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2020-01-01

文化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派法兰克福大众文化

闫 晗

法兰克福学派于1923年成立,早期成员主要由一些德国学者组成,其中包含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批评家,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该流派主要受卢卡奇、黑格尔、弗洛伊德等多种西方哲学思想影响,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起来,以批判社会理论著称。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哈贝马斯和阿多诺等,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启蒙辩证法》《批判理论》等多本著作中。

一、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

20世纪30年代,在希特勒的恐怖政治下,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深刻体会到在极权统治中文化言论不自由,文化生活不理性,以及文化对主体的扼杀。随后,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流至美国,但在美国他们面临着文化生活缺少精神价值的现象,这种民主多元的国家正遭受文化独裁的摧残,而对法兰克福学派来说,无论是极权统治还是文化独裁都是同样不幸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基本可分成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即研究所初步成立时。霍克海默在他任职所长的演讲中指出,社会研究所的使命是创立一种社会哲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这奠定了初期批判理论纲要。第二个时期,该学派成员流亡至美国,对当时的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并创立了社会哲学的独特理论。第三个时期,学派呈现分化的状态,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应邀回到德国重建社会研究所,而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则继续留在美国并创建了发达社会工业学说。第四个时期,学派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以哈贝马斯的出现为标志,法兰克福学派发生了转化,也随着理论分歧逐步走向瓦解。

该学派受卢梭、歌德、尼采、卢卡奇等思想家影响,不满足利用经济学和历史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论证分析,反而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揭示和阐释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二、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核心要旨,它承袭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汲取并发展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初明确使用“大众文化”一词的是霍克海默,在定义大众文化时,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其表现方式可以通过影视、小说、音乐等形式呈现,形式众多但本质是相同的。大众文化利用人们在休闲时间进行的娱乐活动来掌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从而在文化氛围中营造出资本主义无处不在的环境,民众的思维被如此微妙的方式改变了,以至于他们服从和维持了现有的社会秩序。1947年,一个新术语“文化工业”取代了“大众文化”出现在《启蒙辩证法》中,它将大众自发创造的文化和“文化工业”区分开。文化产业通过各种媒介的能力和当代技术大范围地传播和复刻文化产品,从而形成规模的工业体系。文化逐渐商业化,体现为追求利益的产物,成为被消费的商品。文化工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发达的经济条件为文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基于犀利的分析视角对大众文化从不同角度进行批评,形成其独特的批评风格。法兰克福学派对近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文化危机深感忧虑,他们在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艺术等领域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大众文化。

(一)政治经济学角度

法兰克福学派结合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思想作为其在文化领域应用的根本,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展开讨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商品的本质具有拜物教性质,他指出商品形式反映出劳动产品本身的天然性质,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被分开,交换价值被更多的考虑,从而忽略了劳动本身,使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因此认为商品生产与拜物教是分不开的。卢卡奇认为,当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与物之间的物化现象也将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在其著作中吸收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并进一步认为不仅在物质生产范围存在交换原则和拜物主义,在文化领域也同样存在。商品具有拜物教性质,那么在资本主义背景下为其传播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也同样具有这种特质。

“大众文化产品即商品”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著名思想。大众文化是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它以多种表现形式满足人们对各种想象的需求,在特殊时期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活动,具有娱乐、消遣、审美等功能。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只注重经济效益,其交换价值远超使用价值,法兰克福学派也正是看到这种现象开始对大众文化展开批判。它认为,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否定了人的本性,文化彻底成为商人获利的工具,利润成为首要的考虑因素,人们对待文化就像日用品一样,文化已经丧失了自身的高尚、神圣等特点。

(二)意识形态领域

法兰克福学派接受马克思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欺骗性,文化工业以华丽的外表迷惑消费者,给人们展示出一种美好的影像。实际上文化工业并非真实存在,文化工业产品以各种形式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现代大众文化提供的艺术作品也比以往的艺术形式更多元、更逼真,大众在华丽的外表下被迷惑得分不清真假。

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强烈体现在娱乐活动中,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出现了逃避主义倾向。以影视作品为例,电影以精美的画作和贴合大众的真实感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这种真实感实际上在消耗大众的想象力。影视作品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致地投射出来,一切画面都能呈现在屏幕上,观众被一幕幕近乎真实的画面牵引,长期以来人们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被削弱。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也带有意识倾向性,大众文化被统治阶级操控成为说教手段,人们只能看见统治者想要传递的意识,而大众也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认同这种意识形态。

在大众文化的欺骗下,人们慢慢得意于文化工业带来的身体上的放松和感官上的享受,“文化工业把日常生活描绘得像天堂一样,摆脱和逃避日常生活就像私奔出走一样,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一定会回到原先的出发点,享乐促成了看破红尘和听天由命的思想”[1]。随着大众文化的渗透,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大众文化的存在,而这种欺骗性使大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产品,潜意识对现存社会表现出顺从和认同。这种传播方式为资本主义维护社会制度提供了新形式,实则却是资本主义对民众统治的制约。

(三)艺术领域

“美”的存在应该是超越功利的,摆脱利害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人自由释放的过程,人们对文化作品的欣赏更是肯定自身存在的方式。但是,当文化产品被大量的复制生产成为资本家获利的手段时,大众文化在资本市场中就必须服从经济规则,影视作品故事雷同,流行音乐的旋律相似,不同载体的文化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多样性,但究其本质都大同小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被功利性和标准化的生产过程必然会导致文化艺术性、创造性的丧失。

艺术是独一无二的个人创作,好的艺术作品要包含艺术的独创性和个性特点。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不仅要求创作者具备理论和专业技能,更主要的是冲破框架不被拘束的自由的灵魂。但在资本主义的垄断市场中,大量相似的文化产品出现,产品文化、产品特性使艺术变成资本主义的摇钱树,艺术成为一种流行的消遣方式进行自由买卖。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批量化的文艺作品具有资本主义倾向,这种规范化生产扼杀了个人的表达和想象力,消费者逐渐丧失了在伪人格大众文化消费品中欣赏艺术的能力,人们会缺乏对真正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艺术等多种维度进行批判,实际上是想从文化根源的角度阐释垄断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经济和政治的统治功能,揭开它的虚伪面纱,试图唤醒人们独立思想的能力,恢复人的自由的状态。

四、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反思

法兰克福学派从商业化的角度批判大众文化,抨击大众文化的拜物性、欺骗性以及对大众意识形态的统治,揭露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产业的真实状况。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成员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继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的同时融合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知识,从对资本主义在传统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批判扩展到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批判,在深化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中也拓宽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道路,而且在文化研究角度上开辟了全新视角。

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进行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在其所处的时代具有重要贡献,但是该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法兰克福学派以精英主义的眼光来审视大众文化,这就使理论本身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当时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成员大多是社会中的上流学者,在批判大众文化的过程中大多依赖其优越的知识背景自称文化精英,彻底否定大众文化,使其文化理论忽略大众文化存在的价值。第二,学派在批判大众文化时过分关注大众文化的特征和功能研究,忽略了大众的主观意识。法兰克福学派在理论研究中强调人的主观意识的丧失,认为大众在面临文化产品时只得服从,大众文化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固化了大众的思想,因而大众成为单纯的接受者。事实上,法兰克福学派忽略了大众的主体性和选择性,低估了大众在选择文化时的复杂性。

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法兰克福学派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尽管其批判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后来各学派在文化研究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更应加强理解大众文化理论,借鉴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精神和理论要义,正确认识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脉络,引导和完善文化发展的机制。

猜你喜欢

学派法兰克福大众文化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中国力量为何成 法兰克福车展中的一丝暖意?
浅析“大众文化”
2017法兰克福车展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