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互教互学小组助力学困生共同成长

2019-12-17洪秀情

考试周刊 2019年87期
关键词:共同成长学困生

摘 要:学困生的转化是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学生层面着手,充分利用现有学生资源及其学生课后时间,通过科学构建英语互教互学小组,使互助学习在课堂之外发挥作用,激发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使英语学困生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学困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互教互学小组;学困生;共同成长

由于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必然会参差不齐,导致任课老师课堂教学很难把握尺度和进度,课堂教学效果很难达到最大化。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改变学困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成绩,使英语学困生重拾学习信心,对于高二的提升,高三的冲刺奠定扎实的基础是至关重要。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探索了多种学习方式,并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最终制定了这个方案——构建互教互学小组,即把班里的英语学困生集中起来,建立互教互学小组,利用课后零碎时间,通过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督促机制,激励学习滞后的学生参与到合作、互助的学习中来。在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的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兴趣、灵感,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习变得更为丰富、灵动、多变。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会,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让小组内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切实的发展。

构建互教互学小组,助力学困生共同成长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 科学分组

建立合理的互教互学小组是发挥合作效能的前提。在分组时,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學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差异,有意识地把学习程度不一样,性格不同,薄弱知识项目相同的学困生分为一组,如词汇小组、语法小组、阅读小组、写作小组等,用于激起小组间成员的竞争欲望,实现小组间的“教”和“学”,以期达到相互带动、相互影响、各有所获、共同提高的目的。另外,由于互助小组学习都是在课外时间进行的,所以也要适当地考虑家庭所在地,以方便周末小组活动。

每一个小组人数一般是4人,个别可以有3人或5人。每小组选一名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都相对较强的学生担任本组的组长,小组长负责帮助和监督本组组员的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成员都要互教互学,相互监督,共同促进。

二、 制定目标

为每个互助小组制定相应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如词汇小组,可以从初中词汇开始,要求他们一周内要掌握一单元的词汇,一个月掌握一本书的词汇。初一的较为简单,可以按这标准来要求。但初二、初三相对较难,要求可以相对降低,这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情况适时调整。

三、 寻找材料

帮助并引导学生寻找适当的学习材料,尤其是阅读小组,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英语阅读水平,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如书虫系列,新概念英语,英文名著,英语杂志等。避免学生茫然没有头绪,或者所找到的材料与本小组的阅读水平不相匹配。

四、 定期检测

为了检查学习成效,在一定的周期内对小组互教互学的成果进行检测是很有必要的。检测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学生互测,教师检查,口头检测,书面检测等。考查的内容可以是丰富的,还是以词汇为例,可以听写,可以英汉互译,可以是完成句子,甚至可以是语法填空等。

五、 表扬鼓励

对于检测成绩优异者或优秀小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进步不大甚至零进步的学生,要及时鼓励,以免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毕竟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这条路是不容易走的,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改进学习方法,避免他们沦落为“穷忙族”或“窗边族”;要经常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明白所谓的英语学习先天不足,都和自己的学习态度有关。

六、 组间调整

互教互学小组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优势互补。但是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的观察所了解到的各小组的互助情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互教互学的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相互了解,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互教互学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在互助小组的活动中,就是同龄人之间的“较量”,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能促进同伴教学,培养团队合作共赢精神和意识。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对学生一生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然,作为一种课外互助学习方式,也是会有一些不足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误差,传播错误信息

小组中某一成员没有掌握词汇的正确发音或用法,或者对语法理解错误等,然后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其他成员,造成整个合作学习小组对知识的理解错误。

2. 网络世界的“断舍离”难

其实,能够成为同班同学,智商绝对是差不了多少,大多数的学困生,尤其是文科类的学困生,都是因为自控能力差,喜欢上,甚至是迷上了电子产品,导致无暇在课外关注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的知识点,长此以往,最终沦落为学困生的。那么,在课外互助学习的过程中,缺失了学校的环境,没有了老师的监督,课外“互教互学学习团队”有可能发展成为“互帮互助电玩团队”。

3. 缺失坚持不懈的恒心

众所周知,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成绩的提高是一种缓慢的过程,尤其是语言类学科,也许是一个月,也许是一学期,甚至有可能是一年。在短时间内,英语成绩还没有得到提升,失败的情绪很容易转换为自我怀疑,最终放弃。

4. 存在组间问题

在互教互学小组活动过程中,帮教活动不易落到实处,存在着有的学生不愿将自己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别人的情况。再者,在小组的纪律管理上,易引发学生间的矛盾。

总之,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必然有其固有的优缺点,我们只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实践,反思和改进,从而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补充,使其逐渐完善,让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刘雪芹.建构式生态课堂中学生互教互学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R].2017(4).

[2]张家崇.“互助学习小组”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反思[J].新课程学习(中),2011(9).

[3]李洁.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观察研究[J].新课程(下),2018(12).

作者简介:

洪秀情,福建省南安市,南安市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共同成长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初中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思考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探索乡土资源特色课程,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如何让学困生走进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