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2019-12-11陈晓腾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9期
关键词:家庭养老农村

陈晓腾

摘 要:迄今为止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政策绩效不佳,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时對家庭结构变迁所做的分析表明,社会结构变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是双重的,在弱化的同时也存在某些促进方面。而农村养老现行而有效的方式依然以家庭为主,家庭不仅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且在经济支持上也占据着最大份额。社会结构的转型对农村养老的冲击不在于动摇了家庭养老的主体角色与核心功能,而在于削弱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方式,拓展或改变了家庭养老的存在形式,形成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形式。

关键词:社会结构转型;农村;家庭养老

1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农业文明而出现,并在我国养老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完善,再加上我国成功地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人均寿命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这就使得人口总量得到控制的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由于社会结构转型而产生的问题,农村家庭养老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总量大,但基础设施又落后,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家还没有能力承担起社会养老的重担,但同时传统的家庭养老又面临着挑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并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2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

家庭规模即家庭拥有的人口数量,一个家庭的人口数量越多,则说明这个家庭的规模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平均家庭规模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地区家庭人口规模迅速下降,1953年农村地区家庭平均户规模比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减少了1人左右。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规模逐渐减小,出现了4+2+2和4+2+1的模式,这无形中加大了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压力。

2.2农村劳动力外流,加重家庭养老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由于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于是大量农民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城市。目前,农村出现了不少“空巢”家庭,老年人独居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可见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一方面加重了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农村家庭养老的精神压力。

2.3家庭养老资源的减少,老年人各方面需求的增加

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子女数量呈下降趋势,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同时也意味着家庭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逐渐减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逐渐增加并表现出一些新的需求。就这样,家庭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在减少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增加。

3家庭结构变化对于农村养老的双重影响

存在着这么多问题,势必要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养老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家庭存在的内在机能,当家庭养老的传统方式因社会机构的变化日渐削弱时,新的机制有可能会产生新的养老机制,或者匹配出相对应的平衡的新的家庭养老方式,在此意义上,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于农村养老的影响有可能是双重的。

3.1以家庭小型化对其影响为例

当农村家庭成员的构成由传统人口较多的形态向人口较少的形态转变时,既不表明家庭成员的养老负担必然会持续加重,但也不意味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将会绝对的下降。一方面,家庭人口规模的缩小会导致家庭内部对于承担养老责任的供应主体减少,这确实会增加家庭成员的养老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下一代的人口的减少,有可能会获得相当较多的教育和培养,导致在成年后会拥有很好的工作,使其收入增加,所以养老的质量可能不降反升。考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的收入普遍是增长的趋势。

3.2以家庭人口流动性增强对其影响为例

当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的人口流动性增强,也就意味着其生存的地区变为分散的时候。老年人与年轻人生活的距离不断的扩大,意味着老年人获得的近距离的照顾和服务减少,很多农村出现“空巢老人”的现象,老人不仅要自理其生活,有可能还需要照顾在家的“留守儿童”,客观上对于家庭养老的冲击是显著的。尽管如此,由于年轻人的外出务工,也同样会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使得老人的生活水平没有变得很差。这表明,人口流动创造的收入不仅能补偿家庭养老带来的机会成本,而且也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的改善因为家庭空间的分离带来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损失。

3.3以家庭权威分散对其双重影响为例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年轻人的收入水平明显的高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导致老年人在家庭中原有的“父权优势”因为家庭资源的配置变化,使得年轻人更有话语权。家庭权威的分散让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生活照料变得供给不足,同样家庭权威的变化也不是单一的为消极影响。由于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年轻人更加能适应其节奏,地位的提高也使其更有能力去改善现有的收入水平。所以权威的分散给农村老年人带来的失落感以及养老损失会通过儿女的成就以及家庭收入的增加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

4农村家庭养老的特点及优势

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于养老影响的双重性表明,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使得农村养老受到了冲击,但是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的核心地位任难以取代。

4.1农村家庭养老的特点

⑴文化性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具有文化底蕴,具备文化性的基本特征。在家庭或社会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过程中,养老的价值取向及思想观念逐渐形成,从而文化性也随之出现。农村家庭养老是基于满足代际传承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家庭行为,该行为是家庭成员间自觉自愿的,但是随着家庭的这种个体行为逐渐扩展为社会行为,而养老行为则随之演变为养老文化,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准,养老文化则是逐渐形成集养老的饮食、居住、护理、制度、祭祀等等的综合性的养老文化体系,因此,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不仅为了使老年人的生存得到维系,更重要的是在形成的过程中使养老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得到传承和强化,使人们将养老的过程看作是一次文化沉淀的过程,使优良的传统道德思想不断传承,不断发展,基于此可以看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具有文化性特征。

⑵稳定性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具有稳定性。随着养老方式的不斷变化,而养老模式也在不断的丰富,从而家庭养老模式得以稳定。养老模式的稳定性与文化性相互关联。社会学家司马云杰认为,稳定性是文化模式的特征,家庭养老模式具有文化性,因此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家庭养老模式也就具备了稳定性的特征。稳定性一方面代表了我国的养老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由于家庭养老的模式具有稳定性,从而老年人能够从子女那里源源不断的获得经济上和生活上的帮助,养老需求可以持续的得到满足。

4.2农村家庭养老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家庭养老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

家庭与老年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中国农村老年人来说尤其如此。家庭是老年人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费孝通教授讲过:“家,强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它给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它也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但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并不计较经济贡献上的平等问题”。可见,老年人更多的是从子女身上获取那种情感慰藉,“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农村中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

⑵家庭养老降低社会成本

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是把这个社会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的负担,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不能兑现,可以规避社会养老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同时也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支出问题。同时在农村的消费水平较低,老年人并没有过多的消费支出,家庭养老对于老年人需求家庭人员的精神慰藉,成为了农村老年人的首选养老体系。

⑶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道德强大内在力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提倡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形成养老尊老的风气,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子女一种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义务。而且农村的养老金并不算普及,很多人都依赖于家庭养老,渴望年老之际与儿孙的良好相处。同时在农村青壮年由于道德约束和自身的情感需求也会进行相应的家庭养老供给。

5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出路

5.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经济是第一位的,要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经济压力,就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与农民收入不高是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一大难关,所以就必须首先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而农村社会的发展又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转变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变分散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是当务之急。

5.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的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这在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以及国有企业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乡镇企业逐渐失去了优势,设备陈旧,环境遭到破坏,管理落后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着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有必要进一步地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发展,从而吸引更多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使得那些剩余劳动力能够在自家附近工作。这样,从一定程度上说,可以减轻农村老年人的负担,避免让老年人承担过重的责任,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天伦之乐。

5.3改变传统观念,倡导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很显然,农村家庭养老资源的减少与老年人各方面需求的增加已成为一种矛盾,可见,单一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够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而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能完全依靠社会养老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即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养老保障的特点,此模式的提出的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居家养老在解决社会机构养老存在的困难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它是指由民政部门牵头,由街道办事处安排大龄下岗女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使她们进入到有困难的老人家中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使老年人度过一个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此模式适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特点,也适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从我国农村地区来看,有必要借鉴此种模式,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但仍应重视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以此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要,使他们的老年生活快乐、温馨。

6总结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近年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家庭养老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老年人完全依靠子女或者家庭获得各项日常服务的养老模式逐渐转换,但是家庭成员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没有发生变化,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相比产生了变化。相反,社会养老模式的养老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可以由养老机构承担也可以来自家庭成员,是对有限的养老资源的重新整合。但是,从农村家庭养老的本身出发,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中在社会转型中带来的效果是双重的,家庭养老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农村养老系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如何更好的完善农村家庭养老,提高农村家庭养老的效应是关于养老需求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李新.转型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2]杨玉卿.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伦理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3]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39-248.

猜你喜欢

家庭养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浅谈“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基于家庭养老视域的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供给研究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家庭养老财务转移代际回报研究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