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冈石窟文献中体现的美学价值

2019-12-27刘鸿庆

文化产业 2019年14期
关键词:云冈石窟石窟佛像

◎刘鸿庆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千年之前,鲜卑族踏入中原,北魏王朝建立,统治者希望以文化之名巩固地位,这也是文化集聚的初始之势。云冈石窟历经各朝,逐渐完善,这一片土地上,本应是佛光普照,安宁祥和,却不断遭受战乱、偷盗之痛,西段已经被毁,但是在存留的雕刻、造像中,仍旧可以感受北魏的辉煌以及文化融合。整个石窟,不仅体现了北魏的文化特点,也呈现了来自印度、波斯、古龟兹等各国的风光。在融合中寻求美感,让中原文化呈现出新的特点,自昙曜被“马识善人”,便是这样艺术宝库建立的开始,后代的人络绎不绝,亲临云冈,希望能够从中探寻更多的文化踪迹。在前人眼中,石窟是美的,远近高低之间都蕴藏着美感。当代人更应当在石窟当中认识美、传播美。云冈石窟文献是对云冈石窟艺术的梳理与总结,本文将对云冈石窟文献体现的美学价值进行探析[1]。

一、云冈石窟文献对美的定义

对于美的定义,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体现,无论是人为还是自然,都体现着美的广泛性。云冈石窟文献对于美的定义,是基于对云冈石窟的认识。对美进行定义的最终目标,还是希望从美的角度出发,呈现石窟之美,展示其美学的价值。

就云冈石窟文献来讲,其体现的美学价值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云冈石窟呈现的自然之美,山为依,水为傍,一凿一刻都是在自然基础上的修饰,多个朝代相继,将山水之美更加具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第二,云冈石窟呈现的创造之美,以自然为基底,多代人将多方文化展现在这一处,集思广益,展示人之巧思;第三,云冈石窟呈现的启迪之美[2]。

石窟之美,不仅在于眼见之后的惊叹,听闻之后的向往,更多的则需要从文献当中寻找其修建的痕迹,感悟古人伟大的思想,不仅如此,从建筑、文学、历史等各个角度,追寻其踪迹。而在当代,这样的文化宝库仍旧可以当作人们无限灵感的源泉,从建筑、设计、文化、雕刻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学习,寻找古人智慧,转为灵感,启迪当代生活。

在对云冈石窟文献进行不断了解的过程中,笔者越发感觉美的概念无须束缚,即使是一处文化遗存,都能够从各个角度呈现出美感。借鲁迅先生评价读者看待《红楼梦》的说法,经学家、革命家、才子等各个不同的人从那书中看出不同[3]。那么在今天的观者眼中,当石窟呈现在眼前,不同的人会看出不同的美,或人物表情温和、或雕刻手法细致、或佛如心中,都是美的享受,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其价值也在逐渐体现,被人们从云冈石窟带出,传播到世间的各个角落。

二、云冈石窟文献的美学价值体现

从云冈石窟的历史文献中可以了解云冈石窟的“身世”,那个时代由于有了后面的唐朝繁华,因此总是被当作唐朝前传,似乎其繁华一时、外交广泛都是为唐做足准备,其实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与其说是唐的预兆,不如说是前代传承。如果没有汉代打开西域之门,没有张骞万里探寻,波斯等国的人们无法真正踏上河西那条路,就无法使中原人们接触外面瑰丽的世界。云冈石窟是美的,它不仅有中原之美,还有外邦之美。当代的人能够从这些美中寻找融合、寻找繁荣,于是可以得出一些启发[4]。

(一)自然之美

佛像之美,依山而存,任何巧夺天工,都是以自然为基础,石窟的建造也是如此。在佛陀面前一片空旷,正是面对着世界。佛陀面露自然微笑,来者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自然生出敬畏之情。不仅是面对佛陀,更是面对着自然力量之广博。自然为佛陀诞生提供了条件,佛陀也将自然之力更加具体地展现出来,观者可以感受到佛陀祥和,也可以感受到佛法庄严,正是自然与佛法相互融合的结果。正是由于人类无法利用拙笔、无法利用贫瘠的语言展现这自然之美,只有用这样代代雕刻的形式,通过佛法对自然加以诠释。

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在进步这一问题上也是如此。人类长期追求进步,更需要从这样的自然之物中寻找力量,在科技的夹缝当中,探寻真正的自然智慧[5]。

从云冈石窟文献中可以看出,石窟成型的位置,地势自然。古人在岩壁上造龛像,手拿工具,一凿一凿之间,所有的图像逐渐显现,延绵一公里,形成三个区域,整体面积巨大,造像繁多,大小林立,姿态万千,既有恢宏之气,也有精秀之美,眼睛游走,正如冰心先生所说“口不能道”“文字无用”了。今天的观者,利用贫瘠的想象,似乎还可以听见凿刻声音、看见工匠身影,从他们的手中流出的是自然之美,令国内外观者惊叹不已。

察其外观,气势宏伟;观其内景,多彩细腻,在山上进行开凿,对山体做出减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石窟并非单一存在,而是表现为群体建筑、建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山水也相互联系,不仅向观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给了观者亲近自然、与自然为一的启发。当代人在寻找其自然之美时,不仅需要感知自然之美,更需要从中感悟自然与人的关系,结合老庄思想当中的自然之道,正是符合了当代重视自然力量的理念。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真正结合文献,感受自然力量,从而更加敬畏自然,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当代环保意识,为绿水青山做保障[6]。

(二)创造之美

对于石窟当中的主要洞窟,不同的文献当中数值有所差池,但大多认为有45个,本文也就借鉴这一说法,按照45个说起。根据云冈石窟文献,除了主要洞窟,还存在很多的附属洞窟,所有洞窟当中都存在人物造像,还有一些雕刻图像,“山本不是山”,在人的创造之下,其形态、意蕴等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自然赋予人类条件,人类也不断展示自身的创造力,为自然发声,展示自然更加具体的美。云冈石窟文献在创造之美的体现当中,有以下几点。

1.雕刻

平城,早先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其产生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碰撞、结合之后,该地区划为中原,到北魏在此建都,在政治等各方面都比较稳定,且在对外交流方面已经有汉代等打下了基础,因此,石窟上的雕刻,呈现的并非只有中原特色,而是将各国风采集聚起来,体现出集大成的特点。云冈石窟文献中描述的雕刻呈现出世界各类文化特征,主要有佛教教义、理论、北魏王朝迎接的胡人以及各路梵僧。他们来自印度、西域,带着佛经、画像,给中原的人们不仅带来了宗教,更是带来了艺术手法。在石窟的雕刻当中,早期就呈现出印度特点,佛像穿的服饰就是印度的单肩服饰,而在之后,也表现出更多国家的服饰特点[7]。北魏强大的过程中,从北方带来很多战利品,也从凉州带回人马,其体现在云冈石窟与凉州石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是那个时代艺术融合的表现;在雕刻上呈现出更多的手法,有浅浮雕、半圆雕等各种手法,这也是将各个时代的技法相互贯通的呈现。

2.文化

据云冈石窟文献,北魏本是鲜卑一族,来到中原,对汉文化非常推崇。两种文化本身就有所交融,而在外国文化的加入后,更使得石窟呈现出集大成的特点。早期的佛像面部表情还比较夸张,尤其体现在耳垂上。而服饰上,则更多表现为游牧民族的特点。另外,在印度的影响下,其服饰也呈现出印度特点,佛像整体呈现出庄严、豪气的特点,恰当地展现了鲜卑民族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比较之下,之后的佛像则更显圆润,局部也不再以夸张为主,此时的服饰选择凸显西亚风味,在孝文帝的引导下,更多地加入了中原特点。而后佛像的服饰上呈现出褶皱,面部也不再保持圆润,整体神情比较孤傲,较为脱俗,说明中原文化对佛像的影响逐渐加深。

3.宗教

云冈石窟文献中提到,道教本是北魏推崇,但是在僧侣带来了佛经、佛教思想之后,整个北魏开始建设寺院,佛法盛行。在石窟当中,也呈现为佛像与君主互相对应的状态,北魏五位君主与佛像一一对应,是君主代佛管理众生之意,更是对佛教的崇敬之意。

(三)启迪

云冈石窟文献对于当代人的启迪,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云冈石窟整体呈现出壮阔之美,是古代匠人的心思集聚。

当代人也需要从自然当中寻找灵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早在五千年前,瑶借玉琮之光获得兴修水利的启示,五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环保问题等,也需要从云冈石窟当中得到启示,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8]。

2.云冈石窟创造过程体现在精巧技艺,也体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90后画家叶嘉莹可以从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寻找灵感,利用古法和现代思维结合,重新诠释《洛神赋》,而石窟之美妙也能够带给当代人技法的启发。中华56个民族,需要学习鲜卑和汉文化融合的意识,使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

3.云冈石窟文献对当代设计、绘画等技法方面有所启发。

云冈石窟文献不仅对于当代理念和意识上有所启发,更是对当代设计、绘画等技法方面有所启发。当代,无论是乐器学习、绘画的技法学习,都以西方理论为主,殊不知,云冈石窟当中不仅呈现出很多传统技法,也呈现出独特的创作成果。在乐器上,有琵琶等;在绘画雕刻上,有高古游丝描画法等等。因此,云冈石窟文献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之丰富多彩[9]。

三、结语

如果说云冈石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瑰丽宝库,那么云冈石窟文献便是这座瑰丽宝库的入门秘籍。古时,云冈石窟经一代又一代人凿刻、修缮、保护;今时,一代又一代人可以从云冈石窟文献中汲取灵感、获得启发,不断深入探寻其语言,展示中华智慧。

猜你喜欢

云冈石窟石窟佛像
云冈石窟1至4窟重新开放
云冈石窟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
山嘴沟石窟二号窟壁画性质初探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佛像面前的菩萨
关于佛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