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主体建设途径探究

2019-12-18

山西青年 2019年18期
关键词:师德师高校教师立德

李 敏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我国处于新时代阶段,随之应运而生的新思想、新目标,导致新任务的诞生。这个新时代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点,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时代。这一阶段所应运而生的新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目标为到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但是,为达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要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要解决我国目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终极落脚点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主宰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师德师风主体建设是重中之重,下面依据教育部正式印发实施《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探究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主体建设途径。

一、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在谈及师德师风主体建设途径这个问题首要的是要厘清什么是师德师风?什么是主体?为什么要把“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主体建设途径之首?

(一)概念界定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1]职业道德是社会一般道德要求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更直接地反映着社会道德的要求和道德面貌,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强烈的规范约束性,有限的调节范围和灵活的表现形式。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遵循的行为准则与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它具有职业道德的一般特征,并且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与人们的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联系的,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总之,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主体”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是“表示事物构成的基干要素或主导成分……在哲学的本体论意义上,主体有时是指本体、本原。”[3]费尔巴哈指出,“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4]但是在人类活动中,主体就是该活动的承担者,并且此承担者具备自我意识与自觉能动性、道德认识能力与道德实践能力。道德建设主体体现于社会个体主体和社会群体主体,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处于融洽状态,即达到该道德建设有成效的表现。

(二)把“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主体建设途径之首缘由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教育者、引导者的高校教师,首当其冲要具有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坚定地政治方向。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和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理论联系实践,用高度的政治理论武装高校教师的头脑,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和社情决定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爱国守法,不得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纲领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二、正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关系

教书、育人二者实质上是有机联系,相互统一的关系。目前,高校存在教书、育人两条线的现象,在高校,师资的来源很复杂,从地域方面分国内和国外,国内的教师来自于各个省份、各个民族,国外的教师来自世界上各个国家,由于地域、民族和种族的差异导致了高校教师风情、信仰及思维都存在差异。从来源渠道分企业和高校及研究所等。由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导致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发生变化,提倡校企联合办学,尤其是职业类高校和应用型高校的部分师资来源于企业,采用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模式,而研究所的功能主要是从事研究工作,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受多年来我国崇尚“分为上”的教育理念影响,只注重看得见的跃入纸上的理论成绩。这三种渠道引进的教师有少部分教师尤其是非思政课教师只注重专业课的讲授,而不注重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的培育,课下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谈不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引导,他们认为“育人”是学生管理老师的工作,是学校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专职工作,与自己格格不入,因此在课上仅仅讲授专业课知识,课下不与学生交流,而部分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只对本管辖领域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及心理疏导,对于非管辖范围内的学生熟视无睹,在课上并没有进行育人环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所言。所谓“道”就是真理,高校教师要认识真理、信仰真理及捍卫真理。“传道”就是传播真理,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否则,就会让学生掉下悬崖绝壁,断送学生前程。所谓“业”就是通过学习、思考及实践得到的智慧,有人认为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其实这只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它真真的意思是见地、思想、境界等等。所谓“惑”就是痛苦和迷惑。“解惑”就是破解、消除痛苦和迷惑。作为高校教师,如果自己不懂“道”,何以传道?如果不具备“业”,又何以谈得上“授业”?同样更谈不上“解惑”。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先接受教育,懂得“道”、探索“道”,获得“业”,然后才能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将教书育人二者有机统一。

三、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由于当今的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疑惑、彷徨与迷茫,但是他们的成长肩负着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至学生内心深处,使学生的追求与国家的需要和民族的发展相联系,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与可靠的接班人。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立德树人,知行合一作为高校教师的核心使命,高校教师要以德立身、立德为学、立德执教。前面关于以德执教已经进行阐述了,下面从以德立身、立德为学两个方面谈谈高校教师如何做到“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首先,高校教师要以德立身,也就是说把自身的德行看做是安身立命之本。通常来说,高校教师是接受长时间高等教育的群体,理应做到读圣贤书,堂堂正正的立于天地之间,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其次,要立德为学,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做到坚守德行。社会上的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要求普遍较高,这就迫使教师对自身的学术道德具有较高标准要求,时时刻刻谨言慎行。近年来,陆续爆料学术界剽窃、篡改及抄袭别人的科技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给个人及单位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现象时刻警示着高校教师,一定要力求达到潜心问道和德行修养相统一,使道德规范与学术自由相统一。

四、结束语

俄国哲学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作为教师要身正为范,德高为师,无论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多要做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均要以德修身、以德立威和以德服众,拧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到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心中有生,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把这一点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高校教师要树立理想信念,学术方面要求真、务实,绝不抄袭、剽窃及篡改别人的科技成果,一定要严谨治学,潜心问道,使高校教师将职业道德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认知,而是使其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程度,做到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师德师高校教师立德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江永:“码”上举报 师德师风问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