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子宫压迫缝合术对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

2019-12-16谭伟兰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32期
关键词:产后出血

谭伟兰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子宫压迫缝合术对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90例产后出血高危产妇,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研究组行早期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2、 24 h出血量, 观察两组产妇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及术后2、24 h出血量分别为(1239.4±138.6)、(168.6±56.0)、(1369.85±345.84)ml, 均少于对照组的(1525.2±425.3)、(512.5±78.3)、(2065.15±521.63)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 两组产妇子宫大小、形态及月经均恢复至正常范围, 且均未出现宫腔粘连、积液等情况。结论 对高危产妇行早期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出血量, 改善产妇预后。

【关键词】 早期子宫压迫缝合术;高危产妇;产后出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2.030

近年来,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 高危产妇数量不断增多, 产后出血成为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按摩子宫、宫腔填塞压迫止血法及对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治疗, 但部分患者止血效果仍不理想。因此, 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对90例高危产妇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与早期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产后出血高危产妇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研究组年龄28~48岁, 平均年龄(34.6±4.9)岁;孕周36~41周, 平均孕周(38.7±1.7)周;孕次1~5次, 平均孕次(2.7±0.8)次;产次1~3次, 平均产次(1.7±0.7)次;高危因素:宫缩乏力32例、前置胎盘5例、胎盘植入6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对照组年龄27~46岁, 平均年龄(34.4±4.5)岁;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38.5±1.8)周;孕次1~6次, 平均孕次(2.8±1.1)次;产次1~3次, 平均产次(1.6±0.8)次;高危因素:宫缩乏力33例、前置胎盘4例、胎盘植入4例、凝血功能障碍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行常规治疗。采用按摩子宫与宫腔填塞压迫止血法进行对症处理, 并应用10 U缩宫素与0.25 m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进行子宫肌层注射。

1. 2. 2 研究组 行早期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采用按摩子宫与宫腔填塞压迫止血法进行对症处理, 并适当应用缩宫素进行止血, 若患者宫缩仍较差, 出血量较多, 则施行子宫压迫缝合术, 主要包括B-Lynch、Hww、Cho缝合术, 具体方法:将子宫从腹腔内托出, 双手用力压迫子宫前后壁, 若加压后出血基本停止, 则酌情选取合适的缝合法进行缝合处理。其①B-Lynch缝合术:对于宫缩乏力产妇进行B-Lynch缝合, 先将产妇膀胱腹膜下推并反折, 自右侧子宫切口下缘3 cm并距离子宫右侧3 cm部分从外向内进针, 直到切口上缘3 cm并距离侧方3 cm部位出针, 再将缝线从宫腔内拉出, 拉至距离宫角3 cm部位;然后从宫底垂直地向子宫后壁绕线, 绕至前壁的相应位置后进针到宫腔内, 再水平出针到左侧子宫后壁, 缝合宫腔, 在未完全缝合前再次压迫子宫, 若无出血则收紧缝线并打结, 最后关闭子宫切口。②Hww缝合术:对于前置胎盘产妇需行Hww缝合, 先将产妇膀胱腹膜下推并反折, 从宫颈内口部位向上2 cm并距离右侧缘内3 cm部位从子宫前壁进针, 进行贯穿式缝合, 直至后壁部位;再从后壁部位进行贯穿式缝合, 直至前壁部位, 然后再以相同办法对左侧缘进行处理, 最后缝合、打结、关闭切口。③Cho缝合术:对于胎盘植入产妇进行Cho缝合, 首先从产妇出血最严重部位进针, 对子宫前壁到后壁进行贯穿式缝合, 然后从首次进针点附近3 cm部位再对子宫后壁到前壁进行贯穿式缝合, 再从二次进针点附近3 cm部位对子宫前壁到后壁进行贯穿式缝合, 以此循环缝合, 最后打结、关闭切口。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2、24 h出血量。术后随访6个月, 观察两组产妇预后情况, 包括产妇子宫大小、形态及月经恢复情况、宫腔粘连与积液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术中及术后2、24 h出血量比较 研究组术中及术后2、24 h出血量分别为(1239.4±138.6)、(168.6±56.0)、(1369.85±345.84)ml, 均少于对照组的(1525.2±425.3)、(512.5±78.3)、(2065.15±521.63)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预后情况 术后随访6个月, 两組产妇子宫大小、形态及月经均恢复至正常范围, 且均未出现宫腔粘连、积液等情况。

3 讨论

高危产妇通常会存在年龄大、肥胖、剖宫产次数多、子宫过度膨大、胎盘异常及妊娠合并症等高危因素中的部分因素, 造成产妇子宫肌纤维劳损, 加上术中过度牵拉、缺氧等, 易导致产妇宫缩乏力, 进而引发产后出血[2]。产后出血是指在胎儿娩出后24 h内产妇的出血量>500ml, 其中80%的产后出血发生于产后2 h内, 产后出血为产妇分娩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产后出血一直位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的第一位, 尤其在边远落后地区, 此情况的发生率更高。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 四个原因可合并存在, 也可互为因果, 其中子宫收缩乏力为产后出血最常见原因, 高达70%。而以往临床常针对子宫收缩乏力采用缩宫素等药物来增强子宫收缩, 但很多产妇子宫收缩的强度与持久性并不太理想。因此, 采取何种方式促进产妇子宫收缩为近年来妇产科面对的一大严峻问题。

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早期子宫压迫缝合术现已被应用于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处理中, 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可通过外力将子宫缩小, 并处于一种持续性的压迫状态, 此时血窦被动关闭, 止血效果极为明显[3-6]。其中B-Lynch缝合术主要是利用纵向缝合线对子宫进行压迫, 从而促使子宫被动性收缩, 阻断子宫的横向血流, 同时还可让子宫保持完整的形态。Hww缝合术是对子宫下段进行平行与垂直的压迫缝合, 此术式是根据B-Lynch缝合术的原理改良而成, 對高危产妇产后出血具有显著的止血效果。Cho缝合术是将子宫前壁、后壁进行四边形式缝合, 关闭宫腔, 从而压迫止血, 效果较为理想[4, 7, 8]。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术中及术后2、24 h出血量分别为(1239.4±138.6)、(168.6±56.0)、(1369.85±345.84)ml, 均少于对照组的(1525.2±425.3)、(512.5±78.3)、(2065.15±521.63)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 两组产妇子宫大小、形态以及月经均恢复至正常范围, 且均未出现宫腔粘连、积液等情况。

综上所述, 对高危产妇行早期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出血量, 改善产妇预后。

参考文献

[1] 黄达元, 徐海燕, 廖成英, 等. 子宫压迫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研究.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2):270-272.

[2] 李俊良. 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止血效果.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 17(7):1022-1024.

[3] 刘梅毅, 司越, 李广太. 子宫压迫缝合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预防前置胎盘并发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3):685-687.

[4] 杨刚, 程蔚蔚. 子宫压迫缝合技术治疗产后出血的研究进展.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8):1904-1907.

[5] 耿霞, 田凤梅, 何玉凤. 早期行子宫压迫缝合术对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 40(12):81-83.

[6] 姜长丽, 张金芝, 梁彦. B-lynch缝合术对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7, 27(7):132-135.

[7] 郭蓉. 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分析. 母婴世界, 2015(10):123.

[8] 杨晓玲. 子宫压迫缝合手术在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6):54-56.

[收稿日期:2019-05-05]

猜你喜欢

产后出血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效果分析
不同止血方法治疗产后出血的效果分析
凶险型前置胎盘22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孕妇在剖宫产术中预防性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减少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孕产妇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护理体会
不同给药方案对剖宫产术后出血产妇的心率及血压影响
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