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模因论与二语习得研究

2019-12-20孙萍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13期
关键词:语言学习

【摘要】一直以来语言研究者们都在研究如何可以提高语言习得,并且研究出了很多二语习得的理论,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文中主要就语言模因论与二语习得展开研究,以期为提高语言洗的效率提供借鉴。

【关键词】二语習得;语言模因论;语言学习

【作者简介】孙萍(1984-),女,汉族,山东枣庄市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引言

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是语言研究者们追求的主题。纵观二语习得近50年历史,学者们对二语习得多侧面多方法研究使得该学科理论层出不穷,范围涉及多个领域,如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育学,交际学,人类学,社会学,神经学等,先后形成了结构行为派,心理认知派,社会认知派和基于使用派等多个派别。语言学家们从各个层面提出假说,鼓励实证,引发思考,派别之间的争论百花齐放,看似论点纷乱,实则都为语言学科的大厦添砖加瓦,目的实为促进学科发展,指导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派别之战实则因研究者学术背景不同,研究角度多样。

研究二语习得这门学科有必要首先了解前人的理论,认清学科的来龙去脉及各种理论框架各种假说以便更好地指导学习和研究工作。现有的国内外已发表的假说比较有影响力的大概有输入假说,输出假说,情感过滤假说,注意假说,自然顺序假说,互动假说,关键期假说文化迁移模式等。研究者肯定了假说在学科研究过程中的地位,从各个角度探索语言本身行为和语言的习得方式,语言习得者,语言习得环境之间的关系,希望从中寻得语言习得的规律,解释语言的本质和来源。从已发表的各种假说来看,孰优孰劣还未有定论,但各种假说各有其立脚点,众说纷呈,这种不同理论背影不同视角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不断交替的推动着二语习得朝着一种兼顾各种学科,高度概括的且广被接受的方向发展。

一、二语习得假说综述

任何科学理论的检验都是从假说或猜想开始的。假说处于科学探索的前沿,是检验并构成理论的基础,假说无须同意解释各有关现象,它只是关于某一局部现象的特点(戴曼纯2010)。例如,结构行为派把语言视为习惯的养成,强调模仿,强调外在,忽视学习者的内心。这种理论存在很大漏洞,很快被认知派突破。乔姆斯基(Chomsky)认为人类先天拥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天赋,语言的习得是不可能的,语言不是靠“学习”,而是通过学习来激活来监控学习机制,个体对输入进行加工内化,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习得语言。这种理论对当时的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是一种挑战,它凸显了二语习得者的主体作用但同时又过于强调语言学习的主体。这个理论虽开辟了新的理论机制,但因其局限性和漏洞很快被后来的互动假说诟病。克拉申(Krashen)的五个假说(习得-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察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几乎涵盖了从环境到个体的各个因素。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争议,影响广大,特别是奠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对后续的深入研究和语言教学提出了创造性的理论基础。输入假说也并非完美,从它诞生起,就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关注和争论的中心,不断受到挑战,并因此引申出后来著名的输出假说。克拉申(Krashen)还提出了著名的“无接口”理论,即习得的知识与学习到的知识是两种互相独立的知识,无法转换。这个理论也招到很多人的质疑,不少研究者们据此提出了一个新的“接口假说”,试图解释当前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很多现象和问题,研究者们将中介语系统中的问题和语言的不同模块之间的“接口”联系起来,提出接口习得问题,用以解释二语发展缓慢或某种语法知识无法习得达到本族水平的情况。相互作用假说认为语言不是先天的产物,而是认知结构的动态建构过程,即语言的习得过程。以语言习得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举例,语言习得者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向环境吸取对他有用的东西,渐渐适应他所处的环境,这种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一直在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一种同化或顺应,当习得者遇到新的事物,初始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它,如果同化不成功,他就要改变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环境。

在语言习得研究的道路上研究者们提出的诸如此类多角度多维度的假说,开阔了二语研究的方向并给出了多种有力的解释。但是由于研究者自身研究的片面性,所以对应的假说也各有其片面性,各假说既有互补也有对立。“要达到二语学习的目标,须注意影响二语学习的社会、认知、情感因素,同时,客位和主位的视角对于二语习得研究同样重要。我们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理解学习者,但作为理论家和研究者,我们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增强解释力” Swain & Deters(2007)。这段话意为语言学习即学习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互为交错互相交替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认知的社会的因素影响着语言的习得,语言习得也反过来影响认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据数据统计我国约有3亿人在学习英语。我国的外语学习长期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大多数的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尚处在中低端阶段,如果能通过理论研究抓住语言学习的“命门”将非常有现实意义。

二、语言模因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兴起

模因论(Memetics)是指文化基因,是相对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来的,因为达尔文生物进化不足以解释人类文化的进化,借助生物进化的观点,模因研究者们提出了文化基因这一概念。模因这一词最早出现于道金(Dawkins)《自私的基因》一书,书中的模因意指 “被模仿的一个东西”。初期,模因被认为是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传播的基本单位。随着研究的深入,模因被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复制因子,是可复制可进化的。语言模因论主要是从模因论的视角审视语言的模仿、复制和传播,其中模仿是语言模因传播的核心。从认知角度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输入,模仿积累了一定的语言资料后,会根据一定的概率分布来建构语言形式,这与二语习得论中的以使用为基础的语言习得观(usage-based)不谋而合。这是一种新的,可行的概念。

道金(Dawkins)在书中阐述人类文化进化的一个重要诱因是“复制因子”,我们人类文明进化就是因为这个“复制因子”被驱动的缘故,一个文化复制因子被称之为“一个模因”。布莱克莫尔(Blackmore)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广义上因通过模仿的過程被复制的信息因子就是模因”。模因的特征有很多种类,一个观点、一个想法、一种态度、衣服的样式、食物的品种,只要通过模仿的过程能被复制的信息就是模因。从这个角度讲,语言可以被复制,也可以被称为一个模因。

海莱特(Heylighe)把模因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同化指一个有效的模因能够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记忆指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达成模仿的效果,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化受体的机会就越多。表达指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要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人感知的这一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话语,传输指的是借助各个载体传播的过程,是表达的延续和扩展。换言之,模因是存储在人类的大脑中的信息单位,模因作用的过程就是自我复制从一个大脑中传播到另一个大脑中。当语言信息不断地被复制和传播的时候,语言模因现象便产生了。

三、语言模因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不断的复制语言模因推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即我们本文阐述的语言模因论。这与模仿很相似。模仿是否能够促进语言习得在学界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早在初期,结构行为派就强调模仿,把语言学习视为习惯的养成。根据他们的理论,学习者是被外界操控的,学习行为是在外界的刺激下反复操练,逐渐形成习惯。行为主义中的模仿,忽视学习者个体,忽视学习的内在过程。语言模因论中的此模仿非彼模仿。模因,作为一种信息单位,是存在于人的大脑种的一个复制因子。语言模因中的模仿更趋向于“复制”,这是在人的大脑中实现的。

布莱克莫尔(Blackmore)认为模因作为复制因子必须具备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条件,意味着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何自然在《语言中的模因》中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个语言模因需要具备的三个特点:保真性(Fidelity)、多复制性(Fecundity)、长久性(Longvity)。模因之间互相竞争,在自我复制过程中最后选择出长久的,多产的忠实度高的(记得牢的)强势模因,成为一个成功的模因,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传播。在这个理论中,存在强势的模因,也就存在着弱势的模因,即那些模糊的,不清晰的,少被复制的模因,弱势的模因最终会被淘汰,而强势的模因变的稳固,越来越自动,越来越精细,在大脑中被归纳和概括被运用到实际的情境中去。

根据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来看,语言学习就是一个从控制加工到自由加工的过程,或者说是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转化过程。二语学习者将二语知识以模因的形式呈现在大脑中,二语知识模因得到注意,理解并同化并进入到大脑记忆中成为强势模因。当学习者利用二语进行表达的时候,强势二语模因通过与已有的语言认知结构与新的二语知识竞争,从记忆库里被传播出来,转化为其他宿主可感知的语言实体,实现二语模因的传播。这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模因的生命周期:同化、记忆、表达、传输的过程。

根据语言模因的理论,任何语言都有它的构成基因,是语言被理解和被表达的基础。语言模因可以是一个词汇或者一个句子,段落乃至整个篇章,语境内在于语言模因之中,语言模因不仅自身有意义,还能引出浮现意义或演变为缺省意义,这样语言模因不仅是语言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语言使用者在实践中不仅可以根据自身的表达对已固有的模因重复使用,还可以对已有的模因进行排列重组,形成新的模因,通过复制模因来不断地建立完善语言学习的“模因库”,借以实现语言能力的获得。

四、结语

语言习得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一方面的因素或者假说是不可能全面的,所有假说都是对学科的暂时性理解。语言被流传至今,与历来学习者们不断地模仿,复制和传播是分不开的。二语习得过程就是各种语言模因之间互相整合的过程。本文从语言习得的脉络出发,最后选择以模因论的角度探析语言的习得过程,为语言习得研究扩展了新的思路。下一步研究者们应致力从学科的整体出发,尽可能地从全局着眼,高度理解概括二语的核心理论。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 [M].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M].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Distin, K. The Selfish Mem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4]戴曼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接口假说[J].外语学刊,2014(4):109-117.

[5]李芝. 戴曼纯.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2009(5).

[6]文秋芳.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7]戴曼纯.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建设几个核心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b,( 5):49-53.

[8]毛眺源,戴曼纯.二语习得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中介语属性及发展模式[J].外国语,2016(7).

[9]戴曼纯.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建设探讨—认识论、理论取向与理论类型的融合观[J].中国外语,2010a,(3):65-75.

[10]韩宝成.外语学习的语句习得假说[J].外语界,2018(1).

[11]张敏.模因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研究[J].海外英语,2017(6): 207-208.

[12]谢朝群,林大津.Meme的翻译[J].外语学刊,2008(1):63-67.

[13]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30-39.

[14]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 现代外语,2003(2):200-209.

猜你喜欢

语言学习
浅析情景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作用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英语教学中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研究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扎根语言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让英语教学闪现创新智慧的灵光
社交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用
浅析“思维导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意义
大学英语创新课堂探索
浅谈如何提高幼儿语言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