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太湖和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在南博开讲

2019-12-16张园媛

东南文化 2019年2期
关键词:稻作新石器史前

2019年3月16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栾丰实教授在“南博讲坛”为公众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课程——环太湖和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栾教授将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中国考古学文化分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黄淮下游的海岱地区、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燕辽地区、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长江上游的川渝地区”的“5+2”格局,而作为同属史前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的海岱地区和环太湖地区,两个文化较为发达、独立并自成体系的区域,对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和形成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两个地区南北双向交流互动持续演进数千年之久,此消彼长,大致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马家浜和北辛文化时期两区之间互相影响,在葬俗上表现出诸多共有因素,稻作农业开始传播到苏北地区;第二阶段,崧泽和大汶口文化早期,苏北鲁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发现较多的来自南方的崧泽文化因素,崧泽文化对北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加大;第三阶段的良渚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良渚文化承接崧泽文化的势头大举向北扩张,来自南方的稻作农业开始扩散到鲁东南甚至山东半岛地区,整体上南方对北方出现“一边倒”的趋势;第四阶段,北方地区的龙山文化崛起,开始对江淮之间直到太湖以南广大区域全面侵入和渗透;第五阶段的马桥和岳石文化时期,北方的影响力度逐渐减弱。

栾教授最后总结道,距今5000年前后,环太湖和海岱两个地区的史前社会,在相互交往和碰撞中先后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开创了不同的进入早期国家的途径和发展模式。中国东部地区南北文化交流成果,如最具代表性的礼制,被后来的夏商周三代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基因。新石器时代以来,稻作农业由长江下游地区向北扩散,经苏鲁沿海—山东半岛,再传播到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为东北亚地区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最终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稻作新石器史前
节水灌溉减施磷肥对黑土稻作产量及土壤磷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鹰形陶鼎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史前人,都画啥?
基于历史与现实视域的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探索
擦亮稻作(那)文化品牌 弘扬稻作(那)民族精神
稻作文化的生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