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之前毛泽东诗词的跨文化传播

2019-12-18

山西青年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七律人际斯诺

胡 慧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创作,若是从《贺新郎·别友》算起,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在极其艰难困苦,危机四伏的长征岁月达到高潮,有8首以《七律·长征》为代表的壮丽诗篇诞生。可是,由于连年战争,局势不稳定,加上毛泽东对自己所写诗词不以为然,在建国之前,他写下的诗词在国内几乎没有正式发表过,更没有批量地译成外国语言文字正规结集出版,也少有其他形式的传播活动发生。有史料可考据的国内外较为正式的毛泽东诗词传播活动仅有寥寥三起:一是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毛泽东最广为人知的代表诗作《七律·长征》在北平头一回印成铅字,通过平面纸媒,在国内非正式秘密发表,并且被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纳入他所著《西行漫记》,随之第一次走出国界,传入异族文化视域,呈现于西方读者眼前,实现国际间的跨文化传播;二是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国共谈判期间,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一词偶然在进步人士运筹之下发表于山城重庆,产生轰动效应;三是1949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沁园春·雪》一词被部分英译引用于介绍毛泽东及中国革命的文章中,见诸美国高端期刊。这三起毛泽东诗词国内外传播活动,虽然年代间隔久远,涉及的诗词数量极为有限,仅为单首诗篇甚至半阙词作的顺带翻译引用,并非多首结集译介与出版发行,但它们标志着毛泽东诗词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肇始或发端,并且为后来以致今日毛泽东诗词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与接受奠定了基础,拓展了道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诗人毛泽东于不经意间亲自参与和引发了其诗词原初的跨文化“人际传播”活动。因此可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毛泽东诗词的跨文化传播,虽然没有声势,也不成规模,然而其规格之高上、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却是后面任何时期的传播活动难以比拟的。总体看来,建国前的毛泽东诗词跨文化传播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一、由诗人无意间亲自发起,初步从“人际传播”走向跨文化的“国际传播”

有史料反映,毛泽东诗词当初写诗填词只是为了言志抒情,并不把自己的诗词视为文学作品,没想过正式出版和发表(况且在当时革命战争岁月也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只是将其当作与革命斗争相结合的武器,用以激励自己,同时藉以鼓舞革命队伍的士气。因此,毛泽东诗词主要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日战争初期一度在革命阵营中同志、朋友之间通过口、笔头进行小范围(或小众之间)的“人际传播”。据有关人士回忆,长征途中,毛泽东有一次给红军干部作报告时朗诵了他的诗作《七律·长征》。(胡安吉.1959(2):53)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提到,1936年在延安,毛泽东与他交谈时“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他。(Edgar Snow,1968:90)继斯诺之后访问延安的美国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也在著述中谈及,毛泽东曾给她“背诵他自己的诗词。有一首是怀念他第一个妻子的,她已经由于是他的妻子而被国民党杀害。”(艾格尼丝·史沫莱特,1986:180)鲁迅跟毛泽东早有神交,但从未谋面,他对毛泽东诗词的“山大王气概”之印象似乎也源自传抄本。而《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一词则先是诗人通过电文(当时最为先进的传播媒介)发往前线转给新参加革命的丁玲,尔后才亲笔手书面赠予她的。(黎之.2006(6):119)当初小范围的口、笔头直接“人际传播”方式,其实包孕着毛泽东诗词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缘起。毛泽东在与来自西方文化场域的记者朋友斯诺和史沫莱特交谈时将自己的诗作抄赠或背诵给他们,实际上于不经意间亲自参与并发起了其诗词的跨文化“人际传播”。1937年,斯诺将毛泽东抄赠给他的《七律·长征》之英译纳入Red Star Over China《西行漫记》一书,使之得以随该书于当年10月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后来被转译成20多种文字在西方多国出版、发行和流传。从此,这首毛泽东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华“文化要素”,便开始了“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即国际的跨文化传播历程。尽管随后二十年间,毛泽东诗词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没有出现明显进展,几近沉寂、静止状态,《七律·长征》一诗随《西行漫记》被转译成不同文字在西方多国经年累月悄然传播,其潜在的影响之广阔和深远,却是难以估量的。这首诗,连同《西行漫记》一书,让西方民众对中国革命及其主要领导者毛泽东,“一个善于领导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Edgar Snow,1968:206)有了初步的正面印象与认识。此后,年复一年,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中国,开始关心、同情、理解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应该与这首诗随同《西行漫记》在海外的跨文化传播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之英译最早通过外国友人在其著述中顺带引用得以流传海外,标志着毛泽东诗词初步从国内的“人际传播”走向跨文化的“人际传播”和“国际传播”。

二、与毛泽东诗词在国内的传播相生相伴,彼此促动,预示中国革命胜利前景

据有关资料(裘克安1982:388-389)记载,1936年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从陕北回到北平以后,便以各种方式向外界报道自己在西北红区之见闻。1937年初,他将自己陆续发表在当时上海多家报刊上的文章之英文打字稿交给了北平的爱国进步青年王福时,后者设法把这些文稿译成汉语,汇同另外一些资料(包括斯诺传抄的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编辑成一本题名为《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的专集,在斯诺夫妇的资助下,于37年4月在北平秘密印刷出版。由此可见,半个多世纪以前毛泽东诗词在国内革命阵营中小范围或小众之间借助口、笔头的原初“人际传播”方式,不仅引发了毛泽东诗词的跨文化传播,而且同时促动了毛泽东诗词在国内的传播。毛泽东诗词的跨文化传播与诗词在国内的传播,从一开始就是相生相伴,彼此促动的。关于这一点,另有史实为证:1949年2月7日,美国《时代周刊》(Times)破天荒地将毛泽东画像作为封面,下方印有两行字“CHINA'S MAO TSE-TUNG The Communist Boss learned tyranny as a boy(中国的毛泽东,年少时学了暴政的共产者首领)”,并以此为主、副标题刊发了一篇4000余字的文章,介绍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当时的情况。文中大部分内容与事实都源自12年以前埃德加·斯诺撰写的Red Star over China,其中还附有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下阙之英译。而《沁园春·雪》,这首毛泽东诗词中最早在国内公开发表的巅峰之作,于1945年9月国共谈判期间在山城重庆经《新华日报》副刊登载面世,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磅礴的气势震撼和吸引了广大读者大众,引起强烈反响,各大报纸竞相转载、唱和与评论,甚至招致国民党当局千方百计地施行文化围剿。从1949年2月7日往前回溯一周,恰是我国解放战争决胜性的平津战役结束,北平和平解放之日。在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一个由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呼之欲出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几年前才在国内偶然首次公开发表的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竟然远渡重洋传播到了美国,被部分转译引用于介绍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文章之中,连同毛泽东画像登上了一贯推行“扶蒋反共”政策的美国政府属地的新闻周刊,实在是意味深长,令人感慨。众所周知,创办于1923年的美国《时代》周刊,是上世纪初叶西方最早问世的新闻周刊之一,也是当时日益增长的国际读者群体了解全球新闻的窗口。作为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首,该刊物涉及内容广泛,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对国际问题发表看法、主张和倾向性评议,差不多具有国际时局风向标之功能与作用。1949年初《时代》周刊在所发文章中对《沁园春·雪》这首抒发中国革命领袖宏伟志向与豪迈气概的词作予以部分翻译引用,体现了美国政府与社会对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初步认可与接受,预示着中国革命历尽坎坷,走向辉煌胜利的趋势与前景。

三、美、苏等国记者、文人的主动译介,引发了后来诗词在国内的正式发表与传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除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7年将《七律·长征》纳入他所著《西行漫记》对外出版发行之外,美国诗人、中国诗歌研究家罗伯特·佩恩于1949年翻译了《七律·长征》等,正式向西方介绍毛泽东诗词。再就是1949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对《沁园春·雪》予以部分英译,引用在介绍毛泽东及中国的文章之中。而建国之初的好几年,在国内正式发表毛泽东诗词之前,苏联期刊《星》(第1期)、《国境线上》(弟5期)、列宁格勒出版的《诗选》、《和平阵线》、《解放了的中国诗歌》、《东方红了》等杂志以及苏联出版社、莫斯科出版社与列宁格勒出版社的出版的《太平洋诗集》、《中国和朝鲜当代诗人》和《亚洲星空》等书中分别登载或选录了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之俄译。(涂途,2006(9):41)另据香港文汇报1960年10月10日消息:“在1955年以前,毛主席的诗词就已经译成俄文了,到目前为止,毛主席的诗词已有十余种不同的版本和译本,……,译者都是苏联著名的诗人和中国学家。……早在毛主席的诗词(在中国)正式发表前,捷克斯洛伐克已在《新东方》杂志上译出了毛主席的4首诗词。随后,捷克版的《毛泽东旧体诗词》中,将毛主席21首诗词的原文和译文对照印出,装帧非常精美。捷克共产党的机关报《红色权利报》还发表了评论家斯卡拉的评论,他对毛主席诗词予以很高的评价。……远在毛主席的诗词正式表之前,即1953年,法国著名作家维尔高尔曾把毛主席的词《浣溪沙》译成法文,在法兰西文学报上发表,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最近又由法国作家安德烈·波义德译成法文,由法国著名的塞格斯出版社出单行本,硬面精装,封面优美。”(《参考消息》,1960.11.12)这些史实充分证明,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前,就有一些毛泽东诗词未经翻译,通过人际传抄的方式直接传播到了国外,由与我们处于同一社会主义革命阵营的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还有法国等友好国家的文人、学者译成其本族语言文字,在他们各自的国度发表和传播。早期在国外进行的毛泽东诗词跨文化传播,对于1957年以后毛泽东诗词在国内的正式发表、出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回顾建国以前的毛泽东诗词跨文化传播活动,我们注意到,除了以埃德加·斯诺、史沫莱特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新闻工作者对于毛泽东诗词早期的跨文化翻译传播起了引发、带动作用之外,还有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法国等国的文人、学者也曾为毛泽东诗词的跨文化传播不遗余力,颇有作为。

四、结语

回顾建国之前毛泽东诗词的跨文化传播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泽东诗词怎样由最初诗人言志抒情,与自己心灵对话的“内向传播”,到革命阵营中小范围或小众之间的“人际传播”,然后在外国记者、文人的努力之下,初步走向国际间的跨文化传播。而最早跨文化传播于世的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唐以降吾民族久失了的浩然之气,久失了的天行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是1840以来吾民族面对保国、保种、保教三重危机的挑战而激应出的勇敢的应战的精神。”(李敖,2004)毛泽东诗词正是以这种豪迈的民族精神气节,还有深邃的思想、华美的文采、磅礴的气势、革命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乐观主义气概与情怀,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际社会打动和折服了不同层次的受众,为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造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赢得了初步的理解和上的讲解更具有针对性,节省知识点讲解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比如在Excel中if函数的讲解中,函数的结构在课前已经学习,课堂主要是实践操作实现函数结果。所引用案例是高考成绩满足500分者可以被学校录取,对于大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录取离他们并不遥远,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什么情况下就被录取了,如果录取了在相应的单元格内填“是”,如果没录取在相应的单元格内填“否”。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将if函数的几个参数由学生自己说出来,这样完成讲解,同时再拓展,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if函数,再次强化练习,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if函数的使用。整个过程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建构者。

(三)课后:学生查缺补漏,不熟悉的地方继续反复查看视频,可在网上查看相关资料或者找老师答疑,并进行下一个内容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上的表现继续优化学习资源,进行下一章节课程的制作。

在课程教学中期Word部分开始采用了翻转课堂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管理后台的学习记录数据看到,学生完成率较高,有些学生学习进度要快于课堂正常速度,答题结果也可以让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课堂上可因材施教进行个别辅导。较之于第一二章理论讲解时,课堂氛围良好,超星的可视化课堂互动积累的积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在操作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协作交流完成相应的操作。在开放性的练习完成后展示操作结果给同学互相评价,之间都能发现其他同学的优势,练习完成的速度和美观程度,在互相评价中共同进步。

五、小结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方式会呈现一些优势,本文做了初步的应用效果良好,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进一步深入应用后不断优化过程和教学资源,并为校内其他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借鉴。同时,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要熟悉教学平台,熟练微课制作技术,还需师生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为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七律人际斯诺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七律六首(新韵)
搞好人际『弱』关系
七律三首
七律·中国航天日感怀
七律·“五老”吟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