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9-12-11李悦享

青年时代 2019年28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李悦享

摘 要: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发挥育人双主体作用,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益。目前,产教融合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政策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育人的主体地位缺失、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尚待提升等困境。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越来越需要高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调整办学理念和思路,走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为社会人才需求提供高质量毕业生。本文在以前学者研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瞄准当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结合最新政策,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办学之路。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国家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探索一条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献,大多是从理论角度进行阐述的。王丹中(2014年)认为“产教融合”比较“产教结合”更具有时代特征,融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叶立生(2016年)认为“产教融合”是产业、企业、行业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过程的融合。张晗等人(2018年)认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的传统在高职教育中的体现。

从成功的实践案例角度进行分析的学者有李惠峰(2015年),他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该校以“校企合作、工學结合”为主线,按照“多样化—针对性”原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情况。孙杰等人(2018年)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该学院2015年与华飞航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办混合所有制学校二级学院,一起培养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公办职业教育资源结构,提高公办职业教育对市场的适应性。

通过对国内学生的文献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学者大多是从产教融合理论角度对其内涵概念进行阐述,实例研究也就是将国内比较成功的产教融合院校进行分析,没有系统全面地研究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高技能人才社会需求两者的“两张皮”平衡问题。因此,研究需要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可以践行的实施路径。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产教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能力、增强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既要兼顾学校办学也要兼顾企业盈利。高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主要涉及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三个方面,其目标是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在学校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如学校“产、学、妍”合作力度不够,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参与度不够,学校人才培养方法过于刻板,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不满足社会人才发展需求等现实问题。

(一)学校“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够

在目前的产教融合背景下,国内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够,没有更好地达成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利益,国内的高职院校的校办工厂不多,与学校专业相结合的品牌企业入驻校园少之又少,究其实质是名牌企业更注重科研实力与企业赚取利润的贴合程度,高职院校较本科名牌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在国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的口号下,多数高职院校也只是以“订单班”“顶岗实习”的一些合作形式,远远达不到国家提出的产教融合的程度,而且在在这些学校的实际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占了主体地位,企业的话语权不大,参与度不够,甚至考虑到没有明确的收益分工,真正与学校合作的也只是一些民间小企业,随着“互联网+”年代的到来,知识水平尚未达到与时俱进,学生实践操作亦不能跟上时代步伐,存在实践操作的滞后性。

(二)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参与度不够

当前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存在很多职业院校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现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业务水平的提升,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授课教学,缺乏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他们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缺乏与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的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授课“照本宣科”,不懂得在实际中如何变通操作,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在步入社会后达不到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程度。

(三)学校人才培养方法过于刻板

目前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讲授法仍然是课堂主要的教学方法,在这种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配合教师完成各种预先设定好的教学任务,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即使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些实训课程,也无非是在学校机房,运用简单的教学软件进行操作,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在实践中工作的紧迫感和积极性,缺乏“做中学”的实际课堂效果。而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环节,则是以“放养式”的管理模式,让学生自己去联系企业实习,最后交一篇实践调研报告就算结业,实际的实习效果可想而知,也没有考评学生真实掌握技能的一个评价标准。

(四)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不满足社会人才发展需求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需要有一定技能的网络数字化人才。国内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社会需求仍然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其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专业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陈旧,新专业课程也是依托于老专业,许多传统专业课程多年名称不修改,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多年不更新。例如,财会专业的点钞课程,在“互联网+”时代,这门课程的知识还停留在课堂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按时间进行点钞,只图点钞速度快,学生点钞存在盲目性,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目前,各大银行柜员点钞都被逐渐被机器取代,点钞虽然作为一项银行职员的基本技能,但财经类课程又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与企业相关联,体现产教融合、智慧财经,都是值得进一步更新和讨论的。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探索

(一)将企业引进校园,实现多企业共建

针对产学研合作不到位的问题,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多方企业合作,在课程标准共建、实施评价系统共建上要达成一致。让学生在企业管理、职业化标准、任务化课程、清单化训练、数据化评价、平台化协同、订单化就业,以体系标准对接学员是否符合既定要求作出评价,将素质教育引入到企业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忍耐力、沟通力和执行力。

在校企共建中,学校与企业应该扬长避短,合作开发,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面。

(二)加强学校“双师型”素质教师建设

在实际师资培养中,要培养学校专业的大师、名师,给专业建设起到带头作用。大师要是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工匠精神,了解专业行业态势,掌握一定的技术标準。同时,学校要多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给新进入学校的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快速提升其专业能力;对于有一定科研与教学经验的教师,要鼓励其挂职实践锻炼、参加社会服务,并承担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真正做到避免“重学历、轻实践锻炼”的情况。

(三)完善原有课程体系,加强系统性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专业是依托、课程建设是抓手。校方在制定课程体系时,要有针对性,根据企业岗位和市场需求进行整合与重构,进一步完善原有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有机结合,完善实训课程体系,实训课程要紧密贴近社会真实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使得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真实业务流程,符合企业市场人才需求。

综上所述,要改善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困境,要从多方企业共建角度、加强学校“双师”素质建设、完善原有课程体系,加强系统性,探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2014(35):79-82.

[2]叶立生.产教融合发展审视视策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35-38.

[3]张晗,范从月.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点[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18(5):23-25.

[4]李惠峰,文云.高职“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5):90-93.

[5]孙杰,周桂瑾,徐安林,王振华.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9-62.

[6]彭文武,陈国生,刘小凤.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软”专业“硬”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66-68.

[7]郭如.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天津市部分高职为例[J].职教通讯,2018(14):57-62.

[8]舒灵智.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8(12):208-209.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