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广电融媒传播的三个趋势与对策

2019-12-16

视听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头条传统媒体受众

黄 健

一、对象感写作,内容分众化

传统媒体有一个术语叫“通稿”,就是新闻发布方或扎口单位提供的某一新闻事件的规范文本。媒体记者编辑只需在此基础上做删减,再根据各自平台属性转换语态,配好画面,就能刊播了。这样的流程将被颠覆。因为传统媒体属于大众传播,特别是像电视这样的线性传播和收视率考核,需要满足受众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以保证观众尽可能少换台。但是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国民总时间被切割、散落在无数的APP、公众号或个人朋友圈中。如今很难有媒体可以像当初那样(苏州广电在当地的收视市场份额一度超过60%)保持对受众的垄断。因此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应从普适性写作,调整为有对象感的分众写作。

比如一家企业开业,对于不同的受众,它的有效信息是不同的。政府部门在意的是,这家企业的落户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带来何种帮助;企业家在意的是,这家企业的技术优势是什么,在产业生态链中的位置以及对上下游的影响;百姓在意的是,这家企业能带来多少就业机会,或者企业员工是否多到能影响周边房价和租金……很难在一篇稿件中提供所有信息,这就存在一个“一体多稿”的问题,同一个新闻本体,可以为不同平台的不同用户,定制不一样的内容产品。今后的采编人员,应具备这种多视角切换的能力,提高与某一特定群体沟通对话的能力。

再如传统媒体的典型人物宣传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遭遇挑战。宣传不应该千人一面。比如对行业内、党内典型进行的宣传,目的是让大家学习先进人物的工作经验、工作方法、高尚品格,从而更好地从中汲取智慧和养分,提升个人的工作表现,报道更多地关注人物的政治角色、社会属性;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更多地侧重在人物的特殊技能、性格魅力、人物关系等人性的层面。为了让传播更有针对性,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宣传不同的典型,如今常见于影视综艺的“老戏骨+小鲜肉”组合,正是这种分众化传播的完美演绎。

二、全平台分发,形态极致化

对象感可以让传统媒体明确内容取向,但明确内容取向之后到哪里去找到明确的对象呢?之前,电视台既是内容生产者,也是渠道垄断者。现在,渠道已经被头部平台蚕食和瓜分。要么成为平台,要么成为平台的一部分。很多主流媒体纷纷开发了自己的APP,对架构、内容、用户数据都完全自主可控。但APP作为一个体量庞大的产品,如果不能提供高频、刚需、独有的功能,单靠供过于求、毫无特色的新闻内容,难以留住活跃用户,这意味着它昂贵的技术和人力成本的变现之路,将颇为艰难。因此成为平台的一部分,即努力成为各类头部平台的PGC(专业内容生产)供货商,是门槛更低的出路。

今日头条的口号是“让内容去找用户”,传统媒体要让自己做的内容能够找到用户,前提是先要长成最适合用户的样子。

(一)微信公众号:价值观输出平台

微信公众号作为全民级社交入口,仍是目前最具流量、用户覆盖面最广的阅读平台,也是主流媒体融媒探索目前适应得最好的舞台。但广电在微信战场的表现大都弱于同级别报业同行,而目前微信号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的下半场,对后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在目前微信对短视频的支持力度在加强,而且已经开始尝试纳入算法推荐,3~5分钟的微纪录片是值得尝试的形态。

(二)微博:外宣和通联平台

微博已经分成主流媒体发布平台、偶像粉丝沙龙、营销号猎场三个相互独立的平行世界。地方媒体在微博上也有一定体量的粉丝,适合作为基于短视频的外宣和通联平台。

(三)今日头条:让内容物尽其用

头条是第一个用大数据算法取代专业编辑的聚合平台。让内容找用户的底层逻辑,让媒体作者失去了运营主动权,或许上一条获取了惊天流量,下一条就颗粒无收。好处是无需订阅关系,内容也能被推送给潜在的目标受众。头条的同城推荐权重较高,地方媒体在这里获取一定的反馈。由于头条强调垂直内容,传统媒体应该针对不同社群研发内容矩阵,比如本地新闻、美食、体育、亲子、健康等等,整合本地资源,把我们的专业采编产能拆分成各个领域的KOL(关键意见领袖)。

(四)抖音:品牌流量入口

抖音以极致友好的体验设计令用户沉迷于“茧房效应”,这使得很多较为自律、有较高追求的用户对其避而远之,也导致目前抖音用户的年龄和学历都偏低。但无论如何,在流量池算法的之下,一个小号也可能一不留神就获得百万级别的流量。抖音短视频最关键的是“短”,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场景,用户的消费时间以秒计,所以不需要铺垫,不需要交代空间,直接进入核心看点,用同期和关键词字幕代替拖沓的解说,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与用户的沟通,叙事和背景信息可以通过字幕、标题甚至评论等全媒手段来补充。这种类似“剥皮去壳”的服务精神,是传统广电人需要去适应的。虽然新闻不是抖音内容的主角,但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的入驻,也让抖音官方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入口级的视频百科全书。在这个舞台上,主流媒体的专业能力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平台以及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短视频的制作和分发,是电视媒体主要的转型趋势。其中,微信视频相对偏深度和人文,微博偏重于实时信息和外宣发稿,头条侧重于垂直资讯和服务内容,抖音则是舆论引导和特色打造,它可能是流量入口,是传统媒体内容矩阵打出去的名片。值得关注的是,为了避免给平台做嫁衣,传统媒体在布局内容矩阵的时候,应有意识地打造自主品牌,形成IP效应,因为无论平台如何更新迭代,品牌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产。

三、全场景匹配,传播精准化

在明确了传播对象,布局好流量战场的资源配置后,要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还需要场景匹配,即对用户在何时、何地、何种心理状态下,获取内容的体察和预判。用户在不同的时间点对内容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比如早晨渴望的是跟社会重新连接,因此倾向于了解对一天工作、生活有帮助的新鲜资讯;中午经过一个上午的工作,希望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女性喜欢娱乐,男性喜欢体育等),既调节身心,又能提供午餐社交的谈资;夜晚是能自由支配的最长时间段,且处于相对隐私的空间中,更有可能选择深度阅读,接受偏感性、可能引发情感流露的内容;周末不适合进行时政、深度调查之类的推送,而情感、亲子会比平时获得更高的青睐。这些需要后期的主编、编辑与记者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内容与场景的匹配。

对象感和场景感,不单单体现在对选题和内容的把握上,还会影响传播的每一个环节。发布在PC端网站上的稿件,要考虑到如今电脑的主流战场,已经从家庭变成了办公室。所以网站上一条新闻被触达的典型场景可能有:涉及的热点内容被搜索引擎抓取后,被用户搜到并点击,因此把热点高频词放进标题成为有效的技巧;或者用户为了赶一篇报告,要搜一些数据或者案例……无论哪种场景,用户都希望能准确、快速、具有强烈目的性地了解自己所要了解的信息,因此网站的稿件需要的是精炼准确,突出重点,便于转发和搜索。比如“刘德华来苏州了”,网站标题要将“刘德华”写在标题里,而微信文章则为了追求阅读量可能会写成“苏州某商场昨天被挤爆,几千人都是为了能看他一眼……”微信号文章可以在标题上卖关子,文章也可以相对长些,甚至充满表情包,是因为微信号是订阅推送机制,首批受众有粉丝身份(后续的朋友圈受众,则会因为好友推荐而形成口碑期待),他对你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青睐和接受度,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

猜你喜欢

头条传统媒体受众
微头条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头条》(四首之三)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头条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头条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