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代人的土布

2019-12-14杭丽滨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土布谢家经线

杭丽滨

小瞿是美女,她不是那种尖下巴的网红脸,相反,她的脸盘比较饱满。

可是这饱满的脸搭上她开朗的笑,就有了属于中国姑娘特有的美丽,大气耐看。

当她穿着土布的中装,那自然亲切的气息,让周围的空气一下子柔和起来,散发着芬芳。

和许多中装不同,小瞿身上的中装没有选用丝绒、绸缎等面料,而用了土布。

这些土布是她的妈妈、娘娘(注:这里指妈妈的姐妹,下同)们还有她自己用棉线一根一根手工织起来的,也是她压箱底的嫁妆。

土布,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世代沿用的手工织布工艺,多采用棉花织造而成。

自诞生之初,土布就保护了中国人的身体发肤,血脉绵延。

在横亘古今的时光隧道里,中国人的巧手在经纬之间穿梭,编织了片片斑斓。

小瞿大名瞿卫珍,她的家在上海奉贤四团镇拾家村。

作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布织染有着独特的传统,其源头可追溯元代黄道婆。黄道婆把棉纺织工艺传入上海地区并逐渐流传。明清以来更是欣欣向荣,声誉日隆,许多地区家家植棉、户户做布,工艺精湛。

小瞿说,在她们家,织土布的手艺到她,至少已经传了四代。

她说,她的手艺还在学习中,她的妈妈和三个娘娘才是高手。老二谢勤妹、老三谢勤英、老四谢勤翠。

她们正在把要编织土布的线盘到盘纱架上。本来这个活是在家里的院子里做的,但是因为要编织的土布实在太长,就索性把盘纱架搬到了田埂上。

一条手编的布条把老二和老三系在一起,这样她们俩就走得特别同步了。

而老大谢勤娟则拿着一根麦秸在旁边赶,防止线绞在一起。这就是土布织染过程中的牵经线环节。

一进入小瞿家,堂屋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台大大的手工织机,木质的织机因为常年使用变得圆润,散发出柔和的光泽。

小瞿的妈妈,七十岁的谢勤娟告诉我们,这台织布机是谢家祖传的。而谢勤娟的外婆庄火丽,对于这门古老的织染技艺曾经有许多方面的探索。她曾说,布要织得好关键在棉纱要细,为了让织出来的布更平滑、更牢固,她在织布前就把棉线上浆,当时很少有人这么做。

不仅如此,庄火丽很早就用白布探索花扎的工艺,她把土布的某些部分扎起来投入染缸,取出来后再打开,就能出现白色的花形,和今天的扎染类似。

到了谢勤娟的母亲池秀珍,她是当地出了名的巧手,一生辛劳,其父在她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成亲后,池秀珍与母亲、丈夫一起把四个女儿和两个儿子拉扯大。在那些艰辛的岁月里,一家人从内衣到外衣,从床单到鞋面,都是母亲带着她们一针一线织出来的。

秋收时节,天空碧蓝,金色的麦浪随风而舞。

我们在田埂上第一次见到小瞿的妈妈和娘娘们,也就是谢家的姐妹们——老大谢勤娟、

土布织染是一门精细活,它全过程手工制造。一匹土布,要经过擀棉花、搓棉条、纺纱线、牵经线、引纬线、穿扣、上机织布等许多道工序。

谢家姐妹们和小瞿说,每一道工序都有不同的工艺要求,只有每道工序地道、到位,织出来的布才平整、舒适、耐磨。

擀棉花

将收获的棉花脱去棉籽等杂物,用筷子粗细的杆子,手工把棉花搓擀成长约圆条状的半成品——棉花条。

有了这些棉花条,才能用古老的纺车,纺出棉纱。有了棉纱,才能织布。

纺纱线

在小小的院落,在堂屋,在灶间,纺车轻轻地唱着歌,织娘将棉条抽出线头,固定在纺车的倒线轴上。

她一只手拿着棉条来回拉动,另一手拿着杆子防止线绞在一起。

随着时间的增加,岩尘的累积质量也不断增加,20 s时方案3的岩尘累计质量最大,为0.059 4 mg,方案2次之,为0.056 8 mg,方案1最低,为0.052 8 mg。截割产尘具体数据见表3, 3组方案截割产生的粉尘总质量分别为6 057.43、6 046.23、6 079.82 mg,经计算得到3个方案的除尘率,其中方案3的除尘率最高为90%,方案2次之为86%,方案1为80%。故而本次设计的负压将尘装置孔径大小为25 mm。

她双脚不停,锭子像陀螺那样旋转,雪白的棉条就成了织布可用的棉线。

棉线虽纤细,却结实耐用,充满韧劲,仿佛江南织女的心性,柔软而坚韧。

染色

把天然染料加水煮开后倒入大缸,棉线放入浸泡,搅拌均匀。

然后加盐促染,放置一段时间后,让棉线浸透后取出,在阴凉处晾干。

这样棉线就上好色了。

牵经线

染过色后,棉线变得五彩斑斓。这时候迎来了手工土布中最精彩的节目:牵经线。牵纱是将已经纺好的棉线牵成经纱的过程。

牵经线前,需要算好布的长短、宽窄和花色品种,然后根据要织的布的长短,把经线架子立好,经线有多长,布就有多长。

接着将一根根棉线牵起,绕过经线架子,按照一定的花色搭配,将棉线按照顺序穿插排列,绕到盘纱架上。

如果布的花纹复杂,还需要帮手,几人同时牵经线,这时候彼此必须默契同步。

牵经线总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经过阳光亲吻后的棉线,温暖而富有光泽,在温柔的指间飞 舞……

引纬线

织娘用心地把线从锭子绕到纱管上,嘴巴衔住线头,双手一丝不苟地将纱管装入梭子,来引纬线与经线相交,织成经纬交错的土布。

穿扣

这是上机织布前最后的准备,盘纱架上的经线上机前,要将每根线分别穿过千百根棕丝,使其各司其位,防止纠缠。

其缝隙犹如发丝,不容有错,如果有错,只能重新来过。

因此,穿线时,江南织女们凝神屏气,聚精会神,天地间仿佛只有线与棕丝,静谧无声。

上机

终于要上机了,姐妹们小心翼翼地将穿好的经线抬起,放上织机,整理经线。

这架木质的织机,在岁月的流传中,已经变得光滑圆润,它和姐妹们朝夕相处,心意相通。

织布

织布时手脚并用,脚踩着踏板,手带着梭子在经线间飞快地穿梭,土布一寸一寸织就。

织布和天气有关,天气潮湿,线会有些发涩,要格外留神。

在岁月的长河里,土布陪伴着姐妹们相互扶持,走过了青春,走过艰辛的岁月,迎来今天的幸福时光,是她们生命中无法忘怀的篇章。她们对土布的感情就像土布一样绵长,柔软,本色。

在姐妹们的记忆里,妈妈白天上工,晚上带着她们坐在油灯下织布,谁织得不认真,妈妈就会笑骂她懒。

会织土布的人不见其人只闻其声就能听出来,若是你在家门口听见织布的声音轻快好听,织布的姑娘一定是好手,而妈妈的织布声就像唱歌一样。

妈妈一天能织一组布,门幅有50个头,用七八种线,长度在30尺左右。

姐妹们说,她们在村里算得上巧手,因为四姐妹凑在一起经常研究花色花形,再加上妈妈的指导,村里没人能比得上,她们织的布不仅花色丰富,数量也最多。可是,她们的技艺都比不上妈妈。

在奉贤,姑娘的嫁妆里重要的一件就是土布,妈妈带着女儿们织出了自己的嫁妆,也见证着家里日子越来越好的过程。

老大谢勤娟出嫁最早,当年带了十几卷土布,在当地已经算是很好的嫁妆了。而后来的姐妹们出嫁的时候都带了四五十卷土布,绝对属于丰厚的嫁妆,在夫家长了脸。

庄火丽的一件作品,是谢家的传家宝,粉红的土布上除了用彩线绣出图案,还绣着两个双喜,还有“富贵长命金玉满堂”的字样。每个谢家女儿出嫁时都用它来包裹被子,放在嫁妆的最前面,作为门脸。

今天生活好了,谢家第三代女儿出嫁仍然会按照传统带着些土布,小瞿出嫁的时候就带了整整两箱土布,而那一卷卷土布是母亲对女儿的心意,期盼女儿一生如意平顺。

几代母亲手把手地教会女儿们织土布,更是一种叮咛,做一个心灵手巧的人,用双手创造幸福。

这些土布小瞿没有舍得全用完,她觉得放在那里留个念想,而用掉的一部分做了些衣服。每次做土布衣服,她都格外慎重,找一个好手艺的裁缝,告诉他,这布是妈妈和我一起织的,这样式是阿姨和我一起挑的,裁缝啊,你细细地做,让我穿上这袭衣裳,漂漂亮亮的。

还有的土布做成了床单和背带,床单洗旧了就成了尿布,谢家的第四代就用着土布做成的背带、尿布长大,因为土布能让几代人放心。

今天在欢聚的日子里,姐妹们和小辈们仍然编织着土布,在织机、纺车的陪伴下,烧一桌子丰盛的农家菜,聊天嬉笑。姐妹的情谊如同这一匹匹土布,醇厚而温暖。

谢家的女儿们说,今天从土布的价格来看,手工都不值,可是她们要把这个技艺传下去,因为这是家族的传统,象征着家族勤劳、质朴的品德。

猜你喜欢

土布谢家经线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馆
喂,不准偷听我许愿
春 归
看图画 写一写
唤醒沉睡的民间技艺——浅谈土布发展现状与未来
一寸缂丝一寸金
杭州市土布文化产业化发展个案研究报告
土布不『土』
地下同学
谈“日期图”的判读分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