更多表现出盼望国家早日统一、天下太平的理想。金末,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的颠沛流离深深触动了耶律楚材,他坚信只有国家统一太平,社会才会安定发展,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在从1219年开始的四年西征中,耶律楚才始终不能舍弃建功立业的抱负与追求。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成吉思汗并没有给他多少权力,而是将他当作一个可以排忧解难、判断凶吉的预言家。在行军途中,虽然耶律楚材为成吉思汗解决了很多不可理解的奇事,但是在成吉思汗开创天下的时代,他只是一个文书兼巫师的身份,并没有实质性作为。一代英雄没有用武之地,自身彷徨苦闷,所以耶律楚材有很多表现自己忧思重重、难抉进退、慨叹时运不济的作品。

经历了二十九岁时应召的兴奋,以及四年西征中的寂寞与混乱,耶律楚材在而立之年就已经展现出了心境的衰老。但是,在他的灵魂深处,他的希望还没有完全破灭,他还期望有一天可以被成吉思汗委以重任。在失望和等待的反复摧残煎熬中,耶律楚材的精神几近崩溃。此时,成吉思汗去世,这使耶律楚材受到致命的打击。在1227这一年中,耶律楚材的诗歌充满着沮丧、悔恨和失控。他在《过云川和刘正叔韵》中,他将自己过去十年的往事否定得极其彻底:

西域风尘汗漫游,十年辜负旧渔舟。曾观八阵云奔速,亲见三川席卷收。烟锁居延苏子恨,云埋青冢汉家羞。深思篱下西风醉,谁羡班超万里侯。[5]

但即便如此,他始终没有再次皈依佛门,而是迎接了新一代君主,为其倾尽力气治理国家。

(二)拖雷时期耶律楚材从政考

1227年,成吉思汗死于灵州,当时成吉思汗指定的继承人窝阔台远在霍博,暂时无法回来,所以由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监国,直到1229年窝阔台回来即位止,共有两年的时间。

拖雷给了耶律楚材表现的机会,为其事业上带来了重大转机。1228年冬,拖雷命耶律楚材去燕京“搜索经籍”。到达燕京后,耶律楚材了解到了咸得卜贪婪暴横、横行霸道,于是耶律楚材上奏拖雷,对州郡长吏随意征发和任意杀人两件事提出了进行整顿和约束的办法。在得到拖雷的同意之后,耶律楚材奉命前往究治。但由于咸得卜在燕京已经统治了十余年,官贼一家,无所畏惧。但耶律楚材坚持处决了十六名犯首,还京城一片安宁。这是耶律楚材投奔成吉思汗以后第一件值得一提的政绩。

拖雷作为成吉思汗时代到窝阔台时代的过渡人物,以自己对耶律楚材的信任,大大提高了耶律楚材的政治地位。

(三)窝阔台时期耶律楚材从政考

窝阔台于1229年执政,窝阔台登基之时,礼仪正规而隆重,这一切都是耶律楚材策划的。从此,蒙古王朝才开始明确了君臣之分,立下跪拜之礼,加强了封建统治。

对于窝阔台来说,耶律楚材是先帝旧臣,又是皇弟拖雷所信赖的开国功臣,年龄与自己相仿,因此他在耶律楚材面临并没有居高临下之态,当然更不会忽视他的存在。加之窝阔台刚刚登基,在国家治理上他还需要耶律楚的协助。这样,窝阔台登基之后,耶律楚材的地位有了重要的改变,他开始全面参与国家治理。当时,蒙古汗国所征服的地域广阔,许多地方长期遭到战争的破坏,经济凋敝、社会秩序混乱、缺少法度。除此之外,蒙古贵族、地方豪富大量敛财,国库空虚,经济发生重大危机。窝阔台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整顿政治和经济,此时,耶律楚材的才干就得到了充分发挥。

窝阔台九年(1238),耶律楚材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在这一年,他主持了一次考试,他把四千零三十名优秀的儒生文人集中到他的身边,准备全面推行他酝酿已久的汉法。广义上讲,此次考试被称为科举考试,其科目上依然沿用宋金旧制,但在程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过,整体来说,科举考试在元代算是正式恢复。

但在这之后,耶律楚材的地位和威信开始动摇,原因是其征选了大量儒生进入统治阶层,蒙古高层统治者的地位和利益都受到了威胁,他成了众矢之的。至于耶律楚材和窝阔台之间的矛盾,似乎都是一些小矛盾。但是,在这些矛盾中,窝阔台对耶律楚材常常呈讥讽态度,这严重影响了耶律楚材和窝阔台之间的君臣关系。

(四)皇后乃马真氏时期耶律楚材从政考

窝阔台于1241年冬去世,窝阔台和耶律楚材的矛盾并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窝阔台死后,皇后乃马真氏称制。

乃马真氏是个权欲熏心的女人,她任用奸臣,搞得朝中紊乱,大权旁落,中书省逐渐失去了全定政事的作用。耶律楚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面折庭争,言人所难言”。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挽回了。1244年5月,耶律楚材去世,他只比窝阔台多活了两年多。面对朝中奸佞以及胡作非为的乃马真氏,耶律楚材最终忧愤而死。

三、结语

本文以耶律楚材的政经历为考证对象,概述了耶律楚材的一生及其深层思想内涵。从耶律楚材的一生来看,耶律楚材应当是一个勇敢的追求者。他一生坎坷,但是直到最后也依然怀揣着儒家建功立业的抱负。当年,成吉思汗在中原大肆杀戮,像一匹还未驯化的野马,耶律楚材便已经在成吉思汗那里看到了希望,可见其非凡的勇气与胆识。他对于君主的忍耐和等待,对于君主的感激之情,可以跨越时代,跨越民族。但是,这种痴心和执着,往往与悲剧因素相伴随,耶律楚材的一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猜你喜欢

成吉思汗从政
成吉思汗箴言的当代价值及其英译研究
从政敬业
唐英年:商贾世家 从政报国
神灯
扣子里的智慧
扣子里的智慧
成吉思汗指挥赛马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普罗霍罗夫的从政历程
唯则定国方向标 廉洁从政防火墙——学习《廉政准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