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的内涵、特征与改革建议
——以经济体制转型为视角

2019-12-30钟一鸣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就业指导用人单位

余 勇 钟一鸣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引言

衡量教育、或者是高校教育的标准归根结底是培养出来的人,其量和质是不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这个问题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就是“就业”问题,因此,就业指导课就是高校教育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为研究生提供的一种服务。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是人们在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两个阶段。所以,研究生势必对于人才培养、教育发展,民族振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在大量学者对就业指导课进行研究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在其细分领域——研究生就业指导课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文献多集中于研究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1] [2] [3] ],但都没有将研究的视角放在经济体制转换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更深刻地思考。有鉴于此,本文研究市场化进程中的研究生就业指导课改革,力求从经济体制转型角度出发探究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的内涵、特征,进而提出改革建议。

二、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研究生就业与就业指导课

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与状态呈现不同的形态与特点。因此,研究生就业指导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经济背景下产生的。

(一)计划经济下的研究生就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所有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投入与配置、商品与服务的生产与分配都由国家统一管理与规定。

作为人力资本之一的研究生也是如此,譬如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与就业都由国家统一安排。研究生毕业之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相应单位与岗位,研究生完全没有就业的压力。

显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研究生就业指导课是完全没有必要,也无从谈起的。

(二)市场经济下的研究生就业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低效率、不灵活的缺点不断显现,其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对此,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战略,在经济体制上作出重大调整,促使计划经济不断过渡到市场经济。

教育或研究生教育部门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其市场化也比较被动,更多是由于外部压力,主要是来自政府战略部署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下,一些用人单位按照效率原则选择应聘者。因此,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工作稳定性差等不匹配现象不断出现,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政府从而不得不去思考研究生就业与培养的问题,并通过行政命令促使高校开展与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改变专业设置[4]。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的内涵与特征

研究生就业指导课是在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其实质并不仅仅是以单纯就业为目的的一门课程,更应该成为一种人生与职业规划的引导服务。因此,本文将研究生就业指导课定义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中,多主体出于自身利益主动协同下,以高校为主导的,为研究生所提供的一种长时期多维度的人生与职业规划的引导服务。

(一)多主体之间的主动协同,以高校为主导

研究生就业指导课涉及多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各个主体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作出相关主动合作的行为策略。

首先,政府为了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向高校提供相关市场就业用人信息,方便高校向研究生发布相关信息。

其次,高校研究生教育服务的成果就是研究生。研究生能否在相关领域取得成就,能否为社会或用人单位接受并为之带来更大效益,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更多收益是衡量研究生质量的标准。因此,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有理由培养为社会或用人单位带来更大效益的研究生,其最明显、最基础的表现就是就业率。就业率好、就业满意度高、就业后薪资高成为大众择校的首要考虑,这也是高校的生存之道。因此高校有动力帮助研究生寻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就业方向。

再次,是研究生本身。研究生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与金钱完成专业课程,目的是在其所感兴趣的领域取得更深入的研究,并为在相关领域工作做好准备。因此,他们有动力关心、搜寻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生涯的规划技能、方式与方法。

最后,就用人单位而言,只有寻找到能力较高的学生或研究生,才能提高生产技术、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因此,用人单位有动力与高校合作,向高校提供其所需要的人才特质、素养与专业知识的需求信息,甚至进行联合培养。

(二)多维度、长时期的引导服务

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的实质其实是一种为研究生提供长时期的、多维度的人生与职业规划的引导服务。

首先,研究生就业指导课应该具有更多课程之外的意义,既研究生就业指导课是一种人生与职业规划的引导服务。这门课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但不应仅限于此,这门课程应该能够引导、协助研究生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与就业方向,帮助研究生获得相关信息,以及教授相关规划知识等。

其次,人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具有反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应该是长时期的,而非短时间地、简单地解决就业问题了事,该课程的意义应该具有长远性。在研究生两到三年的过程中,鼓励、协助研究生通过观察、实习等方式尝试不同的岗位。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在这个试错的过程中,不断帮助研究生调节自己的就业心态、就业方向与就业规划。

最后,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课程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研究生就业指导课具有多维度的特征。首先,研究生就业指导课涉及多种学科,包括心理学、规划学等知识;其次,该课程不仅体现在高校的课堂中,还应体现在社会与用人单位中;再次,该课程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有理论讲授与经验交流,还需要研究生亲身的实践体验,从不断地实践中寻找出有志从事的职业。

四、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课面临的矛盾

目前研究生就业指导课中出现的问题,从更深刻的层次理解,是其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出现在多个主体中的矛盾所引起。一方面,经济体制转换、经济发展与活力增加推动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的兴起与发展;另一方面,存在于个主体的、体制机制上的矛盾仍然阻碍着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的相互作用导致目前研究生就业指导课中所出现的多种问题。

(一)政府成为高校的考核主体,高校失去指导动力

政府作为宏观层面的观察者、监督者与预警者,为了执政效率的提高,社会福利的增加,有义务、也有动力向高校提出运营建议与信息。作为市场主体的高校,本应有动力去采纳政府建议、教育出优秀的人才,协助研究生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与就业方向。然而,高校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有待完善,高校的考核主体不是研究生与社会,而是政府,在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到发展过程中,政府成为了主要的推动者。政府成为高校的考核主体后,高校只对政府负责,往往扮演被动的角色,高校开设研究生就业指导课完全出于执行命令的思路,并且由于政府无法实时监督高校行为,往往出现走过场的应付现象,出现大量委托代理问题,高校失去就业指导动力。

(二)政府对于高校就业状况的考核过于简单

在政府没有实时监控高校行为,监督高校教育质量的情况下,政府对于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课或者就业状况的考核标准考虑不足而太过简单,只单纯计算并衡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考虑岗位的匹配度、毕业生的满意度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高校不考虑就业的具体情况,“完成指标”的思想很重。在实践上,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导致就业专业匹配度差、“高学历”争抢“低学历”职位、大量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等现象层出不穷,资源大量运用于劳动者筛选与重新培养,造成教育与社会资源严重浪费。

研究生就业指导课成为“走过场”、“就业就了事”,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作用下,研究生就业指导课完全无视毕业生就业兴趣培养、职业生涯观念的树立。

(三)劳动市场信息不充分背景下,唯名校、唯学历的选择

用人单位很难与高校建立相关的合作联系,无法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关的用人信息平台,在外部也没有建立起例如“社会征信平台”的信息共享平台,因此用人单位难以在众多应聘者中筛选出与其用人岗位特质相匹配的应聘者,从而逐步采用“高学历”“名校”等硬条件进行用人筛选,导致社会产生诸如“名校热”与“考研热”等现象,严重扼杀兴趣在学习与工作中的重要性。大量有兴趣、有能力的应聘者无法进入相应岗位,名校与学历降格为一种入行与入门的“敲门砖”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考核不再是就业指导课所提倡、培养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而是“学历”与“名校”的标签。

(四)研究生被动的随大流心态,对于专业与职业兴趣淡漠

在中国,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中都十分重视知识的记忆,很少关注研究生心智的培养和潜能的挖掘。许多研究生仍旧持有“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高薪”的思想,对于“学”往往处于狭义的理解层面,追求高学历与名校,并且认为拥有这些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学习的目的上存在偏差。忽视“体悟”为什么学,丧失寻找乐趣的本能,学成为苦学,学习成为负担与压力,而不是兴趣与享受,实际上是人格的异化。

五、研究生就业指导课改革意见

既然研究生就业指导课中所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各主体中所存在的体制机制上的落后部分造成的,那么就有必要从体制机制的层面提出建议,促进研究生就业指导课进行改革,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一)推进高校的市场化改革

首先,高校应该适度引入不同的利益群体,加大社会资本投入、尝试股权式改革,发挥利益群体对于高校的制衡作用,建立相关法律维护利益群体的权利,从而推进高校进行市场化运作。其次,加强高校的多元监督,加强教职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与研究生群体的相互监督机制。第三,进一步公开高校的管理与财务信息,建立相关法律,促使高校信息公开化、法制化、常态化,为民主监督打下必要基础。第四,高校应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方式与方法创新,重视研究生的潜力挖掘与心智培养。打开校门,与社会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5]。

(二)完善政府对于高校的考核标准

首先,加强政府对于高校多层面的实时监督与调研,了解高校与研究生的行为特征,避免“唯就业”等简单粗糙的考核标准。其次,在搜集高校与研究生的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完善高校的考核标准,适当加入就业岗位的匹配度、毕业生的满意度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多元考虑。第三,加大事后问责力度,促使问责法制化、常态化。

(三)完善劳动市场信息

首先,推进信息平台建立、融合与共享,积极建立人员或研究生信息平台,整合现有信息、促进信息的共享,使得用人单位可以建立考核人才的多元化标准,矫正用人单位的“唯名校”“唯学历”的逆向选择行为[6] [7]。其次,放开多元信息机构的建立,鼓励信息市场繁荣,发挥私有经济对于公有经济的促进作用。

(四)矫正社会观念

首先,需要鼓励社会多元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公民在法律框架下,可以从事任何事业与职业。其次,重视心智培养与潜力挖掘,在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等各个层面加强对于心智培养与潜力挖掘的重视。注意提升社会、家长理念的教育。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就业指导用人单位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1.举证责任倒置对劳动争议仲裁有什么意义?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试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