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伦理意蕴

2019-12-11吴畏

青年时代 2019年28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社会公德意蕴

吴畏

摘 要:所谓美好生活,是人人向往、通过人人奋斗实现的幸福生活。物质生活丰富、自然环境美好,社会成员的合法权利能够得到保障的生活,就是美好生活。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中国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核心力量,是为广大民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建设者,所以究竟该怎样实现美好生活、建设美好生活,感受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伦理意蕴,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鉴于此,本文以“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伦理意蕴”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如何走向美好生活这一话题展开论述。望笔者在本文中的研究,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美好生活;伦理;意蕴;社会公德

如何诠释好、传播好、倡导好、践行好“美好生活需要”,是当前伦理学界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专家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多层次的发展性需要,它不仅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与舒适、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充实,而且包括人性向善的道德自律所展现的人性光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特征。

一、美好生活的主要伦理意蕴

就社会发展的纵向维度而言,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必然有所不同。只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会更为精进、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会更高;而从社会发展的横向维度分析,不同社会主体对同一美好生活的概念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当下社会,从社会本质而言,美好生活应包含这样几部分内容,体现出独特的伦理道德意蕴。

(一)美好生活必然是物质丰富的生活

丰富的物质生活是维系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最为基本的诉求。伴随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由生存转向发展,更加注重对更高品质的发展状态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更为严苛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对丰富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选择。换言之,美好生活首先得是物质文明非常发达的生活状态,社会生产力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满足人们这样的诉求。

(二)美好生活必然是有尊严、体面的生活

所谓尊严,就是将个人已有的、可以为他人所尊敬的身份、地位,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具体、更加理直气壮。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岗位、拥有不同的生活,也面临不同的生存情境,面临不同的困惑与困难。有的人生活得有尊严,但是有的人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更无所谓尊严、体面和效率,所以,美好生活当中的有尊严的生活,也必然是公平的生活。

首先,尊严意味着每一位公民在宪法和国家其它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都平等地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意味着每个人都享有最为基础的尊严,意味着并不会出现法律为一部分人所享,权益为一部分人所开发的情况,意味着绝对的公平、信任,意味着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够得到尊重。

其次,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每个公民所享有的保障,也是其应有的尊严。只有当一个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尊重,国家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情况才有据可依、有资本可谈。

最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始终以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发展为前提,而这也是有尊严的表现。换言之,从物质层面而言,所谓尊严是指社会当中的全体成员都能够老有所依、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主有所居;从政治层面而言,有尊严、有体面的生活,是自由和平等的生活。人既然是社会的产物,就会拥有对公平、自由的无限诉求,没有这一点,美好生活就无法实现。

(三)美好生活必然是绿色的生活

所谓绿色生活,特指环境资源相对丰富,人与自然能够实现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这不仅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诉求,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亦是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关键性内容。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经历了工业文明时期.在原始社会,生产条件和技术都非常落后的时代,人类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不曾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使得自然环境可以健康的发展;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的改造,这个时候的人类虽然拥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对自然的认知、对环境的利用及资源的开采受到知识的制约,所以即便有所取也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二、如何走向美好生活

理想虽然不同于现实,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美好生活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朴实的愿望,是最真切的向往,笔者认为要想引领广大民众走向美好生活,就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操作。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被忽视的内容。在当今社会环境和发展态势下,要注重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质量、速度、结构和效益的统一,要不断探寻生产力发展和提升的新路径,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大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和前行的引導力量,而要想助推这样一股力量的建设和生成,就必须慎重考虑如下两个方面的渠道和思路。

首先,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之下,社会大众要逐步消除信仰危机,生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建精神文明的乐园。纵然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其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在不断被开发、被满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群众的精神世界都是富足和充分的,信仰匮乏、缺少精神世界的建构依然是很多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其次,因为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促使人们在审美和接受程度上会有所差异,围绕其开启的社会道德教育也必须拥有差异性,绝对不能模板化、套路化。要根据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需要,进行定向的精神文化产品服务,以寻求文化建设的多元和繁荣。

(三)以加快政府转型为切入点,加强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和加强设备保障为重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要求从侧面说明了如何让群众过上真正有物质基础、有体面生活的重要条件。鉴于此,我国必须加快政府转型,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确保人们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民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而政治文明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自然有别于其它的政治文明,关键就在于其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机统一,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人们对于绿色生活的诉求能够得到满足

绿色生活意味着安逸,象征着舒适、安全和健康,在人们的基础物质生活能够有所保障时,品质和健康就开始成为一种全新的诉求。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伴随工业化的飞速进步,其与绿色生活之间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要想确保实现绿色生活,还有一段相当长的道路要走。

首先,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和投入,为绿色生活、绿色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理论上生态文明建设必然需要各种高投入、高消耗,需要有各种高精尖的技术作为支撑,只有如此,才能为真正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必要的保障与支持。

其次,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通过对国土资源开发进行优化,进一步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为民众提供适宜的居住空间。当然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由足够的科学技术和研发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否则低碳经济、节约型经济的实现会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最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创新步伐,为实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立法建设,为生态文明社会的生成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充分发挥对环境友好型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力监管,制定出合理的环境和资源价格体系,生产产权制度、奖惩制度等对环境管理和生态绩效进行问责和实施。

三、结语

总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凭借自身的勤劳勇敢、凭借智慧创造了各民族得以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诞生了独具魅力且延绵数千年不曾断裂的华夏文明。可以说,中华儿女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务的过程中,始终不曾停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国家发展和前行的原动力,是“中国梦”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当然要想迈进美好生活、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需要明白美好生活所涵盖的寓意,才能采用更好的方式去靠拢,才能在物质生活、生活态度和生活资源上向美好生活迈进。

参考文献:

[1]刘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J].领导决策信息,2012(46):3.

[2]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J].中国西部,2012(34):8.

[3]李建华.如何理解美好生活需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2.

[4]陈纯仁,王迪.“美好生活”的解读及其实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3-36.

[5]任剑涛.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J].中共宁波市党委党校学报,2003(1):28-37.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社会公德意蕴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