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管理法治化视角下的规则意识培育研究

2019-12-11黄益辉

青年时代 2019年28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法治化大学生

黄益辉

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一个双向過程,既需要高校提升法治化管理水平,也需要大学生具备相应的法治素养,规则意识是法治素养的重要体现,其功能和内容都在高校管理法治化中具备特殊价值。本文深入分析了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背景,全面总结了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于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内容梳理。

关键词:大学生;规则意识;法治化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在高校推进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的进程中,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作为高校管理法治化的对象,大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建立,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保障。

二、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背景

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是指在依法治校的原则下,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严格依照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管理学生事务、处理学生申诉、维护学生权益。高校管理职能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学校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同样需要学生具备尊重规则、按规则办事的规则意识,以实现依法治校的要求。

(一)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对高校学生管理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他们虽然已经是法律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是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还没有褪去,他们作为高校管理的对象对学校管理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当高校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限制到他们的行动自由或者生活便利,更有可能引发大学生的反感。此外,大学生对于高校在管理学生事务方面适用的法律规范很难有深入的了解,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不够关心。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接受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造成他们对于学校的管理政策的不理解甚至是排斥,而个体的情绪往往会更快地转化为群体性的情绪,造成舆情危机。如果某一个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受到了侵犯,往往会在没有经过证实或者未经合法性论证的情况下向其他学生传播。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加速了这样的过程,舆论的迅速传播会给学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造成学校和学生之间关系的紧张。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高校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事务处理方面正处于逐步向依法治校转变的过程中。就高校和大学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来说,现在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处于一个“威权主义”逐步消解的时代。由于信息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和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他们对于个人权益的关注和维护也在日益增强,高校管理者在学生事务管理活动中的职能和属性则开始由偏管理向偏服务转变,而非高高在上。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也在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高校大学生开始更加强调自身权益,甚至学生状告高校的案件开始增多。这样的转变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大学生在应对高校的管理中,也开始从过去的被动地位向主动地位转变。这种影响在促进高校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规定,具备规则意识。

(三)高校舆情现状愈发严重

近年来,高校管理成为负面舆情事件的“高发区”,仅2018年上半年引发全社会关注的高校负面新闻就多达十多起,内容涉及教师性侵、性骚扰、宿舍管理、校园安全、学生实习、教学及招生多个层面,几乎涵盖了高校学生事务的每个环节。此外,大学生在校园里经常遭遇的食堂插队、图书馆占座及宿舍矛盾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存在对规则的不遵守情况。这些现象对于高校管理提出了挑战,而大学生在遭遇问题时没有良好的反馈和处理机制,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上发声,这一现象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愈演愈烈。这类问题也导致了大学生对于高校的信任感急剧降低,相对削弱了高校学生管理机构所应该具备的功能,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的道路遭到了堵塞,加剧了高校的舆情危机现状。

(四)我国目前法治素养教育的缺位

目前,大学生在高校受到规则意识教育的机会较少,主要在思想政治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基础”部分,通过法治教育中蕴含的关于规则、权利、义务等内容间接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此外,高校对入学新生开展的对于学校管理规定的学习,也可以视作具有规则教育的部分功能。除了这两项教育内容以外,高校对于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规则意识教育几乎没有更多的相关设置。

三、规则意识的主要功能

规则意识的培育对于大学生和高校两者来说,都有更为具体的功能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规范大学生在校行为

大学生违反校规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包括逃课、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考试作弊及打架等常见的违纪现象,对于学生的违纪,高校往往都是采取息事宁人、大事化小的处理办法,也正因此违纪的现象才会屡禁不止。另外,由于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欠缺,对学校的处理结果抱有不满情绪时,容易引发大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对立。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通过规则意识教育,不仅使得大学生对于高校管理的规章制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能够增强他们遵守校规的意识,并能够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高校规则意识教育的缺位往往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往往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不具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应该具备的法治素养和规则意识。这也影响到了我国民众法治素养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公民法治素养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各项政策措施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他们的法治素养决定了我国依法治国可预期的水平,对在校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培育将有助于我国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三)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大學生规则意识的提升,将会促进他们对于校规校纪的理解和遵守,这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机构推进管理水平。高校学生管理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大学生作为被管理的对象接受高校的管理,同时大学生在规则意识提升的过程中也将更加重视对于自己权益的维护,明确在校行为的边界以及如何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维护自身权益,这也将督促学校管理机构改进服务和管理水平。

四、规则意识的主要内容

在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视角下,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有着更为具体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遵守高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大学生规则意识首先应该放在高校管理法治化的视角下进行审视,即大学生以高校的各项涉及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为准则,同时也包括在规章制度的规范下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履行自己的合法义务。根据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会涉及到的事务包括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籍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奖励与处分、学生申诉。这些大学生管理事务,几乎涵盖到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有活动,大学生将对于高校规章制度的遵守融入内心,内化为自觉的意识,从而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

(二)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当大学生的权益遭到高校某部门或者某人的侵犯时他们是否能够通过正当渠道维护自身权益,是检验一所大学的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大学生规则意识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当前,我国各高校虽然设置了供学生申诉的机构和方式,但是还没有培养起大学生通过这些渠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很多大学生在与高校管理部门发生矛盾时,往往都是诉诸于辅导员或者网络。这不仅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也进一步造成了大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对立情绪。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大学生通过合法的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并在高校规则框架内解决问题。

(三)规则意识的外部延伸作用

大学生在高校期间培养的规则意识,其影响必然从高校内部延展至社会生活、从校园生活延展至毕业以后的生活,规则意识的功能不仅限于校园内,还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更加积极的影响,他们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以后,也将带着在大学期间培养起来的规则意识去生活和工作。

五、规则意识培育的对策研究

规则意识,是一种内存于心、外化于行的观念和态度,对于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特点,根据当前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规则意识的培育可以采取如下路径。

(一)规则意识培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

规则意识的培育应该首先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育人功能。规则意识教育需要以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思想为基础,由教师通过使用教材向学生系统地讲授高校管理规定和法律基础,思想政治课程是规则意识培育的基础。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体系属于价值课程范畴,经过多年建设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备,在培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公民上效果明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版)在法律基础的章节设置为: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树立法制观念,尊重法律权威;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这些章节的内容和主旨与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培育有着很高的融洽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法律和规则的信仰。因此,通过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先天的优势。

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应该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通过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中,逐步完善第一课堂的法治教育功能,可以分配2到4个学时专门用于规则意识教育。同时,也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微调,除了法律内容以外,还可以就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内容,通过思政课平台拓展第一课堂的育人作用。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平日经常进行的、渗透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规则意识,不仅需要通过课堂讲授为大学生打好基础,更需要在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培养他们对于规则的遵守,这个过程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对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规则意识培育中的应用,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教育目的

日常思政教育所引导的规则意识不是一种刻意的说教,而应该融入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每次对学生批评和教育中引导他们学会对于规则的尊重。

2.教育主体

日常思政教育的工作队伍应该是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的辅导员、高校党团干部及思政课教师。这支队伍熟悉大学生思政工作、了解大学生思想特点、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在平时他们有很多机会能够接触到学生,对于开展规则意识的日常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涉及到如宿舍矛盾、图书馆占座等现象时,他们的这一优势也正是将规则意识培育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通过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宣传口号的需要。

3.教育方式

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重在日常。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随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具体来说,对于规则意识的培育,要分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是关于大学生与高校正常管理活动之间的冲突,需要及时向大学生释明学校的管理规定,解释学校的管理行为的合法依据,如果学生依旧有意见,可以让他通过正规的申诉渠道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对于这种现象,需要避免的是学生工作者对于学生申诉的视而不见或者一味打压;如果涉及到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则需要学生工作者首先要调查明确具体事实,根据相关规定做出公正处理,要避免和稀泥导致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此外,宣传工作对于规则意识培育也是必不可少,应该充分利用好宣传标语的作用,尤其是图书馆、食堂、宿舍、教室、操场及草坪等场所,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网络平台的管理,发布、解释学校的管理规定。

(三)发挥大学生申诉机制的作用

大学生申诉机制指的是在涉及到高校的管理行为与大学生发生冲突时为大学生提供的向学校陈述理由请求重新处理的机制。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以及专业课教师在平时如果侵犯到大学生的利益或者在高校实施学生管理行为时大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行为不服的情况,需要为学生提供申诉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机构,按照高校学生管理的规定和程序作出裁定。这有利于避免因为大学生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大学生对于学校管理规定的不理解而引发的舆论危机。同时,申诉的过程也是一个规则意识培育的过程,通过解决争议,让大学生明确自身权益和义务,了解高校大学生的申诉渠道,成为规则意识培育的“实战演练”。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章对于处理大学生申诉的要求和程序规定地十分详细,包括学校申诉委员会的设立和组成、申诉流程、复查和投诉。但是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中,却很少有大学生通过申诉制度解决问题。原因在于一方面是高校没有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对于申诉制度进行完全落实,学生通过申诉制度维护权益收效甚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缺乏,不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关于申诉制度的规定,出现争议时往往首先寻求辅导员的帮助,最后也是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造成申诉制度的弱化。

通过落实高校申诉制度,给大学生提供明确的解决争议的渠道,在维护权益的过程中使得大学生感受规则的重要性。这是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要方式,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需要提高申诉制度的实效性。

1.需要让学生了解申诉制度

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高校的申诉制度缺乏了解,甚至不知道这样的机制的存在。因此,高校學生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在学生群体中对于申诉制度的宣传,明确告知学生申诉制度的具体流程和规定,并且及时提醒学生通过申诉制度解决争议。

2.完善高校申诉制度

高校申诉制度应该最大限度方便学生,有利于学生通过申诉制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并能够让学生与高校管理部门实现平等、公正的对话。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吸收学生代表进入委员会,对委员会的处理结果及时向全校公示。

(四)提升学生工作队伍法治素养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直接负责管理大学生事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包括辅导员、党团干部在内的学生工作者最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大学生接触最多,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大学生起到引导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长期以来的权威思想和制度缺陷,学生工作队伍的法治素养良莠不齐,在学生管理法治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需要学生工作队伍发挥引导作用,在学生事务管理中严格按照规则办事,在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法治素养,需要通过开展学生管理法治化培训,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相关法律和规定的理解,培养他们法治化管理的能力。此外,还需要制定关于学生工作队伍违反管理规定的惩戒措施,完善举报和问责机制,监督学生工作队伍依法履行职责。

(五)完善学生管理规范体系

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是高校依据上位法原则制定的适用于高校内部学生事务的管理法规。高校学生管理规范体系为学校实施学生管理提供了合法性依据,有利于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加强学生管理的有序性,一套成熟、完善、合理的校规体系也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对大学生的在校行为起到一定约束和指引作用。由于高校校规本身具有的行政法属性,并且是关于学生管理的强制性规定,需要对于校规的内容和制定程序进行严格规范,以对大学生起到相应的指引作用。首先,完善高校学生管理规范体系,在校规的内容上,需要严格遵循上位法即《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效力空间,不能够与之相抵触,尤其是关于学生违纪的处罚措施,上位法没有规定的惩罚措施,高校不能擅自规定。其次,高校校规需要时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情况的变化做好修改和清理工作,对于违法的或者适用性不强的规定要及时废除。最后,校规的制定应考虑到学生意见。多数校规仍然是学校单方面意志的体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从而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对校规的反感。

参考文献:

[1]张洪春.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途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6).

[2]张斌,骆郁庭.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3]康琳娜.高校校规的法律思考[N].光明日报,2012-02-01.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法治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国企改革法治化的“知”与“行”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