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声乐课堂中红色文化融入策略

2019-12-11袁振祖

青年时代 2019年28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袁振祖

摘 要: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要场所,为满足教育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正确定位,确保学校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形成精准对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文章对课程思政意义进行论述,从艺术性和美学性两方面阐述红色音乐文化的特性,并通过歌曲、情感、评价等模式对高职声乐课堂中红色文化融入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声乐课堂;红色文化

一、引言

红色文化理念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其代表着国家的民族精神。对于学校教育层面来讲,声乐课程可作为红色文化的发展平台,通过将红色文化与课程体系相融合,建构以红色文化理念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以意境、情感等方式表达出红色文化蕴含的实质意义,以此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课程思政意义概述

课程思政是指在專业科目中进行思想政治理念的渗透,令专业类课程可与思想政治课程同步进行,以保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学生来讲,在框架式的宏观引导下,可有效树立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令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发展。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是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令思想政治内容逐步渗透到显性教育中,以提升思想政治内容的融合力度,为学生建构思政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人、育人的宗旨,真正实现以价值为导向的知识传播途径。

课程思政理念模式主要以目的性、规律性、必然性为主体,对学校的教育体系进行融合,以培养出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符合的综合型人才。在目的性方面,即以实际目标为导向,教学过程中不仅应体现出课程的专业特性,还应依据所学的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形成健全的品格。此外,还应通过意识创新、服务创新、职能创新等,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在规律性方面,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应满足学校教学规律、社会主体发展规律,处理好学校学习主体与传授主体之间的关系,将知行统一作为基准,对于问题的判断应言之有理。在必然性方面,应充分调动教育产业的现有资源,打造学生、学校、环境三位一体的协调性发展局面,以全面培养学生,同时应将思政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中,打造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满足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三、红色文化在音乐专业中的特性展示

(一)艺术性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代表着革命先烈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在岁月的不断变更下,为红色文化赋予划时代的意义,以此来为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宏观引导,并为社会主体道路的发展指明方向。红色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中,令人民群众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并提升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等。当红色文化与音乐艺术相融合时,可充分展现出音乐的艺术性,提升了实际演出效果,令听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红色音乐文化的艺术性可从质朴层面、群众层面、时代层面来进行价值体现。

首先,在质朴层面,红色文化最初形成的条件是以基层农民为主,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下,为文化底蕴的形成提供基础保障,其也作为人民群众思想的一种映射形式,在音乐中进行表达时,可具有较强的思想穿透力,在声音、意境等氛围的烘托下,可建构一种以红色文化为主的演奏意境,以抒发出音乐的真实情感。

其次,在群众层面,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乐曲演奏、伴奏、歌唱等形式下,可令音乐完美展现出应有的价值,并充分发挥其魅力。现阶段,音乐领域处于融合型发展阶段,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体以及群众思想感情为主体来对音乐自身进行文化式变革,以满足听众思想变动的需求。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已深深地根植于群众的思想之中,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下逐渐萌芽,以此来为群众思想的形成提供基础保障。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在革命发展过程,将会形成以自身思想为基底的特色文化。因此,红色文化的音乐价值体现大多以民歌为主,即代表红色文化所畅想的生活理念,也代表基层群众的主体意识。

最后,在时代性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技术、理念的更新下,各行各业都迎来划时代的发展,对于红色文化而言,其作为时代变革过程中的基准,任何一种思想意识层面上的转变,都将与红色文化所倡导的理念相符合,以此来形成文化变革。对于音乐领域中的红色文化来讲,其可展现出与时代特性相符合的历史文化,并可代表一种文化精神,通过音乐的表演形式,可建构思想氛围体系,令红色文化精神渗透到听众的思想之中。在文化与精神的双重渗透下,可充分展现出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时代意义,并可映射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写照。当前音乐表演形式多元化发展的条件下,可实现教育资源的规划整合,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充分展现出红色文化的时代性魅力。

(二)美学性

音乐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通过多形式化的表演,可弘扬文化理念,以满足群众思想意识发展的需求。首先,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理念,通过学习、工作、生活等途径进行渗透,可有效展现出文化领域带来的一种理性需求,并可令听众得到情感交流,将音乐演唱形式逐渐转变为意境演唱形式,以与听众达成思想共鸣,以完善自身品格、意识体系,对自身的心灵塑造提供基础保障。其次,音乐领域中的红色文化,可培养群众的感知能力,令听众不仅从歌声、曲调等表面形式对音乐进行理解,更可通过歌曲意境表达来对歌曲抒发的意义与内涵等进行深刻了解,以丰富自身的情感知识、审美能力等。对于充满红色文化的音乐来讲,其主旨是向人民群众传达一种文化精神,包含民族文化、革命文化等,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以此来使宏观传导与微观传导形成精准对接,以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播。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声乐课堂中红色文化融入策略

(一)红色经典歌曲选取策略

高职声乐课程教学一般以传统理论教育、唱功唱法教育为主,第一学年以基础类教学为主,主要对学生进行歌唱姿势、歌唱心态、发声、听觉及吐字等方面的基础练习,以保证学生具备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第二学年则以演唱技巧、呼吸方法、连贯性及实况能力等专业型知识为主,令学生熟练掌握演唱技巧,以与教学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第三学年,则是以气息控制、共鸣控制、声区转换及应变表现能力等进行定向培养,确保学生具备独立演唱的专业能力。因此,在对红色文化歌曲进行选择时,应从学生自身的学习角度以及歌曲表达含义两方面来进行定向选取。

从学习角度来讲,应结合课程教学体系、学生学习能力等对红色文化曲目进行选择,以确保专业知识与红色文化的选取可协同发展,令学生充分了解到红色歌曲中包含的主要意境,以使红色歌曲中蕴含的精神与含义得到价值体现,进而利于民族文化在思想层面上的传播,以令课程思政实现理念实施。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声乐课程内容具有不同程度上的理解,所以歌曲的选择应尽量与学生的学习特性相符合,并与学生的审美形式、思想意识等达成一致,进而满足学生的发展特点。只有令学生对红色文化歌曲产生足够兴趣,才可进一步加深红色文化在学生思想意识中的价值,进而深化红色文化的主体地位,令学生充分了解歌曲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历史含义等。以《中国梦》歌曲为例,此类曲目与流行音乐的演唱形式较为接近,同时也是红色歌曲中的代表性作品,其演唱形式、曲风等均可满足当代学生的审美基准,可在声乐教学中进行推广利用。在意境式表达过程中,可令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为思想政治理念地渗透提供平台,令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可协调发展。

从歌曲表达含义来讲,红色文化歌曲应具备相应的情感表达形式。当下大学生的学习条件、生活水平等较以往具有时代性的改变,在先进技术、理念的融合下,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教学模式,但在社会主体环境以及学生自身行为的影响下,易使学生的思想形成与主体教学目标不一致。因此,在选择红色文化歌曲过程中,不仅应以实际文化传输意义为主,还应对学生思想形成进行宏观引导,以此来将歌曲中蕴含的拼搏进取精神、艰苦奋斗意义等进行价值体现,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进而形成以歌曲为导向的文化思想共鸣。此类红色歌曲的选择应以歌颂祖国、情感表达、革命任务、拼搏精神等为主,以歌曲情感为主线,达到歌曲育人的基本目标,进而实现音乐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以《十送红军》《黄河大合唱》等为例,此类歌曲从题目上理解便是对红色革命文化进行宣扬,同时歌曲内容具有丰富的爱国情感,在伴奏氛围的映衬下,可充分展现出红色文化的实质意义,令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歌曲中表达的含义,以实现思想层面上的引导。

(二)情感融合策略

声乐教学不仅是对演唱形式、技巧及声区转换等进行教学,其更注重思想层面上的表达,通过意境、情感等方面的渗透,令演唱者与听众产生思想层面上的共鸣,以达到歌曲演唱的最佳效果。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可通过歌曲的意境来对文化情感进行渲染,在学生充满情感的演奏方式下,可有效与学生的思想进行融合,进而实现文化领域下的情感表达,并可以红色文化思想为主线,对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情怀等进行表达,以适应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此外,红色文化的艺术性与美学性等,也可通过情感渗透的形式进行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建构一种演唱环境,令学生可充分感受到演唱氛围与自身情感表达方式,通过红色文化理念的逐层渗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以深化革命精神的主导地位,进而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模式相契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以《映山红》为例,其作为电影《闪闪的红星》重要演唱曲目之一,讲述的是少年英雄潘冬子的革命事迹。在影片中,歌曲响起时,少年英雄潘冬子的眼中充满一种对敌恶势力的仇恨目光。此场景也是本片的一个高潮,少年英雄在革命精神的影响下,从思想意识层面便形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来为国家独立、富强的发展模式进行奋斗。因此,在歌曲演奏过程中,将出现葫芦丝、二胡等伴奏曲目,以建构歌曲的演唱氛围,将学生的意识形态代入到革命长河中,透过歌曲表达出的意境充分了解到爱国情怀等,进而提升红色文化与声乐教学的融合度。

(三)演唱评价策略

声乐课程教学中评价模式,是对学生的演唱行为、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以实现成果检验。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作用下,声乐课程的检测基准不应局限于演唱形式、演唱意境及演唱技巧等方面,还应着重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进行检测,以现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依据教学内容、红色文化渗透深度等为标杆,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确保学生的成长特性可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当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应及时进行调研,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商讨,找到出现此类问题的关键点并进行调整改正。当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时,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积极扩大发展优势,以满足教学需求。此外,在评价过程中,应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等,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成长特性,并及时对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进行调整,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建构文化环境,进而提升红色文化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力度。

五、结语

文章对课程思政意义进行论述,对红色文化在音乐专业中的特性进行分析,并对红色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渗透形式进行研究。通过歌曲选取策略、情感融合策略及演唱评价策略等,可为学生建构立体化的学习体系,在文化理念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础下,可对学生思想形成进行宏观引导,进而发挥出课程思政的实质意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钿莹.意象与重构:红色文化的音乐符码表达[J].新疆社会科学,2019(2).

[2]肖发生,张泰城.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述评[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8(1).

[3]蒋将.巴渠红色歌谣艺术特色及其在电脑音乐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评鉴,2018(8).

[4]曲星,王晶.弘扬“红船精神”  重温红色记忆——省委党史办组织干部集中观看音乐剧《火花》[J].党史文汇,2018(2).

[5]陳燕杰.红色文化传播与民歌传承变异下皖西钢琴音乐的发展[J].皖西学院学报,2017(3).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