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合成主播的传播效果研究

2020-01-01宋嘉玉

文化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主播层面问卷

宋嘉玉

AI合成主播(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chor)全称“人工智能合成主播”,是运用了人工智能音视频技术合成的虚拟主持人。AI合成主播通过提取播音员、主持人在新闻播报中的声音、唇形、表情动作等特征,运用语音、唇形、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联合建模训练而成,能够将所输入的语言文本自动生成相应的声画内容,并确保视频中的音频和合成主播的表情、唇动保持自然一致,展现出与真人主播无异的信息传达效果[1]。

目前,AI合成主播在我国新闻领域已有多次成功运用。2018年11月7日,搜狗与新华社联合发布全球首个全仿真智能“AI合成主播”,引起社会各界热议,AI合成主播的时代悄然降临。2020年初,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受疫情和交通因素影响,媒体行业主持人紧缺,但播报任务“只增不减”,广州日报率先引入科大讯飞的虚拟主播系统用于疫情防控宣传,AI合成主播“小晴”亮相,每日亲切播报《安民告示》。今年,因疫情推迟的全国“两会”也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一样的新变化——新华社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亮相,实现了从单一景深机位到多机位多景深、微笑播报到多样化精微表情播报等进步。“新小微”甚至可以随时变换发型、更改服装、调整肢体语言,穿梭于演播室的不同虚拟场景……由此不难发现,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虚拟主播建模环节上的探索已经较为成熟,主流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合作呈现出深度融合的趋势。

虽然AI合成主播是新事物,但同样离不开媒体的固有属性,即追求高效的传播效果。媒体平台通过AI合成主播进行新闻播报,传播效果究竟如何?受众对AI合成主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如何?未来AI合成主播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挑战又将是怎样?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网络调查问卷平台发布问卷,并利用微信、QQ、论坛、贴吧等渠道,借助链接和二维码,发送给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500名受众。随后,基于受众的基本特征属性,从认知层面、情感态度层面、行为表现层面三个维度进行传播效果分析研究。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研究问卷以科学性、合理性、便利性为基本原则,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收集AI合成主播的传播效果,包括人们对其的认知度、认可度、喜爱或不喜爱原因等方面。问卷初步设置后,笔者发放了20份进行预填写,以便了解受众填写调查问卷所需时间及其难易程度是否有差距,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后,形成了本研究的调查问卷。

问卷主要设置了受众的基本特征属性、受众的认知层面、情感态度层面、行为表现层面四个板块进行传播效果调查。受众的基本特征属性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受众的认知层面包括:受众是否听过、了解AI合成主播等;受众的情感态度层面包括:用户对AI合成主播的接受和喜爱程度等;受众的行为层面包括:受众是否愿意再次收看AI合成主播播报的节目、受众期待AI合成主播在不同节目中的应用以及该模式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问卷题目均为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考虑到AI合成主播是新时代的新名词,研究选择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平台发布问卷,借助链接和二维码发送给受众,以提高问卷填写效率。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经过仔细核对和逻辑检查,回收有效问卷474份,有效率为94.80%。

二、调查所见:AI合成主播的传播效果

(一)AI合成主播传播范围广,受众认知度高

调查中,从问题“您是否听说过AI合成主播”的反馈结果来看,受众对于AI合成主播的认知已经比较普遍,选择“听说过,一般了解”的受众占比58.44%,“非常了解”的受众占比10.55%,“从未听说”的受众占比31.01%。关于问题“您是否听过AI合成主播播报的新闻”的回答结果中,有69.42%的受众表示听过,有30.58%的受众没听过,总体有认知的受众占比近七成。由此可见,AI合成主播的传播范围和受众认知的程度都比较高。回顾AI合成主播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随着2018年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峰会上新华社推出第一个AI合成主播,官方媒体及各类网络新媒体的大量转发推动了AI合成主播这一新事物的传播。正如传播学“枪弹论”所言:凡通过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都可以为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从而达到传播效果[2]。受众有意或者无意中就接收到了“AI合成主播”这一概念,从而产生了认知。

从以上认知层面的反馈来看,AI合成主播作为新生事物,能在短时间内就获得近70%受众的认知,说明其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有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还有近30%的受众从未听过AI合成主播或从未听过AI合成主播播报的音视频内容,证明AI合成主播的应用、推广还有一定空间。

年龄层面上,“从未听说”AI合成主播的受众中,占比最多的年龄段是40—50岁以及51岁以上的人群,二者分别占比40.51%、36.96%。AI合成主播的应用和推广都是基于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和APP客户端等,中老年人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不如年轻人熟悉,依旧习惯使用传统媒体。因此,这一群体接收信息不通畅的问题较明显。未来,AI合成主播要获得更多的受众认知,还需针对年龄偏大人群的特殊情况加强推广传播,使AI合成主播的相关信息到达中老年受众的视线范围内。

(二)受众对AI合成主播喜爱度、信任度和接受度以肯定和中立为主

分析受众对AI合成主播声音喜爱情况的问卷数据发现:选择“喜欢”的受众有32.11%;而选择“一般”的占比57.49%,达一半以上;不喜欢的仅占10.40%。可以看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合成主播的声音已经接近人类声音,“他们”的声音经受住了广大听众的初步考验。但是,受众的态度反馈以中性为主,说明目前的AI合成主播声音距离大多数受众都喜欢的声音仍有不小的差距,其声音合成技术依旧需要改进。

在对AI合成主播播报新闻的“可信度”调查中,选择可信度为“高”的受众占比14.77%,选择可信度“较高”的占比36.92%,两者加起来占比51.69%,说明有一半受众对AI合成主播播报的新闻表示了高信任度。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可信度为“一般”的受众占比41.77%。也就是说,将近一半受众持中立观望的态度。另外有2.32%的人表示可信度“很低”。其实,从AI合成主播的生产原理不难发现:AI合成主播播报的内容是需要经过专业人士筛选,由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打造完成的,其可信度是有保证的[3]。但AI合成主播毕竟不是真实的人类,在初期应用阶段,不少受众还是容易对其产生些许不信任感,导致选择“一般”选项的人数较多。

当问及“未来电视台的新闻都由AI合成主播进行播报,您是否接受?”这一问题时,53.38%的受众明确表示会接受,只有24.89%的受众表示不会接受,有21.73%的受众表示无所谓。问卷结果显示,受众对于是由真人播音员来播报新闻还是由AI合成主播来播报新闻没有太大的偏好。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而新闻资讯作为人们了解周围世界发生的事件的主要渠道,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才是关键。

对于选择接受的受众,笔者追问了其接受的原因(多选题)。76.68%的受众认为“都是信息传播,内容相同”,45.45%的人认为合成主播“不会播报出错,准确可靠”,36.36%的受众明确表示是由于AI合成主播的播报视频“形式新颖,有趣”。由数据可知,受众更注重新闻的内容而不是口语形式,对AI合成主播的播报准确度抱有好感。在新闻媒体行业,信息来源决定其内容可信度,播报环节则需要追求最大限度还原信息,减少播报时出现错字错音的可能性,因为人工智能播报比真人的播报准确度更高,反而让新闻的准确度得到更大程度的保证。受众收看新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资讯,这也说明AI合成主播的首要发展领域应定位在传统的新闻播报节目方面。对于选择“不接受未来电视台的新闻由AI合成主播进行播报”的受众,笔者也追问了其拒绝的原因(多选题)。77.12%的受众表示“AI合成主播是虚拟的,没有真实感”,缺乏真人的自然表达、无法让人产生亲近是AI合成主播的主要缺陷;69.49%的受众认为AI合成主播“表达死板,没有情感”,AI合成主播虽然捕捉学习了真人播音员主持人的音色、语气,但始终只是复刻,无法理解播报的内容,缺乏情感上的二次加工能力;33.05%的受众表示AI合成主播“机械化的声音太难听”。可以看出,部分受众对没有感情代入的声音并不买账。笔者发现,目前的AI合成主播在语流变化和重音断句等方面,仍然存在少许不流畅的地方,难以展现人类播音员的自然语气表达与感情交流方式,需要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完善。

(三)过半受众愿意再次收看AI合成主播的节目,偏好气象和时政类

当问及“是否还有再次收听AI合成主播播报的节目”的意愿时,有55.66%的受众表示“愿意再次收听”,有32.11%的受众表示“要看心情”,只有12.23%的受众明确表示“不想再次收听”。因此,在行为层面上,大部分受众还是会做出再次收看的行为。这说明广大受众对AI合成主播这一新事物的态度,由最开始的认知层面到情感态度层面,最终作用到了行为层面,AI合成主播的整个传播过程具有较强的传播效果。

对于受众“喜欢AI合成主播出现在什么类型的节目中?”(多选题)这一问题,希望在“气象节目”和“时政新闻”中应用AI合成主播的受众分别占59.07%、43.67%,说明在以“播报语态”为主要模式的气象、时政类节目中,受众对AI合成主播的接受度最高。而对于需要现场调动气氛和随机应变的娱乐类、晚会类节目,受众的接受度就明显偏低。

调查结果显示,受众希望在气象节目中看到AI合成主播的意愿最高。在以往的气象节目中,节目组往往喜爱选择年轻靓丽的女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配合柔美轻松的音乐,让观众收听天气预报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但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也变得更碎片化,接收气象信息的时候力求简单快捷,获取气象信息内容成为人们的第一目标,传统的“美女型”天气预报主持人将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在希望AI合成主播主持的节目类型中,“时政新闻”位居第二,达43.67%。具体实践上,2019年“两会”期间,我国就创新性地启用了AI合成主播来播报时政新闻,AI合成主播能直接将信息表达出来,从不会读错字也不会疲倦,且播报表达不受主播个人特色的影响渗透,能将两会的讯息充分传达出来,更能体现国家意志。“两会”直播场景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直、快、真”,要体现民主,就要尽量减少人为干预。直才能够真,才能及时让公众掌握两会进展,体现公民权利。

(四)七成受众认为AI合成主播会代替一半以上真人主播

当向受众调查未来AI合成主播替代真人主持人的可能性时,认为“完全被取代”的受众占比3.59%;认为“会取代70%真人主播”的受众占比24.47%;认为“会取代一半真人主播”的受众最多,占比40.93%。合计有68.99%的调查受众认为未来“AI合成主播”会代替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真人主播,说明受众对于未来媒体从业者,特别是对于真人播音员主持人将会被AI技术替代的担忧是确实存在的。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播音员主持人需要重视来自AI合成主播的挑战,因为AI合成技术一旦成熟,那些缺乏思考只会流程化串词的“机械型”主持人和那些只会看稿念字、看字出声的、语言生硬不走心的“僵硬派”播音员将最先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五)高学历年轻受众的认知度高,但喜爱度和接受度低

受众中,19—25岁的年轻高学历人群对AI合成主播的认知度最高,但对其声音的喜爱程度偏低,接受度也最低。这一人群大多正处于本科或硕士阶段,处在人生的学习发展黄金期,也是价值观形成与巩固的关键阶段,对事物的批判和反思能力较强,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所以认知度比较高。但是,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要求也会更高,并不是所有新鲜事物都会引起年轻人的喜爱[4]。此外,51岁及以上老年人认知度最低,但是,他们明确表示会接受的比例最高。中老年人群是目前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由于历史时代原因,他们大多有收看电视节目、收听广播的习惯。未来,针对这一人群低认知度、高接受度的情况,AI合成主播的普及推广将会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三、结语

本文以AI合成主播作为研究对象,从受众的特征属性出发,进行认知层面、态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传播效果研究。调查研究发现:虽然AI合成主播是新鲜事物,但国内受众对这一事物还是持有比较开放和包容的态度,AI合成主播的形象也较深刻地印在了受众的脑海中。不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历和不同职业群体的受众对AI合成主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表现是呈现显著差异性的。整体来看,AI合成主播的传播速度快、辐射的范围较广,在年轻人中认知度程度最高。在人们希望由AI合成主播上场的节目类型中,人们更期望将其运用在新闻播报方面,尤其偏好气象和时政类节目,而在娱乐和综艺晚会节目方面,受众愿意看到AI合成主播“上场”的比例还是很低的。人是感情动物,而人工智能是缺乏温度的,“他们”虽然可以模拟、延伸、扩展人的智能,替代人类的部分工作,但终究还需要有人在其中添加上属于人类的标记[5]。

纵观AI合成主播的诞生与演进,代表的是传播业的智媒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热潮下,未来新闻行业的分工将会更加细化,媒体行业通过“人机合作”进而带来“人机共赢”将成为新趋势。让AI合成主播播报气象讯息、即时通报、时政新闻等不需要倾注过多人类情感的工作,可以满足部分受众快速便捷获取信息的需要,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可以做更为智能的统筹、组织和创新性工作。这种“人机共赢”的互补促进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广度和深度,提高媒体行业的工作效率。目前,国内推出的AI合成主播已经获得大多数受众的喜欢,传播效果反应较为积极,但关于大众是否会接受AI合成主播的常态化主持、AI合成主播的声音能否获得大多数观众的长期喜爱,还需要更多时间和空间的验证。

猜你喜欢

主播层面问卷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主播说联播》:又刚又有梗,播有温度的新闻
我是小主播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