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 实现西藏脱贫攻坚的路径思考

2019-12-17

西藏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贫困地区深度

吴 坚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和新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形成了系统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西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举全区之力,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精准施策、集中攻坚,深入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抓住中央关心、全国支援的大好机遇,结合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坚定不移地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在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上积极作为,团结带领贫困群众努力脱贫攻坚。当前,西藏虽然在脱贫攻坚任务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对症施策做好西藏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是脱贫攻坚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全面覆盖”的基本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精髓,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要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是整体的、全面的,过程是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协调推进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小康社会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全面小康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共享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到2020年意味着全国城市和乡村,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区都将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于“全面”内涵的新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孕育和提出源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于引领地位,是事关全局的战略目标,其余三个方面是战略举措,共同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1]。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地位的新提升。

面对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强调这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求全党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之中。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平衡问题,以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以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把握了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抓住了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短板,瞄准了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阐明了破解发展难题的路径。新发展理念最终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而通过脱贫攻坚,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理念的新深化。

在脱贫攻坚的具体工作中只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用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就一定会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推进脱贫攻坚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有效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

西藏在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上的积极作为,明确提出“下足九个功夫”的脱贫攻坚举措,从精准识别深度贫困对象、合理确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目标、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投入支持、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培育深度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推进边境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督查考核、加强深度贫困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团结带领贫困群众努力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成效初显。

(一)底数清,脱贫攻坚部门对深度贫困人口进行了系统全面、“拉网式”的梳理,摸清深度贫困人口底数,一项一项地列出明细,一户一户地建档立卡,为有针对性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二)目标实,实事求是积极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使其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脱贫目标科学、合理、可行。(三)投入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主导作用和金融资金的引导、协调作用,争取更多资金项目在深度贫困地区落地。承接中央明确的特殊优惠政策,建立了差异化的扶贫支持政策[2]。(四)树精准,正确处理建设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扶贫搬迁向城镇聚集和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央企在藏资源开发和解决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几大关系,切实做到了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五)产业兴,探索了一些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发展路子,大力实施“一县一品”战略,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直接受益的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采取引进区外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和企业进藏开展规模化种植养殖,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便,不离家、不离土融入产业发展,实现长期稳定致富[3]。(六)提内生,着力培育贫困群众的基本技能,激发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自力更生,依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过上幸福生活。(七)稳边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坚持屯兵与安民并举、固边与兴边并重,精准实施边境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治理好边境、稳定好边境、发展好边境。(八)监督严,实施严格的考核评估,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奖优罚劣、树好导向。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做到对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九)促团结,狠抓既定维稳部署,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教育信教群众理性对待宗教,确保贫困地区社会局势稳定。同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实现从“要我稳定”向“我要稳定”转变。

西藏关于脱贫工作的“下足九个功夫”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强,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责任,坚持群众主体和社会动员,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具体举措。措施实施以来呈现出脱贫攻坚责任明确到位、脱贫攻坚措施精准有力、脱贫攻坚产业培养壮大、脱贫攻坚投入不断加大、脱贫攻坚帮扶全面加强的良好局面。

当前在西藏扶贫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具有普惠性的工程项目,比如“两免一补”和“三包”政策、村村通工程、教育扶贫项目、资助儿童入学项目等获得农牧民很高的满意度,因为这些项目(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使贫困人口直接受益,获得收入)效果显著,直接帮助了贫困人口。而技术推广及培训项目、人畜饮水工程、移民搬迁工程等项目因群众不能短期内直接受益,满意度评价较低。

三、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路径思考

西藏是我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不少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弱、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仅仅依靠当地的力量显然无法完成“两个确保”任务,这是外因。在条件艰苦、公共设施短缺的情况下,人们的素质得不到开发提升、传统习俗环境下积累起来的“等靠要”观念制约了当地群众的脱贫能力,这是内因。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与教育、卫生、公共文化等基础条件不足,是导致贫困的两大基础原因。因此,在脱贫攻坚中不能把指标作为唯一衡量杠杆,要利用国家大规模投入的大好时机,扎实做好一些打基础、利长远、提升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性工作,这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在后续的脱贫攻坚任务中要克服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政策把握和基础数据不够精准、产业项目思路不够清晰、资金使用主体责任不够明确,以及效率不够高、倾向性选择扶贫措施、综合配套措施不够、个别政策存在着“一刀切”现象等问题,正确分析致贫成因,坚持问题导向,对症施策,从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一)加强宣传引导,强化五个意识

1.政治意识。要自觉地、坚定地提高政治站位,把扶贫攻坚作为一项事关全局、首当其冲的重要政治任务,结合扶贫攻坚任务思考和定位本地、本部门和自身工作,形成重视扶贫攻坚讲政治、讲大局、讲看齐的意识氛围,继续鼓舞士气增强信心,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强大精神力量。2.精准意识。目前西藏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增收门路少的县乡村,这些地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以往“撒胡椒面”的粗放式扶贫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集中资源和力量,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3.机遇意识。充分利用好“十三五”期间全国决战贫困这一重要机遇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4.主动意识。贫困对象要坚决摈弃“等靠要”思想,树立艰苦奋斗意识,把脱贫的立足点首先放在依靠自身力量上,主动对接,敢于创业,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切实发挥主体作用,努力脱贫。5.人才意识。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多措并举为扶贫开发事业提供人才保证。从干部人才角度着眼,把熟基层、想法实、能力强的年轻干部放到扶贫一线,发挥其特长,培养一批扶贫干部;从技术人才角度着眼,应培养、引进一些具有专长的技术人才,以指导、服务乡村经济发展和脱贫工作,也要注意从贫困户中培养出一批自身脱贫能力强并能带领周围群众一并脱贫的带头人。

同时,要加大宣传相关引导脱贫的扶贫政策,例如扶贫易地搬迁、小额特惠贷、养殖项目、学生资助,等等。让贫困户学习到了解到相关扶贫政策,从而以扶贫政策和举措为手段,实现最终脱贫的目的。

(二)统筹区域发展,建立长效机制

1.理清发展思路

贯穿“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着力解决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突出区域特点和比较优势,坚持把加快区域发展与实施精准扶贫攻坚同步进行,加快经济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各自优势与加强跨区域协作,争取外部支持与自身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探索不同类型的扶贫攻坚新路子,实现好整个区域的脱贫致富。扶贫工作要注重建立各项长效机制,动态把握民生民业情况,坚决防止先脱后返。

2.注重统筹兼顾

在总体部署上按照“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的总目标,围绕解决制约发展的各类突出问题,特别是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问题,切实提高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扶贫方式上注重由解决温饱向既解决温饱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2]。在扶持对象上坚持先难后易,分类指导,瞄准片区内最困难的地区和最弱势的群体,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梯次推进,避免平均主义。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提升实际工作效率和脱贫攻坚长期效果。在布局安排上根据不同地区的主要致贫因素,围绕解决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困难,布设能牵动全局、带动区域发展的项目,优先解决最突出的矛盾,突破最主要的瓶颈,抓住重点,带动全盘,避免面面俱到。

3.避免整齐划一

在认真总结西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开发机制,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应针对西藏区域差异性大这一重要特点,将贫困农牧民家庭按照地区类别不同、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所在行政村距离本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距离不同进行分类,制定差异性扶持标准,更加有效、合理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

(三)发展合作组织,发挥产业效能

西藏虽然地域辽阔,但是深度贫困地区土地贫瘠、农牧业生产资源匮乏、农牧民群众生活条件恶劣,加之地理环境特殊,高山峡谷和边远封闭地区多,针对这一特点,要积极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把分散的农牧民组织起来,大力发展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产业扶贫。特别是在自然条件相似、资源禀赋指数较低的边远广大牧区,经济合作组织作为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通过整合土地、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有助于改变一家一户零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不仅有效降低牧业劳动成本,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还能解决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当地牧业结构调整,以及牧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和牧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四)加大教育培训致力根本脱贫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培训是提高人口素质、致力根本脱贫的关键之举。一是以奖促学确保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适度提高大学生资助标准,力争使贫困大学生家庭因孩子就学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从而在农牧民中树立良好导向,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以助根本、长远脱贫。三是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引导更多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四是加强技能培训,以贫困初中、高中毕业生和贫困农牧民为重点,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体系,力争使被培训人员思想观念正向转化、劳动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方式积极转变,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2]。

(五)发挥政策兜底,增强社会保障

不断增强兜底保障功能和作用,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使其通过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发挥好“托底线、救急难”和临时救助的作用,有效遏制因病、因急致贫、返贫现象。同时大力发展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全民普惠、共建共享的发展性社会保障,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稳定脱贫和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扶贫过程中应该把基础设施改善与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有机融合、与坚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才能为深度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奠定内生动力,这是摆脱贫困必须坚持的长期策略。

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要有勇气和底气。打赢扶贫攻坚战,是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是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为引领,坚持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西藏深度贫困地区各族群众就能如期实现脱贫,过上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全面小康新生活。

附案例:

西藏林芝市米林县扎西乡森波村的驻村干部黄××在驻村开展扶贫工作期间,与该村村民次××结识,因次××为其走村入户和日常开展工作进行藏文翻译,经常接触,互相帮助。由于志趣相投,两人渐渐日久生情,结为夫妻,成为藏汉结合的民族团结家庭。两人利用各自有文化、会技能等优势共同带领全村村民脱贫致富。他们统筹使用扶贫资金,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通过在村里兴办养殖和林下资源加工产业,带动村民既学会了养殖技能,又增加了现金收入,培植出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使该村在村办产业支撑下很快脱贫摘帽。黄××也至此在村里常驻,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形成并筑牢了该村的扶贫长效机制。此事一度传为民族团结和脱贫致富的佳话,也成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基层稳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成功范例。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贫困地区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