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云南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中的教学实践

2019-12-26赵晓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4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讲授思政

赵晓宾

(德宏职业学院,云南德宏 678400)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课堂改革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对分课堂中包含3 个环节: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即Presentation(讲课)—Assimilation(内化)—Discussion(讨论),也被称为 PAD课堂。它的关键创新是“隔堂讨论”,即把教师讲授时间和学生讨论时间错开。该文试图通过分析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力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来突破教学困境,并在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中进行了一年的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对分课堂”的创建

1.1 “对分课堂”的理论创建

张学新教授率先在复旦大学二年级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课(必修课)上尝试此教学法(该实验班有25 名学生)。该课有12 周的课堂授课课时,每周有连续135 min 的课堂时间。第一周由教师讲解课本第1、2 章内容,要求学生课下继续自学第1、2 章,写出读书笔记,第2 周上课前作为作业提交。第二周的前70 min是师生讨论时间。先由学生3~4 人一组展开讨论,温习课本内容、分享学习体会、互相解答疑难,并尝试回答教科书章节后面的复习题。然后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教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并展示、点评优秀读书笔记。后65 min 由教师讲解第3 章内容,要求学生课下继续自学第3 章,写出读书笔记,第3 周上课前作为作业提交。12 周讲授课的模式与第2 周类似,都是前一半时间由学生讨论课本相关内容,后一半时间由教师讲授下一章节内容。学生的成绩由平时作业 (读书笔记)、学期报告和期末考试构成。

1.2 “对分课堂”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1.2.1 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创新思维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理解具有现实意义。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发明创造、提出新的假说、创建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教育家杜威认为“将思考作为学习的中心”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学生为了讨论而准备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

1.2.2 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灵活的课堂教学安排,对分课堂并不对讲授和讨论的比例进行硬性规定,既可以五五开,又可以八二开,甚至可以九一开。例如,在刚开始上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几个与上节课相关的问题,可以预设短视频或者新闻链接,提前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散思维等。在教学中做到“分” 中带“合”,对分课堂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内化”。

1.2.3 教学中新理念、新科技手段的运用

传统思政教学重视教师的教,“对分课堂” 创造新的教学理念,创建班级微信群、QQ 群,教师将课程讨论题目发在微信群里,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该组的讨论结果发在群里。以前上课要求学生把手机放在教室后面的收纳袋里,现在手机成为学习助手,这种体验感很新鲜也很实用,增强了学生学习中的自信感和获得感。

2 “对分课堂”在边疆高校思政课中的推广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还将建设智慧教室、慕课开发等,强化和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破解传统思政课课堂抬头难、互动难、入心难的困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2.1 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堂出现很多问题,学生上课不听讲、逃课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教学负担重、效果差,心理压力巨大。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讲授式课堂更显枯燥乏味,课堂改革呼声不断。传统教学包括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后学习两个相对分离的过程,师生交流互动较少,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低,难以培养锻炼更新思维能力。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边疆高校中少数民族占大部分,民族节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大,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积极性。

2.2 “对分课堂”在边疆高校思政教学中运用的价值和意义

在价值方面:边疆少数民族天性喜爱歌舞,民族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应根据这个特点让学生录制生活或民族节日短视屏,作为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理解国家方针政策,在学习中提高思想领悟力,积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学习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实践意义方面:第一,提高学习兴趣浓度。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要进行学情调查,找准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问题导入即将要讲授的内容,往往很快就能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浓度。第二,增加学生参与的广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就是希望更多的学生接受科学的理论,都能学会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思想和头脑,所以,要努力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因此,备课阶段,要照顾到所有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又要考虑到有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同学。第三,丰富教学中活动的效度。专门设计当地少数民族实践教学的一些项目,比如,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等。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理论促实践,实现知行合一,增强活动的效用性。第四,提升知识探究的深度。在互联网新时代,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刻苦钻研,有独特的视角,有认真地思索,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和对理论课的关注。第五,提高教师表达的精度。再高深的理论,最后能被人接纳,也要靠教师的课堂表达,因此,教师课堂语言的精准、精炼、精彩、精辟、精妙、幽默风趣等都是必要的。

3 “对分课堂”在边疆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3.1 教师做好教学准备

“对分课堂”先讲授知识,会提供一个认知的模型和结构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认知压力和认知困惑,这样便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动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十章“五位一体” 总布局里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的知识点,教师通过近几年游历祖国河山过程中收集的各短视频,制作成为微课件或抖音,视屏包括了我国乘坐高铁的舒适性和稳定性、港珠澳大桥等,以教师的亲身经历感召学生。

3.2 课前甄选教材

高校思政教材中当属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最具代表性,教材的配套练习和视频合理新颖,最能结合国家最新时政方针政策,能够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3 课中合理分组

“对分课堂”的学生讨论不受班级人数的限制。分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组4~6 位学生(包括1~2 名少数民族学生),考虑男女比例和成绩差异。建立年级微信群,方便各不同专业的学生沟通和学习。例如:建立2018 级《概论》学习微信群,包括学前教育、汽车检测、新能源、烹饪、旅游5 种不同专业。

3.4 课后科学评价

“对分课堂”采用过程性评价,不仅考核知识,还要考核能力。学生的最终成绩可以包含平时作业、考勤(30%)、期末考试(50%)和期中考(20%)等部分的成绩。平时作业可以按照次数计分,包括纸质版作业和微信网络视频和新闻链接分析作业; 期末考试采用最新网络“易班”软件,建立课程考试题库,让学生在手机上考试,满分50分;学生报告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给学生布置平时作业的目的是督促复习,保证学生理解基本内容,并能够进行深入、有意义的交流讨论。在批改平时作业时可以按照“合格”“良好”和“优秀”的级别来判分。

4 “对分课堂”在边疆高校思政课中的实践效果

4.1 实践效果

实践过“对分课堂”的教师和学生都普遍反映非常的受益。“对分课堂”注重教学流程改革,不需要大量投入,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教学改革。特别适合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极大丰富和调动了少数民族学习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分课堂”教学法的本质是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进而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这对于大学的课堂教育和实践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策略和方法,还要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而且增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谊(主要体现在“知识反馈”“分组讨论”与“帮一帮”环节中)。其次,教师要做到常鼓励,使学生保持斗志争取进步。尤其在讨论课上,教师如果将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或者对学生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和对所学知识进行的透彻总结,更或者提出了一些具有深度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褒奖与肯定,激发了学生的斗志。最后,要求教师要合理分配时间,学生真正全面掌握知识,只有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将简单的基础知识和练习等从课堂教学中剥离出来,放到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时间里。

4.2 发展方向和改进

“对分课堂”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由传统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的新思路,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只看重结果向看重过程转变的新思想。当然,在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上实践对分课堂的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当地民族特色,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很合理的,更适合于高等教育,只要学生能做到适当的投入与合理的分配就可以很好完成高校思政教学的学习任务,不仅培养了民族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为将来的工作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讲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