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红楼梦》中数字俗语翻译策略研究

2019-12-25王航余笑

戏剧之家 2019年34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红楼梦

王航 余笑

【摘 要】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以《红楼梦》中的数字俗语为研究对象,结合杨宪益夫妇译本,讨论分析小说中数字俗语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红楼梦》中的数字俗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丰富多彩;译者在翻译时要结合语境分析讨论数字俗语的功能,采用多种手段在目的语文本中再现或重现其功能。

【关键词】《红楼梦》;数字俗语;功能对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4-0205-01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以语言特色丰富和人物形象鲜明传世。小说包含大量极具民族特色的俗语,使得语言生动活泼,也有利于人物形象刻画。俗语(folk adage/common saying)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结构相对稳定的通俗语句(温端政2011年),一般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俗成语四项(温端政2000年)。俗语中包含了大量数字,如一年半载、七上八下、一技无成等。俗语中的数字在汉语读者中形成的寓意认同性,在英语读者中间并不完全存在,这给译者带来翻译上的障碍(刘法公2004年)。目前,国内有学者对小说中的俗语翻译进行了探讨,如杜雅靓、任亮娥(2011年)对比研究小说两个译本,指出杨宪益更忠实于原文,保留了汉语的文化特征与内涵,而霍克斯对原文进行了大量改写、替换等,淡化了汉语俗语的文化色彩;辛红娟、宋子燕(2012年)从目的论出发,发现霍克斯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应对俗语包含的文化元素;黄媛媛(2014年)从“等效”原则出发,指出俗语翻译不仅仅要反映语言层面特色,更要体现语言深层次内涵;顾晓波(2016年)发现两个译本翻译俗语时均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刘宇笑(2017年)指出杨宪益翻译俗语时多采用“充分性”翻译,而霍克斯则多采用“可接受性”翻译。目前数字俗语翻译研究的范围仍有局限,不少研究僅选取个别俗语译例,不免以偏概全。本文收集小说《红楼梦》中的各类数字俗语,结合杨宪益夫妇译本,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全面深入讨论其翻译策略。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他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后修改为“功能对等”。功能对等,就是“将原语文本的读者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语文本的接收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加以比较”(Nida Eugene & Charles Taber,1969年)。奈达提出了翻译应该符合四个要求: (一)传达原文信息;(二)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貌;(三)语言通顺,符合译入语规范和表达习惯;(四)读者反映类似。其中,源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包涵情景、语义、心理等元素。“功能对等”中“传达信息”是指译者要将源语言含义完整传达出来,保证目的语与原文信息基本相同。在奈达看来,“翻译的实质,就是用最贴近自然的译文语言再现原文信息,首先在意义方面,其次在风格方面”(Nida Eugene & Charles Taber,1969年)。符合目的语规范与表达习惯是以传达原文信息、精神和风貌为基础,在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考虑行文的遣词造句,切不可忽视文化背景,机械翻译源语言。最后,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有相同的感受,译者和原作者有心灵上的契合,那么这就是一篇成功的译文。

二、《红楼梦》中数字俗语的特点

《红楼梦》中有大量数字镶嵌式俗语,总计174个,如“万万不可”“千里之外”“三日两头”“唠三唠四”等。数字俗语几乎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表  《红楼梦》数字俗语分类

三、《红楼梦》数字俗语的翻译策略分析

汉语俗语中嵌入数字体现了汉语独特的语用特点和文化内涵。翻译时,译者需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表达功能,在译本中再现或重现原语义。本文选择《红楼梦》杨宪益英译本,结合功能对等理论,讨论数字镶嵌类俗语的翻译策略和思路。研究发现,数字镶嵌类俗语翻译时应结合语境,考虑数字在语言表达上的具体功能,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功能重合

小说中部分数字俗语的含义在目的语中也能找到对应的数字词汇,二者出现“功能重合”的现象时,此时译者往往会忠于原文,采用精确翻译的方法,传达源语言的文化特色与内涵。

例1:

原文:宝玉道:“嗳呀了不得!我今儿不是被老爷叫了念书去了么?心上倒象没有和你们见面的日子了。好容易熬了一天,这会子瞧见你们,竟如死而复生的一样。真真古人说‘一日三秋,这话再不错的。”(第八十二回)

译文:“Ah, its too bad!” he exclaimed. “When my father made me go to school today, I thought Id never set eyes on you all again. But I survived it somehow, and now that were together again I feel as if Id just risen from the dead! ‘One day apart seems three autumns — how true that old saying is.”

这段话出现在第八十二章回的开篇,在父亲贾政的逼迫下贾宝玉再入私塾读书,他非常不满;其次,他对私塾里所学的八股文章也很反感;又离开了黛玉等亲密朋友待在私塾,他感觉在私塾的学习是一种煎熬。宝玉用“一日三秋”来表达他感觉私塾的学习漫长无趣,待上一天感觉像过了三年,同他前面提及放学后见到朋友们“竟如死而复生的一样”相结合,表达他对私塾学习的憎恨。

“一日三秋”的本意是一天不见,就像过了三年,形容思念人的心情非常迫切。这个俗语寓意浅显,含义明确,英语读者能够从“一日”和“三秋”的对比中体会到宝玉的厌学情绪,所以在翻译时,译者采用直译,用词简练,意思明了,保持了原文内容和形式,也能让英语读者了解汉语的文化特色。

例2:

原文:那夏家的母子,索性撒起泼来,说:“知道你们荣府的势头儿!我们家的姑娘已经死了,如今也都不要命了!”说着,仍奔薛姨妈拼命。地下的人虽多,那里挡得住,自古说的:“一人拼命,万夫莫当。”(第一百零三回)

译文:But that only made Mrs. Xia and her son set up a still greater clamour. “We know how powerful your Rong Mansion is!” they yelled.“Now Our girl has been killed, you may as well kill us too!” Again they charged Aunt Xue. The maids, for all there were so many of them, were powerless to stop them for as the saying goes, “Ten thousand men are no match for one desperado.”

夏金桂在丈夫薛蟠入狱之后,爱上了小叔子薛蝌。有一次夏金桂和宝蟾对薛蝌拉拉扯扯的时候,正好香菱经过,坏了夏金桂追求薛蝌的好事。夏金桂又见薛蝌有事都让香菱帮忙做,认为薛蝌跟香菱更亲近。她心生嫉妒,决定在回娘家之前毒死香菱。可惜天不凑巧,没想到宝蟾换碗,导致夏金桂施毒计毒死了自己。金桂母亲败光家业,急需用钱。她一到薛家就撒泼哭闹,认定女儿是为薛家所害,要求薛家偿还人命,与薛姨妈拼命。

“一人拼命,万夫莫当”原意是一个人拼着性命干,谁也阻挡不住,此處用来形容金桂母亲极其蛮横和泼辣,令薛家众人难以对付。英译时,译者用将“一”和“万”直接翻译为one和ten thousand,凸显出强烈的对比意味,desperado则用来体现出金桂母亲大闹薛家的疯狂势头,简练明了,能让英语读者领略到小说的情境。

(二)功能重现

在翻译数字镶嵌类俗语时,由于语言差异,有部分数字的内涵无法直接找到对应的数字表达,译者可根据其功能,在目的语中进行语言重构来重现功能。目的语的语言重构可以根据其功能选择相应的词组,如例3和例4。

例3:

原文:薛蟠急得跺脚,说:“罢哟,罢哟!看人家听见笑话。”金桂意谓一不做,二不休,越发喊起来了,说:“我不怕人笑话!你的小老婆治害我,我倒怕人笑话了?再不然,留下他,卖了我。……”(第八十回)

译文:Xue Pan stamped his foot frantically. “Do be quiet! Think how people will laugh if they hear us!” Determined to go the whole hog, Jingui went on ranting more wildly. “Im not afraid if people laugh!” she shrieked. “Why should I be, when your concubine is trying to do me in? Youd better keep her and sell me instead. ...”

小说八十回中,薛蟠娶妻金桂,又勾引丫鬟宝蟾。金桂心生嫉妒,设计陷害宝蟾。但是薛蟠独宠宝蟾,欲把秋菱当作替罪羊。金桂看着计谋不成,便索性越发不管不顾地撒泼。作者用“一不做,二不休”来描绘金桂阴谋失败后的恼怒,体现出她的蛮横、任性和泼辣。

“一不做,二不休”源于唐朝一段典故。唐德宗时,张光晟跟随朱泚起兵反叛。他面对朝廷派出的讨伐军队,知道自己不敌,便带领部下投降以求自保,但是最后还是被皇帝下令处死。他临死前感叹:“传话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指既然事情有了开头,就索性坚持到底。

小说中的“一不做,二不休”强调金桂做坏事的决心,不达到她的目的不罢休。翻译时,译者选取了英语词组go the whole hog来体现这个典故的含义。这个词组常用来表明决心,要干脆彻底地做一件事,全力以赴,进行到底。它的表达和“一不做,二不休”有异曲同工之妙,准确再现该数字俗语的原功能。

例4:

原文:“好婶子,你这一进去,好歹偷几个杏儿出来赏我吃。我这里老等。你要忘了,日后半夜三更打酒买油的,我不给你老人家开门,也不答应你,随你干叫去。”(第六十一回)

译文:“When you go in, auntie, do filch a few apricots for me. Ill wait for you here. If you forget, dont expect me to open the gate for you in future, when you want to buy wine or oil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I wont even answer you, just leave you to shout yourself hoarse.”

该段出现在第六十一回开篇,是柳五儿母亲柳氏和守门小厮的一段对话。柳氏一心想让自己女儿五儿进怡红院当差,她知道芳官是宝玉屋中人,又在宝玉面前得脸,就求芳官帮忙。守门小厮得知五儿有好去处,便对柳氏“打趣”,借机讨点好处。

在中文里,“三更”和“半夜”其实是同一个含义,“三更”是指当夜23时起到翌日1时止,“半夜”也就是夜里二十四点左右。而英语“the middle of the night”从物理意义和字面意义都恰好是半夜的意思,简单明了地表达原文含义。

对于带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数字俗语,译者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结构,此时译者必须深入分析数字俗语所承载的含义,选取核心词汇传达其内涵,如例5和例6。

例5:

原文:贾母见无人,方说道:“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你们如今也是孙子儿子满眼了,你还怕他使性子。我听见你还由着你老爷的那性子闹。”(第四十七回)

译文:Once they were alone the Lady Dowager sneered, ‘I hear youve been doing some matchmaking for you husband. Quite a model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 arent you? Only you carry this obedience too far. You have children and grand children now, yet youre still afraid of him. Instead of giving him a little good advice you let him carry on just as he pleases.

賈赦为老不尊,垂涎贾母最倚重的贴身丫鬟——鸳鸯。鸳鸯聪明伶俐、行事干练、年轻美丽,而贾赦早已胡子苍白,妻妾成群。贾赦自己没脸当面讨要,便让自己的大老婆邢夫人去向鸳鸯说明。邢夫人顺从丈夫,亲自出马,甚至不遗余力地想促成此事。但鸳鸯始终都没有屈从,走投无路之下,她向贾母求助,贾母批评邢夫人,指责她对丈夫过于顺从。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于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根据“内外有别(即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的原则,妇女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要遵循“三从”,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曾被用来表扬女子的贤惠和顺从,但是对话中贾母用这个词嘲讽和责怪邢夫人,尤其是批评她放纵甚至是迎合丈夫不合理的做法。翻译时,若是要将“三从四德”的具体内容解释清楚,必将会使译文冗杂,于是译者直接选用“submission”,来凸显贾母此处的批评,对于其他无关对话的含义,则直接忽略。

例6:

原文:难道贾家的人都是好的,普天下死绝了男人了?你就愿意给,也要三媒六证,大家说明,成个体统才是。(第六十八回)

译文:Are all men of the Jias has so wonderful? Have all the other men in the world died out? Even if you want to pawn off your sisters, theres a proper procedure for marriage and it should be announced in a decent way.

小说中王熙凤用“三媒六证”批评丈夫贾琏背着她偷娶尤二姐,是偷偷摸摸、极不光彩的做法,嘲笑尤家在国孝和家孝背景下仓促安排尤二姐嫁给贾琏,不合孝道,婚事也没有遵循应有的流程安排,使得这桩婚事显得极不体面。

旧时婚姻须有媒人介绍以表示郑重其事。“三媒”指男女双方各自聘请的媒人和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共三人。“六证”指婚后家庭生活中必备的六种生活物品:“粮食多少,升子为证;衣服好坏,剪子为证;容颜俊丑,镜子为证;东西轻重,杆秤为证;布匹多少,尺子为证;结清账目,算盘为证。”“三媒六证”是古代男女结亲成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三媒”体现婚姻合法性,“六证”则反映新婚家庭的殷实程度。

翻译时,如果要将“三媒六证”的内涵阐释清楚,势必要颇费不少笔墨,会使译文显得冗长累赘。译者领会到王熙凤话语中的嘲讽和挖苦,用两个形容词proper和decent,表达出她的贬损尤家之意,嘲笑他们婚事的非法和不妥。

四、总结

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以小说《红楼梦》中数字镶嵌类俗语为研究对象,结合杨宪益先生译本,讨论其翻译思路和策略。研究发现数字俗语翻译应从其表达功能出发,结合具体语境和目的语的特点,使用多种手段在文本中再现或重现其功能。在翻译策略选择上,如果数字能够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精确翻译可以再现其功能;如果译者不能找到对的数字表达,则可以结合目的语特点选择对应词组,或者结合其含义选取关键词汇表达,来实现功能的重现。

参考文献:

[1] Nida,E.A & Charles R.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 J Brill,1969.

[2] Nida Eugene. Towards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 Brill,1964.

[3] Nida,E.A. & Charles R.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 J Brill,1969.

[4] YANG Xian-yi.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8.

[5] 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2.

[6] 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 [M]. 上海:书海出版社,2000:35.

[7] 刘法公.汉语成语中数目词的汉英翻译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43-45.

[8] 杜雅靓,任亮娥.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中俗语翻译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1:126-128.

[9] 辛红娟,宋子燕.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文化意象英译[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6(6): 146-150.

[10] 黄媛媛.以等效原则论汉语俗语的翻译——以《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14 33(6):81-84.

[11] 顾晓波.《红楼梦》俗语翻译策略对比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3):82-87.

[12] 刘宇笑. 从《红楼梦》中俗语的翻译看中国文化要素的翻译策略[J]. 文教资料,2017(19:):15-8+27.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