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农民精准培训2.0时代

2019-12-24许兴苗王季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精准农民培训

许兴苗,王季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1 农民培训需要精准化

自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取得较明显的成效,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然而不少调查发现,当前农民培训还存在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培训成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温菊萍等[1]通过江苏3个地区11县(市、区)800名职业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培训效果不理想;王季等[2]通过对20多家农民培训组织机构负责人的调查,发现农民培训成效亟待提升。即使认为农民培训效果基本满意的研究者,也认为培训成效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如刘剑虹等[3]对全国15个省(直辖市)100多个乡村约1万名农民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农民培训仍存在一些问题。综合来看,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培训内容针对性的问题[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其需求内容极为丰富。美丽乡村新建设培训需求具有紧迫性、差异性、变动性、隐含性等特征[5],加上农民学员素质参差不齐,这给农民培训的对象选择与内容界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6]。精准培训强调培训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度,以及由此建立的学习者表现的流畅度,并以此为出发点增强培训效果,因此,农民培训需要精准化。

2 从精准教学、精准营销到农民精准培训

2.1 精准教学

精准教学是由奥格登·林斯利(Ogden Lindsley)于20世纪60年代基于斯金纳的行为学习理论提出的方法。最初,旨在通过设计测量过程来追踪小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支持数据决策,以便“将科学放在学生和教师的手中”[7],后来发展为用于评估任意给定的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框架。精准教学通过有规律地对教学过程的精确度与流畅度的监控,使教育者能调整教学与干预,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标[8]。精准教学使用流畅度(Fluency)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发展的指标,认为流畅的学习表现是知识或技能真正掌握的体现[9]。研究表明,精准教学是一种高效且具有成本效益的简单易用的方法。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精准教学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条件。祝智庭等[10]将信息技术引入到高效的精准教学中,并设计一种信息技术支持的精准教学模式,以实现人机合理分工、功能优势兼收的目的,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更好地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服务。精准教学更体现了一种教学理念,这种理念摈弃了工业时代人的统一性,主张标准化、规模化实施教学的思想,提倡实施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2 精准营销

2005年世界级营销大师菲利普·利特勒(Philip Kotler)提出“让渡价值”的概念,认为“公司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11]。企业必须向顾客提供更多的“让渡价值”,吸引更多潜在顾客。精准营销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精准的营销思想,营销的终极追求就是无营销的营销,到达终极思想的过渡是逐步精准;二是实施精准的体系保证和手段,而且这种手段是可衡量的;三是达到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12]。

2.3 农民精准培训

精准教学思想虽然起源并主要应用于青少年的课程教学,但其对农民素质培养与技能培训具有重要意义。农民作为成人学习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特点[13]:一是由于学业背景多样性,学业技能水平差异大,这对学习过程的流畅性造成重大影响;二是成人是基于经验的学习,个人的经历的多元性,往往会影响学习内容知识建构的统一性,这就对标准化、规模化教学形成挑战;三是成人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多元性往往会对教学目标的确定造成不小的影响。因此,农民培训更需要适应个性化需求与多元化教学特点的精准服务。

农民培训是一项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化的教育培训活动,不仅局限于教学活动,而且具有社会准公共产品的特点[14],涉及农民培训活动的宣传、组织、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因此,营销学的精准营销理论对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吸收精准教学理念与精准营销理论要义,改造当前农民培训活动过程与流程,建立、实施可衡量的、精准的体系保证和手段,对于提高农民培训效率、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 农民精准培训的内涵与价值

3.1 农民精准培训概念及其内涵

农民精准培训是以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驱动培训方式创新,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农民素质提升与技能发展的培训服务模式,它适应了时代和农民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体现了“精准”服务的理念,通过技术的驱动和培训方式的创新发展,推动面向农民发展的培训改革与创新。

3.1.1 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核心

农民培训需求是多样化的,每位学员都有其特定的服务需求和心理诉求。在传统的农民培训服务模式下,不能完全精准把握每个学员的个性需求。农民精准培训服务以需求为核心,更加注重服务情境创设、服务过程及用户内在特征,实现对农民学员个体更加精确的数据分析,更准确把握农民学员真实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广泛地研究,为制定个性化服务策略提供依据,最终建立需求导向的农民个性化培训模式。

3.1.2 以创新培训方式为手段

农民精准培训服务以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设备等作为信息获取工具,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协同参与,对农民培训服务过程进行深度渗透,可有效支持不同场景、不同空间的正式或非正式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协同服务与嵌入式服务资源整合,进而创新农民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学员体验,更好地满足农民学员的需求。

3.1.3 以大数据驱动为前提

农民精准培训强调培训全过程的数据应用,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分析和预测农民培训的内在规律,为培训管理、培训决策提供参考。从过去基于实践的经验判断向基于数据的认识模式转变,可更加直观地缩小农民培训服务与农民需求之间的差距,更深入地发掘学员的真实需求,进而提高培训服务的精确性与科学性。

3.2 农民精准培训的价值

3.2.1 实施农民精准培训是提高农民培训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大量针对影响农民培训成效的因素的研究发现,农民培训存在较为严重的需求与供给不对称问题,即培训不精准。例如,朱奇彪等[15]对浙江省11个地市农办组织的种养业大户或家庭农场主培训调查发现,学员参加培训最关注的因素是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罗万纯[16]发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存在培训内容和需求脱节问题。通过完善农民培训运作模型,加强运行过程监控,提高农民培训精准度,是提高农民培训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3.2.2 实施农民精准培训有利于节约大量社会资源

自中央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决策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民培训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只有职业农民培训内容与农民的产业需求、市场信息相匹配,为农民开设所需课程,满足农民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才能避免因农民被动学习造成的资源浪费[17]。

3.2.3 实施农民精准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

中央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标是要改变当前农村务农农民文化、技能、经营管理、身心等综合素质偏低的现状,培养造就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18]。在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现状下,开展农民培训仍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方式。当前农民培训精准度不足,造成培训效果不够理想,不能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

4 农民精准培训运作模型

4.1 农民培训绩效综合评估模型

农民培训绩效综合评估模型从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结合农民培训特点与要求,构建了情景考量、资源投入、学习过程、支持服务、效果评价五个层次评估模型(图1)[19]。该模型将影响农民培训的各方面的因素,从项目提出、过程监控直到效果评价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考量。模型突出了支持服务对培训效果的重大影响作用,主张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及学习后支持服务的完善。总体来看,这是一个比较完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农民培训绩效评估模型。

图1 培训绩效综合评估模型

4.2 农民精准培训实施模型

精准教学就是以评价为基础的方法。本研究吸收精准教学思想,根据精准营销理论要义,参考农民培训绩效综合评估模型,建构由精准识别、精准设计、精准实施、精准支持、精准评价五环节组成的农民精准培训运作模型(图2)。

图2 农民精准培训运作模型参考框架

4.2.1 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农民培训需求,并充分了解培训相关资源的可获得情况,是实施有效农民培训的首要条件。在这一环节,对培训对象及其需求、培训内外部环境等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从教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明确培训方向,确定培训目标。同时,还需广泛整合、合理使用可获得的人、财、物等资源,全面论证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2.2 精准设计

对培训资源投入的量度以及方式、方法的选择可以直接影响培训绩效水平。因此,精准设计环节需要收集、评价培训各类资源,并根据项目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如学员组织方案、课程设计方案、教学实施方案、效果反馈方案等。农民培训涉及培训主办方、实施方、协作方、农民学员等不同主体,培训信息传播、培训条件完善、培训后期服务等涉及面很广,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应广泛整合与优化各类培训资源提高培训预期效果。

4.2.3 精准实施

精准实施过程的重点是要保障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的精确度以及培训过程的流畅度,即让农民学到想学的知识,并且顺利学会这些知识。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有效协调相关资源,推动培训各环节顺利运行,保障培训效果;另一方面要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有效处置,使培训项目在执行过程不断地被修正和优化。

4.2.4 精准支持

精准支持既是对培训认识的深化,又是对培训流程的拓展。精准支持包括技术性精准支持与非技术性精准支持。技术性精准支持主要是通过为学员提供知识技能应用方面的针对性指导服务,提高知识技能转化率,保障所学知识与技能顺利迁移到工作之中。非技术性精准支持是通过为学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市场、技术信息等资源,保障培训效益实现。

4.2.5 精准评价

精准评价是农民精准培训服务的重要环节。评价可分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类。农民培训的过程性评价是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参与者(培训学员、培训教师、支持服务人员等)对培训实施全过程效果的信息反馈,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对培训过程因素与环节做出适当调节,保障培训的顺利实施以及培训目标的实现。培训终结性评价的精准性则主要体现在对培训最终效果的客观评价上,对后续培训产生价值。

5 农民精准培训模式应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5.1 学校基本情况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浙江省供销社主办的高等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立足浙江、依托系统、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依托与全省22家市区县供销社联合成立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教育基地”、浙江农民大学经贸分校区、浙江合作经济管理学院以及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培训教育基地等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研究,广泛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和供销社系统干部职工培训。根据精准培训理念,学校积极实施以需求为导向、“五性”合一的培训策略,努力推动从农民培训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转化。

5.2 实施农民精准培训

5.2.1 根据精准识别要求,坚持培训课程的实用性

采用走访、问卷等方式,通过基层供销社(承办单位)、培训学员、讲师团队三条渠道,深入开展农民培训需求调研,量身定制开设课程。目前已形成农产品种植、农产品检测、农产品营销、农村合作经济等四大系列,《科学施肥与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实操》《互联网思维与农产品电商》《农民金融与财务管理》等二十多门核心课程。同时,在每次培训开班前认真开展学员需求调研,有效提升了培训内容的精准度,提高培训课程的实用性。

5.2.2 根据精准设计要求,坚持培训模式的开放性

根据培训项目和对象的特点,适时采取实操训练、实践辅导、案例分析、基地考察、经验分享、主题沙龙等多种方式,提升培训教学效果。同时,在学校培训骨干力量的基础上,整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基层专家等多方办学资源,建立多元性培训师资库,打造一支专家型、跨单位、跨行业、跨区域、接地气的培训师资团队。

5.2.3 根据精准实施要求,坚持培训组织的严密性

科学制订《学校培训工作流程》,注重培训前期准备、培训实施到培训后续支持各个环节的工作规范。设立临时班级组织,建立由学员、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微信群,紧密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加强相互学习与信息交流,也为培训后续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5.2.4 根据精准支持要求,坚持培训服务的延伸性

每期培训结束后,通过线上平台、培训班微信群、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为学员提供技术指导、信息交流、咨询答疑等后续延伸服务,促成培训成果落地,努力从培训转向“培育”。

5.2.5 根据精准评价要求,坚持培训信息的交互性

建立培训全过程沟通机制,发放《培训学员反馈表》,从培训安排、组织管理、授课讲师等方面征求学员意见与建议,及时做好统计、梳理与反馈工作。建立“经贸培训”微信公众号,定期开展学情调查;建立培训班微信群,实现师生、生生间无障碍沟通。

5.3 实施农民精准培训所取得的成效

学校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持下,不断优化培训服务,积极实施精准服务,提升农民培训效率、效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3年共组织学员培训反馈评价90余次,收集问卷3 100余份,学员对学校培训效果表示满意与较满意的达95%以上。浙江省农办、浙江省供销社、浙江农民大学、全国供销合作社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展中心浙江调研组对学校农民培训工作创新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多次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行业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突出贡献单位”“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农产品经纪人星火科技培训优秀单位”“浙江农民大学先进工作单位”等称号。《光明日报》《浙江日报》分别以《农民点菜 学院送餐》《培育农民致富“领头羊”》为题,专题报道了学校农民培训工作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

5.4 深化农民精准培训措施

尽管实施农民精准培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学校认识到目前在很多方面离精准培训的目标都还有较大距离。学校计划重点以教学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带动信息化教学融合、精准化过程管理、精准化反馈评价,进一步提升农民精准培训水平。

5.4.1 强化信息化教学融合

学校启动了教学信息一体化平台项目建设,通过强化培训资源建设、完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学员网络学习空间等途径,进一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优化学员网络学习环境,提升网络学习效果。同时,进一步发展移动学习平台,构建随时、随地、随课的学习环境,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工作,提升学员学习的便利性与有效性。

5.4.2 强化精准过程管理

学校通过丰富网络教学平台功能,完善培训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大力提升教学信息发布与学习资源推送的精准度,保障培训教学的流畅度。同时,通过智能化培训教室等软、硬件建设,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学员的学习体验与集中培训期间的生活体验,保障培训教学效果。

5.4.3 强化精准反馈评价

通过拓展移动学习平台的交互功能,加强对农民学员学习过程分析,完善信息反馈机制,逐步建立农民培训大数据与学员个性化小数据,保证培训过程支持服务效果,提升学员满意度。另外,进一步丰富微信公众号与一体化平台信息收集、处理功能,建立评价-分析-处置-优化机制,不断完善农民精准培训流程,提升培训效果。

6 小结

当前,农民培训内容与服务的精准度不够是影响我国农民培训成效的主要问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云服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施精准服务创造了条件。农民培训必将从以标准化、简单化、封闭式教师面授为主要特征的1.0时代,向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支持的以多元性、开放性、个性化精准服务为特征的2.0时代发展。本研究在精准教学与精准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建构了农民精准培训运行模型,并进行了例证,为发展农民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成效提供参考。随着条件的逐步成熟,农民培训的2.0时代必将全面到来,农民精准培训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民培训成效,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猜你喜欢

精准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