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总分馆体系建设下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的思考

2019-12-26李佳盈

中文信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服务效能公共图书馆

李佳盈

摘 要:在新时代、新发展的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提升服务效能成为公共图书馆重要工作。在此情况下,作为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总分馆体系建设应运而生。晋江市图书依据自身情况探索发展总分馆服务体系,搭建服务网络,形成统一的标准及特有的管理模式,促进书香城市建设。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总分馆体系 服务效能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2-00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的颁布实施,寓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人民群众更好的享有阅读权利。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强调“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从图书馆的发展来看,公共图书馆应审视自我的服务能力,这样提升服务效能才能全面地服务社会民众,以《公共图书馆法》为保障,才能全面推进全民阅读、整合文献资源,进而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措施。如何在总分馆体系建设下解决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均等、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构建一个均等性、便利性、全覆盖的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一、建设总分馆体系的必然性

2018年,根据福建省文化厅《关于确定2018年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县(区)的通知》(闽文社[2017]55号),晋江市被确定为2018年福建省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县(区)。由此可见,总分馆制体系建设从国家到地方均十分重视,凸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进一步深化我市总分馆建设工作,拓展城市图书馆群文化惠民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打造书香城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晋江市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建设方案》,以总分馆体系建设为举措,将整合后的公共文化服务资共建、共享、共通,促进图书馆服务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二、晋江市总分馆体系建设现状

晋江市下辖13个镇、6个街道,395个行政村(社区),常住人口达211.1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城镇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在新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为全面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将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挥晋江市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一是自2014年起,为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根据晋江市的实际情况,实施“一公里半径城市图书馆群”建设项目,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全市的各类图书馆纳入到服务网络中,形成一个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其他分馆、流通点、城市书房及街区自助图书馆为网点的服务体系。现已建成16家分馆、35座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11家晋·书房以及19个图书流通点,共81个公共文化服务网点,覆盖全市19个镇(街道)、经济开发区。二是不论是在地域上或是在身份上,全市的讀者都能平等地享受阅读的权利。分馆的选址分布于全市19镇(街道),点位的设置力求覆盖至各个较远镇村,镇村市民读者可以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三是运行模式及载体配置上多样化,在各网点配置自助设备,组建统一的服务中心、技术维护、物流配送团队,形成规模化管理,实现“一馆办证、全市通用;一处借阅,多处还回”的便捷借阅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图书资源的借阅率,促进服务效能的提升。

三、总分馆体系建设下服务效能提升的途径思考

晋江市图书馆借鉴国内外先进图书馆的总分馆发展模式,进行前期调研并结合本市实际,形成制定《晋江市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建设方案》,紧扣晋江“一主两辅”的城市格局,进一步统筹强化全市公共图书服务,在分馆、城市书房建设布局上覆盖主城区6个街道,同时辐射晋南、晋西相关镇区域。2018年建设4家分馆,同时投入建设10家24小时城市书房,通过铺设网点,形成一个中心,81个网点的体系,将各分馆、流通点、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以及24小时城市书房为服务点纳入到网络体系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总分馆服务体系。

1.创新管理机制,实现服务均等化

在已搭建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将全市的文献资源优化整合,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文献编目采购、服务标准、数字资源等制度,打通资源流动渠道,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共建、共通、共享、统筹利用,一是采取“托管型”管理模式,分馆隶属于各属地单位,城市书房由图书馆和属地单位共同承担管理,晋江市图书馆负责设立服务中心,承担业务指导、规则制定、文献配置、数据统计、人员培训、阅读推广、设备维护和物流配送等工作。属地单位承担图书整理、秩序维持、物业安保、快速处理读者投诉、紧急事故处理等日常工作。二是人员管理统一,图书馆统一分馆人员进行岗前、岗中业务培训和管理,建立跟班学习制度,指导分馆开展各项业务和读者服务工作,并建立相关考核制度。三是在运行模式上,配套统一的调配库,将全市的文献资源物流形成统一的配送系统,对全市各分馆、24小时城市书房及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进行通借、通还统一配送服务。

2.搭建图书馆联盟云服务系统平台,统一建设标准,实现服务常态化

晋江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依托现代智能化技术管理管理系统及无线射频技术(RFID),形成一个总馆—分馆的服务管理系统平台,实现自助办证、借还书、一卡通用、通借通还等功能。同时,打造晋江文献中心平台,不仅实现了纸质文献及数字资源一站式检索,同时也实现图书馆38TB数字资源及文献传递共享的服务,极大满足了读者的借阅需求。将各分馆、城市书房及街区自助图书馆纳入全市统一的物流配送系统中,组建服务中心、技术维护、物流配送团队。实现城市书房与总馆、少儿馆、街区自助图书馆等网点通借通还,“一处借书,多处通还”的人性化借阅方式。促进图书馆服务效能的不断提升。在分馆选址及建设上,根据统一的标准,实现“一卡通用,通借通还”的服务。通过制定制度,规范名称,根据不同需求拟定物流配送方案。将所有文献(包括图书、数字资源)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进行统一采购和配送。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特色文化资源建设,通过优化整合现有的资源存量,以共建、共通的方式,实现全市图书馆资源的共享。

3.完善分馆阅读服务推广,实现服务公益性

服务点面广、点多,统筹规划日常服务管理工作,有效确保各服务点顺利铺展。一是少儿分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创新活动形式。开放奇奇妙妙爱手工、长颈鹿课程等绘本品牌活动团体预约通道,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团体的需要,提供不同主题绘本的菜单式定制活动,并与晋江市实验幼儿园、晋江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合作,开展一系列亲子阅读推广活动。二是开展流动服务车进基层活动。持续深化阅读资源拓展,尝试以全市各个图书馆服务点为基地,开展下基层的流通图书车服务。通过办读者活动、送图书服务等各种有效形式,整合各级各类阅读资源,延伸服务阵地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学校、乡镇推广,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四、总分馆体系下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纵观近两年晋江市图书馆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在各项借阅指标和服务质量和效能方面有显著的提升,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应对能力,随着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建立,读者的满意度大大增加,共同培育一个巨大的、有被服务需求的用户“市场”,图书馆的服务联盟,聚合单一优势为整体优势,促进文献资源利用率的增长。2018年,晋江市图书馆馆藏量达110余万册,接待讀者量达84.3万人次,图书外借量为216.7万册次,日均接待读者2309余人次,办证读者达到10.3697万人,与十年前相比已有质的飞跃(具体数据详见表1)。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63场次;推进新举措,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全年开展活动21场次,吸纳志愿者520人。经过探索与积累,初步形成一个“政府主导、市镇联动、社会参与”的保障机制,促使总分馆体系建设制度化与常态化,推动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新服务、新发展环境下,图书馆成为社会各种文献信息提供机构的终端接收站和需求信息的枢纽,提升服务效能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中之重,完善总分馆服务体系促进服务效能提升,逐步使服务效能和服务效益的内涵不断扩大,公共图书馆通过审视自身的发展途径,促进服务效能的提升,更好的为读者营造良好的阅读和体验环境,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孔玉华.区域总分馆体系下基层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的实践探索:以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8(2):26-29.

[2]肖达根.晋江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渠道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6.

[3]闫琪,侯晓斌.山西省构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师,2018(4):215-217,219.

猜你喜欢

服务效能公共图书馆
基于读者体验的阅读模式分析与讨论
新形势下加快文化馆服务标准化进程的探索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创新群众文化美术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