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美育渗透研究”成果自我评价

2019-12-17苏玉珍

考试周刊 2019年87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

摘 要:中央电视台CCTV《经典咏流传》节目以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绎经典诗词,获得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好评,他希望经典更多走进校园,让儿童和青少年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此,我们成立了“小学古诗词美育渗透研究”课题组,以“古诗词美育渗透研究”为抓手,进行了课题研究,寻找到了古诗词教学美育渗透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引领着学生读诗成曲,传唱经典,让经典咏流传!

关键词:读诗成曲;传唱经典;经典咏流传

古诗经典就应该根植于现在的一代人,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中央电视台CCTV《经典咏流传》节目以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绎经典诗词,大受好评。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了“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经典咏流传》节目获得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好评,他希望经典更多走进校园,让儿童和青少年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鉴于以上诸多因素,我们成立了“小学古诗词美育渗透研究”课题组,以“古诗词美育渗透研究”为抓手,进行了长达两年之久的课题研究。

白驹过隙,斗转星移,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但两年的研究历程仍然历历在目。

一、 完成了课题申报,明确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2017年3月份,我们课题组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观察、查阅资料、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了我校高年级学段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主要形式,设计了《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及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请学生和老师作答后回收,4月份完成了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及教学现状调查问卷的统计及数据分析、整理和汇报工作,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并完成了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及教学现状调查报告。发现不少教师急于求成,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只抓背诵和默写;二是信口开河的问答;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从根本上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在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课题方案,确立了课题组人员和实验班,选定课题,完成了课题申报及课题开题报告,明确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二、 确定实验班级及教师

自2017年7月本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积极投入到了课题的研究准备阶段中。从8月下旬开始,我们课题组张慧玲、苏玉珍、周慧梅、郭德鴦等9位成员在家观看了10期《中国诗词大会》,一级不拉地收看了中央电视台CCTV播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阅读了许多有关古诗词鉴赏的文章,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孕育情感。

2017年8月我们确定六年级三班、二年级四班作为本次的研究实验班进行课题实验,张惠玲老师和苏玉珍老师作为语文老师及班主任,承担这次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

古诗经典就应该根植于现在的一代人,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中央电视台CCTV《经典咏流传》节目以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绎经典诗词走进了千家万户。《经典咏流传》节目获得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好评,他希望经典更多走进校园,让儿童和青少年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此,我们首先将“经典咏流传”落实到了我们西站小学2017级1年级4班的古诗教学课堂,让他们成为经典传唱人,六年级三班紧随其后。

三、 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不断研究

课题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反复磨课、不断改进的艰辛历程,才达到了预期效果。

两年的时间,我们进行了无数次的古诗词教学研究,进行了无数次的摩课,为了检验课题的研究成果,我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张慧玲老师和苏玉珍老师参加了2019年的“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2019年4月初张慧玲老师选择了2011部编本的杜甫的古诗《绝句·迟日江山丽》,苏玉珍老师选择2011部编本二年级下册的古诗《咏柳》开展了备课——上课——录课视频反复观看——反思——再备课——再上课——再观看录课视频——深入反思的磨课的研究活动。

四、 总结反思,积累经验,寻找可行性方案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了问题,调整了研究方案,投入到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积累资料。

两年的课题研究使我们课题组寻找到了古诗词教学美育渗透的一系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系列一:

1. 诵读古诗,熟悉古诗,初步感知古诗的音韵美、结构美、语言美、意象美。

2. 以唱代讲,听唱古诗,体味意蕴,激发想象。

3. 以画代讲,激发联想与想象,感悟古诗意境。

4. 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历史背景去创编故事,从中更好地体悟古诗意蕴,滋润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和提高了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系列二:

1. 营造氛围,导入新课,情境中导入古诗的学习。

2. 初读古诗,感受韵味。

3. 抓住特点,书写生字。

4. 反复诵读,感知韵律美。

5. 想象画面,体悟意境美。

6. 体悟写法,学习表达美。

五、 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实施研究两年来,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古诗词美育渗透”这个研究主题,扎实研究,积极探索,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 课题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

教学科研活动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教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张惠玲老师撰写的《开拓多种形式 感悟古诗风韵》一文在《新课程》(2018年第三期)上发表;另一篇《引领学生品读古诗 涵养学生美好心灵》一文在《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年第五期)上发表。苏玉珍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美育渗透教育》一文在《新课程》(2018年第四期)上发表,2019年3月苏玉珍老师的《彰显班级文化建设的魅力》一文在《辅导员》(2019年第三期)上发表。周慧梅等老师也积极研究撰写出古诗词教学案例18篇。

(二) 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教学科研活动促进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古诗教学,以张惠玲和苏玉珍老师为首的课题组老师们与学生徜徉在诗情画意、充满活力的古诗教学课堂,并写出了18篇教学案例。

(三) 课题研究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学素养、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学习古诗词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研究,让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兴趣入手,积极组织学生采用以吟唱为主的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两年来,在课题研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有深情配乐诵读和吟唱,有根据古诗诗情和意蕴所作的画,有根据古诗内容所创编的故事,硕果累累。学生初步奠定了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 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

在我们课题组成员的影响下,我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班级文化墙上贴满了学生的诗配画作品;校园里荡漾着古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明日歌》……的歌声;六一儿童节的舞台上有《诗经·采薇》的古典舞蹈,有《三字经》的诵读吟唱。

汉服唐装走进古诗词的教学课堂,古风古韵溢滿校园,古诗的韵味,古诗词的美充盈着西站小学的校园,整个西站小学被古诗词的美包围着、熏染着,意味久远深长。

孩子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举止行为温文尔雅,校园里、楼道里见了老师主动让行问好,上下楼梯靠右行上下楼梯靠右边走,同学之间互助友好,礼貌谦让,打架骂人的少了,说脏话的少了,热心助人的多了,低声说话的多了整个校园洋溢着和谐温暖的氛围。

(五) 课题的教研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整体的教学工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改变了我校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推动了我校古诗词教学的发展,使学生不再停留在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去感受诗歌的美,从而身心愉悦地去学习语文。本课题研究以后,全校掀起了学习古诗的热潮。课题虽是在小学高年级开展研究的,但后来学校中低年级的老师也加入进来进行实验,只是在教学目标设立上稍稍浅一些,有梯度、有层次即可,而且实验效果也不错。由此可见,“古诗词美育渗透”这个课题是可以在全校推广的。另外,这几年学校每年都举办古诗词竞赛;学校的广播课间休息时播放的是古诗词吟唱:“六一”儿童节学校文艺汇演,有几个年级都表演了古诗吟唱和古典舞蹈,古风古韵十足,美感满满。

(六) 课题的研究为我区各所小学古诗词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

好多所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读到我们所发表的相关的课题研究论文,从“一师一优”课中看到我们展示出的相关课例,受到启发,并积极地投入到古诗美育渗透的研究中来,为我区各所小学古诗词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

美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树立和发展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桥梁。古典诗词的这些审美特征与美学风格,使得它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审美心理的最好媒介,也成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古典诗词重要的美育功能已愈来愈得到教育者的共识,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充分认识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古典诗词成为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媒介,对实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都能美美地引领学生去学习古诗,去感受古诗的魅力,去享受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去领略诗人的胸襟、情怀,去吸收古人的智慧,去滋养孩子的性情,那共和国的下一代,一定是充满着民族自信,拥有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接班人,他们也一定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古诗经典就应该根植于现在的一代人,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定将认真学习中央电视台CCTV《经典咏流传》节目以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去重新演绎我们的经典诗词;我们定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落到实处;我们定将《经典咏流传》古诗词教学法走进校园,让儿童和青少年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总之,“古诗词美育渗透”课题的研究,我们付出了辛劳与汗水,也收获了成功与喜悦。特别是学生的进步、家长的认可所带来的欣慰。尽管时刻在思考,不断在努力,但研究并非完美,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我们的研究并未止步,“古诗词美育渗透”研究还会深入,我们将引领学生读诗成曲,传唱经典,让经典咏流传!

作者简介:

苏玉珍,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站小学。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
从《经典咏流传》看媒介融合背景下 文化类节目创新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从《经典咏流传》看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的突破创新与发展趋势
《经典咏流传》梁俊: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央视综艺《经典咏流传》文艺霸屏:“和诗以歌”给诗词注入时尚
《经典咏流传》打开诗歌传承的蹊径
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启示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