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策略

2019-12-23魏敏娟

甘肃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魏敏娟

【关键词】 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174—01

数学中的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只有彻底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见,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学习,进而在获取知識的同时,使得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这其中就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首先可以通过优先提问、板演、展示、鼓励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要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学生的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表扬和激励,让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来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能批评,而要真诚温和地指出错误的原因,然后耐心地加以点拨,将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引导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上来,并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答案。课后,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当中,多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思维障碍,特别是解题当中逻辑思维受阻的主要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与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爱上数学。

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实践表明,新颖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学习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在课堂上多列举一些生活实例,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概念”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可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三角形物体或图形,像三角板、三角尺、三角铁等,然后从三角形本身入手去分析三角形的特征。如果从“边”的因素考虑,三角形有三条边,而且三条边首尾相接,是封闭状态;如果从“角”的因素考虑,三角形有3个内角,其中一个内角等于或大于90度。这样,既有生活中常见三角形实物的直观展示,又有三角形特征的分析,学生自然就会得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就是三角形。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对小学生而言,在低年级时,因数学知识相对简单,所以即使不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掌握数学知识。但是到了中高年级,数学知识的难度明显增大,如果思维能力仍处于较差状态,学生则难以有效理解知识。久而久之,会懒于动脑,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也不会主动学习。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而且易于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当学生明白其中的解题关键或解题窍门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学习上的成就感。此时,教师可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比如,在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时,先出示学生在二年级已经熟练掌握的一步除法应用题:“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平均每天读多少页?”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列出算式“24÷3=8(页)”。紧接着,教师顺应学生思维,再出示问题:“照这样计算,小林7天可以读多少页?”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8×7=56(页)”。通过以上有条理的思维引导,学生便明白了解决“归一”问题的策略: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求出几份的数量。这样由易到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逐渐深化理解“归一”问题,并熟练掌握其解决方法。这样有条理、有层次的思维训练,不但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